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第8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中队要在入冬前复垦一千多亩土地,仅有一百多人和九头大牲口,想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目前公司迁徙的大批佃农,在中原各地也都遇到了这样的困难。所以军委会动员了各地驻军,为各地的基层单位提供了大批的战马,尽最大努力完成各地复垦秋翻的任务。
与此同时,公司还在北方草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大批的牧民支队正驱赶着几十万头牛马,从漠南、漠北和漠西等地浩浩荡荡的南下。
远东也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动员,进入中原的公司员工和各地驻军都下到各个基层单位,帮助广大迁徙到新安置地的佃户进行复垦秋翻。
各地基层的中队得到了公司大批人员和牛马的支援,使各地的复垦秋翻的速度大大的加快。各地中队都在入冬前完成了复垦秋翻的任务,并都进行了整地,为明年的春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秋天,中原很多地区都是在紧张的忙碌中度过,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公司从上到下几乎都会参与其中,甚至连董事局的几个常委都经常出现在各个基层单位的田间地头。
远东对这次安置佃农的工作极为重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持,尽了最大努力向各地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甚至连空军部的空艇部队都投入了上千架次的飞艇,为一些交通闭塞的地区空运物资。
公司不能不重视啊,想要在中原迅速的站稳脚跟,就要争取广大底层群众的支持。如何让他们支持,如何能的得到民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改变他们目前贫苦的生活状态。
只有让广大的底层百姓吃饱穿暖,才能让他们真心实意的拥护远东公司的领导。而这一次正是公司开展基层工作的突破口,远东当然要全力以赴。
远东为了在短时间迁徙足够的人口,在各地的“劝离”行动中普遍采取的是强制粗暴的政策,都是强制劫掠人口,根本不给那些佃农选择的机会。
那些苦逼的佃户和奴仆,带着一家老小被强行迁徙到了新的地区。可他们刚刚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地,就连住的房子都是一片残垣断壁。
面对如此的场景,这些本来就是满腹怨气的佃户们,心情可想而知。虽然面对远东的刺刀,他们只能逆来顺受,可这也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愤懑的种子。
所以公司目前所要做的就是迅速转变他们对公司的恶劣印象。好在经过公司大批基层管理干部们不遗余力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赢得了众多佃户的信任。
尤其是他们看到各地的基层干部、当地驻军都扑在基层的第一线,和他们一起起早天黑的在田间地头干活,这对他们的来讲,这绝对是无比震撼的一幕。
而且还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过来,从一辆辆马车上卸下来的粮食布匹、棉衣铺盖、工具农具堆积如山,更是让他们感觉到远东公司的强大,觉得跟了这样的东家心里有底。
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忙碌,一个个原本破旧不堪的村庄,在他们的努力下变了一番模样。村子外面一块块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地,经过复垦秋翻,已经整理成一块块规整的耕田,这都是他们这两个月来辛勤劳作的结果。
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物资的陆续到来,各种锅碗瓢盆、水缸坛子、棉衣铺盖、棉帽手套、棉鞋毛袜、针头线脑等生活物资,也都摆进了修缮一新的房子里。
直到这一刻,这些几辈子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户,感觉就像做梦似的。
老人们不断的在新房子里走着,用他们干瘪的双手一遍遍的抚摸着屋里的东西,脸上除了唏嘘还是唏嘘,不断的自言自语,就像魔怔了似的。
男人们坐在自家的坑头上,不断的打量着屋子里的陈设,满眼都是兴奋和激动,心里也是无比的满足,心里憧憬着以后神仙般的日子。
女人们则是呆呆的坐在外面的堂屋里,双眼迷离的看着灶台旁边架子上堆得满满当当的粮食,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不时的还要抹一把眼泪。
当然,最快乐的还是那帮熊孩子,他们成群结队的挨家乱窜,弄得村子里鸡犬不宁。可是各家的大人却对孩子们都非常纵容,任由他们尽情的玩闹撒欢。
第1312章 卫所
远东在中原各地“劝离”了大批的佃户,把他们安置在远东公司的控制区域。虽然这些地区大片土地已经荒芜,但是公司基层管理干部的带领这些佃户,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复垦秋翻任务。
与此同时,各个中队的基层干部还领着他们,在入冬前完成了大批危房旧房的修缮改造任务,使得这些迁徙到各地的佃户,有了越冬的房子。
公司基层管理干部也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这些穷苦的底层佃户的信任,也为接下来的基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远东公司在中原其他地区的基层单位,虽然他们没有那样的条件,但是他们也在努力的开展工作。
公司在各地的基层单位都在积极的寻找基层工作的突破口。明朝的政策,就是“有斯田服斯役”,耕种军田即服军役,耕种民田服民役。
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民户的土地已经逐渐私有化。但是卫所的军田归大明所有,屯田的都是大明各地的军户。所以最先展开基层工作的地区,就是原来设在大明各地的卫所。
