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谇跋咧富邮虼缶呐滤胪獾醒缴吵 K圆庞懈钭约以紫嗳送废虮狈叫蛔锏氖虑榉⑸圆庞星跋呓抗戮苷剑蠓轿墓偃囱瓜赂婕蔽氖榫瓴还荆焯绞⑹兰傧笳庵只牡虑榈姆⑸
要与大元争天下,作为宋相,文天祥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掌握朝政在手。把目前残宋已经所剩无几的力量都拧在一起,而不是继续内斗下去。
这需要他做一个名正言顺的权臣,而不是继续像眼前一样,与行朝不清不楚地混下去。目前他虽然凭着破虏军的支持,造成了与行朝分庭抗礼的事实,但这种结构不稳定。至少,张珪认为,以目前的残宋朝局,文天祥不敢派破虏军主力北伐。
一旦破虏军离开南方过远,让福建和两广出现力量空白,那些自认为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会打着各种名义迅速填补进来。在很多人眼里,维护朝廷权威,永远比北伐重要。届时,如果宋帝的心思一动摇,破虏军的后援有可能立即被切断。那样,文天祥的路就只剩下两条,要么领兵反叛,杀回福建,将破坏其北进的人全杀掉。要么交出兵权,做下一个岳飞。
无路他选择哪一种,残宋都会受到致命打击。那时候,以忽必烈的敏锐目光,绝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
“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废宋帝自立,接管残宋全部权柄,重建秩序!”沉思了半晌,张珪突然说道。声音大得吓了他自己一跳,回过神来,歉意地看向父亲。
张弘范微笑着点头,认可了他的想法。
“自己做皇帝,自己说得算。别看那些残宋文官诈唬得欢,其实骨头很软。届时,除了一两个陆秀夫这样的忠臣外,估计无论文天祥说什么,大伙都跟着喊:‘皇上圣明,皇上高瞻远瞩!’”张珪压低声音,笑道。
“的确如此,那些人呢,嗨!只忠于皇帝,却不在乎谁当皇帝!”张弘范被儿子的俏皮话逗笑了,苍白的脸在炉火的映照下,慢慢恢复了几分血色。
“可这样做,他对两浙豪杰,就失去了号召力。不如暂时让宋帝在头上当摆设,做一个曹操那样的权相。这是第二种办法,比第一种办法代价小。不过,难度更大。其他臣子肯定不会甘心如此,一找到机会就得搅得他背后鸡犬不宁。除非文天祥真横下心来,像曹操一样,把反对者全杀了,然后派心腹把皇帝看管起来!”张珪想了想,又主动推翻了自己提出的第一种办法。
“这种办法比第一种好多少,效果如何呢?”张弘范笑着问。
“短时间有效,时间一长,内部异变又生。就像当年曹操,终其一生都在忙着内部灭火,白白让蜀汉和东吴得到喘息和自立的借口!”张珪低声答道,突然觉得很沮丧。自己原以为正确无比的看法,摆到文天祥那个位置,居然全是臭棋。
“残宋的政局,非改不可。否则,文天祥与大元之战,屡战屡胜则已。一旦小败,难逃与韩侂胄一样的下场。”张弘范爱惜地拍了拍儿子的头,笑着指点。
北方汉人世家有自我培养后世接班人的传统,父教子,兄教弟,如此,才能把家族的繁荣一代代延续下去。在这方面,董家与张家,都是其中表率。董文柄教弟,还曾传出一段佳话来。
但董家不如张家,董文柄死后,其弟董文用的表现一直平平。而张家,张弘范可以确定,只要关键几步处理得当,在张珪手上,家族实力绝对不会比在自己手中差。
“文天祥百战百胜亦不可,如今很多破虏军将领眼中已经只有丞相,没有朝廷。他百战百胜,肯定有人谋划着给他黄袍加身。届时,即使他不想反,也只好反了!”张珪顺着父亲的思路答道。
“即使他能控制住破虏军,不让黄袍披在身上。行朝君臣感觉到他有黄袍加身的机会,也将在不知不觉间逼着他反!这就是文天祥的困局,解不开这个困局,大宋想重新崛起,就是一句空话。况且大元朝不会给他太多思考时间。”张弘范点头总结。
这种困局,其实不仅仅将文天祥困在其中。古今权臣,无一个不受其所困。只是大部分情况下,外边没有一个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权臣们或进或退,能慢慢地将死结梳理开,图个一生平安。
而文天祥没有这个机会,内外条件决定,他退亦是死,进亦是死。
“咯、咯咯、咯咯!”张珪对着炉火,居然开始打冷战。年少的他从没想到政治斗争会凶险到如此地步,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没有半点逊色之处。
“这就是文天祥的高明之处,放着权臣不做,却费力不讨好地去立个契约。原来那个框架不打破,他的结局只能是身败名裂。而一旦跳出原来的框架,约法就取代了龙袍,成为天下最大。他进也罢,退也好,反而能从从容容!”张弘范抱着自己的双肩,以极低的声音说道。
这是他花费数日时间,才终于参透的一步棋。与下出这一步棋的人做敌手,没有敢言自己有胜算。
也许,现在把这些东西教给张珪,超过了他的理解能力。但能做到这一步,张弘范觉得很轻松,也很满足。
平宋之战,张弘范内心里承认自己败了。但失败,也让他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浩荡皇恩、什么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那些都是靠不住的东西。大宋也好,大元也罢,世间最靠不住的情分,就是君臣之间的情分。无论谁做了皇帝都一个样,昏的、智的,贤的,愚的,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每言每行就没有正确与错误可考虑。
而作为臣子,就只能是君王手中的一粒棋,需要放弃时,会被毫不犹豫地扔进棋盒。至于公布于人的罪状,不过是皇家的一个借口。
这个死局,从秦汉以来无人能打破。而文天祥的作为,也许是破局的第一步。而他一旦破了此局,那些世家大族,不必掌握权柄,也可永世不倒。
可惜自己没时间看着他把整盘棋下完,看看最后的结果是成是败。可惜自己只能站在他的对立面。张弘范想着,想着,身体一点点向后倒去!
