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317章

最后的三国-第317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欤踌迳恢巧比松钡猛纯旎故潜ǔ鸨ǖ煤芩苤鋈硕即τ谝恢旨说目悍茏刺�

“今天总算是是出了一口恶气,多谢大哥给了我这个机会。”

刘胤呵呵一笑,道:“贤弟之仇就是为兄之仇,何必客气,今年大仇得报,贤弟心中的怨气也该散了吧。”

姚弋康摇摇头,道:“一天不手刃秃发树机能,这仇一天也不可忘,我父兄死在他的手中,这笔血债,我一定要亲自向他讨还,今天除掉猝跋韩,不过是向秃发树机能讨点利息罢了!”

刘胤知道,姚柯回就是死在秃发树机能的手中,姚弋康和秃发树机能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一日不除掉秃发树机能,一日血仇就不算报。

接下来清理鲜卑人的尸体费了好大的一番气力,两万具的尸体,堆集起来,堪称是一座小山一样,姚弋康亲自手持火把,将这一大堆鲜卑人的尸体,给焚烧了一个干净。

打扫战场之后,摆在刘胤面前的,就是如何来消灭秃发树机能,如今秃发树机在凉州起兵叛乱,战火都锦延到了整个的凉州,可见秃发树机的野心如何了。

接下来的计划,刘胤事先也经过了仔细斟酌,认为它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计划,但当他在议事会上提出来的时候,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将领的反对。

反对的人不但包括姚弋康,而且还包括罗宪、高远、邓朴、傅氏兄弟,他们都认为刘胤的这个计划太过冒险,秃发树机能相当的狡猾,想要对付他肯定会十分地困难,刘胤的计划听起来就十分危险,和这样的对手作战,这种计划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615章兵分两路

刘胤所提出来的计划就是分进合击,两路包抄,步兵军团一路,从西平北上,直取武威姑臧,骑兵军团一路,从右路实施大迂回直捣鲜卑人的老巢。

刘胤的计划,倒是和当年汉武帝讨伐匈奴采用的战略相似,卫青一路,霍去病一路,深入漠北,封狼居胥,重创匈奴。刘胤的用意也很明确,步兵军团沿大路进军,吸引鲜卑人的注意,骑兵军团则可以发挥出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大迂回大纵深地进击鲜卑人的老巢,彻底地摧垮鲜卑人。

在西北,打败胡人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彻底地消灭他们,胡人今年败了,可能会消声匿迹一段时间,然后又会卷土重来,汉军每一次都是疲于应付,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地要彻底地击垮河西鲜卑,让他们没有二次进攻的能力。

但在大漠草原上想要消灭鲜卑人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鲜卑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城池和据点,这无疑给全歼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刘胤派骑兵军团大迂回大纵深地深入大漠腹地,其实也是一种尝试,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让凉州归于安宁,否则的话,秃发树机能今岁退败,明年还复叛乱,刘胤可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他进行折腾。

所以刘胤才会采用这种兵分两路的战术,由自己率虎步左右营、永安营、新编一营和新编三营五个步兵营组成步兵军团,三万羌骑和虎骑左右营组成骑兵军团,由罗宪和姚弋康率领,两路人马各自为战,分进合击。

但刘胤提出分兵的建议之后,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的人反对。

罗宪率先道:“大将军此计太过凶险,秃发树机能号称拥兵十万,且全部为机动能力强大的骑兵,大将军仅以步兵应之,无论兵力还是战力上,都弱于对方,恐怕难以应付鲜卑人的骑兵冲击。”

对付鲜卑骑兵,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骑制骑,用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骑兵来对付鲜卑骑兵,还是略占上风的。蜀军的虎骑营是最先完成装备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骑兵部队,后来很快地这些装备就已经普及到了整个的蜀军之中,就连姚弋康的三万羌骑,达到装备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标准的,也已经超过了四成,如果不是急着出兵,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羌人骑兵完全可以全部装备上新式马具。

在一线峡战斗结束之后,刘胤发现鲜卑骑兵的马具似乎有了一些改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边马镫,但与蜀军金属打造的双边马镫相比,鲜卑骑兵的马镫则要简陋的多,只不过是用牛皮绳索系着一块不太宽的木板,左右两边各有一块。

刘胤也不能确定鲜卑人是否偷了他的创意,毕竟那个时代消息闭塞,刘胤的骑兵又没有同鲜卑人交手的纪录,而鲜卑人所谓的“马镫”与自己创造的马镫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一不定要说两者有相似之处,那也只有相对于单边马镫而言,技术上的一个全新的突破。

或许这也是鲜卑人自己的发明创造,毕竟在真正的历史之中,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是在五胡十六国的后期,由鲜卑人创造出来,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骑兵,由鲜卑拓跋氏创立的北魏一统了北方,结束了五胡乱战的历史。

刘胤不清楚河西鲜卑和拓跋鲜卑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毫无疑问,河西鲜卑拿着这些马镫,实力完全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尽管与蜀军的马镫相比,简陋了许多。

此次到洛阳,刘胤已经看到魏军骑兵在大规模地仿制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从样式的设计和打造工艺上来看,几乎和蜀军装备的马具没有什么两样,可以预见的是,魏军骑兵的战斗力将会成倍地提高,将来在魏军中原决战的舞台上,绝对不会再出现那种骑兵对战一边倒的局面。

众将都劝刘胤放弃后兵分两路的打算,兵分两路乃是兵家大忌,无论古今兵法都讲究一个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用兵之道,尤其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分兵更是最大的忌讳。

刘胤从容不迫地道:“我意已决,无复再言。诸位就请放心吧,步兵虽然难敌于骑兵,但我早已思量好了破敌之策,这一点诸位就不必担心了。此次骑兵军团迂回包抄河西鲜卑的老巢,务必要全取其功才是,能不能此役解决掉秃发树机能,还凉州一个安宁之境,就得仰仗罗将军和姚贤弟了。”

