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国师 >

第161章

明朝第一国师-第161章

小说: 明朝第一国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首辅是正德十六年的进士,名次仅排在二甲中后。那年的状元是谁?如今官居何职?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孙升很清楚,当年的状元公,杨维聪,如今在河南做学正,这个官倒是不算太小,但和当朝首辅比起来,就是天差地别了。
  甭管过程如何,现在刘同寿已经是正经八百的进士身份了,将来也是要入朝为官的,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威信就无人能够动摇,宫中朝中一把抓,自然消除了所有隐患。
  这一切,跟刘同寿出神入化的揣摩圣意本领是密不可分的,孙升不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能和小道士媲美。实际上,即便历数大明朝堂,能在这方面跟小道士相提并论之人,也不过寥寥数人,屈指可数,自然用不着担心。
  孙升之后,再无人有异议,围观众热情高涨,客栈老板更是着力配合。发榜之后,金榜题名的进士披红戴花,本来就是保留节目之一,只是要不要招摇过市的问题而已。对刘同寿有几分认识的张老板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行头仪仗很快准备就绪,近千人的大队浩浩荡荡的上了路。
  闹了大半天,此刻日已偏西,将近傍晚了,看了一天热闹的京城百姓尽兴之后,多半都在回家的路上。热闹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何况,报喜已经结束了,也没什么新的热闹看了。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找正地方或路程太远,没看到会元老爷和那位传说中的小仙师。
  就在这当口,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以及喧闹声,如同春雷乍响,黄河开冻,滚滚洪流沿着长安大街轰然而来。
  刚走入家门的人惊讶的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一直在家安坐的人也愕然起身,推开门窗,向外眺望;顽皮的孩子们更是经不起好奇心的唆使,不顾长辈的呼唤,蹦跳着跑到了门外,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还没殿试,怎么就有人夸官了?”
  “哪个生了雄心豹子胆,不得圣旨,不循礼制,就私自乱来,不怕刚到手的功名被黜了吗?”人们议论纷纷,疑窦满腹,脚下都象是钉了钉子似的,动都不动,只是透过门缝、窗户向外探看。
  不按规矩做事,谁知道会不会惹出什么乱子来?那士子乐极生悲,是自作自受,却不要连累了自家才好。
  不过,这样的状况保持的时间并不长,锣鼓声稍歇,一阵高喊声传来,人们很快便恍然大悟,然后兴高采烈的冲出了家门,动作之敏捷,全然不在孩子们之下。
  “游街的是小仙师!天子门生——上虞刘小仙师金榜题名,到承天门谢恩来了。”
  “金榜题名要谢恩,朝廷有这规矩?”
  “小仙师当然不同,他是奉了恩旨参加考试的,中了式,当然要来谢恩呀。”
  “原来是这样,那,那个天子门生又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只有参加过殿试,上了金銮殿面圣之后,才能算是天子门生吗?”
  “我说这位大哥,你的消息也太落后了吧?小仙师这个天子门生,不是随大流的那种,而是实打实的!告诉你吧,早在小仙师刚入宫面圣那会儿,皇上就看出小仙师的宿慧了,特意收为弟子,教授以经史之学,这才有了小仙师的金榜题名。”
  “原来如此,在下愧为京城人,长在天子脚下,竟然连这样的消息都没有耳闻,惭愧啊,惭愧。不过话说回来,这位兄弟看起来似乎有些面生,不知家住何处,常在那个坊市公干,怎地耳目如此灵通?”
  “嗨,我也是刚从外面进京的,只是刚好住在学士楼,嗯,就是小仙师驻骅的那间客栈,刚改的名字,听到别人说了,这才有所了解。咱们大明出了这样的人物,真是大大的祥瑞啊!大明中兴,指日可待了。”
  “是啊,小仙师的道法高,心地也好,有这样的人物伴在圣驾左右,确实是好事。”听者纷纷点头,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就算如此,说是祥瑞也太夸张了吧?以恩旨参试,然后金榜题名,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弊端?”
  “呸!屁的弊端!敢说这种话,也不怕风大闪了你的舌头,今科会试戒备何等森严,监考是什么样的阵仗,你自己孤陋寡闻,却也可以找个经历过的人问问去,旁的不说,单说都察院的御史就去了四五十,舞弊?你当整个朝堂就没有正人君子了吗?”
  这种酸溜溜的言词只能在落第的读书人当中引起共鸣,对普通人说起,就只有挨骂的份儿了。
  那个自称是外地人,消息却异常灵通的人神秘一笑,又道:“嘿,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吧,祥瑞可不仅仅只有这一桩……”
  “还有?”众人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当然了。小仙师从前在上虞东山修炼,但这次跟他一同来赴考的,却是半个绍兴府的士子,其中以余姚人居多,这一次,余姚人可是出了大彩了,单是一县的士子,就足足有十八个人中了式!是为十八学士,正合贞观故例,这不是盛世的祥瑞,又能是什么?”
  “老天!”
  “这么厉害?”众人都惊呼失声。
  “哼,当然厉害了。余姚一县,不过万多户人家,人丁不过十万,却有这等成就,不是上天赐福其乡,又能是什么?上虞与余姚近邻,虽然因为出了个小仙师,耗去了太多灵气,以至于比余姚稍逊,但也有足足十人中式,单是这两县加起来,就已经是近三十人了!想想看,本科一共才去了三百二十余人呐!”
  “真的是祥瑞,我大明果然要中兴了!”
  “皇上洪福齐天,寿与天齐!”在有心人的引导下,刘同寿的队伍未止,长街上便已欢呼声四起,等到众人看见小道士神仙中人般的身影时,欢呼声越发的热烈了。
  “看呐,看呐,那就是咱们大明的小仙师!”
  “上天假小仙师之手赐福大明,大明幸甚,百姓幸甚!”
  刘同寿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这一次,他笑得最为灿烂。
  绍兴府百姓对自己的拥戴,跟在京城人之上,但带来的却以麻烦为主。这一次不同了,这欢呼声带来的,将是绚烂的前程!
  人生如戏,对刘同寿来说,这场大戏的观众只有一个!
  “万岁爷!”
  黄锦一路小跑,满头大汗的冲进了乾清宫,人还在门外,声音就已经传了进来:“老奴打探清楚了,外面的喧闹,是刘大人到承天门谢恩引发的,百姓们都说……”
  “……”没有回音,但黄锦明显感受到了一股热力,从龙袍之下发散而来,使得他浑身都暖洋洋的。
  他偷眼看了看嘉靖的神情,果然,红光满面,红光下面,是一股压抑不住的喜气!
  “胡闹!这小家伙,真是会乱来。黄伴,你走一趟,让他消停一点,些许小事,闹得这般动静,告诉他,他这是在扰民,知道么?”好半响,嘉靖才控制住情绪,勉强冷着脸,申斥了几句。
  “老奴遵旨。”黄锦如何听不出,皇帝这话与其说是申斥,还不如说是夸奖呢,当然,表面上还是要图个好名声的。
  果不其然,他刚退到门前,嘉靖就已经忍不住了,言简意赅的吩咐了一声:“摆驾交泰殿,叫端妃她们速来!”然后起身就走。
  黄锦在殿外又停留了片刻,然后如愿以偿的听到了又一阵酣畅淋漓的笑声,隔着交泰殿厚厚的墙壁,以及整个乾清宫,依然清晰可闻。
  胖子笑着点点头,转身往承天门去了,他得去骂人……


