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晚明-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三人是何教谕的副手,负责具体的授课工作。
但实际上晚明时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基本都处于放羊的状态,也就是临考前会回到县学备考个把月。所以,这三位训导基本不用怎么工作,属于典型的‘混’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第一百四十章 县学生活第一天(第五更,求订阅,求月票!)
现在负责点名的就是训导杜翰。其余两名训导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在明伦堂中。
杜训导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着每个生员的名字,念到谁谁就会恭声回应。
过了一盏茶的工夫杜训导才将册子上的名字全部念了一遍,除了两名生员染了重病不能前来,所有人都已到了明伦堂。
宁修和刘惟宁自然也不例外。
杜训导点过名后走到何教谕身边低语了一番,何教谕点了点头示意杜训导到一边坐下。
“老夫知道你们有的人刚刚游学回来,但既然已经到了县学就要遵守县学的规矩。距离科试已经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温书,争取在科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获得乡试的参试资格。”
何教谕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圆的说道。
对于这种例行的考前动员,宁修前世不知经历过多少回,早已没有了新鲜感。
他好不容易等到何教谕说完,正想松口气缓缓紧绷的神经,谁知何教谕话锋一转,又开始介绍接下来一个月诸生员在县学内的课业安排。
“临近科试,容不得一丝大意。每日上午本教谕亲自为你们讲授、、、。每日下午由杜训导、唐训导、赵训导为你们分别讲授五经。其中杜训导讲授,唐训导讲授、,赵训导讲授、。你们根据自己选择的本经选择相应的训导听课。晚上县学没有强制要求生员必须留宿,但留在县学的生员可以到明伦堂温书。”
有明一代,但凡是正式的考试如乡试、会试都会考三场。
其中第一场会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所谓四书义,顾名思义自然是从四书中出题。四书是必修课,所以考生必须都学。又因为只有三道题目,故而肯定不可能把四书的内容都考到。明代中后期绝大部分的科举考试一般都会选择从、、各出一道题目,而则很少被选取。大概是因为全篇仅仅五千多字,可供截取出题的内容实在太少,即便出截搭题也容易被押中题目。
至于经义四道,当然是从五经中出题了。五经相当于是选修课,不需要考生都学,只需要选学其中一‘门’作为本经学习即可。考试的时候会根据、、、、各出四道题,再根据考生考试报名时的本经发放试题。也就是说选择不同本经的考生,经义试题会不一样。
这其中就有学问了。通常来讲,、、是较为热‘门’的选择。而、则相对冷‘门’一些。
热‘门’的这三种本经被研究的透彻,但是选择的人也多,竞争‘激’烈。
冷‘门’的那两种比较孤僻,没有太多经验可循,但选择的人少,竞争相对小一点。
可谓各有利弊。
第二场考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一道。诏、诰、表也是三选其一,并不需要都作,明代的考生一般会选择表来作答。至于判语则规定必须作答,会从中直接出题。
表和判语对于宁修来说可谓是最难学的。表的话还是有学习必要的,毕竟将来要在官场‘混’,不会上表怎么行。宁修也跟着张懋修学习了一番,应付考试是足够了。
至于判语,可就真的让他头疼了。要想学好判语,就得熟读。虽说学好法律不吃亏,可大明律实在太过晦涩,便连专业的老吏都不一定能够全部吃透。更不必说浅尝辄止只为考试的读书人了。
第三场为策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议论文。只不过比之后世的议论文,明代的策论论点更为犀利,常常与朝廷的大政方针相关。一般看一个人是不是书呆子就看他策论作的如何。
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一般第一场的三道四书义和四道经义会作的很漂亮。而第二场的论判、诏、诰、表也作的还可以。但到了第三场策论就‘露’了马脚。
而那些对于治国理政有真知灼见的人一般策论都作的很犀利。
不过可悲的是,明代科举只看重第一场,也就是四书义和经义。
只要第一场考的好了,第二场和第三场就是走走过场。
当然,殿试是只考策论的。不过到了殿试时已经不再淘汰人,即便那些死读书的人作的策论一塌糊涂,也会高中进士,最多只是名次有所下滑而已。
所以要想考好科举,就必须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四书与五经的研读上。四书和五经之中,尤以四书最为重要。
从江陵县学的考前集训也可以看出端倪。
何教谕难得一见的亲自授课,他讲授的是什么?是四书!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四书试!
而相对重要的五经则分别由三位训导教授。
至于论判、诏、诰、表,以及策论则完全没有设集训课程!
要说科举考试中最功利的,除了考生就要属这些教谕、训导了。
地方官还有税赋、刑讼方面的考绩,这些学官则只需要盯着文教卖力气。
一科乡试,哪个府哪个县的生员中举的多,哪个府县的学官肯定会受到奖掖。相反,若是一些府县的乡试成绩一塌糊涂,学官们的脸上肯定挂不住,长此以往还有丢掉官位的风险。
而科试是乡试的选拔‘性’考试,科试选出的考生实力不给力是会直接影响到乡试的成绩的。
所以何教谕对接下来的科试格外上心是有道理的。
宁修在心里盘算了一番。四书不用说了,是必修课,肯定要听何教谕讲了。至于五经他选择了最热‘门’的,看来要选择杜训导听课了。
其实不管是四书还是五经中的本经,县学生员们大多已经背的滚瓜烂熟,而且有了自己的理解。考前集训更多是教谕、训导利用自己的经验为考生串一下知识点,当然,若能压中题目自然是最好的。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下马威(第六更,求订阅,求月票!)