众将见刘胤主意已定,也就不好再劝了,默认了这一事实,但诸将的心头还是充满着疑惑,不知刘胤如何才能以二万五千的步兵,来迎战凶悍且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鲜卑骑兵。

接下来,刘胤在金城郡的枝阳休整了一段时间,连续地强行军和作战之后,蜀羌联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惫之状,短暂的休整有助于恢复士兵的体能和斗志,同时刘胤也在金城开始储备大宗的粮草辎重物资,和秃发树机能的较量,这才是刚刚正式地开始。

最先离开枝阳的,是罗宪和姚弋康率领的骑兵军团,合计四万余骑,他们的行军路线将避开河西大道,沿着黄河北上,进入大漠深处。

寻找鲜卑人的老巢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且不说鲜卑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就所有固定的住所,在茫茫大漠之中,想要寻找到绝非易事。

不过正如刘胤所说的,是机会也是挑战,秃发树机能的主力部队在凉州制造叛乱,后方必定会一片空虚,这绝对是最好消灭河西鲜卑的机会了。

带着足够多的粮草物质甚至是水,骑兵军团踏上了茫茫之旅,古道黄尘之中,再庞大的的军队也不过是尘埃砂砾,很快地就被风沙所覆盖,就连他们刚刚留下的足印,也很快变得湮灭无闻了。

第616章偏厢车

蜀军在金城驻扎之时,金城的局势还是相当的平静,就连先前滋扰金城的小股鲜卑骑兵此刻都已经是悄然撤退了,毕竟刘胤在一线峡全歼鲜卑两万人的战绩让鲜卑人为之震惊,秃发树机能坐视西平失守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所以金城一带倒是平静如常。

与之相反的是凉州一带战火连天,仅仅在武威,鲜卑人就投入了相当规模的兵力,妄图拿下姑臧,凉州刺史徐武拼死而战,姑臧形势芨芨可危。

在枝阳停留的时候,刘胤当在也没有歇着,秃发树机能为祸凉州十年,连续地斩杀了晋国四位封疆大吏,风头一时无二,但秃发树机能究竟败在何人之手,这才是刘胤最关心的。

历史上的秃发树机能在凉州胜仗无数,唯败仗有二,第一是在咸宁三年败于文鸯之手,第二就是咸宁五年败于马隆之手。文鸯是一位不可多的悍将,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也只有吕布赵云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只不过吕布赵云生活的那个时代与文鸯相差甚远,让人无法看到这些强者的强强对抗。

文鸯的一生,可以用悲壮来形容也不为过,文家与曹爽相厚,这也是后来文钦文鸯父子叛魏投吴的主要原因,文鸯在淮南之役中,大放异彩,单枪匹马在千骑阵中纵横驰骋,斩敌上百,进出六七次,追骑莫敢近,这一胜举,估计也只有赵子龙在长阪坡的七进七出可以相提并论。后来受诸葛诞的迫害,文鸯又复投魏,正因为有这一反复的“劣迹”,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大用。

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朝廷已经是焦头烂额,再也派不出什么良将了,最后司马炎无奈地命令文鸯率兵前去平乱。文鸯果然也没孚众望,临危受命,迁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击破秃发树机能,迫降胡人二十余万,名闻天下。但尽管如此,文鸯仍没有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在八王之乱寂寂无名地死去了。

文鸯太过勇烈,确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刘胤想到的破鲜卑者,乃是西晋另一员名将马隆。

马隆是秃发村机能叛乱的终结者,如果论武力值,他和文鸯一点可比性都没有,但马隆仅仅只率三千余人,就敢深入河西走廊,与拥兵数万的秃发树机能进行决战并大破之,一举书写了一断辉煌的历史。

刘胤知道马隆并非是象文鸯吕布那样的赫赫勇将,他之所以敢孤军深入河西,那完全是有所倚仗的,所倚仗之物,就是偏厢车。

偏厢车其实并不是马降所发明的,而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首创的,当初诸葛亮深感魏军之骑兵强大,为了寻求破敌良策,才发明了偏厢车。

偏厢车故名思义,就是一种只有单面才有厢体的车辆,四轮,可人推马拉,厢体上孔眼,供射箭刺矛之用。使用时依八阵图的方位将战车联结,便可形成一道坚不可摧防御阵型,能够有效地抵挡胡人骑兵的冲击。

不过偏厢车的发明是在木牛流马之后,其时诸葛亮已经是命不久矣,故而偏厢车在军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后诸葛亮时代,蜀国的那些领军人物似乎并没有看重诸葛亮的一项发明,或许这件半成品再也无缘现世。

马隆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诸葛亮遗下的关于偏厢车的设计图纸,这位与马钧同姓的魏晋人尽管没有马钧没有那大的名气,但在兵器革新方面,确实是独树一帜的。马隆经过改良,研究出了新一代的偏厢车并投入批量的生产。

正是倚仗着这种防御极为完善的战车,马隆长途行进一千多里,且战且进,鲜卑人如飞蛾扑火妄图冲破这些偏厢车,但最终却是失败了,损失惨重。马隆也正是凭借着偏厢车,最终击败秃发树机能,平定了凉州之乱。

刘胤此次进军,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这种偏厢车了,好在这种东西是诸葛亮发明的,这也给了刘胤一个借口。

分兵之前,刘胤手下的军队是骑兵占据多数,这种偏车厢自然没有太大的用途,反而会妨碍骑兵的行动。分兵之后,刘胤手下再无骑兵,所以他加紧了偏厢车的打造。

凉州地区盛产白杨,刘胤便以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