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第1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没有。但仗打到这一步,已经是极限了。对汉民族来说,一开仗,就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像这样出兵十万的大规模作战,每天的消耗都令人恐怖。张居正在写给沈默的信中,已经连连警告,三边民力已经极困,对各省的压榨也已经到了极限,如果不顾财力,派大军渡过黄河作战的话,到时候财政崩溃,激起民变,几乎是一定的。
而富商大户们也不是慈善家,他们是讲投资回报比的,能掏上千万两,已经是看在沈默的面子上了,让他们再掏钱,不是你要了他们的命,就是他们要了你的命。
更重要的是,俺答的土默特部不是一盘散沙的鄂尔多斯部,他们战力强悍,团结一致,且已经体会到了明军的火器、车阵之威,绝不会重蹈鄂尔多斯部的覆辙了。作为最优秀的军事家,戚继光在给沈默的报告中直言不讳,除非俺答主动与我们交战,否则我战车、步兵、炮兵部队,将完全失去作用。可供调遣的,只有三万余骑兵。这些骑兵,守卫套内绰绰有余,但渡河进攻却绝对不够。而且倾巢出动,还会导致河套失去保护。
因此,除非朝廷有足够财力,支撑在黄河北岸筑起那三座城池,建立起稳固的防线,否则不可再图奋进,当以守住套内为宜。
所以不管将士们如何渴望立功,朝中百官多么的豪情万丈,但现实已经摆在那里——主力作战,基本上不会再有了。
那自然就该考虑‘抚’了。这在收复河套,朝野激动的当间儿,是比战还要困难的事情。这也是大汉族思想弥漫的明朝的一贯问题,但凡有议和者,便会被群起而攻之。当年被蒙古人揍得遍体鳞伤,群臣尚且反对议和呢,现在局势正好,朝野上下,信心爆棚,恨不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呢,谁敢贸然提出说,咱不打了吧,还不被唾沫星子淹死?
但确实不能再打了,不然就要出大事了。
好在执大明牛耳的阁老们,没有一个是怕事的。高拱说,我来扛这个黑锅。张居正说,不行,还是我来吧,我还有你这个首辅保护;要是你被弹成筛子,谁能保护得了你?
最后沈默说,你们都歇着吧,要是你们上,非得被骂成是奸臣误国不成。只有我这个收复了河套的,才能说这话而不被骂死。于是两人感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兄弟,你真敞亮啊……当然,最后一句是沈默的想象。
沈默之所以愿意揽过这个苦差事,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自己身为宰辅,却掌握几乎全国的精锐,看似风光之极,其实也凶险之极!他的师祖阳明公,为什么名声那么高,却始终被排斥在京城之外?就是因为他战功赫赫,如果再让他入阁为相,皇帝肯定要睡不安稳了。
自宋朝以来,为什么没有一起大臣篡权成功的例子?就是因为历朝历代都严防死守,防止出现出将入相的真正权臣。
沈默的幸运在于,当今皇帝隆庆,是难得的宽仁之君,又有杨一清的例子在前,所以敢于承担重任,率军出征。但收复河套的功劳实在太重了,重得皇帝拿个公爵酬谢都不为过,他现在已经是内阁次辅,从一品的大学士了。可以预见的是,来日凯旋封公之日,便是他被闲置冷藏之时,且永无出头之日。
从一个政客的立场出发,沈默是不应该领兵出征这一趟,甚至不应该提出复套的。但他毕竟不全是政客,他没忘了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把个人得失暂时抛之脑后。
但现在,他已经对战事发展有了把握,如果再不考虑退路的,就实在太蠢了。所以沈默向内阁提出,以拜祭成吉思汗为契机,向中外传递议和的信号。
高拱自然无不应允,将此事向隆庆请示。隆庆对更改父政没有丝毫心理负担,何况他对师傅们也是无条件的信任,于是批红,发礼部商议相关礼仪。
礼部查阅典籍,发现根据记载,在建国后二百余年中,尤其是和蒙古关系相对较好的几个时期,历代皇帝曾多次遣使祭祀过成陵。这就好办了,大体照搬即可,但有一点,按照当时的记载,使者都行的君臣之礼。这在嘉靖以前当然没有异议,因为对待前朝帝王,就必须如此行礼。但嘉靖皇帝已经把元世祖请出了历代帝王庙,当时天下无不称颂。如今若是遣使前去祭祀元太祖,还行君臣之礼的话,难免引起争议。
对此,礼部不敢擅专,行文请示内阁。因为是代表皇帝跪,所以内阁也不敢擅专,也得请示隆庆。隆庆问以前是怎么搞的,内阁说,是行君臣之礼。隆庆是个好说话的,便道,那还有什么疑问,照做就是。
但内阁不能坑皇帝,便明言道,当时行君臣之礼没争议,不意味着现在没有。时移世易,我们已经五十年没拜祭过成陵了,现在的人心看法,也与当时大不相同了。
这时候,就看出隆庆的长处来了,他在给内阁的上谕中写道:‘是世庙之前,鞑子犯边厉害,还是之后厉害?如果是之前厉害,那么当然要按照世庙的做法;但如果相反,应该改正。’
第八五八章 婚变(上)
“还是要当心物议啊,毕竟有些人就算情知您是奉旨行事,也会借机生事的。”听了沈默的解释,郑洛面上忧色难去道:“而且大人假装铁木真附体,固然能收到奇效,但若有人借题发挥,说您有辱大臣之体,那该怎么办?”
“今天早晨,我已经做了详细说明,飞递内阁。”沈默淡淡道:“你说的不错,堂堂阁老却公然跳大神,当然有失体统了,这又是我的一条罪状。”
“江南,这……”郑洛皱眉道:“你到底想干什么?”