何教谕将课程安排‘交’代完了便咳嗽一声示意众人可以离开了。
今日只是众生员回县学报道的日子,真正的考前集训从明日开始。
宁修刚想起身离开,便听到一个人喊他的名字。
嗯?听声音怎么那么像何教谕呢?
“宁修,你过来一下,老夫有话问你!”
宁修无奈只得转过身来朝何教谕走去。
这种感觉就像前世放学后被老师点名叫住,太酸爽了。
“学生宁修,拜见教谕大人。”
宁修冲何教谕躬身施了一礼,端是把礼节做足。
何教谕嗯了一声,打着官腔道:“老夫听说你家不仅开有酒楼,还兼着做着‘肥’皂、水泥的生意?这‘肥’皂老夫见过,水泥是什么东西?”
呃,宁修直是有些发懵,何教谕一上来就问这个问题是啥意思?
虽然十分不解,宁修也只能拱手作答:“回禀教谕大人,这水泥是一种粘合剂,类似于咱们使用的石灰砂浆,粘合砖块效果非常好。”
“哦?”
何教谕捋着胡须,显然很感兴趣的样子。
“学生觉得水泥迟早会替代石灰砂浆,成为使用最广的粘合剂。”
宁修心道好嘛,这何教谕不会要盖新宅子吧?要真是如此水泥确实可以发挥出很大作用。
“这么说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了?”
谁料何教谕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冰冷无比。
这是什么意思?
宁修心中一沉,何教谕不会是冲着他来的吧?
“学生愚钝,不明教谕大人所言何意。”
何教谕冷笑一声道:“听说这‘肥’皂和水泥都是你做出来的,那么老夫称你为商人有什么不对吗?或者说应该称你为匠人?”
听到这里宁修心中已经了悟。
原来这何教谕真的是冲他来的。
“这‘肥’皂和水泥确实是学生制出的。但以此就说学生是商人或匠人未免有些不公吧?学生的身份是县学生员,是有功名在身的。”
面对何教谕这样的小人,在关键问题上绝对不能服软退让,这是宁修的经验。
起初宁修还以为何教谕刁难刘惟宁只是因为二人有‘私’人恩怨,但现在看来却是何教谕本身的问题更大一些。
有些人就是纯粹的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符合他心意的都会被穿小鞋。这何教谕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型。
对付这种人一是不能软弱让他以为你可以欺负。二是不能让他抓住把柄。
前者宁修已经做到了,后者嘛还需要努力。
何一卿不曾想宁修会如此硬气,微微一愣,旋即大笑道:“好一副伶牙俐齿。老夫差点都被你绕糊涂了。你既然知道自己是县学生员,为何做那等低贱逐利之事?”
我靠!宁修险些爆出粗口。
经商就是低贱之事?这个何教谕也太不讲道理了。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排出了士农工商的顺序,商人排在最末等,给人一种商人在明朝‘混’的很惨的故有印象。
但实际上商人在有明一朝都生活的很好。
这不难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一切。在任何时代要想活的滋润就得有权或钱二者其一。
权自不必说,钱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如果说明初对商人的打压还有些严重,商人不敢在街上公然穿丝绸衣服,到了晚明商人的地位大幅提升,别说穿丝绸衣服上街了,一个个府邸修建的富丽堂皇,不比那些官老爷差。
当然,府邸中的一些形制还是不能僭越的,不然是要被杀头的。
别的且不说,晚明朝廷之中的高官要员有多少是大盐商出身?张四维张大学士就是一个吧?
商人甚至可以靠盐籍附籍当地参加科举,这也是随着时代发展朝廷给商人做出的让步。
要按照何教谕的观点,这些大盐商子弟都是低贱之辈,不等于把张四维也给骂了吗?
何教谕选择‘性’无视了晚明商人地位的变化,还以明朝刚刚建国时的老黄历看待问题,真是气的宁修想笑。
“教谕大人此言差矣。学生以为经商与读书并不冲突。试问那些书香‘门’第,那些世家豪族哪个不经商?他们又哪个不考科举,不入仕途?只不过他们经商的多是偏房子弟罢了。学生家境贫寒,不去经商哪里有钱读书?再者说,朝廷之中,遍数部院高官有商人背景的恐怕不止一半吧?这些人也是行低贱之事吗?张四维张阁老也出身盐商世家,他也是低贱之辈吗?”
“你!”
何教谕本想给宁修来一个下马威,谁知却被宁修据理力争说的哑口无言。
事先准备好的一肚子说辞噎在喉咙边说不出来,这种感觉真的是太难受了。
“哼,那些大人们也只是家族有人经商并不亲自经商。老夫劝你还是找个代理人,免得被人在背后指摘。”
宁修心道这老家伙看来也没啥可怕的嘛,被他这么一‘逼’就败下阵来了。
“多谢教谕大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