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35章

唐朝好地主-第735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一听不乐了,这些奴隶入良之后,朝廷得给他们分田授地,现在还要给他们的原主人补偿金?凭什么啊?

    朕虽是皇帝,可也是个穷皇帝啊。

    “陛下,句老话说的好,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的,不用担忧。”

    “说来听听。”李世民不叫了。

    “是这样的,奴隶们自己攒够了赎身的钱后,在官府见证下,向奴隶主交钱赎回自由身,然后官府登记入良籍。这个手续完成,官府给奴隶主发一笔补偿金。”

    李世民张了张嘴,最后还是忍住了,他倒想听听,李超往下怎么圆。

    “陛下放心,这笔补偿金,虽然是由官府发的,但顶多算是提前垫付。这笔钱呢,最终还是要由奴隶们自己来出的。”

    太子忍不住了。

    “奴隶们哪钱?”

    “奴隶确实没钱,所以啊,朝廷呢,就要给这些奴隶安置。要么,送去各地矿山工坊,挣工钱。他们挣的工钱,得每月向朝廷缴纳一部份,缴纳的这钱,就是充抵垫付的那笔补偿金了。”

    “可为什么要让奴隶来付这笔补偿金呢,他们已经付过赎身钱了啊?”

    李超叹了一声气。

    这个事情看似对奴隶不公平,但世上哪绝对公平的事情,奴隶主们要给奴隶发最低工资,还得接受奴隶们钱后赎身离开,他们肯定是损失的。给奴隶主一笔补偿金,也算是安抚下他们,不能光靠着朝廷强压也是不行的。

    但这补偿,也不能让朝廷来出啊。

    那么最后理所当然的,还是转移到了奴隶的身上。

    但奴隶没钱。

    所以朝廷先垫付,然后以后再慢慢的分期收回来。

    “奴隶赎身后,可以自由选择是去工坊、矿山还是去边疆农场垦荒。朝廷还可以先借一笔安家费给他们,让他们出来后可以安身。”

    李超还是希望这些得到自由的奴隶去边疆垦荒实边,先在朝廷设立的集体农场里干活,算是职工,拿工资的。但要代扣他们借朝廷的安家费和给奴隶主的补偿费。等他们还清了这些钱,那么朝廷可以给他们在边疆分田授地,毕竟这个时候,这些过去的奴隶也适应了新生活。

    以后他们就成了朝廷在边疆的自耕农,种田纳粮,甚至是为朝廷服瑶役杂役等,朝廷又多了一分力量。

    “奴隶们愿吗?”承乾问。

    “奴隶们会不愿吗?李超反问。

    虽然看起来,他们好像挺吃亏的,得到自由就得背一身债,还没多少自由,得移民实边。

    但不管怎么说,相比起过去做一个奴隶,李超相信,这种新生活他们肯定更愿接受。就算出来时背着债,可在朝廷的工坊、矿山、农场干个几年,也差不多就能够还上了。

    接下来的余生,他们可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自由民,而且还朝廷分发给他们的田地呢?

    他们不但成了自由民,还将成为产业田地的自耕农,他们可以娶良民女子,以后生了孩子可以读可以当府兵,甚至可以参加科举进入仕途。

    对于一个奴隶来说,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高兴还来不及呢。

    而对朝廷来说,也没坏处。

    边疆的垦荒屯田的人多了,也就安稳了,同时纳税交粮的人也多了,国库更充实。

    就算先前垫付的补偿金和借支的安家费这些,最后也是连本带利收回的。

    甚至还赚点利息钱。

    唯一可能不高兴的,还是奴隶主们。

    “光是一个赎金和一个补偿金,可能并不能安抚他们。”

    “那再给他们点好处,比如对于从国外购进奴隶的,免进口关税,同时还给予他们一笔奴隶进口补贴,如何?”

    李世民眼睛翻了翻,“这笔补贴款,以后也要算在奴隶们身上吗?”

    “要是陛下愿替他们付了,那也一样。”

    “那还是算他们身上吧,自由,可不是没代价的。”李世民说道。李超点头,皇帝的话很道理,自由得自己争取,自由是宝贵的。

    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李超,都不会无缘无故的给这些奴隶自由,得付出代价。

    李世民承认,李超一种独特的魅力,他总理由说服别人。

    他现在已经被李超说服了,这个奴隶自由法,确实对朝廷好处,他甚至还能收获仁慈之名。

    奴隶都能给予自由了,那么给贱民们一个花钱改良籍的机会,也算不得什么了。

    只要钱,管你是娼优还是乐户或者是皂吏、商户什么的,都可以从良。

    “从良之后,本身不可参加府兵、参加科举、不得为官,但子孙不再限制。”李世民想了想后,还是加了一条限制的。

    在古代,入贱籍的人,多是世袭。而最早的,往往都是罪犯。不管犯的是什么大罪,能把家眷打入贱籍的也不简单。入贱籍从贱业,本来是世代不能更改的。

    现在李超说服了他,世袭不变的贱籍贱业限制,对于朝廷来说,并没什么好处。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执着为变呢。给这些人一个改变的机会,朝廷还能顺便收点钱呢。

    大的方向已经定下。

    至于奴隶的最低工资标准该定个什么数字,赎身费、补偿费定多少,还这奴隶进口补贴费是多少,奴隶安家费是多少,贱民改良籍费是多少等,这些都是细节。

    具体的这些,交给下面去讨论就好,并不需要李超和皇帝、太子三人坐在这里事无巨细的把一切都给谈好了。

    “文远啊,你看看还没什么办法,再为朝廷开点财源,增加点财政收入啊?”