“父亲,父亲,你怎么样,大夫,来人,去叫大夫!”张珪被父亲突然间的表现吓了一跳,用双臂揽起张弘范几乎僵硬的身体说道。
“日后局势真的发展到南北对决。我儿好自为之,不可妄自逞强与此人交手!切记,切记!”张弘范咬了咬舌尖,用剧痛保持灵台最后一丝清明,伏在儿子耳边叮嘱。
第六卷 争辉 第三章 天下(五)
祥兴三年六月(至元十七年),元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暴卒,年四十有二。忽必烈大悲,停军广宁府,罢朝五日。经左相呼图特穆尔,御史大夫叶李、中丞桑哥等重臣苦劝后,方出帐理事,命人以诸侯之礼厚葬张弘范于辽河畔,斩军中医官杨克勤、李有德等十一人为其殉葬。
这是大元朝一年来损失的第三个非蒙古族元帅,/与刘深、李恒之死联系起来,不由得人们浮想联翩。关于张弘范之死,很快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说法在世间流传。除了大元朝官方的病死之说外,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是,毒杀。
市井传言,忽必烈在张弘范南下攻宋时,曾赠其金刀,并亲口许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给他一成不变的支持。结果,在张弘范与文天祥对峙期间,因为人老耳软,忽必烈听信谗言,毁掉了自己的承诺,以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张弘范从南方战场调了回来。
张弘范北返后,因为接替其指挥大军的蒙古将领达春能力不足,导致大元丧城失地兼损兵折将。忽必烈心中有愧,觉得对不起张弘范,为了给自己遮羞,所以命人在张弘范的药中下毒,把这位替大元立下赫赫战功的绝世名将毒死于军中。
谣言的杀伤力非常大,个别为元庭卖力的儒者,心中偷偷打起了改换门庭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汉军世侯,也打起了各自的心思。输送到忽必烈军中的粮草,器械,开始有意无意间出现短斤少两,以差充好现象。军队的推进速度也越来越慢,有时遭遇少量的敌军,各族将领之间还出现互相推诿,消极避战的情况。
忽必烈大怒,连斩千户以上蒙、汉武将七人,/以正军法。同时,追封张弘范为淮阳王,镇南大将军,子孙世袭。追赠其弟张弘正为平南大将军,世袭。并在亲兵中拨五百人为张弘范守灵三年,以彰显其父子兄弟对大元的功绩。
恩威并施之下,军队的士气为之一振,推进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但有一道阴影,却如乌云般横在了忽必烈君臣的心头。
那就是福建大都督府对张弘范的评价。
来自南方的报纸,花费了整整两个篇幅,三千多字评价了张弘范的是非功过。站在对手的角度,破虏军主帅文天祥认为,张弘范是个杰出的军事天才,运筹能力与临阵机变能力高出自己数倍。如果不是北元朝廷在关键时间干扰了其作战部署,也许福建大都督府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此外,文天祥还对张弘范数年前治理地方时,/因灾害减免百姓赋税的做法表示了赞赏,认为这种冒着被鞑子头怪罪,也要为百姓着想的做法,足以让张弘范留名青史。
文天祥在文章中同时说道,一个人出生在哪里,父母是谁无法选择。但他成年之后的所作所为,却可以由自己决定。张弘范在治理地方时,懂得善待治下百姓的举止值得称道。但其身为汉人,在明知道北元将天下汉人全视为奴隶的情况下,依然替蒙古人攻打本族,则罪不可赦。特别是他与达春两人在福建杀人屠城的暴行,简直是禽兽举止,百死亦不可赎其罪。如今张弘范不明不白的死了,那些仍然为忽必烈效劳的汉军将领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这些年蒙古大军给人世间带来了什么。看看那些灭族、屠城的暴行,看看蒙古人故意传播瘟疫,制造出来的人间劫难。然后拍拍胸脯想想,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想想自己的富贵能保持多久,想想自己的子孙,能被蒙古人当作同族,还是不得不做一个三等、或者四等奴隶。
文天祥在文章最后总结道,蒙古与宋的战争,不能等同于改朝换代。因为他在华夏大地上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并让整个汉民族沦为奴隶。
任何时候,奴隶和奴隶主,不同属于一个国家。
忽必烈心中恨得要死,他尤其恨文天祥在文章末尾这句“奴隶与奴隶主不属于一个国家”的断言。偏偏自己麾下那些大儒们,找不出恰当的言辞反驳这句话。
儒学强调秩序,但孔夫子的言行中,却亦强调了一个人所必须的人格和尊严。孟子中,更是把独立的人格提高到与大道比肩的高度。任叶李等人如何撰文狡辩,都无法抹杀目前大元所控制地区,人生下来就被分为四等的现实。
“大元代宋,乃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阻挡!”情急之下,叶李与留梦炎等人晃动笔杆子,把一切归咎到天命与气运上。但是,以北元朝廷名义颁发天下,劝大伙不要做螳臂挡车之举的文告,激起了更大的反弹。
“如果老天如此不长眼,莫如让他塌了吧!”流传于两浙、江淮一带的折子戏中,头颅被砍掉,依然挥舞者巨斧的不肯倒下的刑天高呼道。
“没有用的,这是命运,任你力气再大也徒劳!”杭州城,一家装潢华丽的大画舫中央戏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