第190章 嘉靖朝特色
  黄锦的文化水平不算高,但表演技巧和记性还是很过硬的。他准确的把握住了尺度标准,将嘉靖的口头训斥,转述成了长篇大论,抑扬顿挫的把小道士好一通骂。
  圣训内容相当空洞,翻来覆去,无非小题大作,不够矜持之类的评语,以及重点强调的‘扰民’二字罢了。
  不过,这样已经足够了。
  围观众迅速领会了皇帝的圣意,并感动得一塌糊涂。
  皇上往日的行为虽有些荒唐,但此刻表现出来的,堪称是圣君之姿啊!就为了扰民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居然把时下的御前第一红人骂得灰头土脸,这是何等的爱民仁慈之心呐!
  被骂者的认错态度也很好,不但没半句话辩解反驳,挨完了骂,刘同寿还痛心疾首的忏悔了几句,大有被人抽完左脸,再把右脸送上去的架势。
  于是,一副君仁臣贤的场景,活生生的展现在了京城人面前。百姓们忘情的欢呼赞叹着,有些老人甚至抹着眼泪,向后辈们说起了往事,孝宗皇帝当年如何如何,又或自己的爷爷曾说过,更久远的仁宗、宣宗皇帝当朝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清明景象。
  君上勤政爱民,官员谦逊自守,传说中的那些盛世,无一不是这个套路。祥瑞,果然是祥瑞连连!绝大多数人都笃信着,大明中兴,就在眼前了。
  挨完骂,或者说演完了戏,编剧兼导演,再兼男主角的小道士一脸庄肃的离开了紫禁城,只留下了一个正直的背影,以及让人津津乐道的君臣奏对,让人称颂不已,给今天这场大戏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件事直接引发的后续效应,除了京城又多了一个话题,以及几分喧闹之外,紫禁城中也多了几分喜气。
  就在宫门落闸前,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急匆匆的进宫面圣,一谈就是将近一个时辰。谈了些什么,外人无从得知,但是,从后来嘉靖的行为举止中,大致也可以推断个八九不离十。
  若非高兴的狠了,交泰殿怎么会一直到丑时还灯火通明?光是亮灯倒也罢了,可周围回荡着的,那如泣如诉的低吟声又算是怎么回事?
  知道的,明白这是万岁爷在民间得了好口采,又拥有了真正的祥瑞,所以兴奋难耐;不知道的,还以为皇上微服出宫参加了科举,一举中的了呢。
  “同寿啊,今天的事情,你办得很好,皇上很高兴,不过,你不能自满,以后要再接再厉,精益求精才好。正如圣贤们在书里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骂完人,回去复命,然后黄锦就再次被嘉靖打发出宫。名义上是让他去民间采风,以免有小人蒙蔽圣听,导致内外沟通不畅,实际上,嘉靖就是让胖子给刘同寿带话来了。传话,本来就是太监们最重要的本职工作。
  “多谢黄公公的指点,同寿定会时刻谨记在心,不辜负此番殷殷期许。”刘同寿连忙起身,恭恭敬敬的躬身一礼。
  他不是在对黄锦恭敬,而是对胖子身后的嘉靖,表示谢意。最后那段话,出自《礼记·大学》,肯定不是黄锦在掉书包,而是嘉靖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有好几层。
  首先,殿试出题的是嘉靖本人,会试的题目出自周礼,殿试承接一个礼记也算是顺理成章,嘉靖就是要帮忙作弊,让他提前准备枪手赶稿了;
  其次,嘉靖对刘同寿刻意帮他营造出来的亲民形象很满意,暗示刘同寿的枪文要往这个方面靠拢;
  最后,满意之余,嘉靖又对刘同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让他不能骄傲自满,在皇帝羽化飞升之前,都不能稍有懈怠。科举已经差不多了,那么,某些皇帝重点关注的项目也差不多该提上日程了。
  以刘同寿目前的水准,就只能领会出这三层含义了,还有没有其他,恐怕得问过老师张孚敬才能做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嘉靖用这么直白的方式给出了指示,代表的,是罕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