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鲸肉罐头,都分给了他们。
土著民兵们挑完了战利品,李明又让附近村落前来支援的土著挑选战利品。光是分配这些战利品,就足足进行了两天,但这些破烂还是没有被挑完,依然剩了很多。
李明干脆都拉回了海参崴,准备以后送到双城子交易市场,和那些外来的土著换取貂皮、山参等外东北的山货特产。他真的无语了,在远东公司眼里最没用的东西,却成了土著们的香饽饽。
而远东公司需要的粮食金银和家禽家畜、大牲口,反而遭到了土著们的冷遇。李明从战利品中选出了一些铁锅菜刀等铁质用具和一些过冬的粮食,分配给了新来的那些村落的土著,马上就入冬了,这些新归附的村落,过冬的食物还没怎么准备呢。
土著民兵驮着“丰厚”的战利品,兴高采烈的踏上了归途。他们回到自己所在的村落,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尤其是大家看到马上的战利品,村落里的土著眼睛都红了。
而那些民兵更是不知道该怎么抖擞好了,向围在身边的土著,肆无忌惮的吹着牛逼。让同村的土著们羡慕不已。
这次渡江战役,经过土著们的传播,还有公司刻意的宣传,已经在公司控制区传遍了,所有归附远东的土著都振奋不已。而且非常羡慕那些被动员的民兵,据说他们打了一仗获得了非常“丰厚”的战利品,令他们都眼红不已。
没有被公司动员的民兵,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就盼着公司下一次也能动员他们参战,让他们也能分到“丰厚”的战利品。
公司为了几名死去的土著,动员了宁古塔南部的所有民兵,渡过图们江去报仇的消息,在远东控制区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归附远东的土著,内心都无比激动,现在他们都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了远东的一份子。
李明和宋涛处理完毛怜部新归附土著村落的事情,就乘坐着公司的蒸汽甲板驳船回到了公司。现在已经是深秋时分,海参崴的天气已经逐渐转凉,不时就有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肆虐一番。海参崴的所有室外的工程已经全部停工,并封存设备,等待来年春天继续施工。
李明和宋涛回到海参崴就去了远东师师部,高建国看到了李明,就迎了上来,大笑道:“你在塔温堡发动的渡江战役,打得很好。也证明土著民兵的集结能力和战斗力不容小觑,对公司扫荡辽东和以后控制外东北作用巨大。军委会经过研究决定,专门成立土著民兵冬训办公室,今冬对远东控制区的万余名土著民兵进行系统冬训,并对他们开展大规模思想教育工作。辽东和外东北的环境太恶劣了,很多地域就算是我们苦心训练的教导旅、守备旅的干部战士,都无法适应那样的环境。”
旁边的石明峰点了点头道:“你在塔温堡所做的工作,不但让归附的土著对公司有了归属感,还增加了土著们的凝聚力。很有点儿我党当年农村做群众工作的风范,让我们政治部汗颜啊,但也为我们政治部今后的工作找到了方向。发动外东北广大的贫苦土著,改变的他们的现状,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使他们和我们远东公司一条心。以后我们平定辽东、控制整个外东北的时候,经过我们严格训练的土著民兵,就会是我们正规部队的有力补充。”
李明听了他们的话,笑着道:“我也没想到,打着一仗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我始终认为,这些归附我们的土著,是可以争取的。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外东北,受尽了大部落的盘剥压榨,只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对我们就会有归属感。事实证明,土著民兵的集结能力和战斗力都超乎我们的想象,土著村落对我们远东的支持,也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公司在外东北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开展群众工作还是可行的。争取外东北底层大多数贫苦土著,让他们拥护远东公司在外东北的统治。”
高建国听了李明的话,也兴奋的道:“这样一来,不出几年,外东北就是公司的囊中之物啊。而且我觉得李明的想法,今后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北面的蒙古,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可以用这个路子。”
他们在这里聊得正嗨,外面走进来一个参谋,大声说道:“报告,济州岛守备区司令王耀武来电,后金派出的使节到了。”
高建国听了一愣,然后问道:“他们说没说,后金派的使节是哪一个?”