明朝建立以后,军事制度的“卫所制”也在全国各地逐渐推行,凡重要地方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卫”设指挥,“所”设千户、百户,统领本卫所的军队。
其实卫所兵制,就是吸取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曾经非常自豪的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在明代,当军是一种强制性的差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初统治者实行‘人户以籍为断’,将天下户分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军户即户籍种类属军籍之户,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为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军籍的。
军丁军装和旅途所需费用一律由自己承担,衣着自备,粮饷也不因生儿育女、人口增添而增加,所以军丁的妻儿老小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还不能因为是军户免除朝廷的徭役,生活状况比普通的民户还要苦逼。
可明中期以后,卫所制逐渐受到破坏,卫所军丁受到军官们的层层盘剥,军粮也常被军官克扣,或拖欠甚至几年不发军饷,一些军士甚至以乞讨为生。
到明末时卫所军备已经彻底废弛,所有军户屯田被军头侵占,将官们让军士为他们种田耕地、捕鱼采木、贩卖私货。军士成为军头手中的工具和苦工。军户已经彻底的沦为各级军头的佃户和奴仆,受尽了各级军头的欺压和剥削。
卫所军丁在服役期间,还经常被政府、官宦权贵们奴役做苦工的对象。一些重大工程往往由军丁完成,如修筑宫殿、皇陵、疏浚河道等。
大明各地军屯的数量,最高时达到了八九十万顷,大约占据了大明总田亩数将近十分之一。明代作屯田的土地从本质上都是官田,尽量不夺民田,但这也造成了卫所屯田分散,屯田与民田交错,屯地远离卫所的状况。
到明末的时候,各地的士绅官僚、藩王勋贵不断霸占各地军屯的耕地,再加上各地卫所军户怠耕、逃亡和武装反抗,造成的大量土地被抛弃,使得大明各地的军屯耕地屯田的面积不断的减少,各级军头把军屯耕地变成了自己的私人土地,使得军屯耕地的数量依然达到了数十万顷。
公司进入中原以后,虽然没有触动各地士绅阶层的利益,但是大明各地的卫所属于军事单位,所以公司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派出远东军对大明各地的卫所进行强制接收,对卫所的军屯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并没收了各级军头的产业,只是让他们和家人,带着自己的少量金银细软限期离开卫所。
公司派出了派出武装警察部队和火枪民兵驻守,民委会工作小组的大批基层干部也相继深入到各地的卫所开展工作。
当远东基层干部来到各地卫所的时候,看到的情景让他们目瞪口呆,简直是触目惊心。各地卫所的军户生活非常的凄惨,各地底层的贫苦农民比他们要幸福多了。
直到现在远东公司才知道,在大明最惨的并不是底层的民户,而是这些卫所的军户和匠户。大家一直以为大明各地的卫所和大明边镇差不多,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北有蒙古,东有后金,所以大明对九边军镇还是比较重视。所以大明九边军镇的军户虽然也很苦,但起码还能混口饭吃,可内地的军户实在是太惨了。
他们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这个真不是玩笑,很多军户一大家子人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谁出门谁就穿上。可以想象一下,卫所的军户和匠户是多么的苦逼。
各地卫所军户屯地的生产,不仅要留作自用,还要上交屯田子粒,而军屯的屯租是民田的三倍多,是一般官田的一倍多,军户耕种土地,收成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要上缴。
而且上缴的数目是固定的,就算当年受灾颗粒无收,粮食都是必须上缴的,有些军户遭受灾害之后,无法上缴粮食,只能够卖掉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银两,抵作上缴的粮食,而且军队对军户的管理非常严格,不能够上缴粮食,遭受的是最为严厉的惩罚。
军队之中的武将,只要是能够掌控权力的,几乎个个贪墨,他们无情的盘剥军士,对下克扣军饷,对上谎报军士数额,套取军饷,截取到的银子全部都归自己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大量的兼并土地,将朝廷划拨的耕地据为己有,根本不管军户和军士的死活。
公司董事局接到了各地卫所的报告,高建国和李明等人纷纷去了各地卫所进行视察,他们到了那里以后,都被这里的情况震撼了。
同时,他们作为军人,也为大明的军人感到悲哀。一个国家的军人和家属,混成这个逼样,国家不亡,那就真没天理了。
第1313章 卫所(二)
虽然大明各地卫所的情况触目惊心,但是对于远东公司民委会工作小组来说,却不是一件坏事。起码以后各地卫所的基层工作,可以马上开展起来。
大批基层大队和中队的基层管理干部,刚一进入各个卫所,就四处张贴告示。取消所有军户、匠户的户籍,从今天开始所有人都归入民籍。
卫所的军户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全都惊呆了。卫所里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全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凄惨的哭声震慑天地,让人听了心酸不已。
这些几辈都在卫所里挣扎煎熬的苦逼军户,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民户。
实在熬不住的都跑了,胆子大的都跟着流贼造反了,剩下的这些苦逼军户和匠户,都只能在卫所中继续苦熬。大部分人都已经麻木了,天天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似的活着。
这些军户原本以为让他们入了民籍,就是最大的惊喜。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