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843章

唐朝好地主-第843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百姓也不会亏,他们就算不均田了,可不也不用再交丁税服丁役了吗?”

    “说的好像挺有道理的样子啊。”程咬金叹道。

    “那你觉得陛下会同意此新法吗?”

    李超摇了摇头,“这事情可能不会一帆顺利,但我相信,只要陛下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系,最终肯定会采用的。毕竟,这新法,比起原来的那套,可强了不是一星半点,那是强了百倍。”

    长安。

    皇帝亲征西域,大军自各地调拔,既有京中的北衙禁军随行,也有各地府兵抽调组成。

    朝廷又抽调了不少的民夫,运输钱粮器械。

    大军一路上汇集各地抽调而来的兵马,行进的并不快。

    到了六月,李世民才到达长安。

    在这里,十万兵马,也才算是彻底集结完毕。

    各军在这里重新整编,组成了五个军团。

    长安如今已经降为陪都,称为西京。

    李世民住在长安的太极宫里,这也是他自继位以后头一次入住太极宫。此前他向太上皇保证,太上皇在一日,太极宫就属于太上皇,而他会一直在东宫听政。

    不过现在太上皇在汉京的大明宫里乐不思蜀,李世民这次回长安,便直接入住了太极宫。

    离开长安许久,整个长安都显得萧瑟了许多。

    少了几万宫廷人员,少了长安的百官和眷属,和数万军队,以及长安城里的工匠、商人等等,整个长安显得空旷无比。

    此时再看长安城那里坊布局,尤其是那些坊墙坊门,越看越觉得别扭。

    高大的坊墙,把街道夹起,临街没有窗户,没有门院,连商铺也没有,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座大军堡。

    一下子少了几十万人,如今长安城里的总人口,只剩下了十万多点。

    一座本来设计容纳百万人的城池,现面就住了十分之一人。一百余坊,现在有近半的坊是空的,剩下的一半也都只住着极少的人。

    城南的许多坊,现在种满了庄稼和蔬菜,甚至有放羊养猪的。

    东富西贵的诸坊内豪宅,如今也没有以往的热闹,只剩下了少许各家留下的老仆看守。

    就连皇宫,如今都只剩下不过几百老宫人老内侍。

    没有对比,就没有区别。

    “汉京更加热闹、繁华,也更加便利。”李世民感叹着道。

    旁边的房玄龄点头。

    “如今再看长安,忽然发现长安真不适合做都城,处处格格不入啊。”

    长孙无忌笑道,“如今长安骤减数十万人口,倒是以后都不必由关东辛苦转运粮食入关中了。关中和朔方、绥远、河西、陇右几地,足够自给自足,不再仰望关东供给了。”

    “此一项,节省朝廷无数人力物力,而且以后关中也能慢慢有积蓄存粮,不再一场灾害就整个关中的人都得出关就食关东了。”李世民也感叹着道。

    曾经为秦汉都城的关中,真的不再适合做为大唐的都城了。


第981章 受惊了

    李超现在没有官职,但却能够随时向皇帝上奏本。他的折子,都是第一时间转呈皇帝案前的。

    甚至皇帝还经常派人去问李超一些事情。

    这种虽身不在朝,但却依然还能经常跟皇帝保持联络通信的特殊,让朝野无数人羡慕。甚至现在都有人喊李超为白衣宰相,不在朝,一样能够影响朝局。

    摊丁入亩的奏章,直接动用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面前。

    李超的奏章一向跟他的人一样独特,没有什么过于华丽的词藻,没有那么套话空话。都是直接就上干货,条理清晰,论点明确。

    “摊丁入亩?”

    “纳钱代役?”

    “不抑兼并?”

    “永不加赋?”

    李世民越看越震惊,李超的把他奏章里的几个重要点,直接来了个加黑加粗,高亮显色。

    这四句,十分吸睛,有UC部的风格。

    但却不是标题党,而是干货。

    房玄龄本来在阅读汉京转来的奏章,听到皇帝一句接一句的惊叹,也连忙扭头过来。

    他一看那奏章上贴着红色条子,就知道这原来是李超的奏章。

    “赵国公又有什么惊人言论吗?”

    “不是惊人言论,而是又一个新法。罢租调庸制,停均田法,推行两税法,还要摊丁入亩,甚至是纳钱代税,两税征钱,并且不抑兼并,还提出永不加赋。”

    李世民边说边摇头,他一直跟李超保持着联系,许多朝廷大事也要特意派人去询问李超的意见。可是现在李超上的这道奏章,也太让他震惊了。

    李超说的每一条,他听后第一感觉就是荒谬。

    “罢租调庸制?停均田制,这可是国朝根本,李超到底在说什么。”连房玄龄听了都心中惊骇不已。

    均田制,租庸调制,这正是当年西魏以三国之最弱,却能败北齐成为北方霸主的根本啊。此后的北周、隋,都是沿用这套制度,才迅速的恢复生产力,增强了国家实力,然后隋朝才能统一天下。

    甚至隋能够开创开皇盛世,也与这套根本制度离不开关系。

    可是现在,房玄龄一向推崇称赞的李超,居然说出停均田,罢租调庸这样的话,他真是昏了头吗?

