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

第496章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第496章

小说: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他寓居京城,参加乡试,也有考官怜惜他的才情,想让他通过。却被人皇无意得知徐清长也才参加了本次京城乡试,此前徐清长写过一句‘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流传甚广,人皇格外不喜。
  批了一句‘且去填词’,还没到放榜的时候,就已经名落孙山。
  此事被徐清长得知,更加绝了功名念头。
  从此眠花宿柳,时时有诗词传颂于世,固然名声越来越大,但他有些自暴自弃,赞扬者自然不少,但心中未免有些鄙夷。
  不等两人转动心思,贺知行淡淡道:“人来了。”
  这时候李志常和那公子、少女以及小武四人,悠悠而来,已经在百步之外。
  李志常抬头望去,看见三名儒生和许多仆从在大门迎接。
  儒家讲究礼仪,虽然凤山书院不似中古士人,迎接人也要分出小礼、中礼、大礼的区别。
  可是到了五十步距离后,贺知行便开始动身。
  他每一步迈出犹如标尺,不长不短,总是如一,行动间有如清风徐来,面上波澜不兴。
  后面的儒生和仆从随即跟上。
  这一番做派,浑然天成,毫无刻意。
  颇具大家风范。
  等贺知行走到李志常四人面前之后,才微微拱手见礼,说道:“在下贺知行,乃是陈先生门下,见过这位贤兄和清长兄。”
  李志常心道:这凤山书院的陈立荣果然有些不凡之处,竟然能预感到我到来。


第七十八章 寒波澹澹起
  贺知行当然知道跟着李志常一起来的男子便是徐清长,不过三十余岁,就名满天下。
  此人毁誉参半,但是的确出类拔萃,贺知行并没有要怠慢对方的打算。
  何况此人跟他大兄贺知章诗文唱和,为忘年交,贺知行自然不会跟两位同门一样,生出偏见。
  李志常和贺知行通了姓名。
  徐清长这才放声一笑,道:“陈老先生向来可好,这次没有打搅到他老人家吧。”
  贺知行微笑道:“先生自是安好,他还惦记着上次输你那一局棋。”
  徐清长知道贺知行向来为人严谨,今日能跟他这样说话,多半是看在贺知章的面子上。
  他轻轻点头,然后不再说话。
  这明显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天的主角,似乎并不是他。
  他自从科场失意之后,颇为放荡了一阵。
  近来有所悔悟,决心潜心著学。
  同时侄女香儿也是个跳脱的性子,加上她也是黄山一位有名的剑仙门下,其实真遇到什么意外,被保护的还是他这个叔叔。
  不过这侄女性情古怪,看多了那些小说,觉得叫他叔叔,显得他太老了,不符合他这大才子的风范,硬是要叫他公子,让他有些头疼。
  徐清长听到李志常的名字‘李忘生’,不禁有些好奇。因为李忘生这人,他从没听过。
  他交游广阔,天下人物,即使说不上如数家珍,可是值得贺知行出门迎接的人物,他至少应该听过名字。
  但是此人居然看来依旧寂寂无名,着实让他有些惊讶。
  以他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小武身手不凡,却甘为李志常仆从,自然说明李志常身份不同寻常。
  而刚才一路,徐清长更觉对方超逸脱俗,当是江南某个后起之秀。却不知道是哪位世家子弟,没想到对方报出了姓名,他还是猜不到。
  贺知行也不啰嗦,对着李志常直接道:“先生说李兄不似寻常人物,只是在下之前并没有听过李兄的名声,要知道‘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所以在下心中依旧有些疑虑,还需要考校李兄一二。”
  李志常轻声道:“不知贺兄欲要如何?”
  徐清长这时候在旁边说道:“我和李兄一路同行,对李兄好奇的很,不如请李兄对我赐教一番如何?”
  贺知行看了两人一眼,然后道:“徐兄的才学自然是公认的,这样也好。”
  毕竟他主人家若是出题,浅了容易被人笑话,深了不免又有些刁难,轻重难以把握。
  徐清长才名满天下,只要得到他承认,自然不会落下话柄。
  贺知行也想看看李志常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然让先生如此看重,让他出迎。
  毕竟李志常太过年轻,不像是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前却在潜心著述的隐士。
  李志常自无不可。
  徐清长从长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画轴,将其展开,道:“来之前没准备什么礼物,偶然得了两句词,觉得还行,便写了下来,准备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李兄若是能替我就着这两句,写出一首词,在下定当感激不尽。”
  这画轴展开,包括贺知行在内的这些儒生,都看得清清楚楚。
  徐清长的书法的确上乘,脉络清晰,有血有肉,在书法的造诣上,包括贺知行都自愧不如。
  更让他们惊讶的当然是徐清长字的内容——‘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字直白简单,意象也很平常,可是徐清长却能用他漂亮的表达方式,将自身的感情自然流露其中,将他的情感传递的更准确,几乎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即使贺知行身边的两名儒生对徐清长有些鄙夷,此刻也理解了对方的心情,对徐清长的遭遇产生了同情。
  这种文字天赋,也让人折服,不得不承认徐清长才子之名,绝非偶然。
  李志常却摇了摇头。
  徐清长见状,说道:“难道李兄认为我写得不好?”
  李志常悠悠地道:“徐兄两句的确不错,却还有些匠气。”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两句虽然还未成词,但也已经将他过去的心境,精准的表达出来,足以为他得意之作。
  李志常这样说,即使徐清长心中光风霁月,也不免有些生气,回道:“那还请李兄赐教。”
  李志常对着小武道:“小武你去替我折一根树枝来。”
  小武得应一声,道:“好呢,老爷。”
  身子一闪,就突兀的消失,到了百步外一棵大树下,折了一根树枝,犹自带着几片嫩叶,随即眨眼不到的功夫,就又回来。
  恭恭敬敬地将树枝交给李志常。
  在场诸人也是见识颇广的人物,刚才小武那一手轻功,放在武林中也不多见,由仆观主,更显得李志常格外不凡。
  只有红衣少女狠狠瞪了小武一下,小武不甘示弱,还了一下。
  不说两人斗眼。
  李志常拿着树枝,走到一旁,这一片土地虽然是泥地,但数日未曾下雨,又常有人来往,所以质地极为坚实。
  李志常就着嫩枝一划,坚实的泥地,立刻就现出笔划,好似李志常不是在泥地上写字,而是在上好的宣纸上写字一般。
  他神气浑然为一,流出一种飘逸、超然物外的气质,行云流水一般,一笔一划显现出来。
  不到一个呼吸,地上就出现两字,正是‘寒波’。
  这两字一出现,好似这里真的来到早春略带寒意的江上。
  而笔划之间,超脱、自然的意境,也油然而生。
  一笔一划何止有血有肉,更像是一副绝妙好画,让人不自觉脑海中,就出现了江边的景色,如身临其境。
  而后李志常依旧一气呵成,十个字跃然泥地之中,正是——‘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两句诗描写李志常偶然见到江边的景色,意境恬淡优美,江上,水波淡然而起,白鸟悠然而下。
  若论文字功夫,未必就胜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但却一击致命,抓住了徐清长的死穴,高下立判。


