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末日孢子 >

第2章

末日孢子-第2章

小说: 末日孢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告诉我昨天的新闻内容.
(昨天看电视没看到.)
我也和他讲了今天在咖啡店里听到的八卦.我们一路上嘻嘻哈哈的说着.他很严肃的告诉我.
照这个情况下去.可能会和非典一样.大家都往家里躲了.
他说,今天他的老板就有暗示他不想出门了.

他给我一个建议.多买些东西存在家里.最好多买一些方便面.好保存又可以吃饱.
当然,他的建议一半是开玩笑.
不过当天晚上.我真的陪着他去买方便面.他提了一箱.我也提了一箱.我的是看他买的时候.
情不自禁的跟着一起买.

这个时候超市里什么都正常.唯一不正常的是,醋和蒜头全部贴着个标签.
"已售完."
在我们结单的时候.依旧不断的有人问那穿红衣服的收银员:"请问,什么时候还进醋?"
.....
博康住在上城区,那里也是河门市的老城区.到处都是紧紧挨在一起的骑楼建筑.
也到处都是前胸贴后背的人们.

他家在繁荣的中山路步行街边上的骑楼建筑里.
这是河门市在20-30年代最为骄傲的建筑.
灯火辉煌,熙熙攘攘.
走到尽头就是外滩.可以看到大海.以及对面的日光岛.

博康家在2楼.一边可以看到老城区的中山路和大中路.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和日光岛.
虽然是2楼,但阳台外却没有任何高楼大厦的阻挡.
因为这些高楼大厦正好隔开,在中间为柏康的阳台留了一条观海的缝隙。
喝了三杯工夫茶后.走过繁华的中山路.然后坐车回家.

因为今天听到事情.所以特别在意新闻的内容.
网上果然更新了新闻.
在那则新闻的上方有两则.
一则是关于那个第一例的建筑工人.连名道姓都出来了.我应该记下这个人的名字.因为
他是整场灾难的导火锁.
他叫范丙浩.省内西北地区.
他依旧活着.
新闻上的描述是,患者得的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目前陷入了昏迷.全身的皮肤都被感染...

另一则是.本市疫情扩散.有38人确定感染不明皮肤病.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官环楼盘的员工.
以及7名文物和历史学家.目前.已经封琐了官环楼盘的施工现场.....这种皮肤病不会经过
空气传染。。。
患者首先出现类似感冒症状,身上出现黑红色的癍疹。继而全身扩散溃烂。。。
原来是皮肤病.那么如果不通过空气传染,那么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危险了。
想想自己都觉得身上痒了.
洗澡的时候.不自觉的看了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异常的黑癍或者红斑.




(三)尸菌?

新闻里依旧没有任何确定的消息。
大家的日常生活里多了一个谈资。
那就是这个疾病。
我们所知道的无非就是。它是一种皮肤病。刚开始起黑色的癍痕,然后扩散全身。继而溃烂。
患者在起黑癍后就渐渐失去理智,然后昏迷。
唯一安慰大家的是。在这个38位隔离的病人当中。
没有一个人死亡。
而另外的7名专家学者,却没有任何的消息。
以至在后来的新闻里,总是谈起这38个感染者。

当然,电视还有和各大网络里都充斥着对感染者的同情和关心。
远远大于疾病本身。

而且从今天开始,再也没有听到如此频繁的急救车的呼啸声。
似乎开始安静了。恢复原来平静的生活。
小学路上的私家车依旧拥挤。
听说,那个官幻楼盘竟然奇迹般的在三天后解了禁。
那个肥头大耳的开发商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

但是短暂的平静不代表着永远的安宁。
那个不知名的疾病在那38个患者的身体里慢慢的潜伏着。
据后来的官方和民间分析,刚开始感染的速度非常的缓慢。
即使如此,可怕的疾病依然等待着有一天,突然间的爆发。

我依旧在和萍萍讨论着这件事情。
今天下了些小雨。所以透过落地窗户,街上少了许多的行人。
我们干脆的坐了下来。各自发表着对这个疾病的讨论。

下班后,文琐和他的女朋友小季来到咖啡店里。
她的女朋友一卷长发。波浪状的。甚是可爱。
他起先又开始抱怨起今天的客人。
然后说起了那38个患者。

因为,那38个患者就隔离在他所在医院里。
“你还是别去上班了。”他的女朋友小季说:“听说医院里的医生是最容易感染的。”
文琐也表现出了担心。
“何况,你是个实习生。医院把你当免费工人使唤,又没给你上保险,又没有半分钱。”
小季的担心是对的。
“怎么可以,我如果不去的话。家里人会骂死我。再说没有实习证明,我也毕不了业。”
文琐说。
我在一旁听着。不发表任何的看法。
因为在当时,我觉得担心感染是有点多余。

他们两人相恋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却表现得十分的恩爱。
文琐是河门市本地人。所以他的父母本地观念非常强烈。
他的父母是传统的河门人。
他要求文琐的另一半要是本地人。因为他们觉得外地人都是来骗户口的。
而且,要本地市区人。
他们一家鄙视农村来的人。
所以,漂亮可爱的小季在和文琐相恋2个月后,依旧默默的等待着文琐能把她介绍给他的父母。
这也正是,他没有向他的父母公开他和小季关系的一道障碍。
文琐也常常苦恼向我抱怨。
小季是外地人,而且是农村户口。
他提到农村户口这四个字的时候特别用力。
我想,他自己本身也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他的父母给洗了脑。

