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004章

我要做皇帝-第1004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部都是这六年来汉室地方经济和民生的详细数字。
  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假马和假畜政策实施后的详细经过和带来的民生变化。
  这些数字,是最直观也是最能清晰表明如今汉室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社会经济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刘彻一直以来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首先参考数据。
  这些年来,他几乎每一个月,就要听取一次相关简报。
  每季度,要召集整个兰台,讨论这个问题。
  因为,他很清楚,一切战略和计划,都必须立足于国力。
  而汉室国力,现在依旧主要来自农业。


第1150章 经济(一)
  看着那些大箱子里装着的文书,再看看列侯们。
  刘彻知道,这些家伙肯定没有耐心也没有那个专注力,去听或者阅读如此海量的信息——真要有这个能耐和决心以及意志力的人,现在,应该不是坐在这里。
  而是在高阙前线或者地方郡国,兢兢业业的恪尽职守。
  刘彻于是看向汲黯问道:“元德以前,关中最穷的县,乃是何县?”
  汲黯闻言,不假思索地答道:“回禀陛下,乃是郁夷县!”
  刘彻听了也是感慨一声,道:“诗云:四牡騑騑,周道郁夷……沧海桑田啊!”
  当宗周之时,郁夷就是镐京的大道所在,也是列国上供的必经之道。
  所过行人,途径郁夷,目睹道路两侧的阡陌连野,无不感慨王家的富庶和繁盛。
  但今天,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及气候的改变。
  曾经的镐京,已经被掩埋在黄土麦苗之上,郁夷这个镐京大道,也就彻底残破了。
  发展至今,甚至成为了关中倒数第一的贫困县。
  这不能不让人唏嘘。
  汲黯却是没有太大的感慨,在他看来,休说是郁夷和宗周旧都镐京了。
  曾经繁荣昌盛的秦都咸阳,现在何在?
  渭河对岸的瓦砾和青草之下!
  这就是天子一直所说的历史大势,浩浩荡荡!
  刘彻道:“尚书令,将过去六年,郁夷县的户口变迁以及土地产量和人均牲畜保有量等数字念一念吧!”
  其实,假如想要震撼人的话,最好念新丰或者槐里县的数据。
  那绝对能吓尿人!
  槐里县自不用说,有着茂陵这个目前汉室最大的皇家工程和陵园,槐里百姓,都已经吃的满嘴流油,根据绣衣卫报告,槐里的自耕农甚至已经过上了隔三岔五可以吃一次荤腥的生活!
  至于新丰,张汤当年打下的底子以及之后的继任者,张规X随,做的不错。
  所以,当地的人均收入、平均亩产以及人均牲畜保有量,远超刘彻的预估。
  新丰人在今天甚至已经做到了每五个人,就拥有一匹挽马或者一头耕牛。
  这太可怕了!
  相当于,几乎每个家庭至少保有一匹挽马、骡子或者耕牛!
  这样的经济形势,几乎已经跟后世的天朝农村,家家户户拥有一辆轿车相媲美了!
  甚至,假如减去通货膨胀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他们拥有的还很可能是奔驰、宝马!
  新丰县,也因此成为关中乃至于全天下最富裕,最强的县!
  他们已经彻底进入了全畜力耕作和全曲辕犁深耕的全新阶段。
  而关东的一些偏远郡县以及代上之地的许多乡村,至今还停留在人力牵引耕地甚至刀耕火种的阶段!
  新丰百姓,跑步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
  也就是所谓的小康社会!
  而此地百姓,也因此变得比其他地方的百姓,要奇怪许多。
  他们,就像军人一般,准时的耕作,准时的播种,准时的浇水灌溉。
  他们又跟文士一般,常常出钱从少府和大农请来农稷官,指导农业生产,甚至某些大地主和豪强,出于收买人心的缘故,直接从关东的一个农家学苑,花费大价钱,请来了一批老师带着学生来到当地,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实则是驻村干部。
  以至于,现在的新丰县,几乎都快成为了农家和法家的大本营。
  在当地,儒家和黄老派几乎被赶尽杀绝。
  墨家更是除了提供技术支持时,可以自由出入,其他时候,都插不进去。
  但槐里和新丰的数据,只能震撼人,但却不具备说服力。
  要说服他人,使得他们正确认识到世界的变化。
  就必须拿出一个足够让他清楚和了解到这个世界变化的证据和事实。
  还有什么比郁夷这个曾经关中经济民生倒数第一的县,更有说服力的?
  汲黯闻言,也不多话,微微恭身,就从箱子里,找到了郁夷县的历年档案。
  然后,他拿在书上,面无表情的念了起来——其实相关数据,基本上汲黯都是记得滚瓜烂熟的,所以他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先帝三年,郁夷共有户五千三百二十一户,口两万三千七百余人,全县有三乡二十五亭,计有上田万七千一百余亩,中田五万余亩,下田六万三千一百余亩……”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关东地方县……
  在关中来说,仅仅是这个人口数字和户口数字以及田亩保有量,就足够它排名倒数第一了!
  更别提,许多列侯都知道,郁夷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的水利设施落后,甚至极度缺乏,此外,当地的地主,不是那么的友好,几乎可以说是极尽剥削和敲骨吸髓了。
  至少在许多人记忆里,都记得,曾经听说过的一些民谣。
  宗周之时,郁夷被诗经称赞道:四牡騑騑,周道郁夷。
  但到了汉室,郁夷百姓纷纷传唱:汉道巍巍,郁夷躬躬。
  淳朴的百姓,用这样浅显的比喻,道明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对其他关中地区的羡慕。
  汉朝的道路巍峨啊,但我们郁夷却只能弓着身子,蜷缩在一旁……
  而躬字,本身就是穷字在古代的同声词和同解字。
  躬,蜷缩身体,穷,身在穴下。
  从此可知,当年郁夷究竟窘迫到什么地步了!
  汲黯却是继续念道:“昔者,郁夷上田亩产两石半,中田亩产两石,下田亩产不过一石半……”
  这也正常,以前,农业技术非常粗糙,连精耕细作这种现在基本上关中人人都会的耕作技术在当时,属于被少数老农和农稷官掌握的高科技。
  就像后世北宋汴梁的酒楼里的厨师们掌握的炒菜技术一样,虽然简单,但,却被人牢牢控制着,视为禁脔,传子不传女的那种!
  然而,现在,别说这种精耕细作的技术了。
  就连曾经被视为屠龙术的天文地理的书籍,也可以在太学和茂陵邑的图书馆里随便看到。
  至于,作为汉家《易筋经》和九阴九阳这样的神功的兵家著作,则彻底烂大街了。
  只要是你有钱,就可以去直市买到。
  当然,直市售卖的兵书,大都偷工减料甚至错缪百出。
  想要看最好的,最全的和有着当代名将注释的兵书,还是要去少府购买,虽然贵了点,但胜在文字精美,用纸实在而且还有当代名将的注释和解说。
  真是完美!
  列侯们反正就只买也只看少府版本,尤其是挂着某某列侯或者某某将军注释的版本的。
  至于号称当代为官必读,天子亲自推荐,九卿看了都说好的《新农书》则是彻底卖疯了。
  基本上有志于考举的士子,只要有能力,基本是人手一套。
  而没有能力,负担不起购买新农书所需要的资金的寒门士子,也会想方设法的从朋友或者同乡处借阅,甚至手抄一部。
  所以呢,在今天,农业技术,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了。
  至少在关中,基本上,是个亭长,都读过《新农书》知道怎么指导和帮助百姓,进行技术改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粮食的产量。
  所以,群臣都已经有了准备,面对郁夷的粮食产量暴增的这一事实。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
  郁夷何止粮食亩产暴增!
  整个郁夷的所有经济数字,在过去六年间,不断飘红!
  特别是近两年,郁夷的人口、户数以及粮食产量甚至田亩数量,都在向上使劲的蹦!
  蹦的人心慌,蹦的人心喜,蹦的人瞠目结舌,乃至于目瞪口呆。
  许多人都在心里问着:“这还是郁夷吗?那个‘汉道微微,郁夷躬躬’的郁夷?怕是六年前的新丰县也比不上了吧?”


