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130章

最后的三国-第130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迁都?众臣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了张遵的身上,虽然说大兵临境,前世也并非没有迁都的先例,周王朝不就是迁都洛阳了吗,不过从成都膏梁之地迁到南中荒凉之地,众人想想就是一阵恶寒,南中的条件太过恶劣,几乎不是人能呆的地方。

谯周冷笑一声,出班道:“迁都南中?真是荒谬之极!南蛮之地,疫瘴横行,荒芜人烟,以陛下的万金之躯,岂可亲身涉险?更何况南蛮久反之人,其心叵测,今若投之,必遭大祸。”

说实话,刘禅也不想到南中那偏远荒蛮的地方,当即道:“那依谯卿之计,当如何?”

谯周扫了一眼众臣,敛容奏道:“臣以为今大势已去,不如早降,魏主仁德,必厚待于陛下,裂土以封之,则上可自守宗庙,下可保安黎庶。”

投降?刘禅本来对谯周的建议怀有极大的兴趣,以为他会有什么高招妙计,可结果却和黄皓一样,主张投降,唯一不同的是黄皓主张向吴国投降,谯周主张向魏国投降。刘禅虽无大志,但这片疆土也是先帝出生入死征战多年打下来的,于情于理都不容轻弃,听了谯周的话,刘禅也是颇为失望。

“臣以为降魏不如降吴,汉吴虽然有隙,但终归是多年的盟友,陛下向吴称臣,必可得吴主厚待,裂土封王,依然不失天子之尊,汉之宗庙亦可保全。魏乃汉之仇敌,自先帝始,汉与贼誓不两立,今若降魏,岂能对得起先帝在天之灵?”侍郎陈粲出班奏道。

陈粲是前尚书令陈祗之子,与黄皓交从甚密,此降吴之计定然也是出自黄皓之意,大殿之上,身为内侍的黄皓不便出面,便令陈粲上奏。

众臣不禁是暗暗腹诽,降魏是对不起先帝之灵,难道降吴就对得起了?要知道,先帝就是因为伐吴失败一病不起才驾崩的。

不过陈粲是黄皓的人,他的建议等同于黄皓的建议,众臣敢怒不敢言。

谯周却没有忌惮之意,冷笑一声,道:“不失天子之尊?简直就是笑话,自古以来,有在别的国家土地上当天子的?方今之势,魏强吴弱,臣料定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陛下若降于吴,为一辱也。若将来魏再吞辱,陛下又得称臣于魏,此受两番辱也。方今天下大势未定,如果陛下诚意而降的话,魏国亦不可不厚待陛下,如果陛下南迁,魏兵又复追之,南中也未必就是容身之所,何况南中若失,季汉再无寸土,陛下势穷而降,恐再难得魏主礼遇。”

张峻奏道:“谯大夫所言即是,如今大势已去,晚降不如早降,愿陛下三思。”

许游、尹宗、李虎等人也纷纷上前奏道:“请陛下三思!”

益州本土派系的官员一齐上前劝谏,朝堂之上附议的官员竟然占了半数之多,声势浩大,隐然有逼宫的味道。

刘禅一片心凉,看底下尚无动于衷的董厥和樊建,乃问道:“董卿和樊卿有何良策?”

董厥和樊建没有随声附和,一来是他们属于荆襄派系,二来他们的地位在谯周之上,自然不可能当个应声虫。但蜀汉王朝的危局,他们也是很清楚,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只能是保持沉默,朝堂上荆襄派系的人虽然居多,却无人开口,气势上自然输于益州派系不少。

“臣等也无良策,或许谯大夫之言有理。”董厥樊建一时也拿不出好的办法来,只能违心地赞同了谯周的方案。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陛下不宜再犹豫了。”谯周一看荆襄派系的人都认怂了,自鸣得意,又复谏道。

刘禅沉吟未决,此时殿后冲出一人,指谯周怒骂道:“偷生腐儒,安敢妄议国事!自古安有降天子乎?”

