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伍廷芳陪同朱尔典离开会客室,但是刚走出门,就迎面看见德国驻华公使雷克斯先生正向会客室这边走来,老远望见伍廷芳,德国公使甚至很有礼貌的取下了那顶礼帽,向伍总长打招呼。
对于德国公使的到来,伍廷芳和朱尔典都有些惊讶,不过朱尔典仅仅只是斜了眼德国公使,脚步却是没停,与德国公使肩擦着肩走了过去。
伍廷芳可没朱尔典那么傲气,他看了看领着雷克斯先生往会客室走的那名外务部司员,正是他极力栽培的外交界后起之秀曹汝霖,于是急忙将他拉住询问。
“总统刚才让人打电话,请雷克斯先生过来,说有要事相商,您又不在部里,所以我只好陪同雷克斯先生一起过来了。”曹汝霖说道。
“你带人去送朱尔典先生,并向公使先生转达我的歉意,我陪同雷克斯先生去见总统。”
伍廷芳有些放心不下,于是跟曹汝霖换了个任务,陪同德国公使又回了那间会客室。
“伍总长,有劳你主持这场会面。”
见伍廷芳又转了回来,赵北也没怎么惊讶,于是按照外交礼节与德国公使客套起来。
“总统先生,不知请我过来,您有什么重大消息相告?”
雷克斯几乎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表情,确实,最近几天里,整个东交民巷里最开心的外国驻华公使就是他了,眼看着中国的国会里“亲德派”势力猛增,这对于德国而言是好现象,雷克斯甚至已经拍发电报给国内了,让德国外交部门做好准备,一旦中国决定与德国缔结正式的同盟条约,德国政府最好立即决定是在北京签订同盟条约还是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这其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签订同盟条约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同盟条约主要是为了中国利益,而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同盟条约是为了德国利益。
雷克斯强烈建议德国政府选择北京作为签订同盟条约的地点,因为这将换取中国人更多的好感,对于德国而言,指望中国派遣军队到欧洲去打仗是不现实的,所以,与其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而彻底激怒英国,还不如在北京签订这个同盟条约,毕竟,现在的德国还没有完全做好战争准备,而英国也同样如此,两国因为这份签订于远东地区的同盟条约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低。
从昨天到今天,雷克斯一直在德国公使馆里焦急的等待着从国会传来的消息,刚才接到总统府打过去的电话,得知总统要见他,于是雷克斯就匆匆赶去了外务部,然后就跟着外务部的工作人员赶到了总统府。
“是的,我确实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与公使先生磋商。”
赵北请雷克斯在沙发上落座,然后不紧不慢的将他的目的讲了出来。
“雷克斯先生,想必你已听说了昨天发生在国会里的殴斗事件,不知公使先生对此有何评价?”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雷克斯迟疑了一下,仔细的整理了一下措辞。
“总统先生,在我看来,昨天发生在国会里的冲突似乎很难称得上是殴斗事件,那只是记者们危言耸听的夸张之辞而已,我相信,国会议员中多数人都是谨慎的绅士,他们绝不会用如此粗鲁的手段解决问题,否则的话,又何必设立国会呢?当然,作为贵国的新兴事务,国会的正规化确实需要一段时间,议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也需要改变。”
德国公使说话非常得体,总统很是满意,连连点头,只是陪坐一边的伍廷芳却是眉头拧得更紧。
刚才跟朱尔典说话的时候,总统可不是这么看待那场国会里的殴斗的,若论变脸的技巧,伍廷芳还真是自愧不如。
想到这里,伍廷芳收敛心神,仔细聆听总统与德国公使的谈话。
总统真正想告诉德国公使的事情并不复杂,基本内容就是:目前,国会里的“亲德派”与“亲英派”势均力敌,所以,这个与德国结盟的议案很可能被束之高阁,考虑到德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总统不忍袖手旁观,但是由于这是国会的事情,不在总统职权范围之内,所以,总统希望德国方面能够更“主动一些”,让国人对德国的感情更深,那样一来,国会或许会通过中德结盟的议案。
其实这话说白了,就是希望德国政府和商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用金钱和技术收买中国人的爱国心。
听到这里,伍廷芳突然明白过来了,他明白国会为什么会爆发中德结盟风波了,说到底原因很简单,因为总统似乎想尽快完成那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而最好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德国结盟心切的这个弱点,将更多的德国商人拉过来。
现在的德国政府,倒是很符合“人傻,钱多”的特征。
为了使德国人变得更加慷慨,总统不惜在国会里演一出戏,让德国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现在中国人里头,越来越多的人对德国持友好立场,如果想让更多的中国人支持中德结盟,那么,还请德国人多向中国转让些先进技术,多向中国投些资本。”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伍廷芳很快想明白了,他也相信,那位德国公使先生也很快就会想明白这个道理。
第567章 远东困局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昨夜一场暴雨,持续了多日的高温稍微往下降了降,不过这太阳一出来,气温立刻升了上去,不到八点,这房间里的温度已经快到三十五摄氏度了。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先生饶有兴致的研究着墙上挂着的那只气温表,这是前几天他特意吩咐秘书到街上买的,这只气温表是中国的一家企业制造的商品,现在,这只气温表就挂在那只英国造气温表的下边,朱尔典正认真的比较着两者读数之间的细微差距。