    倒是长孙无忌,以前反对过李超几次,结果每次最后都被打脸,这样啪啪啪多次之后,现在长孙无忌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

    不过李超出了什么惊人言论,都先别急着下定义,先仔细看清楚了再说,不能一而再的把脸伸过去给李超打了。

    “陛下,李超说这些,总应当有他的论点,得有一个站的住脚的说辞啊。李超又不是老迈昏庸,他比陛下还年轻呢。我觉得,李超肯定大有深意。”

    被大舅子一说,李世民这才算是稳了稳心神。

    重新拿起奏章,这次直接无视那几个加黑加粗高亮显示的词,专心的看了起来。房玄龄长孙无忌宇文士及杨恭仁几位宰相这个时候也都等不及,好奇的站到一边探头去看。

    “我摊开来,大家一起看。”

    奏章是折册,直接拉开,就成了一个长册。

    奏章摆在案上,君臣几个一起看。

    “李超的字还是这么丑!”

    “嗯,估计他是写不好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先嘲笑了下李超的字。

    “其实赵国公的硬笔书法不错的,开创流派。不过这毛笔字,确实没进步。”

    “什么没进步,他根本就是懒得练。有功夫,都忙着去赚钱去了。”

    房玄龄仔细的看着奏章,洋洋洒洒的奏章很多字,但却写的非常清晰。

    “摊丁入亩,原来是这个意思。细一思量,似乎也并没有问题啊。”房玄龄道。

    李世民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后悔自己刚才太过大惊小怪,失了帝王的稳重。

    “这等于是废除了人头税,以后征的是财产税。”长孙无忌也惊叹着道,并且一句话就总结出了李超这摊丁入亩的精髓之处。

    废人头税,征财产税。

    丁税按人头来收,但许多百姓较穷,他们本身是没钱的。尤其是他们很难抵抗灾害,一旦遇灾,那么他们可能就没钱交税。

    而财产税,以田地财产来定户税定地税,然后把丁税这部分摊到田赋里,纳税的主力就成了拥有田地最多的地主们。

    同时,李超的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地主都要交税,这等于是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进行的财政收入,也相对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另外一方面,摊丁入亩,把丁役也折为役钱,摊入田亩之中,进行的税收也简单了许多,征收起来容易,计算简单。

    “玄龄,你怎么看这摊丁入亩?”李世民心里也觉得李超这个新法,似乎挺好。但好的政策构思,到底能不能推行实用,这却还是一个问题。

    他们得先考虑好这个新政,会有哪些好处,同时又会遇到哪些阻力,要权衡利弊得失。

    房玄龄仔细的想了想。

    “要推行此新法,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清量出贵族地主们的田地数量,把隐田清出来。再一个,则是贵族官僚地主商人都须一体纳税。如果不能做到这两个,则摊丁入亩,就不可能推行下去。”

    哪怕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工商关税这片,已经超过了来自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但没有谁会觉得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不重要。

    摊丁入亩,就意味着要把原来朝廷收取的租庸调全摊入到全国的耕地中去。

    大唐有多少耕地?

    李世民最清楚,经过这几年大唐的开拓,以及移民拓荒,刚刚结束不久的上一次普查显示,大唐现在大约有八百五十万顷田地。

    这就是八亿五千万亩地。

    大唐现在有多少人口?

    大约五千万多一点人口,丁男一千五百万左右。

    平均大唐每个人占有十七亩地,每个丁男占有五十六亩地。

    如果以全国的人均占田算,田地占有量很少。而如果只以丁男算,则也不算多。因为一个丁男拥有的田地,其实是差不多一家人的田。

    大唐八亿五千万亩地,包括了许多肥力较差的田。而且,这些田也不能全用来种粮食,还得拿出大部分来,种桑种麻,甚至种榆树枣树这些,这都是朝廷规定必种的。

    此处还要种一些其它的经济植物等等。

    因此真正能用来种粮食的地,其余也不多。而这个时代,亩产量更低,哪怕有李超推出的沤肥施肥法育种法等,也依然还是较低的亩产。

    “如果朝廷以一千五百万丁男这个数额来计算,则一年朝廷的租是三千万石粟收入,调收入是绢一千五百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另外庸折绢两千两百五十万匹。合计,一年租庸调收入,三千万石粟,绢三千七百五十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

    这是最理想的数字,事实上现在大唐虽有一千五百万丁男,但有许多不课丁。课丁的数量并不多,加之每年总有许多地方受水旱霜冻等灾害,朝廷照例要给灾区减免。

    而庸,多数情况下朝廷都是调百姓服役,甚至是超期服役,超期服役的百姓,不但不用以绢代役,而且还能减免租调。

    因此,朝廷实际上的租庸调收入,比理想状态下少许多。

    不过如果以现在的这个丁额来摊丁入亩,摊入八亿五千万亩田地中,并且永不加赋的话,每亩田的丁银倒不多。

    “每顷地摊租三石五斗三升,合每亩,三升五合三。”长孙无忌迅速的报出一个数字。

    李世民皱眉,“比原来的租还高。”原来是每丁租两石粟,而均田制是每丁百亩地。

    “陛下,均田每丁百亩,只是狭乡边地,实计上内地授田往往不足百亩,尤其是中原等地,更是只有一丁二三十亩。因此,如果按宽乡计,则摊入的租确实比原来高,但如果按实际情况算,那么这每亩三升五合三的租,不算高。”长孙无忌提醒道。

    “调,折每顷地折七丈绢左右,绵五两多点。每亩折绢七寸,绵半钱。”

    “另外庸,折每顷地折绢三匹。每亩折绢一尺二。”

    房玄龄把这几个数字写在纸上,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如果以现在一千五百万丁额来摊丁入亩,那么摊入全国八百五十万顷地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