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随时穿越明末 >

第309章

随时穿越明末-第309章

小说: 随时穿越明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这位楚才子会在这种事情站出来呢?
  这个时机选择的太过微妙了!
  长公主甚至相信,如果给他们半年的时间,让他们将整个大明拿下大半之后,这位楚才子都未必会站出来。
  因为这位楚才子和那些抱有满汉之别的汉人不同,这位楚才子更在乎的是老百姓过的怎么样,如果他要发动一次战争的话,会有多少百姓死于战乱,会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第549章 满清第一勇士
  楚江秋和李岩等,率领七万余士兵,出现在北京城外,在离城五里之外安营扎寨。
  五里的距离,骑兵一刻钟得功夫就能赶到。
  为了防止满清突袭,一万神机营的战士还有两万李岩帐下的士兵已经布下阵势,应对满清的突袭。
  不过就在他们安营扎寨之后,并没有遭遇到满清的突袭。
  李岩对楚江秋进言道:“主公,我们应当写一篇讨伐满清的檄文,然后率军兵临北京城下,在城下当众宣读。”
  “这样,一来能够将满清的暴行公之于众,二来也亮明咱们的旗帜,吸引更多的大明义士前来投奔,让更多的大明人民站出来。”
  霍,原来还有这么个讲究啊?
  要是按照楚江秋的想法,直接杀进去就完事了呗!
  不过古代好像还就讲究这个,至今后世还流传着古今三大檄文呢!
  其中一个就是陈琳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听说曹操听过这篇檄文之后,原本患有风寒的,听过檄文之后吓得出了一身汗,病自己就好了!
  第二个是骆宾王为徐敬业写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听到檄文里面的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句之后,吓得毛笔都掉到地上去了。
  最后一篇就是曾国藩《讨粤匪檄》了,一篇檄文,足抵十万精兵!
  一篇好的檄文,可以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嚣张气焰,让围观者进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
  因为楚江秋楚大才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此李岩便请楚江秋亲自捉笔,写一篇讨伐满清的檄文。
  如果是诗词歌赋的话,还要好抄写一番。
  但是檄文嘛,古今著名的檄文也就那么几篇,还有两篇是人家早就写出来的。
  现在也就剩下一篇讨粤匪檄了,但是这个是讨伐太平天国的,文不对题,根本就借鉴不上。
  因此楚江秋便让李岩去写,李岩推脱了几次没有推脱的过去,也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李岩的文采是非常好的,不过后世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顺口溜。
  比如: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这些看上去太过浅显了,根本就看不出文笔,压根就是顺口溜,连打油诗都算不上。
  但是因为这些顺口溜面对的是那些穷苦的百姓,这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百姓,你要是写一篇高雅的文章,他们反而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而这种浅显易懂的顺口溜,显然更适应市场。
  当李岩写好檄文之后,楚江秋看了一番,不由得大为称赞。
  要让楚江秋自己写,楚江秋还真的写不来,但是基本的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李岩李公子的文采,的确不凡。
  檄文写好了,士兵也休息了一个时辰的时间,轮流吃过了饭。
  然后楚江秋就和李岩和陈近南,率领三万士兵,千万北京城下,准备直接宣读檄文。
  这三万士兵,其中有一万是神机营的士兵,这些是主力军。
  如果满清胆敢派兵出城的话,管教他们有来无回。
  剩下的两万,有一万五千人是李岩部下,剩下的五千人是白莲教的教众。
  五里的路程,转瞬及至。
  来到北京城下,李岩先布好北斗七星阵,然后就准备到城下宣读檄文。
  其实北斗七星阵只是个幌子,如果按照楚江秋的意思的话,直接让一万神机营士兵拿着AK47上就OK了。
  相信一万支AK47齐发,肯定能把满清打的找不到北。
  李岩是见识过这些枪支的厉害的,绝对相信神机营有这个能力。
  但是李岩考虑的是,如果满清见到如此怪异的队伍,心存疑虑而不出城击杀的话,那么他们这一趟就白来了。
  现在不论是楚江秋还是李岩还是陈近南,那真是一心求战啊!
  并且这一战还要赢得漂漂亮亮的,赢得让那些满清人心里惧怕。
  他们是来驱逐满清出关的,并不是来搞破坏的。
  因此他们需要的是速战速决,而不是拉锯战。
  一旦陷入到拉锯战的话,受苦的只能是北京城里的百姓。
  而这一点,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攻城之前,先将他们的士气彻底给打击下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听完李岩的考虑之后,楚江秋也赞成李岩得意见。
  于是李岩就在城下摆出北斗七星阵,一万神机营士兵就隐藏在里面最有力的位置。
  一旦满清胆敢出击的话,绝对能让他们有来无回。
  楚江秋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城墙上的满清士兵都紧张地看着下面,如临大敌。
  不久之后,就连康熙帝还有满清的一干大臣都来到了城墙上。
  现在北京城已经基本上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了,只需要再过几天的时间,他们就能腾出手来,准备南下,攻下大明的更多城池。
