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8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渊太祚也不反驳。
“千里长城,岂能一日功毕?毕竟要靠他阻挡百万唐军,我认为征发五十万劳工,日夜抢修,三年内完成还是值得的。”
“可我们征发五十万劳工,对我高句丽影响巨大,不要放牧不要耕种了吗?”
高句丽虽说是东北的霸主,经几百年,但这几百年也不是一直是强盛的,期间不但被中原的汉、魏、晋等吊打,甚至也被前燕、北齐等多次打的元气大伤,甚至还曾败于百济、新罗之手,更别说被隋差点亡国。
高句丽几百年间,也是几易国都,都城数次被破,屡屡向中原称臣求降,也是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再加上辽东环境恶劣,高句丽也是用兵不断,导致其国内人口实际上也不过几百万人而已。
比起新罗、百济、契丹、等诸部确实强些,可跟中原大唐是没法比的。中原有五千万人口,而高句丽连千万人口都没有。
征召五十万民夫,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压力。
“说说第二套长城修建方案。”高建武沉吟着道。
渊太祚接着讲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是山城防御组群,与第一套的山城联联线最大的区别,一个是连防线,一个是防御组群。
高句丽的辽东,拥有许许多多的山城,有大型的也有中型的,还有一些小型山城。大型山城多分布在辽河以东不甚远的沿河一线,即在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地带。正因为周边是平原,依靠农业发展,才能发展极大,容纳大量人口等。
而中型山城,则多在离辽河较远的较大河流的河谷孔道,位居第二线。
至于小型山城,则多分布在大中型山城的周围。
从东晋到唐初,高句丽占据辽东二百余年,漫长的控制期内,不断的完善这些山城。到如今,北自扶余城,南至海,千里有余。
渊太祚提出的第二套长城修建方案,其实就是按照现有的山城分布情况,以大型山城为主,辅以中小型山城,让它们之间互相配合,构成整个南北千里防线上的一个个的防御组群。
在这个方案里,不再是修城墙,而是修城堡。
填补现在防御线上的空缺漏洞,增修城堡,重点打造辽东、扶余、安市、卑沙等几个山城防御组群。
“臣赞同这个方案。”乙支文德对第二个方案更满意。
“在辽河东岸建长城,距山城太远,不利退守。更何况,战绩从无必在边界之理,而凭险固守才是上策。我们应当按这第二套方案,打造山城防御群,重山城堡垒,而不是修更多的城墙。”
“我们应当南以安市城为主,北以新城为主,此皆险关难渡,交通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固我们增修堡垒烽堠,以扼守此道。只要这几条通往腹地的要道不失,再有辽东、扶余等大城坚守,则可保防线不失。”
乙支文德提出以新城、安市、辽东、扶余等九大山城为中心城,再以大黑山山城、石台子山城等一些中等山城为卫城,然后与周边的烽堠、堡寨相连,再增修一些土墙等,组成一个个的纵深山城防御组群。
变单薄的防线,为更坚固的点状防御群。
九大山城防御组群,再依托后面那连绵的群山和河流,就构成整个千里防线。
“大王,如果采用第二套方案,我们无须修长里长城,而只要围绕九大山城,增修一些堡垒烽堠土墙就好。臣以为,这个方案,只需要二十万劳役,五年可成。”
“如果再驻防二十万大军,则唐军就算挥师百万来攻,我高句丽亦无忧也。”
二十万人,五年可成,这比刚成三十万人,五年可成,节省了许多劳工。
渊太祚笑道,“乙支将军选第二套方案,老臣也愿意支持。不过我以为,修筑堡垒得加快,谁也不知道唐人什么时候就攻来了。我们可以征召三十万民夫,加快点进度,争取在三年内完工。至于驻军数量,我认为还应当加强一些,二十万不够,应当驻防三十万。”
“莫离支,我们哪来的三十万大军?”乙支文德道。
高句丽的军制,有点部落兵制的味道,基本上也是抽选部分编入军中,平时闲时受训,然后战时征召。若有需要,也会全国动员,全民皆兵。
高句丽若是全面动员,三五十万兵还是可以凑起来的,但要是弄出三十万军队常驻边境,那高句丽肯定是支撑不起的。
“臣建议,九大城,平时常驻兵五千,由全国抽调轮流戍卫。另外,在辽东各地,各家各户的壮丁都要编为预备军中,平时接受训练。一旦遇战事,则征召入城防守。这样,既保证辽东防线兵力,也不至于朝廷难以支撑,并妨碍生产。”乙支文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莫离支,你意下如何?”高建武问渊太祚。
“老臣没有意见!”渊太祚回答。(未完待续。。)
第961章
高句丽上下突然爆发了极大的热情,全国上下一心,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更新最快高句丽大王下令,从全国征召三十万民夫,奔赴辽河东岸,修建千里长城。
高建武表示,这是为了高句丽的国泰民安,为了免受暴唐的侵犯。大家都应当用力,各地官府百姓都应当积极配合。