中国制造的这只气温表的读数比英国制造的那只气温表的读数稍微低了那么一点点,虽然朱尔典的爱国心告诉他,英国气温表的读数才是正确的,可是公使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制造的这只气温表应该算是合格商品,至少,它是这个东方古国工业发展的一个小小证据。
谁能想得到呢?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中国的工厂已经开始批量制造气温表了,虽然这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
从心里讲,朱尔典是很佩服那位民国的赵大总统的,没有那位总统先生的高瞻远瞩,或许这个国家的工业也不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年工业发展计划”,必须承认,这是很有创造性的计划,由中枢政府出面,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本国的轻重工业发展制订出一个明确而详细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里的所有重点工业项目无一不是相互配合的,这略有些像是建造房屋,在施工之前,先设计一份蓝图,然后按照蓝图进行建设,虽然在建设中或许会对原计划的某些不足之处做出修改,但是基本的框架是不变的,而主持这一切的,就是那位赵大总统。
对于那位“狂人总统”的能力,朱尔典是丝毫也不怀疑的,如果说以前他还曾对总统先生的年纪而嗤之以鼻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不敢轻视这位年轻的总统先生了,“年轻”不是总统先生的缺点,恰恰相反,那是他的优点,一位年轻的、有才华的、野心勃勃的国家元首,这足以使朱尔典肃然起敬,然后就是随之而来的忧虑。
能不忧虑么?如果中国是英国的盟国,英国自然不会因为这个盟国拥有一位优秀的最高统治者而忧虑,相反,英国甚至可能会为此而庆幸,朋友越是强大,英国就越是安全,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国际局势之下,英国更需要一位睿智的朋友,至于以后,朋友会不会反目,这不是英国政客们现在有心情考虑的问题。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中国与德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国正在迅速的靠拢,中国成为德国盟国的可能性要远高于与英国成为盟国,对此,朱尔典非常忧虑,英国政府也同样忧虑,如果统治中国的是一位庸庸碌碌的统治者,英国人完全没有必要忧虑,可是现在,偏偏是那位年轻的、有才华的、野心勃勃的“远东狂人”统治这个国家,这确实使英国人感到不安。
为了警告一下中国人,更是为了警告一下那位“狂人总统”,英国政府训令朱尔典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去一趟总统府,向那位正在谋求与德国结盟的总统先生提出口头抗议。
就在昨天,朱尔典已正式就中德结盟问题向那位“狂人总统”提出了口头抗议,至于有没有效果,他并不关心,因为他坚持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那位“狂人总统”从来就不会屈服于任何单纯的外交压力和口头威胁,要想真正的阻止中国与德国结盟,最好的手段是直接采取军事干涉,用武力迫使中国屈服,至于那位“狂人总统”会不会屈服,朱尔典认为可能性不大。
问题也正在这里,一方面,即使采用武力手段,“狂人总统”也不会轻易屈服,另一方面,英国政府现在根本就没有任何决心将战略重点转到远东地区,欧洲的乱局已经让英国政府应付不过来了,哪里还有精力关注远东战略?
通过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这恐怕也不现实,自从朝鲜半岛的反日独立运动爆发以来,受战争影响,日本国内的经济每况日下,能够维持着不爆发内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心情去为英国政府充当炮灰?何况,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只要这位“狂人总统”还掌握着中枢权力,中国的工业实力就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即使是现在,单凭日本一国之力已是很难吃下这块硬骨头了。
过去,中国是一块肥肉,列强谁都可以过去咬上一口,现在,这块肥肉里已嵌入了一块硬邦邦的骨头,列强如果还想继续咬这块肥肉的话,就必须做好甭飞牙齿的准备。
这块硬骨头就是工业实力,而朱尔典先生眼前的这只毫不起眼的气温表就是工业实力的一部分,也难怪吃过早饭之后公使先生会对着这只气温表研究好几分钟,在公使先生看来,这眼前的气温表不仅是一件工业品,更是一份雄心壮志,这足以证明他的谨慎是非常明智的,昨天的口头抗议交涉中,他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过激字眼,以避免刺激那位“狂人总统”的神经。
可是仅仅依靠谨慎是不可能完成英国政府交代下来的任务的,所以,今天朱尔典将再去一次总统府,与总统先生再进行一次交涉,这次交涉是他的私人决定,也可以看作是英国政府的决定,因为英国政府已经授予他全权,在必要的时候,朱尔典可以自行决定交涉的时间,以及交涉时所采取的策略。
朱尔典将目光从那只中国造气温表上挪了过去,向那面镜子望了望,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领结,并打发那名一直站在一边的使馆秘书去了电报室,先给民国外务部去个电话,以免失礼,毕竟,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中国了,对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而言,“尊严”已经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具有了实际的意义,外国驻华使节们的风光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接过助手递过去的那顶礼帽,朱尔典还没来得及戴在头上,一名使馆秘书就匆匆走到他身边,将一张名片递了过去。
“公使先生,日本新任驻华公使小幡酉吉先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