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487章

明朝好女婿-第487章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芳年纪大,为人沉稳,张彩年轻气盛,他也管不了那许多,直接跑去找刘瑾,说刘公公你这么干实在是不太要脸面,你好歹也是司礼监掌印大监,代表皇帝批红,对天下间的大小事务有最终裁决权,要注意体面啊!
  本来,官员们给上司送钱也是官场上的潜规则,送多少,都有约定俗成之规。一百年以来,我大明朝都是这样,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可今年你干得实在太过火了,刘公公你可不是一个人,除了你,司礼监还有六七个秉笔,宫中还有十二个衙门,这可都是你的人,你收钱,他们也要跟着收。
  通常是,刘公公你收一两银子,你手底下就敢收十倍之数。
  弄到现在,地方官员们没有办法,只得去借。
  借了钱要还吧,还是没办法,只得向下面摊派。
  摊派下去之后,下面的官吏们见此机会,估计也会顺带着捞上一把。
  因此,计算下来,公公你每收一两银子,下面的百姓就得承受一百两的负担。
  只怕用不了一年,你的臭名就已经传遍天下,被人骂到死。
  刘瑾没读过书,本就是个草包,如何识得其中的厉害。
  经过张彩这一分析,顿时抽了一口冷气。他收一点钱不要紧,可如果真如此闹出巨大动静,甚至搞得全国闻名,这就不好了。
  将来一但民愤太大,惊动了万岁爷,只怕自己免不了要吃挂落。
  也别说将来,只怕就是现在,他的名声也已经彻底臭掉了。
  于是,刘瑾忙叫人停了常例,可为时已晚。
  没办法,他就琢磨着要搞出点政绩来,为自己正名。
  文官们的厉害,他早就见识过了,这次自然也不敢去找他们的麻烦。想了想,决定把刀子砍向军人。
  明朝军人地位低下,尤其是军户,根本就是贱民,动了也是动了,应该没有任何麻烦的。
  于是,刘瑾脑袋一热,也没有同张彩这个得力干将商议,直接上了本,建议正德皇帝清理军屯土地,将被军官们私吞的土地和人口清理一下,收归国有,充实国用。
  正德皇帝在位几年,不停和文官们斗,已经累了,也懒得过问政事,直接准了。
  拿到皇帝批复的刘瑾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扭转自己在世人心目中的权阉恶名。
  这事真的办好了,搞不好自己还会成为如张守义那样的一带名宦呢!
  可是,军队虽然表明上看起来地位低下,却也不是好惹的。
  后世有个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这些军爷们的行动力可不是文官们可以相比的,说干就干,立即闹出乱子来。
  于是,看到军队人心不稳,安化王觉得这是他复制靖难的绝佳良机。
  “看来,整治军屯就要开始了。”苏木喃喃地说:“如果没猜错,最多半年,安化王之乱就要开始了。”
  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等。
    
