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随时穿越明末 >

第78章

随时穿越明末-第78章

小说: 随时穿越明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场婉儿负责记账,楚江秋负责收钱。
  足足忙活了一个半时辰,才算完成了登记活动。
  然后又是一番讲解,将每天的产量,还有预计多久轮到他们前来提货说了一番,这些加盟商才不甘地离去。
  最兴奋的就要数黄友健了,当场就雇车雇人,将一百套沙发全部拉走,看的剩下的富商那叫一个眼馋。
  这一顿忙活,把楚江秋给累的够呛,婉儿更是累的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不过可没有白忙活,光是加盟费就有一千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沙发里面的利润。
  有了这些银子,足以培养出一支千人的队伍了吧?
  想要在明末做一番事业,身边必须要有自己的兵马。
  不过如果想要培训一支千人队伍,地方和保密就是个大问题了。
  总不可能就在楚园这边培训吧?你这是想造反还是咋地?


第141章 隆中对(上)
  楚江秋还没想好训练队伍的事儿,钦差袁继咸朱和城朱公子还有朱芷雪联袂造访,倒是让楚江秋有些纳闷儿。
  这三人没事组队到哥们这儿来,难道是杀大户来着?
  其实袁继咸这次来,还真有事儿。
  接了圣旨,临行前显德皇帝单独召见,让袁继咸暗中观察,楚才子是否为社稷之才。
  何为社稷之才?
  社稷之才,并不是你文采过人,写几笔好字,吟几首好事,画几笔好画就能行的。
  你必须要有匡扶社稷,挽大厦于将倾,文可定国,武可安邦之才才行。
  袁继咸觉得显德帝求才若渴,就是渴的有点狠了,有饥不择食的嫌疑。
  社稷之才不世出,是那么好中的吗?
  这个楚才子是有些文采,但是若说他便是社稷之才,那可真是闹笑话了。
  不过在来到柳城之后,袁继咸却觉得有些看不透这个楚才子了。
  整个楚才子能力是有的,能赚钱,发明了好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但是这些距离社稷之才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但是这个楚才子在处理灾民一事上,表现出来的才智又令袁继咸心折。
  还有这个楚才子的赚钱能力,实在是太可怕了,就是今天一个下午的时间,光加盟费就赚了一千万两银子。
  这简直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这个楚才子到底是不是社稷之才?
  袁继咸袁大人决定来个单刀直入,所以就带着朱和城和朱芷雪,单刀赴会了。
  正好天气热了,御厨那边做好了饭菜,朱芷雪干脆让他们把饭菜摆进了忘忧湖中的凉亭里面。
  四人坐下之后,袁继咸说道:“良辰美景、赏心悦事,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惜乎无酒啊!”
  楚江秋微笑着说道:“草民哪里倒是有酒,就怕不对大人口味。”
  袁继咸哈哈大笑着说道:“楚才子的酒,必然是好的,还不快去取来!”
  闻言,楚江秋便回到房间,将在现代买来的五粮液倒进酒坛里面拎了出去。
  回到席中,打开酒坛,早有服侍的丫头给四人倒上酒,整个凉亭里面顿时酒香弥漫。
  “嗯,好香,好酒啊,好酒!”
  袁继咸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眯上眼睛回味片刻,才赞叹道:“入口柔,一线喉,好酒啊好酒!尤其难得的是此酒如此清澈,内中不见半点杂质!更兼酒味绵长,芳香醇厚,回味无穷!”
  楚江秋微微一笑,心道回味久了还会醉人呢!
  古代的酒度数都不高,据楚江秋推断,度数也就在十度左右,和啤酒相当。
  你看水浒传就知道了,梁山一百零八好汉,都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个顶个的都能喝十几碗酒,也就是十多斤酒。
  要是换成现代的白酒,哪怕是三十八度的低度酒,你试试?
  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位在郓城。
  就算是在现代,你在郓城找出七十二个能喝十多斤白酒的好汉出来试试?
  别说是郓城了,就算是在整个山东找都费劲。
  但是要是当时白酒的度数只有十度左右,和啤酒相当,那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了。
  也就是说,袁继咸袁大人以前喝得都是十多度的低度酒,现在喝得可是五十多度的高度酒。
  喝了十几杯,袁大人脸色红润,憨态可掬起来,身体都开始摇晃起来。
  “江秋啊,你别自称草民,也别叫我什么大人!老夫托大,叫你一声江秋,你就称呼我一声伯父,你看如何?”
  正常人不和醉汉一般见识,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楚江秋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
  袁大人又说道:“江秋啊,你说说,这大明朝现如今风雨飘摇,这病根儿到底在哪啊?”
  楚江秋赶紧说道:“大人,此事草民不知,也不敢枉论。”
  开什么玩笑啊,这种事儿能随便乱说吗?
  就见袁继咸不悦地说道:“不是说好了不要自称草民,要称呼我为伯父的吗?江秋你放心好了,在座的没有外人,你姑且说之,我姑且听之。”
  楚江秋心里不由一动,在这袁大人面前,倒是可以说之而不妨。
  楚江秋便说道:“伯父,我以为大明的病根在于人口过多,而粮食产量不足。”
  听到这个答案,袁继咸先是一愣,紧跟着明显的失望起来。
  很显然,对于这个答案,袁继咸相当的不满意。
  而朱和城则是饶有兴趣地问道:“楚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楚江秋微笑着说道:“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都能开辟一段盛世,所为何来?概之因开朝之处,人烟稀少,人少而地多,粮食充足,人口繁衍必然迅速,所以很容易开辟盛世。”
  “而历朝历代又因何而灭亡?其实大多都会归结到粮食欠缺这一点上。”
  “人口繁衍越来越多,但是土地就只有这么多,当土地的产出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百姓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或者是各种天灾人祸。”
  “这时候朝廷财政多半不足,没有能力赈灾扶贫,再加上皇朝延续已久,吏治必然松懈,贪官污吏横行,官逼民反,皇朝必然倾覆!”
  袁继咸原本不以为意,但是随着楚江秋话题展开,袁继咸却是越听越是心惊。
  只因为楚才子所说,竟然十分的有道理,细思起来,只觉果是如此。
  而此种言论,在之前确是从来未曾听闻过的。
  此刻,袁继咸在心里对楚江秋不由多了几分钦佩之情。
  而朱和城早就激动的拍案叫好了,忍不住问道:“楚才子,既然知道了症结所在,可有化解之法?”
  楚江秋微微笑道:“化解之法有二,其一就是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粮食产量的提高总归有个限度,而人口的增长是无穷尽的,早晚会有一天粮食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口。第二嘛就是战争,死掉一批人,粮食自然就可以养活剩下的人了,只不过这个办法很危险,稍有不慎便是玩火自焚。”
  朱芷雪不由惊呼道:“先生,此法太过泯灭人性,怎可动用此法?”