第七十九章 忘我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两句诗,两名儒生也只能觉得好而已,但说好在何处,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强在什么地方,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这自是两人还没到这重境界的缘故。
  可是贺知行和徐清长却知道李志常这两句诗,不单单强在质朴自然,更是一种点醒。
  过去他们也听过这种道理,但没有今天这么直观。
  因为李志常以树枝为生机,以大地为纸,借助了天地的便利,自然的气机流转。
  将那种意境,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直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可以说李志常这一番演绎,不止是要压过徐清长所写字那样简单,而是当头棒喝,禅宗的狮子吼。
  种种妙悟,纷至杳来,在电光石火间,两人心灵受到的洗礼,绝非简单的言语描述。
  这就好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志常这演绎,便让他们的积累,有了质的变化。
  其实这不是说,李志常这有那么厉害,能简简单单施为一番,就胜过两人苦读数十年,积累的学问。
  而是因为他们两人积累深厚,才能借着李志常的点化产生妙悟。
  如同化学实验,有了核心材料,然后可以反应,生成有用的物质。但是如果加上催化剂,就可以将这一过程大为缩短,反应速度,成千上万倍的增加。
  而两人究竟悟到了什么,还得从这诗文中说起。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名为写景,其实染上了徐清长自身的感情色彩,可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言能达意。
  自来能做到这一步的,都当得起才子之名,可谓出类拔萃。
  但还算不上真豪杰,真大学者。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便显得极其自然,没有浓墨重彩,词句之中,无一处着我,却物我浑然一体。此可谓‘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便是无我两忘,极高明的境界了。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高下自然有别。
  ‘有我’便不能忘我,一人所见,便有局限。
  而‘无我’,却是以物观物,无处不在,无所不至。
  能够以各种角度,正确看待天地间自然的道理,更进一步,便能洞悉天地变化,宇宙运转,自成一片天地,自有一番不可磨灭的道理。
  可以这样说,能写‘有我’,固然是人才,却局限一方。能写‘无我’,方才称得上豪杰,为万世表。
  这‘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不是李志常所作,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志常看破徐清长境界的局限,其胸襟气度,自然在徐清长之上。
  所谓三流人物比气力、二流人物比智量,唯有超卓人物,才可以胸襟气度,走到别人走不到的地方。
  “气学一脉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物质和虚空,都只不过是气的不同形态。唯有领悟了气,才能掌握天道人道。李志常刚才就是在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来描绘一方天地,一方山河,归根到底,不脱离道家忘我之境,不脱超脱物外之情,而这一切,又根基于气的演化。
  那书法的意境,可谓茫茫渺渺,浑然难测,足见李志常的厉害处。”
  贺知行看向李志常,心中不免更加慎重了。
  徐清长大大方方,拱手一礼,说道:“这十几年浑如一梦,直到今天才有所醒悟,这一切都拜李兄所赐。”
  李志常受了对方一礼,并不避讳,他受得起,不接受,反而是对徐清长的不尊重。
  只是淡淡回道:“以徐兄的才学,将来也能领悟到这一点,而且若非徐兄、贺兄这等人物,别人也未必能领悟到什么,终归道可以传,但能否有所成就,仍得看自身心性。”
  “话虽如此,可是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