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我主沉浮-第4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封府城外驻扎之军队,称之为御林军,其兵力总配置为五万人,负责京城周遭的防御事宜,包括京城内的防御事宜,其总指挥同样称之为大都督,只不过其下设之军官,以都督代替万户长,都督之下依旧设立千户、副千户等军官。
大明军队这个编排,是古今结合的产物,更是表现出来吴邵刚的慎重,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够跨大步,若是直接过度到千年之后军队之编制,怕是众人不会接受,也难以真正的推行下去,而在军官人数方面,更是做出了详尽的和严格的规定,军官的职数是固定的,非特殊情况决不允许随意的突破。
大都督的人员配备方面,吴邵刚也经过了认真的思索。
马龙出任御林军大都督,张炳辉出任东部战区大都督,蔡思伟出任北部战区大都督,张弘范出任南部战区大都督,张珏出任北部战区大都督。
李庭芝出任枢密使,兵部尚书吴绍武出任枢密副使,袁世春、谭常轩出任枢密副使。
这个任命下达之后,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最令人感觉到吃惊的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朝中丞相不一定就是枢密使,丞相之中唯有左丞相出任枢密使,枢密副使则是由兵部尚书以及军官出任,且管理枢密院日常事情的也是枢密副使,重大事宜才会由枢密使出面协调和决定。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张弘范出任南部战区大都督。
张弘范是张柔之子,也是大元朝廷归顺之官员,这么长时间过去,张弘范在军中并不是特别的杰出,也没有立下什么天大的功劳,与吴邵刚身边的很多心腹比较起来,资历是远远不够的,偏偏这个资历不够的张弘范,居然出任了大都督。
不过这是皇上做出的决定,众人只是感觉到吃惊,却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吴邵刚做出这两个决定,肯定是有理由的,其中的奥妙和含义,诸多的文武大臣不一定是清楚的,但吴邵刚本人是很清楚和明白的。
大宋那种左右丞相都出任枢密使、掌控军队的做法,其实是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能够完全掌控军队的一种做法,最为明确的一点就是大宋的丞相几乎都是读书人出身,对于军中的事宜不是特别熟悉,所谓的掌控军队,是不可能知晓军中内情的,故而军队实际上是掌控在皇帝手中的,同时让左右丞相悉数都掌控军队,也是让他们相互之间牵制。
让不熟悉军队之人来做军队的统帅,这样的事情吴邵刚不会做,那等于是自毁基脚,只会让军队慢慢的弱化下去,至于说皇上害怕他人篡夺权力之担忧,在吴邵刚看来,这主要还是看皇帝本人之能力,若皇帝就是个废物,还不如让有能力之人来继承。
吴邵刚对明军有着绝对掌控的权力,而他也在慢慢的让太子吴瑞坤开始接触军队,让军中的诸多将领臣服太子吴瑞坤,这样让吴瑞坤将来即位的时候,同样能够掌控军队。
至于说仅仅让左丞相出任枢密使,这也是从军队建设方面来考虑的,军队需要大量的开销,这将是大明朝廷沉重的负担,但这样的负担必须要背下去,绝不能够因为庞大的开销,而忽略军队的建设,历史无数次证明了,放弃军队的建设,国家就会积贫积弱,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是要强化军队的建设。
吴邵刚同样清楚,李庭芝的权力是很大的,大到甚至不弱于太子了,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放心,李庭芝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且有着很为特殊的身份,依照李庭芝目前的态度和想法,只会拼命的做事情,让大明王朝更加的强盛,而且会不遗余力的辅佐太子,绝不会有什么篡夺权力的想法。
当然,李庭芝之后的左丞相,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权力与背景了。
至于说李氏家族崛起的事宜,这是吴邵刚无法阻拦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显赫的家族,就算是千年之后都不会例外,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吴邵刚可不会去调整历史规律。
任命张弘范为南部战区大都督,吴邵刚同样是坚决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吴邵刚发现张弘范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也难怪以前忽必烈会高度重视张弘范此人,张弘范为官清廉,能够关心百姓疾苦,且在军中身先士卒,绝不会盘剥军士,更加关键的是,张弘范有一套很不错的驾驭军士之办法,让军士心服口服。
抬举张弘范,也是吴邵刚留下的后手,其余的大都督,悉数都是吴邵刚本人的心腹,唯有张弘范例外,而且此次张弘范出任南部战区的大都督,太子吴瑞坤马上就要到南部去巡查,这个时候让张弘范陪在吴瑞坤的身边,相互熟悉之后,张弘范就是吴邵刚留给太子的重要人才,当然吴邵刚也会告诫吴瑞坤,务必要好好笼络张弘范。
有关吴氏家族的事宜,吴邵刚断然否决了李庭芝等人的建议。
李庭芝等人建议册封吴氏家族之人,譬如说吴邵刚的父亲吴启明、弟弟吴绍尊和妹妹吴绍岚等人,包括吴绍武,吴邵刚没有同意,他很清楚家族是不能够完全插手到朝廷的事物之中的,若是没有相当的能力,更是不能够到朝中做官,以免这些人利用其特殊的身份胡作非为,让吴邵刚不好处理。
当然给予家人荣华富贵,这是不用多说的,让父母不做事情,能够拿到朝廷定时供给的俸禄,也是可以的,吴邵刚甚至还做出了决定,在南方彻底平定之后,让父母依旧回到庐州老家去生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恐怕父母会想着回到老家去,那里才是家族的根。
有些规矩,吴邵刚会尊重历史,顺利历史,可有些规矩吴邵刚是坚决要摒弃的,这就看遗留下来的规矩,是不是有利于大明王朝的强盛和壮大。
