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第7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大声道:“没用完的东西全部烧毁,过桥后,把桥也给老子烧了,反正咱们不打算回去了。”
“啊?!”
两个京县跟来的桥梁工程师就急了,把桥造的这么好犹如艺术品一般,乃是他们的杰作,却想不到大魔王真要过河拆桥了?
不但内部人被吓到了,连那些鬼鬼祟祟的山民也吓到了,惊慌之下,他们又显露出了多一些的人来,还走近了些,贼贼的目测那座新桥,然后流口水的看着那些即将被烧毁的多余物资。
但官军是会绞杀逃户山民的,他们也始终不敢走太近。
他们熟悉山里,有把握在对方犯浑时候逃之夭夭,甚至他们那简陋的寨子都已经做好了搬迁逃跑的准备。
在平原上当然跑不掉,但在这山里人多根本没用,骑兵更没用,捉不到他们。
见把山民引的接近了些,高方平便又拿起大喇叭喊道:“看什么看,难道你们想要这些剩余物资?”
敢来这里等着捡漏的,都是相对强壮又胆子较大的山民,于是他们虽然不敢过来,却在远处点了点头。
“没门。”高方平大声道:“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包括这座山,还有这里的空气,全部是我的。”
“分明是咱们的,那座桥也是咱们的,你不能过去后就烧毁!”有个胆子较大的家伙说道。
“你抢劫啊。你们的桥,已经被你们自己烧毁,现在这座是我修的,当然是我的。”高方平道:“所以你们这些自毁桥梁的白痴往后洗洗睡,不许再收过路费,官府修的桥,只有官府可以设卡。”
“?”那个山民中唯一懂点算术的家伙挠着头,竟是觉得高方平说的有点道理。
另一个山民道:“不管你。等你们过去,咱们在旁边自己修一座,又可以收钱了。”
高方平道:“你好好的说,两座桥一起存在,官府的不要钱,吃饱撑了的人走你要钱的?如若强迫就是抢劫,就是土匪。各位,别怪我没警告你们,土匪的时代真的过去了,你们看到的这些重装入蜀的军队,就是为了对应这一形式存在的。”
山民面面相视了起来,觉得这个昏官简直是个强盗。然而看他们兵强马壮,也不是理论的时候,等往后该咋地照样咋地。
山民们在YY的时候,高方平又抬着大喇叭喊道:“对了,你们有没有吃的,不论野菜,没毒的蘑菇,猎肉之类的都行,老子们遇到意外,粮草有些不足?”
这些山民便紧张了起来,一副将要跑的样子。
不过还是有个胆子大的家伙不服气的道:“有是有些的,但根本不够你们这么多人吃,而且那是咱们的,不是你们的。”
高方平道:“我不差钱,也不抢劫,找你们买,或者用东西换不行吗?”
那个山民有些迟疑,随即又道:“你们不值得信任……”
却是他话说不完,只见高方平下令后,几个力气大的虎头卫开始朝这边扔一串一串的铜钱,扔了足足有十五贯的样子。
这些山民以为是暗器,转眼就不见了人影。过了一会儿,那些植物丛中传出了他们的惊呼:“真是铜钱,足额铜的官钱,不是铁钱。到处都能换到东西。”
于是,又传出来一些小混乱声音,乃是这些家伙在抢着瓜分铜钱,之后就没动静了,显然这些家伙已经拿着钱跑了。
另一边桥已经造好了,可以通行了,于是一边疏导队伍、根据设计的重量,缓慢的通行着。这边高方平仍旧在等着山民回应。
这也算是一次商鞅的赏金扛木,是建立沟通渠道,建立交易机制,建立相互信任的一次动作。
人会有很多思维,所以那些山民里,肯定有大部分拿了钱就跑了的人。
但那不重要,只要有一人拿了钱后,带着属于他自己的山货回到这个地方交给高方平,那么这次装逼就成功了。那就是火种,高方平的口碑会由那人慢慢的传下去,进而通过时间,扩散在这群山中。
山民很保守,一直等到了傍晚时分,才有人带着东西来了。
情况比高方平估计的更乐观,当初在这里围观扯犊子的大概有三十多人。而这次带着他们的东西回来的人,有十个。
这些家伙爽快的获得了铜钱后,下意识的不送点东西过来过意不去,于是一旦有一人带头送东西来,就会带动其他人也过来了。
但他们还是很胆小,不敢真的过来,在远远的地方伸头叫道:“咱们把东西放这里了,你们自己过来拿吧。”
然后又鬼鬼祟祟的躲起来了。
虎头卫过去把物资带了过来,还真不算少,有几大箩筐可以吃的蘑菇,然后各种野菜,甚至熊掌都有三只。茶叶也有。
话说依照价值计算,哪怕有些家伙拿了钱不给东西,但仅仅这些,价值远超十五贯了。
这种情况是渠道的缺失。以往,他们只能和少量一些马班交易,但肯定被坑。就算不和马班交易,冒险进入锦州经济圈黑市,还是坑,价格略高但是风险更大,周期更长。
拿走了这期物资,又收集了些铜钱放在原地,同时把他们的箩筐也放在了原地。
然后退回来,又拿着大喇叭喊话道:“老子们人多,这点物资远远不够,继续换,钱我放下了,再弄些东西来,但凡你们有的都可以送来换。老子们目下带着的铜钱有限,外面都开始流行纸币了。纸币想必你们暂时不会接受,那就换东西,咱们东西也不少。”
高方平喊话后,那些鬼鬼祟祟的家伙又出来路过。去交易地点一看,嘿嘿,又放了不少钱,比上次更多,这次是二十贯。而且背箩也还回来了。
于是这些山民哈哈大笑了起来,觉得早先那些拿了少量钱就跑的傻子弱爆了,跑了以后,他们就赚不到这笔更多的钱了。
