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笑看风云 >

第2章

笑看风云-第2章

小说: 笑看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我叔公关系,再加上寺里有空闲的厢房,也为了方便叔公给我针灸治病。所以特意给我分了一个单厢房,而且还是离方丈室不远的。
  深山里的夜晚就是清彻,伏在桌案上,静静专注瞧着月儿在云间穿行。并末注意此时叔公推门进来,瞧着我伏在桌案上,慈祥的问道:”一个人呆在厢房里是不是很闷”。
  我别过头来看了一下叔公指着窗外的月亮问道:”叔公,你说是月亮跑,还是云朵在跑,为什么我瞧了好久都没瞧出来,一会儿好象是月亮在跑,可一会儿又好象是云朵在跑?”
  虽是我无心一问,不过叔公眉心微微一动说道:”小星扬,小脑袋也会想问题了”然后似有深意模了模胡子继续说道:”跑的是心,并不是风,也不是月亮。”说罢似是沉醉于往日的回忆。我似懂非懂的说道:”那这么说是我心动了,才瞧着月亮跑,云彩跑了。”
  中国古代的两位高僧曾有过这样一个有名的关于风和云的争论,一位高僧说是风吹云动,一位高僧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云动,是你自己心动。这么高深禅学哲理,什么可能是我这个当时只有12岁而且也并不聪明的男孩所能懂的。
  我又在一边叫喊道:”叔公我说的对不对啊,你快回说啊。”
  叔公似是不想跟我讨论这个问题,叉开话题问道:”小星扬,吃了我那些草药身体好点了没有,我给你的药有没有按时吃。”边说边探出手为我把脉。脉像时强时弱,叔公暗叹:”唉,还是老样子,这病没什么进展。”不过表面还是强作哈哈说道:”好多了,比上次好多了。来,把外套脱了,我再给你针灸一次。”
  顺手拿出怀里的金针包,放在桌案上一字排开,大小长短不一金针,瞧着我都有点毛毛的,虽已经是n次让叔公针灸,对那些金针也并不陌生,大小小小的,都曾经跟我的身子亲密接触过。
  叔公先用酒精给金针消毒,然后左手按在我左肩骨附近比划一下,确定穴位方位,用左母指按拉穴位,右手拿起一只长约三寸的金针插入穴位,由于不是第一次给我施针灸,叔公倒也顺手。不一会儿我上半身插满大大小小的金针,每支都直入身子,只留针柄在体外。
  中医医术就是神奇,就拿这针灸来说,大大小小的金针刺入体内,不但对无伤身体,还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着实让人惊奇,比如身体中的足少阳胆经对胃部的疾病就有很好的疗效吧,足少阳胆经中的日月穴就可以起到治疗呕吐,吞酸、呃逆等等肠胃疾病。针灸也并不是是中医就会用的绝活,叔公为我针灸不下很多回了,但每次都累的额头直冒汗。针灸稍微认穴偏差,都可能让受针灸者致死致伤。力道用的重不行,用的过轻也不行。
  经叔公这么插插几下,原来有点劳累的身子,全身毛孔似是全张开似的,全身舒坦极了。。回头看着叔公累的样子,天真说道:”叔公,要不你教我插针啊,我以可以自己给自己针灸,还可以给别人治病,你说好不好。”
  静坐养神叔公慈目微张说:”小星扬,也想当侠客也想行医救人了,那叔公当然是不会反对了,好!明天开始我教你针灸认穴,你可好好学哦。“
  站起身一边说一边动手把我身上的金针拔下来。拔针当然是比施针容易了,几下就把身上的金针全回收了。叔公边整理金针边说道:”现在小星扬躺下好好睡上一觉,叔公明天再来教你什么针灸医术。”
  我吱吱应声说:”好”,一股睡意侵袭而来,眼皮好重,走了一天的路,太累了。不一会儿就入眠了,也不知道叔公什么时候离开。
  
 
 
 
  
