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崛起 >

第843章

甲午崛起-第843章

小说: 甲午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朋友,每天瞎玩,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生活,和更高层面的物资面的生活,这便是名利!

至少,华皇是这么认为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

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

而“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儒家说,一个人修炼到了圣人状态,就会“无物,无我”,“与天地相感通”。

就会“光明澄澈”,“从容中道”,达到一种极为自信、极为愉快的情感状态。

人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在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这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应该说,儒家的圣人理想远比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高远和超越。

从曾国藩身上,华皇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华皇认为,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著名的人物,伟大的人物,格外推从才华并不出众的曾国藩的最大原因,曾国藩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即便没有才华,也能取得成功。

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

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

曾国藩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址甚固,结构甚牢。”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

曾国藩人生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最高远的志向。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

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

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再“闲游荒业”,“闲谈荒功”,“溺情于奕”。

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整个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及至十一月初九日,他上午到陈岱云处给陈母拜寿。饭后本打算回家学习,结果在朋友的劝说下一起到何子贞家去玩,在那里和人下了一局围棋,接着又旁观了一局。

在看别人下棋时,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一方面是想放纵自己一次,痛痛快快玩一天算了,另一方面却是不断想起自己对自己许下的种种诺言。

终于,一盘观战未了,他战胜了自己,“急抽身回家,仍读兑卦”。

和大多数初入社会的青年一样,刚到北京的曾国藩待人天真,一片直拙。

一旦成为朋友,就掏心输肝,同时也要求对方对他毫无保留,缺乏人我相交必需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曾国藩既然以“圣人”自期,也不自觉地以圣人标准要求朋友,经常说话过于直接,不留余地,不分你我,因此很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

这个缺点,他的一些朋友知之甚深。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日记:“岱云……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

曾国藩认为,磨练自己要有如鸡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

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

曾国藩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责中,不断寻求、针砭自己的缺点。

比如对无恒这一缺点,他就终生攻伐不懈。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四十六岁的他写信给弟弟说:我平生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

曾国藩从生到死,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

同治八年(逝世前三年)八月二十日:念平生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极。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二更四点睡。日内眼病日笃,老而无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郁郁不畅者,总由名心未死之故,当痛惩之,以养馀年。这就叫做“几十年如一日”。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经过无数次反复较量,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

曾国藩在日记中总结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进取之心就逐渐懈弛,认为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而曾国藩却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他给弟弟写信说:弟之文笔,亦不宜过自菲薄,近于自弃。余自壬子(四十三岁)出京,至今十二年,自问于公牍、书函、军事、吏事、应酬、书法,无事不长进。弟今年四十,较我壬子之时,尚少三岁,而谓此后便无长进,欺人乎?自弃乎?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不管是和哪个国家的人接触,都要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交朋友为主,愿者上钩。这是我们做事,交朋友,应该保持的态度。”华皇郑重的对曾纪泽道。

【1195统一的华国无人能挡】

“是的,陛下。”曾纪泽认可了华皇的说法。

萌总裁微微一笑,本来,以他和曾纪泽两个人的年纪和阅历,应该是曾纪泽向自己说教的。

不过,做皇帝的人,就是有这么点困扰,很难再有人指导自己去怎么做了。

即便是古代帝王的帝师们,皇帝的帝师,通常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再厉害的帝师,也难得教出厉害的皇帝来,因为,皇帝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靠人教出来的职业。

帝王需要天赋,需要自己去感悟,甚至普通人也是这样,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主要还是靠自己自学。

所以,这才是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推崇曾国藩的原因所在吧?

华皇和曾纪泽从曾国藩的事情上,聊到了华国的改革。

以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曾国藩这样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严于律己,同时能够宽以待人,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下属和同僚,而不是老百姓,对老百姓来说,曾剃头是刽子手,这一点,自然是华皇对曾国藩有所保留的部分。

所以,华皇顶多是默许将曾国藩的书出版,并放入教材,作为课外读物,却不会大张旗鼓的号召全国去学习曾国藩。

在接受欧洲批判文学的基础上,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是华皇认为,在十九世纪末,华国当下环境中,非常好的遏制全盘被西方思想左右的好书。

华皇认为,洋务运动是促进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段,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

华国现在仍然是在洋务运动的阶段,只是内核变了,不再是封建政府,而是一个全新的,开明的资产阶级主导的政府体制了。

清廷当时大兴洋务,先提出“自强”以后标榜“求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等,这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过后的“实业救国”思潮不能说与这段时期没有关系。

这和华国的现行政策是持续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曾国藩的思想要保留,李鸿章继续被华皇留用,这些都是华皇在推翻了满清统治之后,如何维护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的具体体现。

华皇的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改革,是温和的。

同时洋务运动种的近代企业虽然管理不属于规范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是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

如果还是清廷统治的话,洋务运动永远不会有出路,因为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恭亲王的自我吹捧。

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收拾战乱之后的烂摊子,因为富庶的江南十几年不能正常交税更显得困窘,恭亲王等引进国外技术,希望用西方技术和企业挽救清王朝,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努力下欣欣向荣,于是就人宣扬“同治中兴”。

洋务运动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抵御外国侵略,更重要的是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

到了后来也办民用工业,总体上是官办工业配套和为官员们敛财的。

明治维新本质是一场革命。

从清廷到华国只是一场的改革。

在华皇手中,几乎没有怎么死人,但是发展速度是空前的。

华皇是普普通通的穿越巨,没有玄幻的金手指,华皇所做的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绝不能出错。

明治维新以军事变革为前提(倒幕运动),政治(建立明治政府)经济(维新)变革随之。

在这场革命中完成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

明治维新通过暴力革命扫除了一切障碍,而华国是自发图强。

满清的洋务运动,其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

对清朝来讲,一方面历史包袱严重,“竭天下之物力,八分以养兵勇”,另一方面固有利益阶层没有扫除,改革阻力大成果小。

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必然性,但是,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乏偶然性。

华皇并不认为明治维新的一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