处理这些事宜,也耗费了吴邵刚的时间和精力,就在忽必烈派遣末哥与兀良合台等人前往漠北草原的时候,吴邵刚也在想法设法稳固刚刚创立的大明王朝,稳定南方的局势,故而双方在这个时候都是安静的,没有继续征伐的意思。
不过双方都在做着准备,他们都很清楚,最终的决战即将来临,争夺天下的大幕早就拉开了,谁有着更加强悍的实力,谁能够更好的把握机遇,谁就能够最终掌控天下。
第四百九十章 大幕拉开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的漠北草原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漠北草原盟主海都不仅同意了与忽必烈之间的和解,而且愿意出兵帮助忽必烈剿灭明军,当然,这不是说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两人有着颠倒乾坤的能力,而是忽必烈的亲笔信,以及给出的条件,让海都动心,再说海都一直都认为,蒙古人是这世上最为高贵之人,怎么能够被汉人打败和欺负。
让末哥亲王和兀良合台较为无奈的事情是,海都在诸多的蒙古部落首领之中,展现出来了忽必烈写给他的亲笔信,这里面就包括察钦汗国可汗八剌,其实八剌的身体已经很不好,眼看着就不能够支撑多长的时间了。
海都利用了忽必烈的亲笔信,尽管说忽必烈规避了对于自身最为不利的事宜,但海都抓住了机会,证明自身在漠北草原盟主的地位。
离开漠北草原的时候,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是很清楚的,大元朝廷与海都之间的暂时休兵,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至于说海都是不是真的愿意出兵,还是未知数,一旦蒙军与明军之间的战斗爆发,则海都很有可能浑水摸鱼,故而末哥亲王利用身份,与漠北草鱼诸多的部落首领接触,说到了大元朝廷与海都之间议和的事宜,只要这些蒙古部落不支持海都,则海都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根本没有资格与大元朝廷对着干。
稳定漠北草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做好了这件事情,大元朝廷就能够集中精力开始与明军的厮杀,这是忽必烈与末哥等人的共同开发。
末哥与兀良合台回到大都的时候,已经是至元十二年的二月,也就是凌源元年二月。
末哥早就将谈判的事宜利用密折禀报皇上,忽必烈对此番的商谈很是满意,派遣哈必赤与阿合马等人代表自己到大都城外去迎候末哥与兀良合台等人。
回到大都之后,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并未歇息,马上就进入到皇宫之中,开始与皇上商议讨伐明军的事宜。
身在大都的佟卫华,早就想着离开了,特别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这么多年在大都,也让佟卫华磨砺的格外的成熟稳重,不仅仅是佟卫华想着回到开封府城去,就连姚枢与史天泽等人,也想着彻底脱离大元朝廷,前往开封府城而去。
不过佟卫华接到的信函,依旧是坚守大都,为朝廷提供相关的情报。
多年的情报生涯,让佟卫华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山东之战基本结束、蒙军的征南大军被明军彻底剿灭之后,佟卫华就清楚,皇上恐怕要开始对大元朝廷动手了,以前皇上从未对大元朝廷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可山东之战例外。
征南大军被明军彻底剿灭,更是说明大元朝廷的实力遭遇到重创,面对大明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优势,这么多年以来,蒙军面对明军的作战,从未取得胜迹,每每都是失败,虽说这里面有忽必烈轻视之原因。
接到信函继续驻守大都的佟卫华,也开始加紧搜集相关的情报了。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离开大都前往漠北草原,这个情报佟卫华从郝经与史天泽等人那里分别获知了。
郝经与史天泽两人之间很少有什么联系,他们面对佟卫华都是单线联系,佟卫华也绝不会同时与两人见面,这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的,两人都在为大明朝廷提供情报,也都想着能够到开封府城去效力,不过人心隔肚皮,一旦两人见面了,得知相互之间的想法,是不是会出现意外,这是谁都不敢保证的事宜。
佟卫华如今提供的情报,已经不局限于说清楚事情,还有诸多的分析在里面,这些分析既有佟卫华自身的分析,也有郝经与史天泽等人的分析。
在接到末哥与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情报的事情,佟卫华与郝经、史天泽等人就经过了详细的分析,郝经与史天泽两人都认为,这是忽必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目的就是让漠北草原能够稳定下来,不至于让大元朝廷首尾不能兼顾,而且随着这些年大元朝廷逐渐的将重心转移到灭掉大宋方面,漠北草原的海都实力逐渐的壮大起来,已经不是大元朝廷随便就能够剿灭的。
不过对于末哥与兀良合台的漠北草原之行,郝经与史天泽对于结局的分析略有不同。
郝经认为,此番的商谈在初期是能够获取成功的,也就是说忽必烈与海都之间是能够达成协议的,可这份协议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毕竟海都看到的是蒙古大汗之位置,而且海都一直都认为蒙古大汗之位置是自身的,在忽必烈真正遭受重创的时候,海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定会出兵,以真正的控制整个的草原。
史天泽认为忽必烈与海都之间能够达成协议,而且还有可能驰援忽必烈,形成对明军的打击,毕竟海都和忽必烈都是蒙古人,在蒙古朝廷遭遇到危机的时候,海都是必定出手的,不可能在一边看热闹,唇亡齿寒,一旦大元朝廷和忽必烈被明军完全打败,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