明朝好丈夫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起点vip2013.05.08首页封推完结,爽文)-第7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担待些,现在外寇入侵,内忧丛生,哀家是个妇道人家,也做不了什么,因此就全部拜托诸位,望诸位勤恳效命,心中不要有什么怨言才好。”她的眼眸落在柳乘风的身上,道:“柳乘风,你与陛下亲若兄弟,你知道怎么做,是吗?”
柳乘风郑重其事地道:“微臣明白。”
张太后颌首点头,道:“好,都下去吧。”
四人满怀心事地出了宫,焦芳拉住柳乘风低声道:“殿下有何打算?”
柳乘风叹了口气,道:“还能有什么打算?如今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先把陛下找回来再说,陛下出宫已有五六个时辰,半天的时间,那刘瑾定会防止有人追击,所以这一路一定不敢耽搁,行程极快,要追上只怕不容易了,要立即发文出现,让边镇那边加强盘查,就说宫里走失了一个人,让他们多多注意,但愿一切平安吧,否则本王如何对得起先帝?”
焦芳若有所思,最后无奈地点头,道:“倒是要让殿下辛苦了。”
柳乘风再没说什么,此时什么都已经顾不上了,和整备京师防务相比,皇上没了,什么都是空的。
他回到王府,立即召集了锦衣卫指挥使陈泓宇来商量,随即数千个锦衣卫被动员起来,总共分为三十多批,柳乘风亲自带着一队人,向着四面八方搜寻。
可是事情还是迟了,虽然搜寻的人手众多,但是要在这么大的地方去寻找十几个人,无异是大海捞针,一直到了傍晚,柳乘风疲惫进京,一日的功夫没有任何结果。
此时他也顾不得许多,又是马不停蹄地入宫去见张太后。
张太后听闻这消息,更是心急如焚,柳乘风劝慰她道:“太后娘娘勿忧,人虽然没有追到,可是皇上既是决心做大事,那到了边镇必定会亮明身份,到时自然会有消息传来。”
张太后像是一下子老了许多岁,沮丧地道:“话是这么说,可是哀家……哎……你也辛苦了,还是去歇了吧,这件事只能从长再议。”
柳乘风想了想,突然道:“皇上只怕也就几日功夫就能在边镇出现,他既然决心如此,那索性我大明就在边镇与蒙古人决战,何不如这就抽调大军北上,无论如何,总得维护陛下的安全。”
张太后道:“不是说在京师决战,我大明的把握更大,而在边关与蒙古人决战,则是用敌人的长处来和我大明的短处交锋吗?”
柳乘风苦笑道:“话是这么说,可是这消息瞒不住,到时候军民们知道陛下并不在京师,只怕又要人心惶惶,倒不如索性在边镇与蒙古人一决雌雄的好。”
张太后抿抿嘴,点头道:“眼下也只能如此,这件事你去办,内阁那边你去说动他们,哀家别的不求,只求皇上能平平安安,他都已经贵为一国之君,也已经成年,为何到了现在还不懂事?哀家难道能看着他一辈子吗?先帝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忧虑,说是皇上生性顽劣,所以需要忠臣来辅佐他,你和他虽非嫡亲兄弟,却胜似兄弟一般,哀家希望你心里不要怪他,哀家只求他平平安安。”
柳乘风应承下来,带着复杂的心情出宫。
回到王府,仍有许多事等着自己请示,柳乘风此时哪里还有心情?把这些人全部赶走,一个人关在房里呆坐,其实他一天都没有用过饭,整天都在焦灼中度过,现在什么兴致都没有,脑海里则是不断地浮想着这件事该如何解决。
只是人都没有找到,想什么都是假的,他想再多,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最后只能苦笑,倒头便睡。
第二日醒来,依旧是召集锦衣卫的武官打探消息,莫说是前去边镇的驰道,便是北通州、天津等地也叫人详查,可是朱厚照像是失踪了一样,再无音讯传来。
柳乘风知道,朱厚照只怕是不会回京了,这个时候也该到了边镇,于是他又打起精神,把几个内阁大学是找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九成是去了边镇,既然如此,那为了皇上的安危,大军就必须北上,以防止边镇出现差错,保卫京师成了保卫边关,而且已经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对此,内阁这边心里是很不赞同的,傻子都明白,边关决战比京师决战的胜算要低得多,到时一有疏漏,就是万劫不复的局面,可是他们也明白,皇上若是遇到危险,同样也是万劫不复,眼下也只能豪赌一把了。
一切的事宜都要重新进行部署和调度,而这些事,当夜大家一起商量出了一个章程,随即一条条公文和军令发了出去。
第九百四十七章:大厦将倾
正德二年六月初九。
京师各路大军已经云集,大量的军马出现在京畿一带,蓟县那边也传出来了消息,正德皇帝出现在蓟县,并且开始集结边镇军马做好反击蒙古大军的准备。
皇帝的消息传回京师,实在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既然皇帝在蓟县,现在想把他拉回来也不成了,柳乘风身为督师,不得已之下,也只能抽调大军三十万北上接应。
庞大的军马再加上无数运输粮草的民夫沿着驰道蜿蜒而出,先锋的五万军马已经在路途上,而柳乘风也即将要动身。
柳乘风的中军是十万新军,至于其他二十万军马都是各地勤王拼凑的人马,虽然凑人头的比较多,多半都是一些混吃等死的货色,不过有总好过没有。
十万新军已经驻扎在了瓮城,日夜的操练声震天,这一日,正是柳乘风亲自出征的日子,他先是入宫拜别了皇太后,见了公主一面,随即便出现在了朝阳门,此时百官已经列队,在此恭候多时,为这大明朝与蒙古的一场对决告别。
