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那些坚持种姓制度顽固派上台等各种手法,加大印度上层和中下层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让印度的中下层,过得更加困苦不堪,让印度婆罗门、刹帝利,变得更加腐朽不堪,加大他们之间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用阶级矛盾,来掩盖他们和大不列颠帝国间的矛盾。”
“那些坚持种姓制度的顽固派,我们要扶持他们,让他们成为印度上层的‘代表’,由他们来挥舞印独的大旗。”
“那些主张废种姓制度的激进改革派,我们要打击他们,让他们在印度消失,让他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一个脱离了底层支持的印度上层,他们叫嚣的‘印独’,也只是乌鸦叫,没有什么可怕的。”
“在这矛盾加剧的过程中,大英帝国必须提防的一点是,不能让这些狡猾的印独份子,把矛盾转移到帝国身上。所以在种姓矛盾上,大英帝国必须站出来,表明自己支持废除种姓制度的态度。”
“但是,我们的支持只能体现在嘴巴上,而行动上则必须是反着做,继续加大印度人之间的阶级对立。”
“但是,光靠说一套,做一套,要得到印度中下层的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给印度的三、四、五等人以希望,给他们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我们无法将上亿的印度三四五等人变成一等人和二等人,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中的千分一,或百分一的,有用的下等人变成中等人和上等人,给这些底层的人看到上升的希望。”
“印度是个阶级固化十分严重的国度,上层的位置全部被坐满了。依我的计划,我们额外地在上层里添加几张椅子,必然会引发他们的不满。他们的不满,反对,还有抗议声,就是帮我们向印度的底层证明大英国帝国反对种姓制度态度的最好证据,也会促使这些印独份子和中下层的矛盾继续加大。”
“关于给印度低种姓提升地位的做法,官方直接出面下场并不合适,所以这事,我认为应当从宗教入手……”
在那份建议书的最后,阿尔托利娅拿出来的是在印度人中,增加“荣誉不列塔尼亚人”身份和“圣战士”的建议。
第472章 阴险的阿尔托利娅
“马克斯主义的胜利,迫使他的敌人被迫把自己打扮成马克思主义者来从事各种破坏活动。”
——恩格斯
对1941年后的英国人来说,他们在印度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印度中上层中的“印独”势力,另一个则来自东方的中国和北方的苏联“出口”的“红色浪潮”,从底层发动的解放力量。
林汉“生”下的几个舰灵中,李华梅继承了他的正义性,喀秋莎继承了他的劣恨性,而阿尔托利娅,则接受了他人格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劣性。
阿尔托利娅是英国舰灵出身,维护英国的利益,防止日不落帝国的太阳下山,是她的天然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会不择手段。
1941年后,随着印东北五省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被苏联割走,从前“一片太平”的印度大陆内部,这几年里也陆续出现了打着布尔什维克旗号的印共武装组织。他们学习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在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反对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不过有过中国战争的教训,英国政府对此已十分地警惕,对这类组织严防死守。这些新出现的苏维埃政权,能存在的周期很短,不等他们坐大,英国人和当地土邦首领组建的“反布尔什维克同盟军”很快就派出大军将其剿灭,连根拔起。
但阿尔托利娅交出那份计划书后,英国政府对印度出现的印共游击队和地方土邦势力的态度,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同年十月,英国政府和当土著势力协商后,同意给西孟加拉邦予“完全自治”的权力,获得自治权力的地区主要是该省内陆地区,沿城市还是在英国人的完全控制下。
虽然是“自治”,其实给不给区别只是在身份上,印度实在太大,从前英国人对这里的控制也只是沿海和较大的交通枢纽节点大城市,地方上基本都是交由地方土邦领主“自治”,这份让步不过是确立了他们“正式”的身份。
经英国殖民当局许可,西孟加拉土邦城主,甚至还可以扩大属于自己的“私军”的规模。英方允许的额定上限是一万人。西孟加拉邦的土邦城主,也得到了扩大其私军规模的许可。而后英国人依照约定,以最快地速度退出西孟加拉大部分的内陆地区。
整个印度都在为英国人的让步而欢呼雀跃,国大党的领袖甘地天真地认为,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自治的第一步。
身为地球最出名的搅屎棍,英国人会在这“原则性”问题上让步,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已经准备了更大的后手。
1943年十一月,在圣诞节前昔,在西孟加拉邦著名的加尔各答市,有六名印共成员从当地的监狱里成功脱逃。
在当时,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到1944年一月时,还是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附近的戴蒙德港。十余名蒙面的“匪徒”袭击了港口开往附近兵营的一个辆军火货车,当时车上装有四十条李恩菲尔德步枪和五万发子弹,数门掷弹筒和数百发配套的榴弹。
这一惊天大案震动了整个印度。
事后英军联合当地土邦势力展开“全城大索”却一无所获,丢失的军火一件都没有找回来。
不久之后,在西孟加拉邦东边部靠近孟加拉地区的山区,出现了一支名为“拉塔尼”的印共游击队。