“有有有,等着。”这些山民带着钱又跑不见了。
话说他们靠山吃山,虽然没钱物资,但积累下来又用不完的山货真不少。诸如蘑菇,他们会在雨季收集很多,然后用土办法脱水,留着吃一整年。这类山珍干货如果能带到汴京,樊楼的菌火锅那是天价。可惜的是他们没这个渠道,也不敢去外面。就只能自己食用这些他们根本不爱吃的奢侈品。
因官府工作缺失,导致了这些人和马班是对立的。大多数他们遇到马班就收过路费,或者抢夺些物资。遇到强大的马班打不过,就要用东西换。
至于换,渠道为王,他们手里的山货哪怕在汴京值一百贯,但马班最多给他们价值不到一贯的破烂就收走了。
这就是错位,是吏治带来的问题。
马班也有马班自己的理由,所谓无商不奸,为了组织起让这些山民不敢抢的强大实力来,他们代价成本也很大,加上他们有渠道,当然就要把价格压到丧心病狂的地步。而如此坑了山民后,仇恨就更深了,山民就觉得马班全都不是好人,一旦遇到打得过的就不讲理了,直接采用抢。这就是最终矛盾的形成,始终在这样恶性循环。
在高方平的角度,川中剿匪工作会很复杂,并不能真的一刀切。必须建立一种有效机制,让这些山民信任官府,能从官府的合法渠道交易,最大程度的保护他们冒生命危险得到的这些财富。同时也保护官府的财税收入不落入奸商的手里。
做好了这群人的工作后,大方向上马班的走货成本就会大幅降低,于是马班和山民的矛盾都会缓和,那么官府的队伍就好带了。
所谓大浪淘沙,疏导到了最后仍旧在顽固的那些,就是真土匪,也是绝对的少数派一小撮,那时候就该是毕世静部用刀枪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了。
关于点仍旧在于官府要作为,公务员要真正深入基层工作。一刀切,带着军队钻山打洞那不叫忠诚,说白了那叫懒政、暴政。
这么YY着倒也蛮好玩的,高方平为此专门带两千军伍断,多停留两日,就等着和这些山民交易。
第九百五十一章 哪怕就信我一次
一来二去的,每次都能拿到钱,山民们的胆子就越来越大,来参与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从早期的十人,一日后,这个群体扩大为了近百人。
两日后,这些家伙们整个寨子倾巢而出,老老小小一起上阵。因为听交易成功的那些说了,山那边有群人傻钱多的官军,只要去了就能得到物资和钱。
真的哦,在山民的眼睛里,高方平部比那些马班傻太多,很难遇到这么萌的纨绔队伍,全寨子的人恨不得能在这一次,就把往后三年需要的东西给备足了,过一段安稳日子。
否则说真的,其实他们真的不想在这里抢劫,马班的人又怎怂人,那是经常要打仗要死人的,还未必能得到多少有用物资。因为有些东西山民根本不需要,但对于马班却很贵重。
毕世静和梁姐简直大跌眼镜,这些山民的行为,现在看起来有些像是抢了。他们乃是自己内部抢,都把他们多余的东西背了出来,放在地上后,他们就贼贼的睁大了眼睛,直接来大头兵身上拿他们想要的东西。
毕世静的火折子、烟草等等东西,全都被他们撸走了,但为此他们留下的东西更值钱一些。
梁红英的胭脂被一个看着如同傻姑的妇女给拿走了,为此她给了梁红英一大堆燕窝。
高方平犹如个老顽童似的,手拿一个拨浪鼓,无所事事的摇着。这是上路时候荣德帝姬送的,是她亲手制作的。
却是忽然有个山民小丫头,有点像江州的那个小迷糊,她把老大一块山猪肉放下后,一把抢走了高方平手里的拨浪鼓,转身就跑。
“……”
那块肉太大了,起码得十斤重的样子,乃是烟熏制过的,正宗的山里野猪肉,这在汴京值得一千个拨浪鼓。
“回来。”高方平伸手把那个丫头揪了回来。
以为高方平变卦了,小丫头很野,抱着高方平的手臂就咬,却是高方平穿着锁子甲,咬不动。
她又换个地方咬,还是盔甲,仍旧咬不动。
然后锁子甲是有缝隙的好吧,她牙齿不整齐,正在换牙。一不小心,就有颗牙齿卡在锁子甲缝隙中出不来了,然后便哭了起来。
“这下扑街了不是,咬啥呢,我又不是牛肉干。”高方平给她后脑勺一掌。
梁姐也很无语,过来摆弄了一下,才把丫头的牙齿给解放出来。于是小丫头又想跑。
却又被梁姐逮了回来,苦口婆心的解释,一个拨浪鼓是换不走这么大一块肉的,否则你回去后肯定被父亲锤死。
丫头看似听懂了,不过放开了她,让她重新选择的时候,她又拿着拨浪鼓就跑。
又被捉了回来后脑勺两巴掌,从新给了她一块上好的青盐,另外又给了她几个咳嗽丸,因为她有咳嗽的症状。至于拨浪鼓,当然还是她的。
于是高方平的部队就犹如一个废品收购站,正在大肆的交易,什么鸟毛都可以用来交易。只要山民要,他们会把内裤都脱下来换了。
最后高方平震惊了,这些山民竟然有少量的辣椒。
到底什么品种高方平也看不出来,尝了一下,辣的还很正宗。有这东西就厉害了,那就正式的进入美食时代。
理论上大宋是不该有辣椒的。不过历史记载没有,不一定就真没有。在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有时也能找到云南真有一些原始品种的野山椒,只是说在这个时代信息闭塞,有了也不会轻易传播,不会轻易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