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301章

唐朝好地主-第1301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处默当然不会害怕。

    他收到信后,还高兴不已呢。

    现在他给皇帝上奏,是希望皇帝能批准他在南诏平叛。他宣称,南诏本是大华的自治领,但现在已经叛乱了,身为云南提督,他有责任和义务出兵讨平叛乱。

    当然,骠国做为大华的藩国,居然还公然支持南诏叛乱,绝不可饶恕。

    程处默请求皇帝也同意他在适当的必要时候,向骠国出兵。

    手握着八万兵马,现在程处默都嫌只打南诏有些太轻松了,准备南诏和骠国一起打,反正早晚要打,那不如一起上。

    剑南、黔中等地的改土归流,加上此次程处默的强势,确实让南诏各部都下决心脱离大华。

    只不过这些人虽然勇气可嘉,但张超并不认为他们求助骠国就能怎么样。

    骠国在中南半岛来说,地盘确实不小,但论实力,甚至远不如真腊,只不过过去周边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因此也算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但现在大王既然猛龙过江,自然也不会再给骠国什么机会。

    骠国的军力,跟真腊差不多,以战象为主要战斗力,然后有部份骑兵,其余的都是些步兵。

    虽说那边气候和地形都比较特殊,热带丛林,道路艰难,交通不便。可再怎么说,大华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都不是他们可比的。

    尤其是程处默手下的这支军队,可不是什么刚从中原征调的府兵,而是在云南驻扎多年,早就已经习惯了这边水土气候的一支大军。

    其实云南这边土族众多,南诏也只是占据着大理一带的较强部族,其余各部,也不过是臣服于南诏,但本质上来说,整个云南,就是无数大大小小的部族联盟。

    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根本没有加入到这个联盟里面。

    有一些部族,居于深山老林之中,出入甚至要翻越雪山,可能看似直线距离很近,但到外面来一趟,往返回家,可能却得在路上走上一个月时间。

    交通不便,运输更是只能靠人背货物。

    有许多地方,甚至每年还有封山季节,一年有半年的时间都不能与外面联络。

    在云南作战,其实只要把那些主要的城寨攻占就行了,至于周边其它地方,根本不用管。

    慢慢来就行了。

    提起笔,张超给程处默回复,让他自己便宜行事。

    “如骠国不主动出兵越界进入云南,则暂不急着对骠国宣战出兵。先扫平南诏,控制云南,然后再谈骠国。”

    批复完,张超放下笔,抬头,张珲还老实的跪在那里。

    张超靠在椅上,对张珲道,“起来吧。”

    张珲精神一震,连忙起身。

    “在同一个坑里摔两跤,你知道都是些什么人吗?”

    “不是瞎子就是傻子,张珲,你说你是什么人?’

    张珲也不吭声。

    “朕今天连骂你的心情都没有,因为你让朕太失望了。朕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记住,这是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朕授你为陆战第七师独立团团长,你自己去招募兵员,组建这独立团三千人马,军费开支都是由你自己出,说白点,朕就是让你带着这三千人到孟加拉去,自己去建功立下,你若是能打下地盘来,到时朕会考虑再给你授爵封地,若是你连自己开拓的本事都没有,那你这辈子都不用回中原了。”

    “朕给你一年时间,一年内,你若打下一百里地来,朕给你十里封地。你若能打下一千里地,朕给你一百里封地。朝廷不会给你兵员补充,也不会给你物资补给,一切全靠你自己,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

    “听明白了吗?”

    “儿臣听明白了。”

    “既然听明白了,那就滚吧。”

    看着张珲狼狈离去的身影,张超长叹一声。

    让儿子去印度,还给他开出这样一个条件,也算是他最后的态度了。既然这小子野心那么大,那么不安分,那就让他使劲去折腾。

    折腾的出来,那是他的能力。

    若是折腾不出来,那他以后也不要再折腾了,这辈子就当一个庶民好了。毕竟野心再大,也得有相应的能力匹配。

    光有野心却没有能力,那最终只会害了他自己。。




第1549章 皇太孙张大鹏

    “皇爷爷!”

    “大鹏。”

    三岁的皇太孙步伐轻快的进了御书房,远远的就向着张超奔跑过来。张超见状,起身张开双臂迎接如乳燕投林般扑来的长孙。一把抱住孙子,张超拍了拍他的脑袋,皇太孙咯咯笑着,“皇爷爷,今天我又学会了一首诗。”

    皇太子东征之后便还没回过汉京,皇太子妃以及其它东宫妾侍也都去了扶桑。如今的太子按皇帝之意,将扶桑这块太子采邑当成了自己的试炼之地。在那边用心经营,大展拳脚。

    他离开时,皇太子才一岁,张超让太子夫妇将这孩子留下,两年来基本上都是他亲自在带。孩子如今已经开始进学,在徐惠的宫中幼儿园里读书,小小的年纪却已经展露过不错的天赋。

    十分的聪明,而且很好动。

    虽然有点调皮,但张超却喜欢这孩子的机灵劲,太老实的孩子其实反而不那么讨喜。

    皇太孙张晟早早被立为太孙,大华也算是首开双储君制度,第二代继承人在扶桑试炼,第三代接班人也早早确立了。对于年幼的张晟来说,现在还并不明白这些。

    不过张超却是早早的就开始亲自教育这孩子,不让张璟带他去扶桑,也是因为出于这个考虑。

    有了张珲这个反而典型,现在张超对于张晟是越发的关注。

    张晟张大鹏就和张超住在甘露殿里,每天早上张超亲自叫他起床,叫上他一起晨练,晚上又给他讲讲童话故事或一些历史小典故哄他入睡。

    张晟也是唯一一个可以不经通传,就直接进入御书房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张超都不会拦着这个长孙。

