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44章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44章

小说: 南宋之我主沉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邵刚和四爷两人坐下,包括黄茂生等人,都是站在酒肆的外面。

    “吴副将,好些日子没有见到了,来,我敬你一杯。”

    “恭敬不如从命。”

    吴邵刚举起了酒杯,一口气喝下去。

    放下酒杯的时候,他再次开口。

    “四爷今日专程前往军营而来,想必不是为了喝下这杯酒吧。”

    “吴副将爽快,我到这里来,当然不是专门为了喝酒,而是有事情告知的。”

    吴邵刚拿起了酒壶,给四爷倒上酒,也给自己倒上。

    四爷再次端起了酒杯,慢悠悠的开口了。

    “吴副将,朝中这么多的变动,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所感悟。”

    “也没有多少的感悟,看热闹罢了。”

    吴邵刚说出来这番话,让四爷很是吃惊,他看着吴邵刚,好一会才开口。

    “厉害,真的是厉害,这么长时间,我还是第一次听见这等的说法,来,我再敬你一杯。”

    “酒醉聪明汉,四爷是不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还请告知。”

    “吴副将说的不错,这朝中的事宜,我也是知道一些的,你也知道,我们在江湖上面混,若是没有一点点的关系,还真的无法立足,何况这里是京城,情况更是复杂,稍有不慎,那就是家破人亡,我可不想撞见这等倒霉的事宜,故而也是异常关注朝中事宜的。”

    吴邵刚微微点头,四爷在他的面前说话一直都是很爽快,没有藏着掖着。

    “朝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变化,我也曾经想着提醒吴副将,或者出面帮忙吴副将斡旋,想不到你是如此的想法,看来是我多想了。”

    四爷说出这番话,让吴邵刚多少有些感动。

    “感谢四爷为我的事情操心,不过我以为,现如今去攀附朝中的权贵,不合适,那些上位者可不是傻子,什么都不明白,能够让他们真正瞧得上,可不是随意去拜访一下就可以的,就说四爷与我之间的情谊,那也是不打不相识,若是我当初在中瓦子巡逻,与四爷之间没有任何的交集,贸然去拜访四爷,四爷会如何看我。”

    四爷眯着眼睛稍稍思索,伸出了右手的大拇指。

    “高,实在是高,当初吴副将若是贸然与我见面,我还真的不会有什么想法。”

    酒过三旬,吴邵刚和四爷两人的兴致都很是不错,喝酒更是爽快。

    再次放下杯子的时候,四爷转移了话题。

    “不知道吴副将对被贬斥的左丞相吴潜大人是如何认识的。”

    “能力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百官之首,只是在处理某些事情方面,看法颇有一些欠缺,而且做事情优柔寡断,最终给自身埋下了祸根。”

    “吴副将这话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身为朝中的左丞相,大权在握,对于那些暗地里捣鬼之人,或者说反对自身之人,怎么能够轻易放过,不要总想着维护自身之形象,不愿意对宵小之人动手,不要害怕朝中诸多的议论,该狠心的时候就要狠心,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放着大好的机会不愿意去动手,等到别人动手了,那就什么都失去了。”

    四爷眨了眨眼睛,面对苦笑开口了。

    “吴副将这是不是在提醒我啊,官场上这样做行吗,皇上会允许吗。”

    “有什么不行的,官场如战场,皇上允许不允许,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自身若是软弱,甚至完全用谦谦君子之作风来行事,那注定是悲剧,进入朝廷之前是读书人,可进入朝廷之后就是朝中之官员,已经不是读书人,还用读书人某些迂腐之观点来行事,不栽跟头才怪。”

    四爷忍不住再次伸出大拇指,对着吴邵刚开口了。

    “吴副将,每次相聚,你都给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听你说的这些话语,我很多时候都想着行会的事宜,你若是在行会,可没有我说话的份,想不到你如此年轻,就有着非同寻常之能力,我可是太羡慕了。”

    “四爷历经风波,不知道见过多少,这是客气了。”

    “可不是客气,吴副将,我今日来,本来想着是不是告知你这个消息,现在想来是一定要告知了,后日董槐大人要到京城来,且会食宿在我那里,吴副将若是有心,我来安排,让你和董大人见上一见。”

 第五十三章 相识

    董槐,庐州府所辖定远县人,南宋著名的丞相。

    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董槐考中进士,步入朝廷,成为朝中大臣,一直到宝祐三年,被任命为南宋朝廷右丞相,兼任枢密使,担任右丞相的时候,立国安邦,任人唯贤,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的好事情,后因为忧虑朝中一些不好之现象,向皇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皇亲国戚不能够执行法律,二是朝中执法官吏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必须予以调整,三是京城之中的高官不约束属下,任其胡作非为,必须予以整顿。可惜这三点建议,没有得到皇上采纳。

    因为提出了这三点的建议,董槐遭遇到朝中奸邪的疯狂算计和诬陷,最终皇上相信了这些谗言,罢免了董槐的右丞相和枢密使之职。

    而算计和诬陷董槐的,正是南宋最为著名的奸臣丁大全。

    历史上对董槐的评价为:勤政清正,政绩卓著,朝野闻名。

    这应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当四爷说到董槐的时候,吴邵刚是很吃惊的,在他的想象里面,被罢官的董槐,应该是回到家乡去的,若是没有皇上的圣旨,或者没有朝中高官的邀请,其是不会来到京城的,毕竟京城里面的局势太过于复杂,稍微不注意就很有可能沾惹到麻烦。