因为筹备已久,所以一切的安排都十分的有条不紊,各营分别出发,浩浩荡荡,旌旗展展。
柳乘风的心情却不是很好,这支军马虽然庞大,三十万的大军,再加上散落在边镇各处的二十万边军,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到底有多大的胜券他却没有太大的把握。
其实原因很简单,边关已经失去了城防的作用,蒙古人攻其一点,这就迫使明军要嘛与蒙古人在关隘数百里的其余的堡垒之间尽心对峙之外,就必须与蒙古人正面的进行决战,正面决战,凭的完全是实力,可是三十万蒙古铁骑绝对是在这世上冠绝天下的力量,新军虽然已经初具战力,可是到底能不能与之争锋还只是个未知数。
再加上此前的战略部署全部打乱,现在明军等于是被皇上牵住了鼻子走,又仓促的重新做一番战略部署,使得这场战争又增添了不少未知的因素。
可是不管如何,柳乘风只能硬着头皮带着这三十万大军北上,他带着他们,是他们的主心骨,也是他们的至高统帅,他可以带着他们走向地狱,也可以带他们走向辉煌。
一身戎装的柳乘风显得格外的惹人注目,他的身材虽然并不健壮,却很是匀称,再配上这一身戎甲,使柳乘风多了几分英武。
三个内阁大臣纷纷上前,都道了一声保重,李东阳更是眼眶微红的道:“社稷苍生都托付于殿下,愿陛下凯旋而回。”
他故意将社稷苍生四字说的很重,其中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去了边镇之后,柳乘风是督师,可是在督师上头还有个皇帝,小皇帝年幼,性格冲动,他希望柳乘风不要完全以小皇帝马首是瞻,而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被圣上的心思所左右,柳乘风现在受命的不再是皇权,同样也担负着苍生社稷的重任。
柳乘风默默点头,没有说话,他拨了拨马,带着一队亲卫飞马而出。
狂奔十里,这一路都是蜿蜒的车队和看不到头的行军队列,在驰道道基边的一处小坡上勒马,柳乘风驻马而立,眼眸默默看向了北方,此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影。
李若凡,本王来了,正如三年之前,本王能将你高高捧起,今日,本王照样可以将你踩在脚下,今日,索性你和你的族人、我和我的族人做一个了断吧!
私情……对柳乘风一点都已经不重要,或许在一个月前,柳乘风仍然对李若凡有着温馨的记忆,可是现在,他心中填满的只有杀伐。既然李若凡做了选择,既然打算暴露出她的野心,那么柳乘风会毫不犹豫的拔剑,会刺出。
大军行军和单人独骑不同,大军要顾忌到粮秣和军械,再加上还要保持组织,因此除了放出去的斥候,速度都是极慢,一般能行个五十里,就需安营扎寨,至于那种日行百里的,已经到了急行军的范畴,除非是大军轻装上阵。
当天夜里,大军便在一处叫界桥的地方歇下,无数的营寨沿水而建,一堆堆篝火点了起来,人困马乏,除了守夜的官军,其余人尽皆睡下。
中军大帐里,柳乘风却没有睡,按规矩,斥候每隔半个时辰就要传递消息回来,可是这两个时辰很诡异,放出去的这么多斥候居然一个斥候都看不到。
他连忙把钱芳叫来,虽然心里有些惊疑,可是作为统帅,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安,只是随意问了几句营务,钱芳也都答了,随即漫不经心的道:“怎么不见有斥候回来,这里距离蓟县还远,莫不是遭遇到了敌情,不对,这里怎么会有敌人,你派了人再探了没有?”
钱芳正色道:“卑下按照章程,又派了几拨斥候出去,想必很快就有消息。”
正说着,外头有人道:“报……”
“进来回话。”
柳乘风不等对方通禀,直接道。
随即便有人掀开了帐子,只不过进来的人却让人目瞪口呆,来人身上染了血迹,左臂上还受了伤,而且这人柳乘风还认得,是新军斥候营的一个中队官,当年柳乘风创建新军的时候,他虽然不过是那一千新军的一员,可是对他多少有些印象。
“出了什么事?”
“报,卑下奉命巡弋,在向北三十里的地方发现了蒙古斥候,他们人数为七十余人,卑下不得已,被他们咬上只得与他们短兵相接,只是对方人多,卑下的小队死伤了二十多人,才侥幸逃了回来。”
柳乘风倒吸了口凉气,随即目光落在了钱芳身上,钱芳眼中也露出了骇然之色,忍不住道:“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向北三十里的地方……这……这……这些蒙古斥候用的是双马还是单马。”
“是单马,七十三人七十三匹马。”斥候队官肯定的回答。
“这……这……”钱芳已经完全慌了。
一般情况,两军交战时也不是没有斥候会孤军深入,直接到地方的大后方去探查,可是从山海关到这里,又何止是大后方,从军事角度上来说,简直就是大后方的大后方,所以原本这附近五十里内都不可能出现敌军斥候的,可是蒙古人的斥候偏偏出现,而且对方用的还是单马,那就更不寻常了。
若是斥候是去较远的地方探查,都会用采取一人骑乘双马的模式,原因很简单,地方比较远,所以所要带的马料和口粮就多,而且一旦遇到风险,若是马力不够很难逃脱,所以用双马换乘,让战马能够轮替休息是最基本的规则。
那么又一个问题出来了,蒙古人出现在边关的腹地,而且用的是单马,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一支蒙古大军就在附近,至多不会超过百里的距离,百里……蒙古人除非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