  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还有大明的军队胆敢到北京城下,这种嚣张气焰,必须要给打击下去。
  因此,满清方面,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下面的大臣。
  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保守派,都坚定地认为,必须要全歼城下的这支大明军队,杀鸡骇猴。
  这一战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漂亮亮的。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他们大清的威武,才能更加打击大明的士气。
  ……
  在李岩准备宣读檄文之前,楚江秋直接在城外安置了好几个扩音喇叭。
  然后李岩直接站在城下,宣读起了战斗檄文。
  一开口,李岩自己都被自己巨大的声音给吓了一跳,好在很快就反应过来,接着念了下去。
  下面的声音,把城墙上的满清士兵都吓了一跳。
  就算是康熙帝还有鳌拜等人,都难免心里震惊。
  而听着李岩的檄文,那些满清人越听越是愤怒。
  檄文嘛,主要就是骂人的,不但要骂,还要骂的酣畅淋漓,还要骂到对方的痛处,还要骂的对方还不出口来。
  而李岩的檄文,很显然就有这样的功能。
  城墙上的满清文武大臣,越听心里越是愤怒。
  鳌拜第一个忍不住,不由大声说道:“皇上,请让老臣率领一万骑兵,将城下那些南蛮子的头颅都给砍下来!”
  鳌拜乃是满清第一勇士,勇冠三军,正是此次立威的最佳人选。
  现在鳌拜主动请缨,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第550章 冷武器和热武器的碰撞
  当下,鳌拜噔噔噔走下城墙,召集三万骑兵。
  鳌拜披挂上阵,在三万骑兵方阵之前大声说道:“儿郎们,外面那些蛮子在叫嚣,你们敢不敢跟随老子去砍下他们的脑袋?”
  三万人组成十列,也要排出好长的一个队伍。
  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的话,让他站在方阵前,哪怕是扯着喉咙喊,后面的士兵都不可能听的到。
  而鳌拜不但是天生神力,嗓门也是粗狂宽宏。
  生意纵然比不上城下用喇叭喊出来的那么大,但是也是不遑多让,三万骑兵居然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而三万骑兵在听到鳌拜的话之后,无不大声嘶吼道:“杀!杀!杀光那些蛮子!”
  鳌拜听完之后不由的纵声大笑,然后命人打开城门,一起当先,率领三万骑兵杀将出去。
  出的城门之后,鳌拜则是指挥骑兵方阵进行变阵,方阵顿时变成一个锥字形。
  这种方阵最适合骑兵的穿刺切割,穿透能力非常强。
  当然了,如果用这种方阵的话,那么处在锥子尖的人必须要有万夫莫挡之敌,绝对不能被人格杀甚至是阻挡住。
  因为一点锥子尖被阻挡住,那么冲劲势必就受阻,那么这个阵型就差不多变成送死阵型了。
  而作为统领的鳌拜,天生就是一个完美的锥子尖。
  鳌拜率领三万骑兵,以及当先,向着前面的大明军队方阵碾压而去。
  三万马匹奔跑,发出沉闷的轰隆声,地面在不停地颤抖着。
  楚江秋还从来都未有过和这么多骑兵作战的经验,眼前万马奔腾的场面,那种气势上的威压,竟然使得楚江秋身体发冷,手心冒汗,双腿都有站立不稳的迹象。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原来,这才是真正无敌的骑兵!
  额,所谓无敌的骑兵,应该说是冷兵器时代无敌的骑兵更加合适。
  楚江秋不由得向身边的陈近南还有李岩看去,只见他们两人面不改色,泰然自若。
  看到两人的反应,楚江秋也逐渐的镇定下来。
  骑兵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不足一盏茶的功夫,骑兵就来到了距离他们大概只有五六百步的距离了。
  就在此时,李岩果断地举起手来,示意神机营士兵开始射击。
  额,目前全军的总指挥已经换成了李岩。
  对此,陈近南也是心悦诚服。
  陈近南也听说过李岩的威名,并且这几日和李岩有过交谈,对李岩极为钦佩。
  并且在指挥战役上,陈近南的确是不如李岩的。
  额,不能说陈近南的才能比不上李岩。
  而是李岩毕竟比陈近南年长近二十岁,在阅历上陈近南是没办法和李岩相比的。
  ……
  这时候,城墙上的康熙帝还有满清的大臣们,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下面的战场看。
  当看到他们的骑兵已经冲击起来,下面的大明官兵居然还保持阵型不变的时候,满清的文武大臣脸上不由都露出了冷笑。
  当骑兵冲击起来的时候,你们还在哪里发呆,岂不是自己在找死吗?
  就连此刻的康熙帝,都觉得自己太过高估楚江秋楚才子了。
  自己的皇姐,未免将那个楚才子捧的太高了吧?
  因为在康熙帝的认知当中,对方没有战车防护,没有形成有力的步兵阵型。
  而现在骑兵已经冲击了起来,双方很快就会接触,只需要一个穿凿,就能将眼前的步兵方阵彻底凿穿。
  然后对方的阵势就会瓦解!
  这个楚才子所带领的人,完全的不堪一击!
  这个楚才子或许文采出众,后续谋略惊人,但是在军事上,实在是一个大大的白痴!
  这种人,完全不足为惧。
  ……
  此刻的楚江秋,却是感觉李岩下达射击的命令早了一些。
  最好是等他们进入到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离才进行射击才是最佳距离嘛!
  不过随即,楚江秋便感觉到,李岩的命令,有他的道理在里面。
  一百五十步得距离,是楚江秋和陈近南琢磨出来的,既让敌人碰不到自己,又能给敌人最大杀伤范围的一个极限空间。
  以前他们曾经利用这个距离多次风筝过不同的敌人。
  但是这些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步兵。
  而现在的敌人则是骑兵。
  而从收到射击的手势到真正开始射击,是需要一个反应的时间的。
  就在这短暂的反应时间里,满清的骑兵已经向前突进了将近五十步的距离。
  如果是在一百五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