第248章争锋相对

众人视之,乃北地王刘谌是也。刘谌嗔目怒视谯周,跪于阶下,泣拜道:“陛下,季汉之江山社稷,乃先帝半生颠沛所创,得来何其之难,今听佞臣谯周之言,欲将这大好江山拱手送人,若先帝在天有灵,岂不饮号悲愤。陛下,这投降之策,万万使不得!”

刘禅脸色一沉,道:“众大臣皆议当降,独你不肯降之,难道欲令满城血染,玉石俱焚吗?”

刘谌泣道:“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尚在阆中,其势并非不可挽回,儿臣不才,愿出城为战,以退魏吴之兵,先帝之基业,断不可轻弃。”

刘禅叹道:“天命如此,奈之若何,就算你出城而战,又有几分胜算?罢了罢了,你且退下吧,朕自有计较。”

刘谌一听,急叩首道:“父皇,万万降不得的,就算势穷力极,祸败将至,我父子亦当背城一战,同死社稷,就算是九泉之下,亦有颜去见先帝。”

刘禅闻言脸顿时一黑,刘禅不怕别的,唯独怕死,他可没有刘湛视死如归的勇气,一听刘谌打算和让他成都同归于尽,刘禅一百个不愿意,斥道:“你不识天时,只逞匹夫之勇,能成什么大事!来人,给我轰下殿去!”

金瓜武士立刻上前去轰刘谌,刘胤死活不走,高声喝道:“父皇,先帝基业不可轻弃!誓死也不能投降啊!”

几个儿子当中,刘禅最喜欢的是六子刘恂,最不喜欢的就是五子刘谌,性格直拗叛逆,常拂圣意,如今在大殿之内又是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拖下去,无联旨意,不许他再上金殿!”刘禅恼怒地道。

金瓜武士奉命上前拿住刘谌,准备强行将他拖出大殿,这时,刘胤向前迈了一步,沉声喝道:“且慢!”

虽然说在金殿之上只有天子才能命令得动金瓜武士,但此时刘胤信步而出,声音虽低,却透着不可抗拒的威严,让两名金瓜武士为之一愕,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上的动作。

刘胤看了刘湛一眼,微微冲他点了点头,而后面向刘禅,持笏拜道:“臣刘胤有本上奏。”

刘禅神色稍缓,对于刘胤,刘禅的态度甚至好过亲生儿子,一来刘胤是自己弟弟的嫡子,二来此前刘胤数度立有军功。“文宣有事,直管奏来。”

刘胤看了一眼谯周,对刘禅道:“自高祖称帝以后,汉祀已绵延四百余载,岂可自绝?逆魏篡立,人神共愤,讨贼伐逆,攘除奸凶,乃是先帝之愿,武侯之志,季汉数代忠直之士前仆后继,只为兴复汉室,试问今日欲降贼者,如何告慰先贤英魂?臣以为,益州尚有半数之土在握,纵然局势维艰,但远未到拱手而降之地步,方才张尚书所言臣也是极为赞同,南中之地,地势险峻,完全可以自守。魏吴在蜀中同榻异梦,不久便会自相攻伐,两败俱伤,陛下只需在南中隐忍数载,必可还于旧都。”

谯周冷哼了一声,道:“刘安西夸夸其谈,却不知南中疫瘴横行,蚊虫肆虐,道路险阻,穷山恶水,如此蛮荒穷极之地,陛下的万金之躯如何保全?迁都南中,数十万军民官吏何以为食,数载之内还于旧都,刘安西想的也太过美了吧?”

刘胤微微一笑,道:“谯大夫可曾到过南中?”

谯周目露鄙夷之色,冷声道:“未曾,如此荒凉蛮野的不毛之地,也只有那些蛮夷可以存活。”

“那谯大夫是如何知道南中穷山恶水,疫瘴横行的?”刘胤问道。

谯周微微一怔,道:“老夫虽未亲至,但南中之地理早有人绘图成本,有详尽之描述,前人述备矣,难道刘安西会以为南中是一处乐土不成?”