    李世民还是念念不忘这事。

    “陛下,办法倒不是没,只是未必是良策。”

    “没关系,你只管先说来听听!”


第853章 造李超的反

    尚书省的考核并不太顺利。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亲自主持此事,吏部上下一阵忙碌,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拿出了一套考核章程。

    只是事情在省内一公布,就遭到了省内官员和吏员们的集体反对。

    官员们是嗅到了此次考核的严苛,李超可是说的清清楚楚能者上庸者下,能进入尚书省那也是不容易的,可现在却不论出身不问资历,只论办事能力。不管在尚书省干了多久,只要考核成绩不过关,就要被降职、免职,这么大的压力,谁受的了。

    能在尚书省当官的,可没有几个简单的。这年头能当官的,本就是勋戚豪门,哪个来头简单。

    李超一来就要搞这个,谁愿意。

    吏员们也不愿意。

    李超给吏员们的考核,说的明白,一样的凭本事决定升降去留,甚至在优秀者中选拔堂后官堂后吏。同时,李超也表明,尚书省的吏员,优秀者,甚至是能够直接升任尚书省内主事等小官的。

    这本来对吏员来说是好事,哪怕是过去的老吏,做的再好,可吏就是吏,官就是官,他们是不可能升为官的,那是条难过逾越的鸿沟。

    但现在,有本事的也一样有机会升上去。

    只是吏员们没太多高兴,因为随着这一条,后面还有一条。

    那就是尚书省内的吏员,也不再限出身,今后所有的吏员职位,不限出身,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公开参加吏员考试,只要成绩好,就能够录取。

    本来,吏员这个阶层,也有点很固定的意思,差不多算是世袭了。一个吏员,那么一家世代都是吏员,父传子,子传孙。

    正常情况下,吏就是吏,做的好也不能升为官。

    而官就是官,做的差也不会贬为吏。

    官吏分明,不会混乱。

    一般的读书人是不堪于做吏的,他们顶多做幕僚。一旦为吏,以后想上升就难了,入为吏职,算是绝了仕途。

    但是现在,李超却要打破这条界线。

    开放吏职,不限出身,读书人可以参加吏员考试,然后以成绩录用。当了吏员,也不影响他们以后参加科举,不影响他们将来入仕。

    这样一来,现在的这些吏员,就多了许多竞争者了。

    说句实话,虽然吏员们多是世家,有经验。但相比起来,他们跟那些读书人比,尤其是一些出身好的读书人比,那条件相差还是很大的。

    一旦朝廷把吏职放开给读书人,且没有什么条件限制,不会影响那些人以后的仕途。

    那么这些刀笔吏老油条们,马上就能猜到以后的发展了。

    会有大量的读书人涌入,与他们争抢吏职,一般的寒门士子肯定会愿意来做吏员的,甚至那些大户豪族的子弟,可能也愿意先在尚书省的吏职上试试手,练练经验。

    这样一来,那以后他们的铁饭碗可就能保了。

    跟那些人比,他们没太多竞争力啊。

    因此,虽然说新规打破了以前拦在他们头顶的壁垒,但同样的,他们以前独掌吏职的好处也没了。

    有些比较上进的吏员,但还是很喜欢这个新规的,意味着他们以后可能还有上升通道,但是绝大多数吏员,其实就是老油条,混日子,占着位置谋私捞好处。

    “这个李相,简直就是不让我们活了啊。”

    襄阳城南的一处酒楼,今天尚书省的一群吏员下值后,在这些聚餐。

    其实吏员虽然身份不高,但好处不少。哪怕是个地方上的胥吏,往往都能过的不错,更别说在尚书省这个重要无比的中央衙门里了。

    吏员们也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共同利益,他们也会定期举行一些聚餐,甚至在每年的年节时候,凑钱请省内的官员们吃饭喝酒。

    聚餐,是一个很不错的交际方式,吏员们喜欢这种方式。平时呢,三五同房的吏员一起吃个饭,偶尔也会聚集更多的吏员。

    比如说同司、同部,甚至是同省。

    据说在隋朝时,有一次三省的吏员们举行大聚餐,并凑钱宴请三省六部的宰相尚书们,那一次,他们凑了一万五千贯的钱请客。

    可以想象那规模是有多大,一万五千贯吃顿饭,简直是海天盛宴啊。

    今天,在酒楼里聚餐的吏员倒是不多,也就十来个人,但都是尚书省里的老吏,换句话说,基本上都是尚书省里吏员的头头。

    本来,这些也是最有希望坐上堂后官,成为尚书省首席吏员的,可现在他们得到消息,这次尚书令李超可能要来真格的,据说是要选一些年轻而又有为但品级不高的官员来充任堂后官。

    世家出身,名师弟子,兼之在地方上任过县丞主簿甚至是县令县尉,到尚书省来当堂后官,听起来不可思议,官当成了吏。

    但以他们听到的消息,以后这堂后官可就真的成官了。据说李超说过,堂后官做的好,干满两任,就有资格出任州长史或者司马、各曹参军了。

    总之,以后堂后官会更加炽手可热。而这么好的位置,以后却跟他们要无缘了。

    “那些名门出生的年轻子弟,除了家世好多读了几句书,有什么好的?他们有实际的办事经验吗?凭什么只靠个考试,就能得到吏职?这不公平!”

    有人嚷嚷着道。

    “经验?谁会在意这些?我看啊,表面上说是以后吏也能为官,但其实就是给那些读书人准备的。读书人也来当吏员,以后他们再直升官员,反倒是我们,恐怕以后别说升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