那名通讯参谋点了点头道:“据他们报告,后金的使节团,一共三个都是汉人,为首的那个人好像叫范文程。”
第325章 这个汉奸不简单
高建国听了,眼神一凝,脸色当时就阴沉了起来,怒骂道:“原来是这个大汉奸,甘心为鞑子效命,遗臭万年的家伙,真是给我们汉家儿郎丢脸。”
宋涛听了也大骂道:“和鞑子谈什么啊,等那个大汉奸来了,我特么的活剐了他。”
李明摇了摇头道:“不能冲动,对这个大汉奸还是要重视起来。皇太极让他来,我估计是要和我们示好,也想探听一下我们底细,还有我们占据东海的目的。我们应该暂时把鞑子稳住,一旦鞑子被惊吓到,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可能就会带着人马北上进入草原,那时候想要再抓住他们可就难了。我建议公司西进的战略也要有所收敛,不能做出咄咄逼人的态势。目前公司还没有完成准备,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拖住鞑子,让鞑子对我们放下戒心,尽量把防御重心放在宁锦一带。误以为我们只想偏安一隅,把海参崴当做通往大明的落脚之地。”
乔海鹏也点了点头道:“当前绝对不能让鞑子变成惊弓之鸟。那个阿巴泰和岳托的尸体,还有那个鳌拜,可以让他们用战马和辽民赎回去。显示我们更喜欢求财,而不是他们辽东这块地盘。我们对范文程也要小心的应付,这个汉奸绝对不简单,一生历清四世而佐其三主,在满清权力更迭的残酷政治斗争中,始终处于超然地位,最后还能安然无恙。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评价是韬略过人,聪慧机敏。所以对付他可不是那么容易。”
高建国想了下,也点头道:“嗯,那就把这事儿交给民委会吧,让王和找人去忽悠他,李明你也去盯着。反正我是不想见他,看见他我这心情就好不了。”
范文程带着两名随员来到海洋岛,对于这次出使远东,范文程还是非常忐忑。远东如此强悍的实力,却偏安一隅,实在是让他无从判断。
据说他们来自海外,属宋人崖山后裔。对于这个说法,范文程是不信的。远东行事手段比女真人还残暴,盖州、海州、鞍山和鸭绿江北岸,被远东祸害的惨不忍睹,女真人无论老弱妇孺,皆难逃他们的毒手,物资被洗劫一空,简直是刮地三尺,走后还把城镇村堡烧成一片白地。
若是宋人后裔,怎能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大明素来强硬,当年在辽东对待边墙外的女真各部,也未见如此狠辣无情。
这样一头猛兽卧伏于海东,对后金虎视眈眈。换谁都会寝食不安,临来前大汗对他寄予厚望,叮嘱他这次出使远东,无论如何也要获知他们的意图。
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远东公司,范文程凝思苦想了几日,始终没有想明白对方到底要干什么。你说他们想图谋中原吧,可看着又不像。远东的实力之强已不用赘述,女真东西两路精锐,遇上远东都是灰飞湮灭,大明军兵哪是人家的对手。
据传远东在海东已经呆了三年,手下汇聚了近万的精锐之士,又有坚船利炮相助,完全可以占据大明一地徐徐图之,不出几年中原就是远东的天下。可远东却偏偏选在了海参崴这个荒僻之地。
说他只是暂据海东,那也说不过去,数次上岸侵扰辽东,一路鸡犬不留,屠门灭户,说他们对女真恨之入骨也不为过。还从东江移民十余万在东海屯田,这哪是暂据海东的意思。
所以范文程对这次出使也是惴惴不安,生怕办砸了这趟差事。虽然他在后金混得不错,深得皇太极的器重,但他终究还是个汉人。很多的女真贵族都很鄙视他,瞧不起这个不会上马打战的家伙。说白了,对女真而言,出身卑微,一奴才也。
就连这次跟在他身边的两名亲随,也是后金安排的鞑子,整个谈判过程都要全程跟随,这段时间也要和他形影不离。由此可见,皇太极对他也并不是那么放心。
1618年,他在明万历四十三年考取沈阳生员,次年至抚顺奔丧,正值努尔哈赤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老奴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范文程当时也在降民之列。
当时的努尔哈赤,对明朝报仇心切,对汉人十分鄙薄。他当时的政策就是“诛戮汉人,抚养满洲”,惯常的做法,第一是杀,第二是籍为奴。老奴对明朝衣冠人物十分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
范文程当时被分到镶红旗为奴,几乎被当作牲畜一样杀掉,因其聪颖机敏才活下了性命。直到皇太极继位后,从各旗的生员中选拔人才,范文程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被选入文馆成为骨干,才有了出头之日。
他到海洋岛的这几日,从远东兵将士卒的身上就能看出些许端倪。远东兵将皆是精壮之士,号令一下,数十人动作如一,举手投足间,就能感觉到一股锐气扑面而来。
范文程虽说未曾领兵,但大明的军阵,女真的精锐他可都亲眼见过,和远东的将士相比,都要有所不如。这也让他心事重重,对远东越发的忌惮。
虽然他饱读圣贤之书,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哪有什么士人的风骨。他为女真人做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活命,为此他甘愿为奴数年。
有人在论坛里说,大明王朝没有让范文程人尽其才,他是良禽择木而栖,这个说法纯粹是扯淡。他18岁就是秀才了,难道这也算是怀才不遇?范文程被后金掠去时年仅二十一岁,那时候大明的情况还算平稳,辽东的兵力比后金还强大,年纪轻轻的范文程,难道一眼就看出明王朝已经黑暗得无可救药了?
只能说范文程这种人是毫无节操的,在他的眼里,仁义礼智信都是狗屁。历史上豫亲王多铎曾霸占过他的妻室,可他还是“顾全大局”,继续为满清效命。
范文程的到来,让济州岛的王耀武也不敢怠慢,马上联系了海参崴,等候军委会的命令。直到军委会对他下达了送范文程去海参崴的命令,王耀武才派了一艘风帆船来到了海洋岛,把范文程三人接上船送往海参崴。
坐上了这艘巨大的风帆船,范文程是惊叹不已。当年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宝船,可能也不过如此吧。最让他惊讶的是,操船的士卒,竟然大半是金发碧眼的夷人。
看来远东确实是来自海外,难道他们真是宋氏崖山后裔,可为什么这些人都留着短发呢。宋人后裔难道不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道理吗?
风帆船一路航行,穿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最后到了海参崴。风帆船没有进入金角湾,而是直接开往起点镇靠港。范文程站在船舷的边缘,看着岸上的起点镇。
几百间木刻楞规整的排列着,虽然镇子不大,但是街道平整干净,镇子里的人也是井然有序。岸边矗立这一根根巨大的风车,随着海风不断的旋转。远处是一望无垠的庄稼地,一垛垛玉米秸秆整齐的摆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