    张超给这个长孙取小名大鹏,意为大鹏展翅之意,希望他将来能够鹏程万里。张超笑着问长孙又学了什么诗,听着大鹏得意的摇头晃脑背诵新学会的诗,夸奖了他几句,张超带着他坐到御案后面。

    “来,替皇爷爷批阅奏章,皇爷爷来念,你来写。”

    张大鹏非常喜欢帮张超代笔,高兴的拿起御笔。

    挑了一本奏章,张超先让大孙子念一遍,有他不认识的字还给他讲解一下,然后把奏章的意思跟他大致说一下,有时还会考量他一下。

    不过三岁孩子的思路总是跟大人不一样的,有时说出的话很让人好笑。

    “这个就批朕知道了。”

    这四个字张晟都会写,而且也是代皇爷爷批阅奏章时写的最多的四个字,提起御笔,蘸上朱砂,便在奏章后面一笔一划的认真批阅起来。

    四个字费了好一会功夫才写成,字有些歪斜,可却一笔一划很认真,细看看,还挺有童趣。

    “写的好,当奖。大鹏,一会想吃什么,爷爷亲自下厨给你做。”

    “爷爷,我要吃焖鸡翅!”

    “好,爷爷给你做。”

    “那我一会给爷爷打下手。”

    “哈哈哈!”

    张超哈哈大笑,这个孙子这些地方总是最惹他喜欢,每次吵着要皇爷爷给他做好吃的,然后张超做的时候,他总会笑着在一边打下手。虽然很多时候,他的打下手是在帮倒忙,可这种感觉张超喜欢。

    转眼又到了十月金秋,各地的秋收也陆续结束,天气转凉,农人一年的辛苦也终于到了尾声。

    而对于税吏们来说,秋税却又马上要开征了。

    皇太子在新年的时候,在倭国发动春季攻势,迅速的攻灭倭国,此后朝廷设置扶桑道,太子亲自管理扶桑,推行各种新政,倭人旧贵族豪强纷纷叛乱,但这场大叛乱却并没有闹的怎么样。

    太子甚至都不需要朝廷派兵,只凭自己手里的扶桑兵马,就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彻底的平定了这场牵连到整个扶桑的叛乱。

    因为平乱太快,使得这件事情甚至都没能进入大华今年的热点大事中。相对而言,倭国灭亡之后的这场旧贵族豪强叛乱,不过是东征后的一点余波而已。

    一场叛乱不到两个月,就被彻底平定的乱事,根本引不起大家的瞩目。

    不过在汉京,皇帝张超却是一直在关注着扶桑的这场叛乱。张超关注的点不是叛乱本身,而是皇太子在这个叛乱事件中的处置手腕。

    太子张璟的表现还是让张超很满意的,朝廷给太子的建议是清除一百万的倭人,把这些人运到中原为奴。

    太子张璟在中秋前,已经陆续运送了两百万倭奴到中原各港,比朝廷原要求的多了一倍。

    这差不多是直接从扶桑清除了两成的人口,几乎是把旧贵族豪强,甚至是许多富农富商一网打尽了。

    但在一下子扫除了整个倭国中上层后,扶桑并没有因此混乱,甚至是生产停滞,相反,张璟早在刚开始平乱的时候,就已经在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投资和移民,各种项目开工建设。

    等到倭乱平定后,清除这二百万倭人获得的财产,让张璟手里有了巨大的财力,可以开始许多项目的兴建。

    如今,一座座新港城已经启动建设,扶桑的工商业发展也在迅速起步,而被定位为扶桑发展动力的矿产业,更是如火如荼。

    内阁、议会都在关注着扶桑的发展,对于平定倭国后太子对扶桑的一系列政策推行,都是大为赞叹支持。从内阁到六部,再到诸寺、监、署,几乎都是一路绿灯的为太子行方便。

    太子虽然在扶桑不到一年,可加上他此前在琉求在朝鲜半岛的表现,已经赢得了朝堂上许多大臣们的支持,在这位皇太子的身上,他们看到了皇帝的许多影子。

    虽然现在的皇太子比起皇帝来,还稚嫩了很多,但这位皇太子却也已经非常出色了,大家都相信这样的一位皇太子将来能够带领大华走向更远。

    这其中,也有一些人认为太子在扶桑对会旧贵族豪强的手段有些狠,甚至有些苛刻。其中诸如收所有田地归太子府所有,而不是归朝廷所有,这一条也很受争议。

    那些倭人的田地收回后,并没有上缴朝廷,而是直接归入太子府,太子把田分给倭人租种,太子府向倭人收租,每亩六斗,然后太子再向朝廷纳田赋,每亩却只纳十五钱。

    十五钱,这笔钱现在还不够一斗米的钱。

    在朝廷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尤其是粮食价格收购价保护之后,粮价基本已经维持在一个很平稳的价位,多数地方的米价都是在斗米二十钱左右。

    十五钱,真的不够一斗米。

    亩租六斗,和亩赋十五钱,这中间还是相差了几倍的,这也正是许多人诟病太子的地方,认为太子居然在挖朝廷的墙角。

    此外,太子攻占倭国和在此后的平乱中,那二百余万倭人的财产,几乎大都落入了太子府中,太子只是上缴了三分之一给朝廷,而不少官员认为,这些财产应当是归国库所有,朝廷拿出一部份来赏赐给东征将士才对。

    不过异议归异议,但皇帝和内阁对此都没有什么表示。

    太子给朝廷送了二百万倭奴,朝廷也没有付钱,只是拔付了不少物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