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斗在甲午年 >

第452章

战斗在甲午年-第452章

小说: 战斗在甲午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卖国贼?

    狗汉奸?

    在千百年的后华夏历史书上,也会记载着‘大清光绪二十一年,李家父子东渡乞和,签下卖国条约’吧。

    遗臭千年!

    “咕噜,咕噜——”

    马车声声,南行三里,到达马家堡日军关卡。

    关卡日军提前已经得到快马命令,连忙搬开障碍放行。

    南行十里,到达西红门。

    南行三十里,到达大兴镇,经过日军的最后一道关卡。

    队伍出大兴镇已经是下午二点,然后折向东南,朝三十里处的安定镇行去。

    “中堂,队伍已经极为疲惫,今夜能否在前边的驿站歇脚。”

    下午四点,队伍东南行走十余里,那营皖南兵加上在燕京城内的行军,已经走了近50里的路途,人人叫苦不迭。

    看到这一幕,想着下面还有三四百里的漫长路途,带队的曹州镇总兵万本华就去求得李鸿章歇宿的命令。

    “行军上的事情由荣斋你全权定夺则可,不过需要尽快赶到大沽码头。”

    李鸿章沙哑着声音里,充满了苍老的憔悴。

    “就地宿营,就地宿营!”

    在得到了李鸿章的命令,队伍又前行了一里左右的路程,到达前大营村的驿站边,万本华就大声的下令队伍停止前进。

    李鸿章在李经方的搀扶下,下了马车,勉强和宝士德,阿林格说了两句场面话,就进了驿站里面的客房歇息。

    除了李鸿章,李经方,万本华,王文锦,李岷琛,宝士德,阿林格,和11名英国骑兵,进入驿站歇息,其余的士兵都在驿站附近打开行军帐篷,露天宿营。

    夕阳西下,满天的火烧云。

    就如昨天的大火,还有死亡士兵和无辜百姓的鲜血。

    李鸿章小憩了一会儿,感觉屋里尽是如此的憋闷,然而他也没脸羞得出门见人。

    就打开了驿站客房二楼的窗户透气。

    这时候,他突然听到了外面士兵的惊呼声,大嚷着叫着什么。

    “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就是倭夷兵来了,也值得这么惊呼,不刚从倭夷兵的虎口里出来?老夫倒情愿死在倭夷的枪下,不求流芳百世,至少也不遗臭万年!”

    李鸿章心烦意乱,闷声大吼。




第七百三十三章 问鼎和梯子

    李鸿章坐在椅子上面,气呼呼的发着牢骚,却看到大儿子开了窗户就望着外面直发愣,不禁怒声发脾气的问道:“谁来了?这么大的阵仗,这么值得大呼小叫!”

    “父亲,是抗倭军,抗倭军来了!”

    李经方的声音里,带着激动的颤音。

    在山海关三城和这些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时候,虽然在那些日子里李经方充满了惧怕,然而每一天他都过得极为坦然而充实。

    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积极向上,热血进取的团体。

    不像现在,虽然安全无忧,吃好穿暖不劳累,可是心里面总是空荡荡的茫然无助,不知今后应该何去何从,为何而生存拼搏努力。

    “何长缨?”

    李鸿章猛地站了起来,然后又喟然叹息道:“他来了又能怎样,已经注定的结局,他又能如何?”

    嘴里这么说,李鸿章还是走到窗户边,朝外望去。

    只见在东面绿油油的原野上,数队身穿西式军装的骑兵,走在麦田地的田埂上面,高举着一面猩红的旗帜,逆着夕阳的光芒,西进。

    “何长缨哪里有这么多的骑兵,不就是两哨清淮骑队么?”

    对于山海关抗倭军的组成,李鸿章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然而眼下所见到的骑兵绝对不下于五百骑。

    李经方也是一脸的惊奇:“我离开唐山南下津门的时候,军队里面还只是两百骑左右的一个骑兵营,这才几天功夫,他们哪里搞得这么多的战马?”

    听了李经方的话,李鸿章的脸色就黑了几分,他带着怒色低沉的说道:“现在除了被困的燕京城内,整个津唐廊坊三地,只有一路拥有如此做的骑兵,那就是溃败了的甘军!”

    “父亲,你是说?嘶——”

    李经方倒吸一口气说道:“安之怎么这么大的胆子,做得如此的明显?就是真想吃下去,也不要换了军装,还算能有一个掩护说法!”

    “他是想来破坏和谈!”

    李鸿章的眼睛里面,露出一道厉色:“现在这情形,他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对他来说只有打烂了堵在他面前的墙,才能得出生天!”

    李经方听得头皮发炸,惊惧的望着自己的老子,颤声问道:“怎么破坏?”

    “怎么破坏?哼哼,我老李这回可真是走眼了,养了一个狼子野心的白眼狼!”

    李鸿章冷笑着说道:“明着以忠诚为国的名义,阻止老夫去东洋,不过这也不是个好法子,他挡不住!最好还是打黑枪,来阴的。——老夫一死,暂无人能去东洋,就无法停战;然后发兵攻打倭夷兵,依着抗倭军的精兵,想来总能打出几分光彩,逼迫倭夷兵攻陷京城!”

    说到这里,李鸿章的声音里透着丝丝寒冬腊月,让人不寒而栗的冰寒:“一旦如此,就真的成了天下大乱!他何长缨手握数万精兵,旅顺港里面储存着天量的军火,还有老夫的水师,南洋的银子,他能文能武的百战威望,正好顺势而起!——现今除了东洋兵,大清哪有一支势力能够对抗?”

    李经方听得张嘴结舌,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小,吃惊的结结巴巴的说道:“父亲,就儿子对安之的了解,他的心思可能比较深,但是绝对不是如此忘恩负义之人,也不像是以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来实现他的野心的奸雄!”

