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第8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年海参崴工业区一直在加班加点的生产各种生产生活物资,公司各个海外控制区,包括印度等地区,每天都有大批海船装载着大批的粮食、布匹等各种物资运抵大明沿海地区。
这些年远东一直在为入主中原做准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及通过在海外控制区的疯狂掠夺,也积攒下了庞大的家底,除了粮食还相对有些紧张以外,各种生产生活物资,都是纳入了公司的战略储备系统,也是为了入主中原做准备。
而且各地区的远东商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早已经在大明建立了完善的商业网络,嫣然已经成为了一只商业怪兽。公司进入中原前,远东商行在各地的仓库里和店铺里就囤积了大批的物资。
说白了,就是远东公司一直很富很土豪,如果不是这些年疯狂接收移民,远东公司会更加富有。敢于和远东打贸易战,那基本都属于找死的行为。
对于中原各地大批商人集体哄抬炒作、煽动造谣的行为,远东公司非常的气愤。所以公司董事局决定狠狠的教训他们一番。
远东采取的方式极为野蛮有效,那就是爷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粮食,有的是布匹,有的是生产生活物资,爷用海量的银子和物资活活砸死你。
公司动员命令刚刚下达,在中原各地的远东军主力部队、武装警察部队和大批火枪民兵部队,以及进入中原的大批基层干部,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集中所有力量应付此次危机。
中原各地发生的哄抢物资的现象,仅仅延续了数天,就被远东公司的强势介入而宣布结束。
作为远东未来在中原的政治中心,公司在北京的行动最为迅速,因为通州和北京城郊就囤积了大批的粮食,所以公司动员了大批的马车,拉着粮食等物资浩浩荡荡的进入了北京城。
经过两天的疯狂哄抢,北京城的老百姓都非常的恐慌,虽然别到物资可以花高价买到,但是所有粮店依然还是不卖粮食,你花多少银子都不卖。
而且粮价一天一个价,已经被炒成了天价,就这还有价无市。这也在城内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如果不是大批远东军和武装警察持枪在街头巡逻,老百姓都能去抢粮了。
今天一大早,北京的老百姓就纷纷起来,他们这两天被不断上涨的物价弄得茶饭不思,每天都要上街抢购物资,生怕大型被别人抢没了。
可当他们刚刚走出家门,就发现无数马车拉着满满的粮食驶进了北京城。公司在城内几个主要的街区,建立了几十个粮食售卖点,大肆低价售卖粮食。
而且价格低得令人发指,和城内众多粮店的价格相比,只是那些粮店的零头。这也瞬间引爆了整个北京城,全城的老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拿着家里任何能装盛粮食的家什,在城内几十个售卖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准备买粮。
中午的时候,又有大批的马车进城,这次拉的是各种副食品和生活物资,其中包括雪白的精盐、成袋的白糖、各种食用油、调料香料、鱼干肉干、服装鞋帽、布匹绸缎、针头线脑等等,不但门类丰富,而且物美价廉,质量更是无可挑剔。
这一次远东公司做得更绝,他们动员了大批的人员,就在城内的商铺前摆了摊子,大肆叫卖各种商品。
第1293章 打错了算盘
为了平息各地哄抬物价的风波,远东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调集了大批的粮食等物资,通过各种方式运到了各地,迅速的平息了混乱的局面。
几天以后,除了一些相对偏远,交通比较闭塞的地区,物资还没有完全铺开以外,其他地区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生产生活物资的价格,都极速的回落。
尤其是北京、天津、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的效果最好,物价仅疯涨了两三天,就被远东铺天盖地的物资,把各种商品的物价生生的砸了回来。
面对远东运进城里的大批粮食等物资,城内的商铺全都满脸惊骇。他们都没有想到远东的反应竟然如此的迅速,更没想到远东的财力居然如此强大。
其实真正策动这场风波的人,都是各地的一帮大商人,这些人的背后都有士绅官僚阶层的影子。这次他们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不约而同的发动了这次混乱,选择的时机非常好。
他们勾结在一起搞风搞雨,恶意哄抬物价。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一些中小商人看到有暴利可图,也趁机兴风作浪。这也使得短短几天之内,中原各地迅速的演变成了一场混乱。
其实这些大商人就是看远东公司刚进中原立足不稳,一时之间根本调集不了太多的物资,肯定要依靠他们来平息风波。如果远东想结束这次混乱的局面,必然离不开各地商人的支持。
但是远东想要他们支持,势必要出面与他们进行商谈,届时远东为了拉拢这些商人,当然要给这些商人适当的甜头。
这些大商人各个富可敌国,并不在乎这些蝇头小利。一旦远东找到他们,这些大商人就会利用他们手中的资源,迅速的平息这场风波。
这些商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向远东显示实力,亦或是想通过他们帮助远东平息这一次的风波,和远东高层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可能这其中也有他们背后那些士绅阶层的影子,也算是中原地方封建势力的一次试探,或者说是一次宣示存在。
毕竟华夏数千年来,从来都不是资本说的算,权力永远都要凌驾于资本之上,这一点和西方社会恰恰相反。所以不管是多大的资本,如果没有权力保驾护航,迟早也要被人生剥活吞,最后连一点骨头渣子都剩不下。
