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崛起 >

第742章

甲午崛起-第742章

小说: 甲午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怕死?”

“小邦只顾眼前利益,再说,这都是清廷遗留的问题了。”李鸿章劝慰道。

第三轮谈判举行,双方的争辩仍十分激烈。

葛使在英国驻北京使馆翻译梅辉立和美国领事沙逊等外交官的支持下,气焰嚣张、狡执异常。

沙逊致美国国务卿卫三畏的信函中提及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李鸿章拒绝初步协定冠以按中文的意思表示是一项“条约”的那种名目。第二,写入最惠国条款。第三,写入上校葛尔西耶的如下建议,即:在被派往秘鲁的委员会提出报告后,中国承担立即签定移民协定的义务。第四,李鸿章坚持目前谈判着的这项初步的协定、协议或条约,根据委员会的报告可以废除并不使中国政府承担于将来缔结任何条约的义务。”

于是沙逊领事在中秘代表之间斡旋,他向李鸿章表示“秘鲁政府是视谈判的结果才来批准(有关移民问题的)特别协定的,因此除非缔结条约,中国肯定会失去由此特别协定所带来的利益”并提出“以仅规定自由和自愿移民为内容的美国条款来代替有异议的移民条款”的建议。

最终说服了顽固的葛使,中秘双方最终签定了《中秘会议专条》和《中秘友好通商条约》。

专条与条约的签定都为华工争取到相当的权益。如专条中规定:……又各华工合同若无送回字样,合同已经期满,该工人无力自出船资,有愿回国者,秘国应将该工人等附打往华船上送回,船资一切无须工人自备,秘国自行料理……条约中对华民有利的几款如下。

因此,“中秘条约的签定可视为中国在外交上,特别是为保护秘鲁华工所作出的努力而赢得的一个小胜利”,而李鸿章在其中的功劳自然不能抹杀。

这当中,萌总裁一直没有揷手干预。

不过,萌总裁非常的气愤,如果华国有自己的海军的话,不用受这些窝囊气。

《中秘会议专条》规定:一面由中国派员前往秘国,将华民情形彻底查办,并出示晓谕华工,以便周知。一面秘国无不实力襄助,以礼接待。

因此,中秘立约后不久,李鸿章就积极物色合适的人才考察秘鲁,他清醒地认识到,“……奉使绝域在今日极是难事,中外语言文字、法律风俗迥不相侔,即有品端识正之人,贸然远行格格不入,何从下手,况古巴不过查访实据,秘鲁则查而兼办,欲得融洽分明措置妥当者尤难其人……秘鲁招去华工粤人居多,先欲通晓华工言语性情,非粤人不可;又欲通晓英文及日斯巴尼亚文字,非粤人而游历外洋者不可”。

因此“洋学及西国律法探讨颇深的容闳成为他的首选,因为李鸿章认为容闳“洋情既熟,必敢与若辈龂龂争论,其志趣尚知要好,以粤人查办其乡之受苦者断不至嗫嚅典忍致令华人吃亏,是乃用其所长之意。

容闳也不辱使命,至秘鲁,以迅速之手段,三阅月内即调查完竣,一切报告皆以造齐。其报告书中还附有详细的《华工供词见证》及《秘鲁华工禀语》,此外“另附有二十四张摄影。

凡华工背部受笞,被烙斑斑之伤痕,令人不忍目睹者,予乃借此摄影,一一呈现于世人之目中。

秘鲁华工之工场,直一牲畜场。

场中种种野蛮之举动,残暴无复人理,摄影特其一斑耳。

有此确凿证据,无论口若悬河,当亦无辩护之余地。

这为华国政府对秘鲁换约时采取强硬态度提供强有利依据。

【1065华国的对手上】

换约时力争加一保护华工的照会。

容闳在给华国政府的秘鲁华工调查报告中,曾提出“中国若准令招工,须派公使驻扎利马京城,妥议保护华工章程,遇有不遵条约之处,随时与之理论,李鸿章对此建议深以为然。

秘鲁派前副使、新任秘使爱勒谟尔到津换约,李鸿章就表示“前订条约本应互换,惟华工虐待情形较之黑奴尤甚……情形实可惨悯,与葛尔西耶及贵使前言颇多不符。兹贵使既来换约,上年所立查办华工专条尚有不足,拟先与妥议办法或加订条款或添用照会,再将前次议定和约一并互换。”

因为“今若不于照会内扎切议明,即含混与之换约,则是从前既往之华工不能使生,随后复往之华工又将就死,而十数万日在水火喁喁待援之人更无来苏之望矣。”

李鸿章之所以在换约时敢于强硬要求先立华工保护照会,除了容闳提供的确证外,还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华工对秘鲁的重要性,他认为“该国地旷人稀,非招工无以扩其生计,我诚能于沿海闽粤各省严立禁约,不准一人一口私往秘鲁,则彼已无再来之工任其指挥,自必于已往之工稍加珍惜,且彼无工可招,生计日蹙,一二年内势必仍俯守求我,其时再与添立保护章程,谅彼不致倔强犹昔也。”

面对李鸿章强硬态度,葛使表示“奉命来此专换已定之约,不能另议他款……”并“坚求早为请旨派定换约大臣”。

李鸿章对换约大臣的选择也极为审慎,丁日昌成为他的首选,因为他认为“该前抚(指丁日昌)熟悉洋务,操纵悉合机宜,此次秘鲁换约,虽属照例之事,惟访闻华工在彼人数颇多,受苦情形几与古巴相等,臣拟于前定查办专条互换时,再由换约大臣给与照会,令将以前虐待华人各情弊,严为禁革,庶委员前往查办,较有依据。丁日昌素为洋人所敬服,若蒙特派该抚臣就近互换商办,似更得力。”