第1151章 经济(二)
  汲黯将这郁夷历年来的数据念完后,也是心里一惊,然后震怖的看着手里的档案。
  “连郁夷今日,都已经是如此兴旺了……”汲黯在心里想着:“难怪关中百姓皆曰:天子尧舜也!”
  便是刘彻,其实也有些吃惊。
  他知道郁夷这六年来发展的不错,因为,包括郁夷在内的周围数县所共同组成的所谓岐山原地区,就是墨家的大本营。
  当地,县乡亭里,墨社林立。
  可以说是如今汉室基层组织力量最强,行动力最强的地方。
  但,居然发展的如此好,这也实在让刘彻有些咋舌。
  “想不到墨家之中,实干者如此之多……”刘彻在心里感慨着:“如今,看来,朕当年的担心是白费了!”
  当初,刘彻觉得,墨家的士子,理想主义色彩太浓厚,恐怕无法成事。
  但为了拉拢墨家给他卖命,所以他丢出了岐山原这个关中最穷最偏的地区给墨家去捣鼓,本意是想让墨家知难而退,老老实实的搞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研究。
  但,当初的刘彻,怎么也想不到不过数年,墨家居然能交出一分如此完美的答卷!
  假如数据没有水分的话,那么,在过去六年中,仅仅是郁夷一县,户口就增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总户口从五千三百二十一户,直接暴增到了接近七千户。
  六年时间,户数净增加一千六百户!
  相当于每年净增殖户口百分之十二以上!
  这可比百分之十二的人口增殖速度还要恐怖,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税赋来源以及更多的兵源。
  而在土地方面,就更可怕了。
  过去六年,郁夷的土地,虽然总额只增加了不过数千亩。
  但是,土地质量却大大提高了。
  上田的数量,几乎翻了五倍,从过去的七千余亩,暴增到现在的接近三万亩,而中田的面积,也大大增加了,从过去的五万余亩,增加到现在的接近七万亩,自然,下田的数字,减少了几乎三分之二,只有不过两万亩了。
  这个数据的变化,表明了,郁夷当地的农业经济和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此地肯定将成为汉家粮仓。
  年产粟麦数十万石。
  不仅仅可以养活郁夷百姓和郁夷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可以每岁转输国库数千石田税,甚至还可以售卖数万石粮食给少府!
  而假如刘彻没记错的话,在六年前,郁夷的财政每年都是入不敷出。
  官府甚至没有余财修缮水利,只能用着那些老旧但已经不堪重负的水利设施。
  当地的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山地也多,粮食产出,越来越少,以至于亩产超过两石的上田,加起来也才七千多亩。
  这么点粮食,根本养不活人!
  刘彻的思贤苑的百姓,最初就有超过三成是郁夷人。
  但在现在,不过六年时间,郁夷的面貌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别说大臣们,就是刘彻都感觉惊讶无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