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学士 >

第298章

大学士-第298章

小说: 大学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余的十几个礼部的官员则负责其他杂务。
  过了一会久违的嘉靖皇帝也来了。
  自然是三呼万岁。
  又是一通忙乱,接下来的程序就是,点名、散卷、赞拜、行礼。
  最后,才开始发策论题目,折腾了将近一个时辰,殿试总算开始了。
  今科殿试的题目对有些考生来说有点难度,而且颇有针对性。
  主要是说,当今大明朝财政困难,官员数目众多而且腐败,让考生说一说如何整顿吏治,如何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回想起昨天去拜访座师时赵尚书所说过的话,孙淡不觉点了点头:这个老赵还真是精明,果然说中了。
  如果没猜错,这个题目应该是杨廷和与皇帝一同搞出来的。
  皇帝想的是如何减少国家财政开支,而杨廷和则认为大明朝的公务员实在太多,需要罢休一批,精简精简机构。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索性抛出这道题目来,让考生自由发挥。
  只不过,皇帝的心思是要改革,却不想砸文官们的饭碗,动摇自己的统治。而老杨则想的是如何让吃官饭的人数少一点,再少一点,皇帝的那点心思,他是最明白不过。既然皇帝你不想当恶人,干脆就让考生来桶破这层窗户纸吧。
  可惜,孙淡已经将皇帝的心思揣摩个透,怎么可以依着杨首辅的意思去写,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呢?
  不过,若不按照杨廷和的心意来写,只怕得分也不会太高。
  这就让人为难了。
  孙淡心中踌躇,一时竟无法动笔。
  同孙淡一样,殿中其他考生也没人动笔,他们还不知道这道题目的厉害之处,都提着笔冥思苦想着开始打腹稿。
  如果没猜错,这些人的答案应该有不少花样。
  比如整顿吏治一项,有的人会说,整顿吏治的法子是加强刑罚,从太祖时的老路;有的人则认为已经加强教化;或者有人会回答说,设置监督部门。
  至于如何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答案也多。比如开源节流,至于如何开源节流,却不好说;比如增加赋税;还有人会回答说,开辟新的税种。
  这样的回答固然有一定道理,可却离皇帝或者杨廷和希望听到的声音有一段距离。
  孙淡一心要拿个高分,中一个状元给世人看看,自然不可能同其他考生一样人云亦云。
  可要按照皇帝的意思写吧,在卷子上大谈税改,杨首辅那里可不好过关。杨阁老非常激进,只恨不得先将天下的官员先砍去一半再说,对税改却不甚上心,觉得这事推广起来有难度,见效也晚,没人意义。实际上,张居正后来的改革也是在实行了十多年之后才算走上了正规,其间还采用了许多非常规手段。老杨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对新税改也兴趣缺缺。
  可若依着杨廷和的意思写吧,又要得罪皇帝。
  这事情还真有些难办。
  时间还早,天还黑着,大殿里掌着烛,照得通明。
  刚开始的时候,皇帝还坐在须弥座上笑吟吟地看着殿中各位贡士,一脸的兴奋。这毕竟是少年天子主持的第一次国家大典,到处都透着新鲜感。
  而且,在座的这些考生将来可都是他的天子门生,是自己在位以来所选拔的第一批人才。
  他有一种掌握他人前途命运的快感。
  确实如先前毕云所说的,他有要事找孙淡,这才让毕竟去传旨让孙淡一个时辰之内交卷。
  可看现在孙淡一副苦苦思索的模样,久久也没动笔,皇帝却有些着急。
  他也顾不得其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端着一只蜡烛走到孙淡案前,将蜡烛放在他的桌子上。
  孙淡没想到皇帝竟然亲自走过来给自己掌灯,心中有些惊讶,也知道皇帝是在催促自己。他心中却有些恼火:慌什么,慌什么,再慌也得等我把题答完啊。这次殿试可关系到孙淡能不能进一甲前三名,这可是老子的前程。你这个皇帝这么急,估计也有要事,可你也不能这么自私啊。
  皇帝温和地小声问孙淡:“可是看不太清楚,来来来,朕亲自为你秉烛。”
  不过,皇帝此举还是让所有的考生都惊住了,大家都将目光落到皇帝身上,然后同时惊慌地低下头去,眼睛突然有些湿润,并为皇帝如此重视人才重视科举而感动。
  已经有人的眼泪连串地落到纸上,肩膀不住耸动。
  受到这个气场的影响,孙淡也不得不装出一副感动的模样,将嗓子里的一口痰提起来,涌到喉头上,低声道:“陛下。”
  看孙淡一副感激涕淋模样,皇帝心中也是好笑:这个孙淡乃是自己夺嫡时的首席智囊,本就是个名士派头,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样子,最是傲气。他那心胸间只有计算,只有琢磨,若说要感动,那可是谋士所应有的东西?偏偏这家伙还装成这模样,还真是让人无语啊。
  皇帝鼻子里用只有二人才能听到声音哼了一声,也不离开,就那么守在孙淡身边。
  显然,他所遇到的那事却是十分要紧,否则也不可能这么着急让孙淡快点答题。
  孙淡无奈,只得提起笔来。心想,杨阁老要减员增效,皇帝要立即改革,以便在短时间内搂一大笔钱。我孙淡无论如何回答,都合不了他们的心思。索性写别的,老子不同你们玩了。
  你们出的题目不是要整顿吏治吗,好我就给你们一条思路。
  于是,孙淡立即写了起来。
  皇帝只看了两句,眼睛突然大亮,不觉捏紧了拳头。
  孙淡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要整顿吏治就得提高官员的收入,以高薪养廉。我大明朝官员的俸禄自太祖以来好象就没什么增加,而官员们的开支却日益浩大。于是,朝廷只能默许官员们另外想办法凑钱,这就产生了腐败的土壤。只要国家给官员们发养廉银子,官员们就自然廉洁起来了。
  当然,国家是没那么多钱来养廉的,这得另外想办法。
  我的办法就是:实行货币税制,一概赋税以白银结算,白银的火耗归官员所有用做日常开支。