该游击队刚成立时,只有五十人,他们袭击了加尔各答北部的讷德唯普市的一处婆罗门高种姓人士的庄园,杀死了庄园里全部的婆罗门成员极手下的护卫队共计三十人。而后将该庄园主的财产分给当地贱民和低种姓人士。
而后这个名为“拉塔尼”的组织频频活动,几个月内象增殖的细菌培养基一般,由最初的一地扩张到周围两百多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广大地区。其主要成员人数,也很快由最初时的五十人,扩张到三个月后的数千人,甚至还在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之间的农村和山区建立了一块完全受其控制的所谓“根据地”。
更令人恐惧的是,这支名为拉塔尼的印共游击队,还公开喊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依靠“达利特”(指贱民)和首陀罗,联合吠舍,限制刹帝利,坚决消灭婆罗门和土邦领主。
其斗争纲领具体的内容,怎么看都象是昔日中国苏区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斗争纲领的印度版。
比起其他方的印共游击队刚刚冒头就被英国人一棍子打死,英国人对出现在西孟加拉邦的印共游击队却反应迟钝,隶属于英军直接指挥的殖民地部队迟迟没有出动,反而任其不断地坐大。
该印共游击队明显得到了中国革命的“真传”,其实行的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完全就是中国的翻版,而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的那套“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战方针。
和其他地区的印共游击队不同的是,拉塔尼游击队对印度的婆罗门和各地的土邦首领,其态度要激进得多,完全是视为阶级敌人,一经抓获,就是坚决地消灭。干起“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事时,也绝对不留余手。
如此凶狠的“悍匪”,很快就成了印度地区的“明星”,其领导人拉塔尼的来历身世,也随着该组织越来越高调的活动,迅速在印度国内显露出来。
有个胆大的英国记者,不知死活地潜入该组织的游击区,成功地面见了拉塔尼并采访了他,而后不久,他安全脱出后,将采访的内容在加尔各答的报纸上登出,顿时引发了更大轰动。
原来该游击队正是那六名从监狱里逃脱的六名印共建立的,不过当年一起脱狱的六名印共成员,经过惨烈的战争,现在只余下两人活了下来,其中一人就是现在的拉塔尼游击队的首领拉塔尼,其组织也以其名字命名。
在欧洲战争暴发前,印共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由于印度地区特殊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因素。出身共产国际的罗易虽然是印共名义上的领导,并在后来成为新成立的印北共和国的首脑,但实际上他对这个组织的控制力十分地低。分布在印度各地的印共组织,完全是以地区的形式半独立地存在着。他们有着各自的“地区首领”,各自的行动纲领,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对于罗易这个“总书记”,也就是有事时,派代表过去报道一下,表示一下“尊重”。索要活动经费时,会很积极,但罗易想要直接指挥他们,完全就是看这些地方印共首脑自己的想法态度了。
这支拉塔尼游击队也不例外。他们的游击区离印北共和国不远,但罗易基本无法遥控指挥拉塔尼组织做任何事——印共这种糟糕的组织控制力度,也是林汉和中方对印共很不看好,甚至最后将其视为“反面典型”的原因。
对于日渐壮大的拉塔尼印共游击队,英国人依旧反应迟钝。
最初其诞生之初时,英国人仅仅是命令当地西孟加拉土邦领主“自己解决”。
很快当地领主组召集了以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主的人数多达五百人的“讨伐大军”,前去剿灭这支人数刚刚扩张到两百人的“叛乱者”。
这支五百余人的讨代队被对手引入山区,然后很快遭遇伏击。五百名由“高种姓”人士组成的印度版的“还乡团”当场土崩瓦解。对手仅以数人死伤的代价,就重创了这支讨伐队,打死打伤六十多人,俘虏两百余人,缴枪近三百余条,一战就在当地成名。
而后更多的贱民和低种姓的贫民,受到拉塔尼提出来的革命纲领的吸引,纷纷加入他的组织,令其不断地扩大。而后印北共和国应拉塔尼的要求,也派出一批“特派员”加入其组织,填补了其扩张过快干部不足的缺陷。而在这过程中,中国方面也派出了数名有土地革命经验的干部进入其根据地进行“指导”。
八月份时,西孟加拉土邦又发动了一次“围剿”。算上各地调来的土邦领主的私军组成的“联合部队”,总人数已达到五千人之多。
而这时他们的对手,拉塔尼游击队正规军仅有三千余人,此外还有数字多达六千人的刚刚组建的民兵组织。
“第二次围剿”持续近一个月,围剿部队被对手引诱着在山区里转了半个月,然后一不小心,就因为兵力分散被对手啃掉了一个团,然后引发围剿部队的集体崩盘大逃亡。在余下几天的追击作战中,拉塔尼游击队又连续消灭多支溃逃中的围剿部队。此战过后,该部队缴枪一千五百多支,获得弹药无数,更拥有了数门山炮。
靠着这次斩获,拉普尼游击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但队伍急剧扩大,其根据地和游击区面积也大大扩张了,整个西孟加拉邦,有六分一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已在其辐射影响范围内。而该游击队,甚至在孟加拉也建立了小块游击根据地。
到1944年十月时,拉塔尼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五千人的正规军,上万名地方民兵游击队的庞大势力,一举成为英属印度地区最大的印共游击队组织。
而这个时期,拉塔尼的名字不但为印度人所熟知,就连在英国伦敦的报纸上,也出现了他的名字。
由于发展顺利,名气越来越大,北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