第142章 关于后续情节的一个调查
  首先感谢?????傲娇已青涩。面具下的伪装譑謸ぶ咿滼几位书友的打赏,你们的打赏,是对我最好的鼓励,谢谢你们!
  这是烟雨的第一个单章,除了对几位书友打赏表示感谢以外,还想就后续情节做一个调查。
  这是一本双穿书,历史和都市戏份贯穿始终,我现在想就历史和都市情节的戏份做一下调查,希望书友们能提出宝贵意见。
  1、历史和都市戏份****开;
  2、历史和都市戏份七三开;
  3、历史和都市戏份八二开;
  4、历史和都市戏份九一开。
  按常理来说,历史类书应该偏重于历史,但是烟雨这本书的架构决定了必须要有都市戏份。
  至于都市戏份的多少,烟雨决定尊重书友大大们的喜好!
  热烈欢迎你们给出宝贵的意见!


第143章 隆中对(下)
  楚江秋冷笑道:“这战争,其实不是当权者想要选的,而是官逼民反,民反而不得不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万物,无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譬如说池塘里的蝌蚪,如果池塘里的水日益减少,那么池塘里的蝌蚪就会释放出一种毒素,大多数蝌蚪会死去。但是剩下来的却可以存活下来,虽然死了大多数,但是对蝌蚪整个群体来说,却是存活了下来。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听了楚江秋的话,袁继咸朱和城还有朱芷雪,无不产生一种遍体生寒的感觉。
  这时才明白,刚才楚江秋所说的第二个方法是战争,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选择的,而是天地规则之下,被逼无奈的选择。
  无论谁胜谁败,总归会有剩下来的人,这些人便可以存活。
  对人类整个群体来说,避免了整个群体灭亡的下场,仍然可以继续繁衍下去。
  而仔细回想一下,似乎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朱和城不由避席,对楚江秋深深一揖,诚惶诚恐地问道:“楚才子,有没有办法,既可以避免战争大批量死人,又可以让所有人都活下去?”
  此刻说的尽兴,楚江秋也是十多杯酒下去了,这可是五十多度的五粮液,因此楚江秋现在也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听到朱和城的提问,楚江秋不由哈哈大笑道:“若是别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办法,不过在本公子看来,事情也并非不可为!”
  “此处灾民种植的地瓜、玉米、花生,能够大大提升粮食产量,五年之中,便可以扩大到全国范围。到时,足以养活五万万人口!”
  “只要有五年修养生息的时间,没有内乱,那么关外的满清便不足为惧。到时候可以建造大船,消灭倭寇,沿海经商,可以大大提升国力。到时候国富民强,区区满清,一扫而清。”
  听楚江秋绘制的蓝图,无比诱人,但是朱和城却是有小小的不忍:“楚先生,那些倭寇之中,也有好人。他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被逼无奈吃不上饭才……”
  楚江秋冷笑道:“那些倭寇残害我大明百姓的时候,你可觉得他可怜?你是愿意将屠刀挥向那些倭寇,还是挥向我大明百姓?”
  朱和城痛快地说道:“当然是挥向那些倭寇了!”
  此刻,朱和城心里再没有了半点犹豫,满满当当地都是楚江秋刚才所描绘的诱人蓝图!
  楚先生大才!必须要为我所用才是,如此孤王幸甚,大明幸甚!
  而袁继咸则没朱和城这么乐观,这个蓝图是够诱人的,这个饼画的是够大的,但是你也得能吃的着才成。
  袁继咸又漫不经心地问到:“不知江秋认为现在朝堂的危机又在哪里?”
  听到袁继咸问出这个问题,朱和城忍不住期盼地看往楚江秋。
  楚江秋哈哈大笑着说道:“朝堂危机,在于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君王有心匡扶社稷,臣子只知结党私营勾心斗角,至国家危亡于不顾!”
  “朝堂危机,在于文人待遇过于优厚,而那些文人只知引经据典,而无半分匡扶社稷之才!现天下土地大多都依附在这些文人名下,不用向国家缴纳税赋,国家税赋日益减少,入不敷出。”
  听到这里,袁继咸不觉心胸大畅,忍不住说道:“楚先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真乃诸葛武侯之才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