第三百七十二章 写毕
  孙淡这个思路,其实来自于清朝雍正年的经济改革中的三条: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时代虽然不同,具体情况也有差别。
  可就大明朝当今的情形,于所谓的康乾盛世相比,倒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样是国力强盛,一样的海内升平,一样是中央财政出了大纰漏,陷入强烈的危机。
  只不过,雍正年的国家财政危机是因为康熙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以至将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国库交到雍正的手头。雍正不得已,这才大力推行改革,一举扭转了国家财政的颓势。而明朝现在的国库空虚则是另外一番模样,武宗皇帝年年用兵,中央的赋税政策混乱是主要原因。如果说清朝的财政危局是因为人祸,那么,明朝的则是因为旧有财政制度不适合于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所至。
  各有各的不同,也有相互可以借鉴之处。
  当然,清朝的火耗归公那是建立在银本位的基础上,国家税收已经彻底货币化了。
  而如今的明朝还在实行实物赋税,货币化税务制度也不过刚刚抬头。
  孙淡之所以提出这么一点,那是因为,就算没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也有人意识到将田赋、实物税和徭役分开征收实在太麻烦,也不便于管理,还容易陷入混乱和浪费。比如你在南方征收实物税,征了一狂橘子,本身价值不过一钱银子,可等到入库时,所耗费的运输和人力成本就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一钱。这超出的部分还得由地方政府贴补不说,入库的橘子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长也已经烂掉。国家花了这么高成本,结果却得了一个烂橘子,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无语。
  因此,实际上,地方,尤其是布政使司一级,有的布政使已经明文规定下面的官员在上缴实物税的时候,若遇到保存不易的那种,直接折银子。
  如此看来,孙淡年前提出的一条鞭法其实在地方上已经偷偷实行,这是历史的选择。就算孙淡不提出来,将来也会有李淡、张淡。万历间也会有张居正,就算没张居正,也会有李居正。
  历史的必然非人力可以抗拒。
  可地方上收的都是散碎银子,在上缴国库的时候需要重新融化,铸成五十两的银梃或者银锭,这过程中必须要损失分量。于是,官府在征收银子的时候刻意向百姓多征收两分的损耗作为火耗。这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也增加了官员们的工作量。毕竟,明朝中期的官员中王八蛋一样的贪官并不多见,很多官员都还是有节操的,这种扰民的事情他们也不怎么愿意去做。如此一来,无形中,地方官对孙淡所提出的货币化税改也没多大兴趣。
  孙淡如今在考场上写的这个策问,大意是若征收现银赋税,这部分火耗就由国家承担了,做为现银征收中的成本计入,由地方官自己安排,超出部分则作为地方官的养廉银子。
  算了算,一个上县,每年的夏税和秋税,加一起起码也有上万两银子,以两分损耗计算,也有两三百两,到府、省一级累加起来则更多。
  这些钱应该够官员们一年的办开支了。
  如此一来,官员见到实利,对征收现金赋税自然有了积极性,孙淡和皇帝的税改也能顺利推行下去了。
  再则,有了这笔银子养廉,官员们衣食有了着落,刮起地皮来也温柔许多。吏治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孙淡学的是辨证唯物主意,他不认为这是一个解决吏治和财政问题的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可就目前而言却是最适合的。
  从孙淡开始作文起,皇帝就站在他身边一字不漏地看着,直看得入神。
  他心中也是一阵剧震,总的来说,嘉靖皇帝虽然在历史记载上非常糟糕,可却还是一个英主。至少在政治智慧上不亚于太祖、成祖二人,否则也不可能有后期万历年的繁华盛世。只不过明亡于清,清朝的史官自然要大力抹黑明朝的皇帝。
  如此一来,煌煌大明朝两三百年,十几代君主,竟没有一个好人都被康雍年的大学士张庭玉和刘罗锅、纪昀他们写成了丑角。…这也是一件让人无奈的事情。
  皇帝只看了孙淡这篇文章几眼,立即意识到这其中的意味。
  孙淡用火耗银子为诱饵,表面上是给官员们发养廉银子,实际上是推行新税法。而且,通过这一点,朝廷也能尽收天下官员之心,对稳固自己这个新君的地位也大有好处。
  “果然是一个阴谋家,这个孙淡真真是把人心都算到了极处啊!”嘉靖皇帝在抽了一口冷气的同时,内心中却大觉兴奋。只要能尽收天下官僚之心,自己父亲的皇考问题应该没多大阻力吧?
  孙淡此人,果然是朕最得用的人啊!
  皇帝此刻只恨不得立即将这篇文章交给杨阁老读上一读。
  皇帝站在孙淡身边一动不动的看着孙淡所写的文字,场中众考生也都是且敬且畏且慕,甚至有人想,连皇帝都被孙静远的文章吸引住了,这个孙淡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之辈,难怪他拿了会试头名会元。看来今科殿试的状元非他莫属了。其他考生也只能争一争榜眼和探花。
  好在孙淡很快就将文章写完了。
  孙淡这篇策论论点情绪,条理分明,不过六百多字,片刻就已写毕。
  因为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