“授人以柄啊,范溪。”沈默苦笑道:“从今往后,我要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得有个心理准备。”
“这是为何?”郑洛费解道。
“收复河套的功劳,我承受不起。”沈默淡淡道:“我要是一直不犯错误,顺顺当当把河套收回来,高高兴兴领着大军凯旋,离死也就不远了。”
郑洛听了大吃一惊,忙问:“怎么,江南,你不要说这些不吉利的。收复河套,是为大明打稳了江山,有此不世之功,谁敢动你不成?”一旦将河套收入囊中,不仅具有可耕可牧的千里沃野,还能与宣大,对俺答的土默川形成犄角之攻,他要么自此收敛,要么西去,总之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肆意为祸了。
“范溪,你的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沈默表情复杂道:“不错,这一仗确实是关键的一仗,打得也确实很好。如果打成了不胜也不败的温吞水,国家的财力就难以支持。河套非但收不回,国家还要出乱子。所以,一旦打胜了,我这个复套的提议者,和执行者,就真立下不世之功了。但你要说没人敢动我,可就大错特错了。孰不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么?我要是就这么凯旋了,你让皇上拿什么赏我?赏得轻了,他没法跟天下人交代。赏得重了,我承受得起吗?”
说到这,他歉疚的望着郑洛道:“所以请原谅我的自私,我不能有始有终了,得想法子撂了这个挑子,却又不能拿官兵的性命开玩笑,只好拿自己开玩笑了。”
他虽然说得轻松,但郑洛能听出话语背后的沉重与郁闷,更为未来感到迷茫,错愕道:“江南,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除了你,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范溪,你不必如此,没有看到大局已定之前,我是不会撂挑子的。”沈默挺直了腰杆,双眉一扬道:“只要我不想走,别人还动不了我……”两人又谈了许久,直到夜深才散了。
※※※
翌日一早,结束了整夜祭祀的蒙古百姓,逐渐返回各自的驻地。但他们的头人大都留下来,就连俺答和土蛮的使者也没走。看到其他人也没走,这些人似乎都感到有些尴尬,于是互相也不搭理,在明军军营外分别扎起了帐篷,等待沈默的召见。
沈默第一个见的是诺颜达拉,这让俺答和土蛮的使者多少有些不快,但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只能暗自憋气。
跟着沈默的侍卫,诺颜达拉来到了中军大帐,毕恭毕敬的行礼。侍卫给他斟茶,沈默也离了正位,到客座上陪他,满面笑容道:“这几日,济农着实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诺颜达拉忙道:“成功不敢说,还出了刺客,要不是圣祖显灵,万一伤害到大人,我真是百死莫赎。”
“圣祖显灵?”沈默一脸犹疑道:“我回来后,听他们提过此事,难道是真的不成?”
“这个么,当然……哦不。”诺颜达拉观察着沈默的脸色,声音变轻道:“不知大人,认为是真是假?”汉人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那些神神鬼鬼的事情,士大夫阶层一般是不信的。对于蒙古人也一样,虽然普通百姓深信不疑,但那些王公贵族,知道萨满的底细,也不会当回事儿,只是不能反驳而已。
“这种事么。”沈默端起茶盏,轻轻撇去浮沫道:“信则有,不信则无吧。”
诺颜达拉是聪明人,一下听懂了沈默的弦外之音,马上点头道:“我是深信不疑的。”说着起身跪拜道:“藩臣蒙古济农孛儿只斤·诺颜达拉,愿意奉圣祖之命,率部永归王化,为大明藩篱,谨奉朝廷谕旨!”
“……”沈默虽然没说话,但心里是很高兴,他昨日里做作一场,就是要给那些有心归顺的蒙古王公一个借口,至于荒诞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好用就行。现在诺颜达拉如此上道,愿意做第一个正式归顺的头领,当然要予以褒奖了。
沉默片刻,快把诺颜达拉憋出毛病来时,他才朗声笑道:“济农请接旨吧。”说着从袖中掏出一卷明黄的圣旨。
诺颜达拉福至心灵,赶紧俯身跪地,大声道:“藩臣诺颜达拉恭请圣安!”
“圣躬安。”沈默侧身一让,便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罔不率俾。当茲盛际,宜祝麖ふ隆W啥笛沾锢绕鸷犹祝鹬泄瞿交摹D线低蚶镏兀锨竽诟健G榧燃嵊诠ы槪骺山谌峄场W忍胤舛竺魈酵酰椭久鹩。朗睾犹祝牍荨S谙罚×谥ズ谏延诓菰缧谢芊谭烙谔斐淠畛贾爸毙蓿⊙桓谢识髦唁祝尢婵畛稀l蠓谘裕雷鹕獭G赵眨
念罢,沈默把圣旨交给了诺颜达拉道:“我大明自成祖以后,便没有再封过藩王。但你是蒙古的济农,又最先诚心归顺,并致力于两族和平,你的努力和态度,朝廷都看在眼里,给这个恩典是该当的!”说着笑笑道:“我大明河套,就是你的封地了。”
诺颜达拉蒙此殊恩,心中五内俱沸,不知什么滋味,扑身倒地叩头泣道:“朝廷如此厚爱,恩及万世,泽被千秋,藩臣粉身碎骨,不足报圣恩万一……”
“还有。”沈默的瞳仁又黑又亮,道:“日后河套的蒙古各部,全都归你太平王统领,王爷,您可不要让朝廷失望啊。”
“这个……”诺颜达拉嗫喏一下,竟拒绝道:“承蒙大人厚爱,藩臣铭感五内,可您的委任,我实在不能胜任,还是按照内地藩王的例子,让我当个清闲王爷,由大明派官员直接管理吧。”
“哦,先起来。”沈默微笑道:“有什么顾虑,不妨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