远东刚刚入主中原,还没有站稳脚跟就遭遇这样的一次危机,为了平息这次风波,当然不能采取太过强硬的对策,毕竟绝大多数中小商人都参与了进来,太过强硬势必会让各地的局势更加恶化。
而这些大商人帮助远东摆平了风波,再捐献一些粮食和银子,向远东充分的释放出他们的善意,作为未来中原的统治阶层,远东以后也必然会维护这些大商人的利益。
只要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以后这些大商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士绅阶层,就会慢慢的拉拢远东高层人士,为他们以后的生意保驾护航。
可这一次,这些大商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士绅阶层的如意算盘是打错了,远东根本没鸟他们,而是凭借自身的资源,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风波。
不光如此,远东还动员了大批的物资,在各地进行不计成本的大甩卖。就那粮食来说,因为连年的大旱,大明北方的粮价一直高居不下,甚至被炒成了天价。
虽然这两年因为各地的年景逐渐恢复,粮价已经掉下来不少,可是和万历年相比,依然可以说是天价。各地的商人都囤积了大批的粮食,他们当初收粮的价格都不低。
可远东这一次根本不在乎什么成本,疯狂的低价甩卖粮食,价格甚至比那些粮商进价都要便宜不少。如此一来,首先遭罪的就是各地的粮商,他们高价收购的大量的粮食,囤积的粮食也是堆积如山,可远东这么一弄,就好比挖了他们祖坟一样。
不光是各地的粮商,是凡有些家资的大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囤积了不少的粮食。凡是灾年其实都是这个情况,家里存放粮食总比存银子划算。这下可把他们坑苦了,反正他们家里囤积的粮食,光指着自家人吃,得吃上十几年。
更惨的是那些各地的大粮商,他们存的粮食若是全加在一起,绝对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比朝廷的粮食都多。那些大户人家存的粮食再多,总有吃完的一天,可他们存的粮食实在太多,最后只能统统烂掉。
首先扛不住的一些小粮商小粮店,他们纷纷开门营业,也开始低价卖粮,毕竟他们比不得那些大粮商底蕴深厚,他们几乎所有的身家都压在了上面。这些年他们利用粮价暴涨属实赚了不少的银子,可赚的那些银子也都继续进粮,全都压在了上面。
现在把这些粮食都甩出去,虽然也会赔得稀里哗啦,可却能收回银子。反正这些年他们赚的那些黑心银子,这一次算是都倒回去了,而且还得赔的伤筋动骨。
他们想的挺好,可开门营业了几天,根本没人去他们那里买粮。即便他们把粮价压得比远东还低,可是除了少数爱占小便宜的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愿意去远东那里买粮。
这些年大明连年大旱,粮食等价格翻着跟头的往上涨,使得粮店的生意也跟着水涨船高。不但如此,是凡粮食价格出现大的波动,这些粮商就开始停止售粮,等着粮价继续疯涨。
如果说这些年大明的老百姓最恨什么人,反正肯定有这些粮商。老百姓对他们都恨得眼痒痒了,如今看到他们陷入到如此困境,一个个就差放鞭放炮了。
一连十几天,远东依然在中原各地疯狂的甩卖粮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往城里运粮。
现在就算那些大粮商也都扛不住了,再这么下去,等老百姓买足了粮食,他们多年囤积的粮食最后也只能烂掉。
第1294章 形势严峻
有些地方的粮商,看到远东甩卖的粮食价格实在是太低,认为远东这种举动是在强自硬撑,早晚会有扛不住的时候。
所以他们就勾结在一起,集中资金去远东设在各地卖粮的地点,试图大肆购买远东的粮食。可去了才知道,远东卖粮实行的是限购政策,每个人每天买的粮食不得超出一定的数量。
他们暗骂远东太阴险,也越发认定了远东是在硬撑。于是他们又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组织人在各地以高出远东粮价,从老百姓手中大肆购粮。
可接连十几天过去了,远东依然没有停止甩卖粮食,而且每天都有大批的装满了粮食的马车浩浩荡荡的进城,城内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粮食。
各地的粮商彻底绝望了,也终于有人扛不住了。首先是一些身家单薄的小粮商,他们最先熬不下去了。所以纷纷来到远东的售粮点,跪在远东售粮点的外面大声哭嚎,希望远东能放过他们,任由远东军官兵用枪托猛砸也不离开。
消息传到了北京,一直密切关注此次行动的高建国和李明、王和等人,马上来到了商务部应急工作组。
这个机构是公司在中原战役前临时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公司进入中原的初期,应付各种经济类的突发事件,工作组的主任是梁玉洁。
除了商务部设立了这个机构,公司的其他部门也都设置了类似的部门。主要就是处理各个方面的应急突发事件。
商务部应急工作组的办公地点,安排在了大明皇宫的一间面积巨大的偏殿里。当大家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就见原本空旷的宫殿已经摆满了大批的桌椅,显得非常的拥挤。
几十个商务部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办公桌上紧张的忙碌,不时还有人突然站起来摇着手中的文件,大声的呼喊着。
办公室的最里面是一张长桌,梁玉洁正在坐在桌子的最里面埋头苦干,此时她的样子非常不堪,蓬头垢面不说,双眼也满是血丝。
她的面前摆着几部步话机、一部笔记本电脑、几本写满了东西的笔记、一大摞文件,还有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
长条办公桌上摆满了笔记本电脑和十几部电话,她的下首坐着十几个商务部的工作人员,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