丁日昌在谈判一开始就“告以秘鲁华工现仍十分受虐,必须于换约时加给照会,声明此后当除去从前一切苛待弊端,俟覆文答应照办方能换约”。而秘使却表示“现奉国主之命专办换约一事,未经换约之前,毫无事权,不惟不能备文答应,而且不能议论此事。”且其所带的条约专条仅有英文、日文而无汉文样本,丁日昌严正地表示“中国总以汉文条约为凭,若漏带此件,即彼此不能互换条约”,经英使威妥玛、汉文正使梅辉立及其它各国领事密妥士、毕德格等出面劝解,丁日昌与李鸿章熟商后决定做有条件退让,最后“将各用御宝条约专条先行互换,其余洋文条约专条暂存天津海关道署,候秘国将汉文条约专条送到,即由津海关道与该使补换”。

而秘鲁也最终在照会中规定“将以前苛待华工弊端尽行革除,遵照专条及和约办理,严令将华工身家资财皆得保护以昭信守,本国亦当或派钦差或派委员前往确查,凡遇有可以为华工保护除弊之处随时商同贵国全力襄助,妥立章程以归尽善。

华国政府和李鸿章,又赢得一定的胜利。

采取措施切实保护中秘之间虽然经过立约与换约,李鸿章对此深为关切。

萌总裁批复:厉禁招工,断其源流。

有了李鸿章主持外交之后,华国的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框架全部鼎定。

这也让萌总裁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发展海军,准备前往朝鲜的事宜了。

“海军必须加强,海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安全,陆军只能保土,但无法安民。”萌总裁对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道。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点点头,“没有强大的海军的确是不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太猖獗了。”

“不光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德国人,沙俄和美国人,我们也同样不能放松警惕,这几个大国,暂时匍匐,因为他们的实力没有达到全球扩张的条件!但是在欧洲,沙俄和德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英国和法国。在美洲,美国人更是一家独大的,这些,都必须重点关注。”萌总裁继续道。

“有,我们一直在搜集这方面的情报,关于这几个大国,每周的情报都会实时更新。”卡特莉娜卡芙公主从档案柜中取出几封绝密的情报袋子。

萌总裁点点头,“这是必须的,花在情报上面的钱,省不了,省了这个钱,我们就是聋子,是瞎子了。”

19世纪末列强的军备政策和军队概况。

英国:海军优先!

英国自近代以来,它的海军建设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

英国政府有鉴于此,极为重视对海军的建设,始终把它放在比陆军更为

重要的位置,其军备政策具有鲜明的海军优先特色。

到了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仍然坚持这种军备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国海军有对抗二大强国海军之强力”的建设目标。

具体地说,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位的两个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大。

1857~1858年度,英国的海军经费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为9013000磅;每年上千万英镑的投入,这是非常吓人的!

最后10年的英国海军经费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与当时德国提出要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这一国际形势背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政府力图保持其海军对欧洲各主要国家海军的绝对优势,所以不惜耗费巨资与德国进行竞争。

1870年时英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为633000吨。

在原本的历史中,1882年有装甲舰74艘(含在建者5艘)合523080吨、非装甲舰85艘合189046吨,共计159艘712126吨;1890年时合装甲舰和非装甲舰共254艘计892361吨;1899年时为472艘合1265969吨(含鱼雷艇在内)。

1879年前,光是计划中,正在建造战舰8艘,海防舰11艘,巡洋舰6艘,炮舰和鱼雷艇31艘!

英国海军的吨位数始终大于或相当于同时期西欧任何两国乃至三国海军吨位之和。

1870年时,它相当于当时法、德、意、奥、俄五国海军总和的63%,英国人计划在十年内,这个比例更上升到67。5%。

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的许多新技术如铁甲防护、鱼雷、驱逐舰等都不是英国的首创,但英国海军却能积极加以吸收,并很快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形成新的战斗力。

因此,英国海军不仅其吨位居当时世界第一,而且其舰队的航速、续航力、装甲防护、舰载武器的攻击力等几个方面都首屈一指。

以航速为例,英国海军的装甲舰大半航速达16节以上,有7艘达18节以上。

这个航速水平比同时期的法、德、俄、意、奥、美等都要先进。

再以速射炮为例,其装甲舰上已装备了824门,比其他所有各国海军舰船上装备的速射炮总和还要多出几倍。

到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共有大小军舰668艘,海军人员201000人。

航速和射速,都是海军力量的象征,科技的象征,别说是还没有起步的华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英国海军拼技术。

19世纪末英国的陆军仍维持原有的格局。其本土驻军分为陆军常备军和用于内卫的国民军。其常备陆军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等兵种,其编制有军团、师、旅、团、营、连等。

1870年英国的陆军常备军总额为30。2万人。

英国的国民军约20万人。除本土之外,英国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亚等也驻有皇家陆军,同时又编有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土军”。

它的陆军装备虽也随着近代军事技术的进步而有明显的变化,但其水平与德国陆军相比,是存在着差距的。

法国:海陆军并重。

法国地处西欧,西滨大西洋,与英国隔海相望;南滨地中海,与意大利、西班牙为邻;东与德国接壤。在国防上,它既要防御陆上的强敌德国,又要应付海上强劲对手英国,客观形势迫使它同时具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