    “我的痴儿——,面对着天下霸业,当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生出了逐鹿问鼎的念头,连亲老子夫妻儿女都能不顾;别说老夫只是给了他一些提携之恩,哪怕早就丢到了爪哇国里面去了。”

    李鸿章望着自己的大儿子说道:“为父为什么不愿意把北洋交给你,之前相中了袁世凯,后来又看中了这个何长缨?因为他们都是枭雄,温和的表面下是无毒不君子的狠辣之心!”

    说到这里,李鸿章又是一声喟叹:“老夫真正自作孽不可活,作茧自缚啊!”

    “父亲,我总觉得事情似乎不至于此。”

    想着何长缨的为人,李经方感觉心慌气短,然而心里还是不愿相信。

    “不是不至于此,而是他已经把路走绝,走得别无选择,不这样,议和之后他就得死!”

    李鸿章老脸扭曲,望着东面的马队低声吼道:“一旦议和成功,朝廷第一步就是全力分拆他的部队,然后拿他开刀!——吞并友军,私自建立军队,这哪一条都是死罪?别忘了还有永平府索绰络氏那三十九条人命案,他何长缨敢说不是他做的!”

    听到‘永平府索绰络氏那三十九条人命’,李经方的耳畔犹如一面巨鼓一般的炸响起来。

    在山海关修建陵园的时候,选址在石河水库北的角山一带,那处山林为索绰络氏一个大地主的产业。

    当年英法联军打进燕京,先帝和皇太后到承德避难,这个大地主曾经自发组建乡勇,去承德勤王,受到了先帝的亲见。

    就因为角山的纷争,这个大地主放言,就是何长缨给他一百万两银子,跪在他面前磕头,都不会答应。

    结果不用他答应,三十九人凭空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而抗倭军的陵园,还是强硬的按期建成。

    索绰络氏把官司打到直隶总督衙门,王文韶还发文给刘坤一,不过之后日军大军抵达山海关,这件事儿就拖了下去。

    前段时间日军军队血洗永平府,也不知道索绰络氏这一家族有没有逃过去,然而一旦战后,这件案子肯定会被重新翻出来。

    当年轰动一时的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子,杨乃武只是一个‘爱管闲事’,喜欢和官府叫板的举人。

    小白菜不过是一个行为不检点的貌美妇人,都有丈夫的人了,没事儿还喜欢跑到杨家和杨乃武一块吃饭,让杨乃武教她读书识字。

    结果就这不起眼的两人,被老佛爷借力打力,拉下了多少的湘系大臣。

    这三十九人失踪案一旦开查,又会是怎样一副情景?

    李经方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身体直发抖。

    “不用紧张,现在洋人在这里,他不敢怎样,应该是事前踩点;——就是怕路上的黑枪!”

    李鸿章脸上带着淡淡的讥笑说道:“等着吧,一会儿拜见老夫,铁定拿着一副昂然大义,劝说老夫不要屈服卖国来邀他的清名;哼,老夫就是一个肉梯子,谁都想踩着往上上!”

    这时候,在楼下的院子里,宝士德,阿林格,还有11名英国骑兵,都走出驿站朝东观望。

    而王文韶也走了出来,在他身后跟着的仆役,双手居然托着几卷黄澄澄的圣旨。




第七百三十四章 脊梁和精神

    “原来老佛爷早有准备,不知圣旨上面写的是什么?”

    看到这一幕,李经方的脸上不禁露出喜色,刚才李鸿章说的太过骇人,让他简直难以接受。

    在潜意里,李经方倒希望和谈顺利,战火消匿,然后何长缨跟抗倭军能安然渡过之后的那场危机,最好成为父亲的膀臂,继续延续北洋的荣光。

    李鸿章脸上面无表情,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事儿今天走到这种地步,已经是破路者登天,后退者死!

    自古成王败寇,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讲。

    就算何长缨不愿意去做,他的这个已经羽翼丰满的团体,怎会轻易罢休?

    随着战马群的逼近,何长缨,徐邦道,贾起胜三人三骑并行,已经可以远远看清他们的脸孔。

    似乎均是没有丝毫的笑意!

    骑兵马队踏过开始融化的大龙河,马蹄踏在冰面上,溅起团团水花。

    何长缨三骑并列走上河堤,朝前又缓步慢跑了三十余米,何长缨就突然高高的举起右手,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

    上了河堤的骑兵,立即无声的在三骑身后排列队形。

    不久,一个长百骑,宽六骑的骑兵方阵,萧杀陈列在驿站东方三百米处的大龙河西岸。

    春风掠拂原野。

    一面猩红招展的红旗,迎着春风漫卷。

    六百铁骑萧然无声,均是左手单持毛瑟连发利枪,后面背着扎着红绸布条的战刀,和前方并骑的三人一起,犹如凝结成一尊军灰色刚硬无锋的重山。

    这尊重山虽然没有突出的锋线,然而在视觉上就能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澎湃力量。

    大巧不工,重剑无锋!

    骑在最前正中的何长缨,又一次的高举右手,做了一个手势。

    “裆!”

    一道整齐的金戈之声响起,六百把战刀从骑兵背后抽出,斜指北方天空。

    刀林在西方的夕阳里,炸出团团雪亮的利芒,刺得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

    “他想干什么?”

    在这一刻,驿站里面所有人都是悚然而惊,头皮,背后上,炸出团团细密的汗珠子。

    而周围看傻了的皖南步兵,一个个惊骇的站了起来,纷纷东张西望,寻找万一情况下的逃命之路。

    在大龙河岸,何长缨随即又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哗!”的一声,所有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