刘胤淡然地道:“乐土虽然称不上,这南中也绝非是什么荒蛮僻壤不毛之地,武侯征南距今已近四十年,朝廷向南中派了多少的官吏,派了多少的军队,迁去了多少的百姓,谯大夫不能说心中没底吧?如果说武侯征南以前,南中的确是蛮夷之地,倒也不假,但这四十年来,数任庲降都督都是渎职失责的吗?南中五郡扩变为南中七郡,这七个郡守都是吃干饭的吗?四十年,至少也是二、三代人了,当初的移民也该有儿子孙子了吧,这些移民百姓辛苦耕作之下,南中还真能称其为荒蛮不毛之地吗?所谓疫瘴横行,更是无稽之谈,南中的官吏百姓现在生活的好好的,也没有听说每年有多少人死于疫病瘴气,土地被开垦出来,人口大量聚集,瘴气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境地了,南中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果大量地迁巴蜀百姓而来,实施屯田,衣食无忧矣。”

当年诸葛亮征南之后,史载实施了“三不政策”:不置吏,不留兵、不运粮,夷人治夷。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所说的不过是外交辞令,蜀汉朝廷很快地在南中恢复设立了庲降都督,由李恢来担任。庲降的意思就是招徕、降伏,很显然与汉中、永安这些地方的都督府命名的不同。东汉时期南中为五郡,诸葛亮征南之后反而增设为七郡,又增设了许多的县治,多设郡县就意味着官吏的增加,军队的增加。蜀汉朝廷对南中的稳定还是极为重视的,如果没有南线的稳定,何谈北伐?

南中蛮夷有反叛是不假,而且时有发生,但在马忠和几任庲降都督的努力之下,这些叛乱很快就被扑灭了,而且没有形成规模,总得来说,这四十年南中局势稳定,政通人和,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此说来,刘安西是去过南中了?”谯周反问道。

“未曾。”刘胤坦然地道。

谯周阴阴一笑道:“那刘安西也不过是臆断之辞了,如何得以服众?”

刘胤从容地道:“不错,你我在此谈论南中,的确是些臆想,看来得由真正南中之人出来详述了。”刘胤瞧了张绍一眼,后者微微颔首示意,刘胤心领神会,持笏向刘禅奏道:“陛下,建宁太守霍弋带兵勤王到京,此刻便在殿外相候,请陛下宣他进殿,南中详情,一问便知。”

第249章刘禅的发小

刘禅的面上,浮现出一丝的笑容,霍弋带兵来勤王,这大概是这么多天以来刘禅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自从青城山遇刺之后,刘禅说一直缺乏安全感,身边的禁卫越少,刘禅就越感到心慌,只有大量的军队护佑在皇宫京城的周围,刘禅才会睡得塌实。

蜀国的城池越丢越多,蜀国的军队越打越少,这都让刘禅心惊胆战,霍弋带兵来勤王,甭管他带多少人来,最起码给刘禅能增加一点保障,让他心安一点。

说实话,刘禅也不想投降,虽然他这个皇帝当的不咋地,但那也是皇帝,九五之尊,普天之下,就是他一人说了算,刘禅清楚,这种权势,这种威风,投降之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如果让他真的下岗了,刘禅还真心有些不舍。

但一想到南中的穷极蛮荒,刘禅又不禁一身恶寒,在成都享尽荣华富贵,到了南中那种偏僻地方,肯定是要吃苦的,刘禅是既怕死,又怕苦,一愁莫展,左右为难。

霍弋的到来至少给刘禅带来一丝的希望,所以他的心情陡然变好了不少。霍弋乃梓潼太守霍峻之子,霍峻守霞荫有功,过世之后刘备非常地痛惜,将年幼的霍弋养在府中。刘备称帝之后,立刘禅为太子,任霍弋为太子舍人。

霍弋等于是刘禅幼时的玩伴,刘禅继位之后,封霍弋为谒者,伴随刘禅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后来转迁相府记室、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可以说霍弋是刘禅最心腹的近侍,与刘禅的关系也是非比寻常。

延熙年间,霍弋担任庲降副都督阎宇的参军、转任护军,后又迁为永昌太守。在任其间,平定蛮夷之乱,因功累迁翊军将军、安南将军,后为建宁太守,统领南中七郡。

“宣。”刘禅吩咐道。

身边的近侍太监高声喊道:“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