    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吴邵刚答应了马上去见一见董槐。

    四爷立马表态,一定在董槐来到京城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安排。

    尽管四爷没有解释董槐为什么会来到京城,也没有明说自身与董槐之间的关系,可吴邵刚还是凭借着脑海里面的历史知识,做出了基本的判断,董槐前往京城而来,应该与丁大全被罢免有一定的关系,当初董槐被罢免右丞相之职,就是丁大全一力促成,现如今奸臣丁大全已经遭遇到皇上和朝廷的彻底排挤,此时此刻董槐来到京城,应该不存在什么危险。

    至于说董槐到京城来,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吴邵刚暂时无法揣测。

    不过对这一次的见面,吴邵刚没有作太大的指望,他只是想着与董槐交谈一番,看看能不能学一些东西,毕竟能够见到这位南宋著名的丞相,也是很难得的机会,或许能够从董槐的身上,感受到南宋名臣的风范,至于说让董槐来帮助自身建功立业,这样的奢望还是不要有,董槐此人,做过朝中的右丞相兼枢密使,就算是被罢免官职,一门心思都是在皇上和朝廷之中,宁死都要效忠,读书人的迂腐在其身上一定表露无遗。

    五月初五,蓬莱楼。

    吴邵刚进入三楼雅间的时候,看见一个姑娘正在弹奏弦琴,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抚摸着胡须,正在欣赏音乐,从老人陶醉的神情来看,的确是融入到琴声之中了。

    欣赏弦琴被称之为雅,是很多官吏以及读书人的爱好,但真正能够欣赏的并不多。

    姑娘弹奏的很是专心,没有注意到进入雅间的吴邵刚和四爷两人。

    四爷正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吴邵刚挥挥手,示意此刻不要说话。

    足足半刻钟的时间,姑娘才结束了弹奏。

    结束了弹奏的姑娘,起身给吴邵刚和四爷两人行礼,然后退出了雅间。

    “四爷,这就是你给老夫介绍的年轻人吗,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不知道如此的年轻人,为什么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进入到了军中效力。”

    老人恐怕早就注意到了吴邵刚和四爷两人,只是因为陶醉于琴声之中,所以就没有招呼,这在某些人看来,应该是很失礼的举措。

    还没有等到四爷开口说话,吴邵刚就接上了话题。

    “家中贫寒,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够进入到军中效力,总算还能够为家中减轻一些负担,不过在下认为,这朝中和军中,这文臣与武将,都是为国效力,应当是不分彼此的,若是一味的重文轻武,那么我南宋之江山,怕是难以保全了。”

    老人猛的看向了吴邵刚,眼睛里面射过了一丝的寒芒。

    “年轻人,说的不错,几百年时间过去,靖康之耻,依旧萦绕在很多人心头,若是没有强盛之军队,真的是难以保全这大好的江山。”

    到了这个时候,四爷才找寻到说话的机会。

    “董大人,这位就是殿前司所属催锋军副将吴邵刚,吴副将,这位是董槐大人。”

    “闻名不如见面,果然非同寻常,四爷,你的眼光大有长进,吴副将,老夫年长一些,摆了一些老资格,还望你不要有什么想法。”

    “董大人是长辈,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在董大人的面前,在下自当尊重。”

    这一下,董槐是真的有些吃惊了。

    短短的几句话,吴邵刚表现出来的气质与成熟,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且不说吴邵刚只有十六岁,就说这位军中的副将,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其真正的学识,也不可能高深到哪里去,可刚刚表现出来的气质,以及不亢不卑的话语,就算是很多科举考试出来的朝中官员,也做不到的。

    站起身来之后,董槐再次开口了。

    “听闻四爷说到了吴副将,老夫以为吴副将乃是军中骁将,必定是体形魁梧、孔武有力的大汉,想不到吴副将斯文儒雅,不亢不卑,若不是知晓了吴副将之身份,老夫还真不敢相信吴副将曾经在战场上厮杀,令对手胆寒,来来,请坐请坐。”

    董槐在观察吴邵刚,吴邵刚同样在观察董槐。

    他发现董槐并非是迂夫子。

    其实这也是吴邵刚的理解有误,穿越之前看过的小说和电视剧都很多,对于古时候的文武大臣有着一套比较固定的认识,文臣肯定是文质彬彬,圆滑世故,透露出来奸狡巨滑,武臣总是身材魁梧,雄赳赳的没头脑。

    再说穿越者之前看过的那些小说和电视剧,绝大部分都是描写明清时期的文武大臣,要知道明清时期的大臣,面临的环境与现如今大不一样。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本就是南宋的大臣,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尚未占据主流,现如今朱熹去世不过六十年的时间,其《四书章句集注》也还没有成为科举考试之来源,所以南宋朝中的大臣,自由度还是高很多的。

    更加关键的是,唐宋时期,封建集权尚未达到顶峰,皇上的威严并非是至高无上的,文武大臣也有自身的想法,那种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的思想,绝没有蔓延开来。

    时代不同,文武大臣以及诸多官吏的表现自然是不一样的。

    看着吴邵刚落落大方的入座之后,董槐面带笑容开口了。

    “刚刚老夫正在欣赏这《姑苏恨》,词曲慷慨激昂,爱听之人不多,不过老夫独独喜欢这首曲子,每每听见,都会想起很多的事情,不知道吴副将认为这首曲子如何。”

    吴邵刚有些发懵,他对弦琴没有丝毫的兴趣,更没有这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