    
第七百三十五章 风起

      正德四年,四月。
  灞桥边上。
  关中平原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开发,早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粮仓。
  此刻,正值夏初,放眼望去,平坦如毯的麦地绿油油地在风中涌动,如同绿色的海洋,看得人心旷神怡。
  只可惜,八水绕长安的情形却是再也看不到了。
  关中平原的生态,说句实在话,已经不能和唐时相比,也看不到一棵树木。若没有这些广袤而蔓延百里的麦地,只怕就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地。
  就算送行的人想学古人折柳相送,也是无法可想。
  长亭边上,陕西省西安城的大小官员早已经摆了依仗出来送客,几十个大小官员都聚在一起,围着一个正七品的官员敬酒,说说笑笑,气氛甚是热闹。
  除了这些官员,更有几十个陕西的望族豪门乡绅恭敬地站在路边。
  当然,因为人实在太多,他们也挤不进去。
  天气已经逐渐热起来,众人额上都沁出汗水来。但面上却没有任何不耐烦之色,反都是非常兴奋。
  这个正七品官员正是苏木,他这次在陕西主持正德三年的乡试,和陕西的一干官员和士绅相处融洽,这次离开西安,在巡抚的带领下,众人都来相送。
  苏木在主持完陕西乡试之后,又以这种那种借口在西安呆了五个月,死活也不肯回京城。至于史大人,这次来陕西赚了个盆满钵满,感觉非常的满意,早就高高兴兴地回京城缴旨去了。
  史大人年事已高,仕途无望,这次过来想的就是稳妥地挣上一笔退休银子。本来,他乃是老派文人,好面子,又担心苏木这个年轻人想要养望装出一副清廉的模样。
  却不想,乡试中,苏木却异常的温和。对于他史大人和各级官员之间的猫腻也是视而不见,做人非常够意思。
  因此,这一趟,史大人的收益比起预期要多上一倍。
  史大人乃是官场老人,又是国子监这种清贵之地的祭酒,掌握着一定的舆论。回京之后,老夫子遇到官场上的同仁,就夸奖苏木为官清正,尊敬士林官场前辈,是个有道德的君子。
  反正一句话,这个年轻人是好人,将来可不得了。
  如此一来,即便苏木和史大人在陕西大发其财,可他在文官系统里的名声却越发响亮起来。
  到现在,文官们已经那苏木当成真正的自己人看待了。
  这些事,都是苏木京城中的同事和好友写信过来告诉他的。
  相比起苏木在陕西里子面子两头光不同,殿试榜眼康海在江西干得很不顺利。据说,这个大才子在江西做主考的时候一毫不取,对于考卷也是异常苛刻,得罪了不少人。
  他不要钱,江西乡试的副主考也不敢伸手。
  平白辛苦了一场,却是一点好处也无,副主考心中大为愤怒。这个副主考同史大人一样,也是文官中的老资格,如今正任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官员,这种人是好得罪的?
  回京之后,副主考在亲友面前将康海说得一钱不值。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京城中的官员们都知道康海这人是迂夫子,打不得交道的,再没有人来同这个翰林院编修亲近。
  同样是两榜进士,他和苏木一个是榜眼一个是状元,但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这官场上,一旦被主流烙上了异类的烙印,政治生涯基本算是结束了。
  康海的情形,苏木也只能叹息了,却是帮不上任何忙。这人的性子生就了,要改,一时半刻也改不了。
  他一直在等,等着宁夏那边即将发生的巨变。
  没错,刘瑾递上去的,请求改革军制的折子已经得到了正德批示:准予执行,立即去办!
  正如真实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刘瑾在经过炭敬风波之后,发现自己的名声已经被手下和地方官糟蹋得不能再坏的时候,愕然发现这么下去不成,搞不好自己就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大大的污名。
  刘公公这人如今权势滔天,又不缺钱,人性这种东西总是得不到满足的。没权没钱的时候,总想着将来如果有权有钱了,这辈子就算是值了。可等真到那一天,又有更高的追求。
  如今,刘瑾想的就是青史留名,他是真的想为国家做点实事。
  明朝的军事制度到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军户制度和军屯实行百年以来,军人已经退化成纯粹的农民,很多军户种了一辈子地,连刀枪都没有摸过一次。
  这样的军队,即便数量再庞大,也是没有半点战斗力的,不改革不行。
  问题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急不得。毕竟,军户制度涉及到太多利益集团,如果贸然行事,怕是要激起巨大的波澜。
  就苏木所知道,即便是后来的张居正,穷其一生也不过是起了个头。
  如果后人依照他的路子,一点一点推进,或许再用个几十年,就能完成整个大改革。
  只可惜,张居正一死,新法尽废,改革也被喊停了。
  苏木觉得,军制不是不能改,但不能急。
  可此刻的刘瑾权力实在太大,使得他整个人都膨胀了。觉得天老大,地老二,皇帝老三,他刘瑾就是老四,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不就是改革军制,刘公公一个命令下去就办到了。
  至于相干利益集团的反扑,哼,谁敢冒头,直接拿下,动次打次动次打次动次打次,怕他个鸟。
  正德皇帝做了这几年皇帝,刚开始时被张太后管束,后来又被内阁三老成天唠叨到死。此刻终于耳根清净了,索性偷了个懒,将所有的朝政都交给刘瑾来处置,躲在西苑里疯玩。
  这次,刘瑾既然上折子,皇帝想也没想,直接就准了,还说有事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来烦朕。
  其实,明朝的制度很是有趣。皇帝只不过是宪法的代表,作为最终裁决者而存在,并不直接参与行政执行,整个帝国就算没有皇帝,靠着内阁和司礼监也能顺利地运转下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体制的优势吧。
  问题是,以前司礼监和内阁是相互制衡的。如今,内阁的四人当中,李东阳彻底当了甩手掌柜,焦芳和张彩又是刘瑾的人。只杨廷和一人在苦苦支撑。
  据苏木以前从历史书书上所看到的,据说,刘瑾这个命令一下,老杨头立即发现这事的问题,一个不好,怕是要激得天下大乱。
  他立即张嘴,欲要反对。
  这个时候,李东阳却是一个凌厉的眼神看过去,示意他住口。
  弘治内阁三老中,李东阳素来以有谋而著称,杨廷和心中,一动,立即闭上了嘴巴。
  并在四下无人的时候问李相为什么不反对此议。
  李东阳却笑了笑,只说了一句:“郑伯克段于焉。”
  这下,杨廷和完全明白了。
  郑伯克段于鄢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这个典故的大意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改革兵制肯定会捅马蜂窝,到时候真的激起变乱,始作俑者刘瑾自然要玩火**,这不是好事吗?
  所以,这事在刘瑾的大力推行和李东阳、杨廷和这两个文官集团首领的沉默之中顺利地推行下去。
  到如今,朝廷所派出的官员们飞骑四出,开始清丈军官们隐匿的土地和人口。
  至于后果,苏木也可以预见。
  他在西安城中隐忍了五个月,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如何肯放过。
  如果不出意外,边军的动荡和安化王之乱就在这两个月了。
  五黄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军户们日子难过,如今朝廷又来找麻烦,军队马上就要乱起来。
  所以,苏木再不敢在西安停留,决定立即出西安,去宁夏这个暴风中心火中取栗。
  于是,他就借口说要继续巡按地方学政,以便尽快结束朝廷派遣好回朝缴旨。
  当然,他也不会明说要去宁夏。自己和仇钺势同水火,真去了,怕上那军痞要对自己不利。而且,安化王乱起,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他苏木肯定会被第一时间抓起来。
  君子不立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