 第二章传艺授拳
 
  第二章传艺授拳
  清晨与微风携手宣报光明的到来,窗外几声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离远城市的喧闹,深山里的早晨就是清静,空气就是新鲜,迷迷糊糊的从床上起来,穿上衣推门而出。因为来了有不知道有回了,对这边的路也不是很陌生人,走在小路上,时时都会遇着僧人,与他们打招呼一下,顺着小路一路往上走。
  此时深上的雾很大,走在雾里轻飘飘的感觉不错,似浓非浓的云雾在自己身边缠绕。寺院不大,也不怕迷路,慢悠悠的转着,权当是晨练。不知道走了多久,前头浓雾似晃悠一个人影,好奇之下想走近瞧个细仔。人影似乎也知道有人靠近,刚想定眼瞧清那人是谁,就听那人叫道:”小星扬,这么早就起床,不多睡一会儿吗?”原来是叔公。
  “叔公,你在干嘛啊?”我好奇问道。叔叔呵呵笑着道:“叔公在强身,打打拳,锻炼身体。”
  出于孩子的好奇天性没等叔公说完,我就叫喊道:”叔公,我也要打拳,我也要锻炼身体。”叔公站着模模了胡子笑呵呵的说:”好,那过来跟我一起练。我这套拳路名叫:周氏太极拳。是叔公的师付转给我的,先来教你第一式。”
  接着摆出了拳路的姿式,继续说道:”太极拳的预备式,是演练者唤起集中思想、全神贯注、放松身心、准备演练,兼有上场致意的意思。养生太极拳预备式单式演练,可锻炼意、息、松协调(两意合一)的功夫,是无外形动作的意气运动,也是修炼无极静功的门径。练太极拳必须保持“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无极”状态。经过意识能动作用(用意),澄心自滤,消除一切紧张状态、排除颓废情绪,才能进入“太极”的练功状态(意气运动),而最终又要回归抱元守一的“无极”状态。即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无极,无中生有而归无。”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王宗岳作《太极拳论》,取太极阴阳之理而名之。
  广意上的太极就是指“十三势“,但由于习者多,慢慢的就从太极拳中分出各各门派来。讲究,拳意,套足,姿式也不尽相同。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谱有《十三势行功歌》。“行功”按现代语言说就是练拳。
  《十三势行功歌》以20句七言诗记太极拳谱,言简意深,不练到上乘功夫是难以领悟其实质的。在武禹襄以《十三势行功要解》对其作了简要的解说之后,后学者才比较容易理解。今将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对《十三势行功歌》的解说叙述于下
  “命意源头在腰隙”——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变换虚实须留意”——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气遍身躯不稍滞”——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静中触动动犹静”——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因敌变化示神奇”——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腰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腹内松静气腾然”——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屈伸开合听自由”——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意气君来骨肉臣”——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我似懂非懂的跟着叔公练起来了,叔公一边说,一边走过来帮我矫正姿式。一个教的起劲,一个学的起劲,倒也其乐融融。
  叔公讲解的拳言,跟经典拳论中所讲,似是非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只知道叔公教,只要学会就成,认真学就是,毕竟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也正是由于我这份平常心成就以我以后武道的生涯。
  对这套拳路很是感兴趣,学起来也特用心,叔公也教的特别起劲,忽闻寺里晨钟响起,叔公忽地拍拍了头额说道:“我什么给忘了还要去做早课,小星扬,叔公得走了,你先练练,明天早上这地方,我再教你别的拳路。一会儿你自己使人送早饭去你厢房那。“
  我又呆在那里练了会拳,双手比划个不停,脑里尽是叔公刚才所说的拳理和套路姿势,自觉收获不少。
  “咯“,肚子不争气的叫起来了,猛地记起自己早上还没吃饭。不由的傻傻的暗道:”自己真的是太好玩了。
  往着刚才走的原路折回,不久到了我暂住的厢房,门虚俺着。想来是叔公已经打发人给我送饭来了,不由的馋馋的吞了吞口水,推门而进,果见果案上放着早点,寺院的清粥谈饭确实可口,不一会儿我就把整盘的早点一扫而光。拍拍微胀的肚子,满足的打了个饱隔。
  刚在再想今天要去干点什么,叔公就打发人过来叫我去方丈室见他。
  轻推房门,走进一看。只见桌案中上放着一张人体穴位图,叔公见我进来,指着边上的椅子示意我坐下。随手拿起桌案上的经脉图道:"今天开始教你什么治病救人本事--针灸,先给你讲解一下针灸基本常识,辨位论治中的“位”,主要是指所治特定病变的产生部位。“辨位”,主要是从病变部位入手来辨识与把握所治特定病变的整个时空结构成分,包括“位”(特定病变的空间位置结构,除可用西医解剖学概念来描述之外,还可用中医经络、脏腑之解剖学内涵或经度、纬度与纵深度三维空间结构来描述)、“时”(特定病变的时间结构,如特定病变的发作时机、持续时间等)、“症”(特定病变的微观特性,常以病变症状为代表,含病变的速度、程度与临床表现等)、“势”(特定病变的宏观特性,常以病势为代表,含病性、病势与病因)四种结构成分。“论治”,则是根据“辨位”的结果,尤其是根据特定病变之“位”,决定和调控所施特定针灸治疗的“位”(施针的空间位置、针具的种类与规格、施治穴位的分布与个数、施针的角度、方向、深度与范围等)、“时”(所取各穴的施针时机、施针时序、施针时间、施治间隔时间、疗程、疗程间隔时间与总疗程数等)、“度”(以施针强度为代表,含针刺、艾灸、放血、火针、电针等针灸方法,进、出针的速度,捻转、提插的幅度与频率等)、“量”(常以施针剂量为代表,含所取各穴在某次或历次施针中的“位”、“时”、“度”三种结构成分)四种结构成分。"
  坐在一旁的我满头雾水,对我来说,这些医学理论是太难了,叔公也似乎意识到自己讲的太过复杂,打了几声哈哈,一边指着经络图,一边仔细给我讲解,这次的我倒也没太出丑,也听懂了明白了。
  《黄帝内经》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之灭也。”
  施针下针则讲究:“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其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认,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