他们离开了。
我也下班回了家。在上楼的时候,碰见隔壁的张先生回来了。
我们互相点了点头。
邻居照面都这样,我们已经算好了。还能点头。这年代,邻居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
我和张先生有过几次短暂的交谈。
他在这附近开了一家便利店。
偶尔光顾过。
所以有时候碰面了,还会送我一些快过期的食品。
他的老婆经常呆在便利店里。
估计吃住都在那里。
这是我对他所知道的情况。

打了照面后,各自开门进屋。
照例打开电脑上网。
发现,电脑上的新闻多了好几条。
其中一条描写的是本市正在通缉两个人,一男一女。
男的据说潜逃国外,女的依然留在本市。
内容是,本市著名的酒店叶子花酒店失窃。
稍微的浏览下,我更关心接下来的几条。

这几条是关于那38个患者的情况。他们依然陷入昏迷。
标本已经检验出来了。
那不是病毒。
而是真菌。
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感染了牛皮藓之类的病。
那些科学家依旧在研究这个东西。
他们把它称呼为“尸菌”
因为,目前阶段他们认为,被感染“尸菌”的人,会陷入一种假死的昏迷状态。
真菌感染的速度据说也可能加快。
这些致命的真菌正在适应感染人体的过程。
他们感到担心。
因为那38个人是因为接触过现场和触碰过那破碎的陶罐。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挖掘工人挖破了那陶罐。而当时的施工现场因为刚下过雨,所以有积水。真菌就藏在那陶罐里。
可能蔓延到水里。那些打捞陶罐和文物的工人相继被感染。
后来存放在仓库里。又有一部分搬运工接触了。所以发生大规模的感染扩散。

“尸菌”…听起来就不舒服。据说,他们检验的那个陶罐里。似乎是装着尸骨的骨坛。
他们怀疑,坛里的古代人,在临死之前,已经感染了这种真菌。

看完他们的结论后。总觉得,这些科学家办事还挺有效率的。
似乎各国的实验式都在研究这种真菌.
谁都希望能够尽快的确定它的传播方式和表现的特征.
当然,最终都希望能够战胜它.

他们也把真菌成为病毒,我想这样称呼我比较习惯。

晚上,博康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死了没有.
他这是开玩笑.而这种玩笑一般都体现在好朋友的身上.
我回答他,还没,然后反问他.你不也没死.
他开始和我抱怨他的未婚妻.
说他其实并不喜欢她.而是因为他年纪已经35岁了.
家里特别希望他能尽早的成家立业.
他不爱她.
这个是事实.
做为朋友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于是约定明天我上完早班后.面谈.

那个晚上如此的平静的度过.
早上出门的时候,下了一点小雨.
萍萍依靠在吧台里,她已经早早的把卫生做好了.
她似乎已经不太关心这件在本市里发生的疾病.
因为,新闻上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它们的消息.也没有任何的新的感染者出现.

下午的时候.我在繁华的中山路的路边咖啡亭,见到了博康.
他喜欢在这个地方聊天.
他坐下来,要了一杯梅子茶后,然后开始心事重重的看着我.
我很明白他的眼神,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之间的事情从不隐瞒.
他说:"他已经和她登记了."
她?这有点突然.不过也像他的作风.她的女朋友叫小辛.很巧的是,她和文琐在同一家医院里上班.
身高一米六几.五官精致,一头长发,属于那种气质型的美女.
但她不是博康喜欢的类型.
我了解他,他喜欢的是丰韵的那种。

博康的优柔寡断决定了他现在的抱怨.
"怎么办?"博康说:"他们双方的父母都给了我压力.所以,在明年的一月5号.我要结婚了."
我不知道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是惊喜还是什么的.
因为我了解他,所以,我没有高兴.
"你怎么想.她已经跟了你4年了.你不和她结婚,那怎么对得起她."
他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谈话持续了2个小时.然后一起吃了饭.临走的时候.他把请贴给了我.
"看来,我这次怎么样也都要和她结婚了."
我只能笑而不答.然后看着他孤单的背影朝着人群拥挤的中山路上隐匿.

说真的,不喜欢一个人就是不喜欢,但是结婚的对象未必就是爱的那个人。

我轻轻的叹息着,也许未来我遇见的人,也会是我不爱的人。




(四)隔离的38个人

18日.这天,我不用上班.
所以,依旧在选择在家里没有出门,好好的当一个宅男.
刚刚打电话换了煤气.准备煮点泡面吃.和博康带回来的泡面.现在终于开封了.
新闻里依旧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我在厨房里听见了通缉叶子花酒店大盗的内容。
我想这个时候大家应该不会关心这个吧。

我还是比较喜欢昨天新闻里政府出面辟谣的消息.
他们说,禁止无良的商人炒做大蒜和醋...
我非常的同意.
可是话虽然那么说.昨天在第八市场门口依旧看见那大蒜的价格依旧离谱.
虽然买的人没有刚开始的多.但这些东西却是我们日常调料离不开的.
何况,还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两样东西能够预防被感染.

我在下午的时候出了门.
准备买一些菜回来.单身生活就是这样.自己买自己煮.虽然口味不好.为了省点钱也只能如此.
现在在外面随便吃一顿快餐,都可能让我半天的工资没掉.

我走到中山路的多多超市.里面人山人海.
超级市场都是这样.
因为这几天被洗脑的缘故,我特意走到醋和蒜头的摊位.
果真,空空如也.

然后,我接了个电话.
那是文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他断断续续.声音焦急,却似乎无法好好表达.
因为市场里面太吵的缘故.我把推车放一边,然后走到出口边的走廊.

这里相比较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