对于高句丽人来说,这是一项大工程。高句丽占领辽东二百余年,修建了大大小小几百座山城,但那毕竟是花费了二百余年陆续建立起来的。而现在,大王说了,要用三年时间,把整个辽河东岸的山城整合起来。
要让唐军在这铜墙铁壁面前,束手无策。
征召民夫,调拔钱粮,整个高句丽都动员起来了。
不但如此,整个辽东防线,还在增派兵马。按乙支文德的提议,九大城每城常驻五千兵,并且每大城周边要编训两万预备队。
渊太祚提议亲自前往辽东城主持防御,乙支文德不出意外的反对了。
按照朝廷新达成的共识,今年高句丽的重心全在辽东。朝中派出一员重臣,统领整个辽东防线。
这可是大小几百座山城,拥有四万五千常驻兵力,并且有十八万的预备役。甚至以后,各种粮草器械,将源源不断的运往辽东。光是那三十万修城的民夫,就相当惊人了。
这样的力量,高建武哪里放心再让渊太祚这个实力派去辽东主持。
乙支文德亲自出马,也没有比渊太祚更合适的人了,渊太祚的地位摆在那,好在乙支文德军功着着,朝廷重臣。他亲自前往,渊太祚也不能反对。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渊太祚依然坐镇平壤,辅佐大王高建武,同时负责筹集粮草军械,并负责平壤的防务。
乙支文德出任了辽东大都督,负责辽东防线。另外,又提拔了安市城主,也是五大部族出身,同时却又与渊氏关系不和的梁氏梁万春为西部大人,为乙支文德的副手,负责辽东防线的南段,北段由乙支文德亲自负责。
让北方部族军事领袖渊太祚留朝,并负责南方的防御,也是高建武和乙支文德的老谋深算。南方毕竟是王室和保皇党地盘,乙支文德就算去辽东,这里依然有王室的军队。渊太祚名义上负责南方防务,但实际上南方兵权还是在王室和朝廷手里。
“臣此去辽东,定整顿防备,修筑长城,使辽河防线成为铜墙铁壁,拒大唐于国门之外。”
乙支文德站在平壤城门口,对着来送行的高建武交心,“陛下须谨防渊太祚,须防此老贼行不轨之事。”
高建武握着乙支文德的手,“爱卿此去,辽东就全交给你了。至于平壤,你放心。渊氏势力在北,平壤城里他并没有多少实力。南方还是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渊老贼不敢乱来。上次西征,虽然失败,但不幸中万幸的是渊氏也是实力大损。”
“卿此去辽东,记住趁机整合辽东各部族,若能得到辽东诸部和各城主的支持,那时朝中发力,可将渊氏及其从逆者尽行铲除。”
他们谋划着除去渊氏,不知道多久了。
渊太祚父亲的时候,就已经凌驾于王室之上,渊氏尾大不掉早是公开的事实,几代大王都想除掉渊氏,可又能力不足。
“老贼这次肯甘心把辽东主持之位让出来,倒让孤有些意外。”
乙支文德也觉得奇怪,“臣估计是因为上次渊氏损失很大,连他最喜爱的渊盖金都被唐人俘了,听说还被砍了一只手,这估计让老贼受了很大影响。况且,主持辽东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老贼未必就没有想坐山观虎斗之意。我们在辽东前线,老贼却暗保实力,心机也是极深的。”
“这老贼。”高建武叹气。
“总之大王在京,多防着点老贼就好。一旦老贼敢有异动,陛下立即派人来召,臣立即率兵回来勤王!”
“乙支文德走了?”
渊氏的密室里,渊盖金问进来的父亲。
“嗯,走了。这贼子还以为自己占了多大便宜呢,岂不知,却中了我们的调虎离山之计。”
渊盖金却是苦笑了笑。
“是中了李超的调虎离山之计。”
计划一步步的按着李超的预定在推进,可渊盖金却高兴不起来。计划越是进行的顺利,越让他对李超有种无力之感。
一切都在李超的算计之中,李超在中原一个计谋,就让整个高句丽都为之舞动。
如今高句丽上下一心要打造辽河防御,不但征发三十万青壮去修长城,而且还要调拔大量的物资过去。更别提,辽河防线要驻防五万常备军以及编训十八万预备役。
“高句丽完了。”渊盖金叹气。
渊太祚次子渊净土却不以为意的道,“完的只是高建武,我渊氏又不会完。等高句丽亡了,我们渊家的朝鲜国就建起来了。”
渊盖金对这年轻的兄弟的话语,并没反驳。
可他知道,立国数百年,傲立辽东的高句丽真的到头了。
高句丽上下都被李超骗了。
他们真以为大唐要大举进攻高句丽,以为他们还会如隋一样从辽西来。李超让他父亲出面拿出了辽东千里长城计划,骗的辽东把举国之力都去修那辽东长城,去驻防辽东。
现在高句丽的南方却空虚的很,平壤虽还有两万王室军队,周边还有不少忠于朝廷的保王党的军队,可这些兵根本无法与派去辽东驻防的兵相比。
就算李超不从海上来,可高句丽要修建起辽东长城,要维持辽东的那防御,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
举国之力修长城,半数兵力守辽东。
唐军都不需要来攻,拖上几年,高句丽就得衰弱。那么多青壮去修城去守边,谁来耕田谁来放牧?
“信风起了,唐国水师只怕也要来了。”渊太祚也有些感叹。
渊盖金如今虽然人躲在渊家密室里,但却是李超与渊家的联络人,外面有人在帮他收集情报和传递信息。
但他也不知道李超什么时候会来,根本没有收到这方面的消息。
淮北道登州。
登州,蓬莱水城。
李超坐在水城里九层的钟鼓楼上,眺望着远处的船坞和军港。
这两年,大唐的道设立的越来越多,虽然道还是虚的,官员多是临时的监察、特派性质,但在县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