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42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42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关于争取蒋介石参加抗日阵线问题,我和你们有不同看法。
  现在中国的力量几乎都掌握在蒋介石手里,蒋介石也是有抗日可能的,所以共产党反蒋抗日是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也是行不通的。
  这个问题我与李克农先生谈过,意见未能达到一致,所以特别请周先生亲自来谈谈。”
  周恩来略作思考后说:“共产党过去是主张抗日反蒋的,不过现在愿意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请你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张学良说:“我总觉得抗日不应该反蒋,反蒋就把最大的力量抛开了,使抗日更加困难。
  现在应该采取种种办法,逼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
  张学良还说:“我与蒋介石私交甚厚,我现在不能反蒋,但将来如果蒋介石真投降日本,我一定离开蒋另做打算。”
  周恩来对张学良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针政策,愿意把这个意见带回去,提请党中央郑重考虑后再作最后答复。
  周恩来明确表示:“如果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在抗日纲领下,共产党决心与国民党恢复旧日关系,重受蒋公领导。
  旧账,我们不愿意再算了。”
  张学良得到周恩来这样明确的表示,非常高兴,几个月的思想疙瘩一下子解开了,他充满信心地说:“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面劝。
  我们对蒋介石来个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
  会谈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4时才结束。
  张学良对周恩来谈的许多问题都很折服。
  会谈中,达成了东北军与红军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派代表、互通情报,加强部队的抗日救国思想教育等具体协议。
  张学良对会谈很满意,他私人先拿出两万银元,支持红军抗日,又送给红军20万元法币。
  从此,张学良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认为非统一不能抗日,现在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他认真履行所达成的各项协议,正式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
  党中央经过认真讨论,认为“逼蒋抗日”实属必要,遂改变了“反蒋抗日”的政策,发出了《红军军事委员会关于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
  表示“愿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部队,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停战的目的”。
  通电特向南京政府诸公进言:“在亡国灭种紧急关头,理应憣然改悔,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
  此不仅诸公之幸,实亦民族国家之福。
  如仍执迷不悟,甘为汉奸卖国贼,则诸公的统治必将最后瓦解,必将为全国人民所唾弃,所倾覆。
  语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又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愿诸公深思熟虑之。”
  张学良与周恩来延安会谈后,心情很激动,经常自己驾驶飞机往返于西安和洛川之间。
  有时作低空飞行,俯视咸阳北原汉武帝、唐太宗、文王、武王、秦始皇各陵寝,并向部下慨然叹曰:“人生贵有建树,以垂青史。
  否则,陵寝工程再壮丽伟大,亦不过只黄土一抔而已!
  ”
  他还登华山题诗,抒发抗日心情,其中两句云:“极目长城东眺望,山河依旧主人非。”
  张学良思想转变后,就开始与西北军的领袖杨虎城联系,以便统一行动。
  杨虎城将军是陕西地方实力派首领,是17路军的总指挥,兼陕西省主席。
  他于1893年11月20日生于陕西蒲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生活困难,13岁就开始在一家小饭铺当童工。
  15岁时,父亲因仇家陷害,被满清政府在西安绞死。
  他上有寡母,下有幼弟,数百里搬尸归葬,情景十分凄惨。
  父死后,还要偿还父亲生前和丧葬留下的债务。
  为了葬父和生计,他和本村8户农民成立了一个孝义会,后改为“中秋会”,杨虎城自任领袖。
  到辛亥革命前夕,“中秋会”已发展到数百人,打富济贫,反抗满清。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4)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4) 
  

  1911年10月23日,继武昌之后,陕西爆发了反清革命,杨虎城率部分“中秋会”成员与清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
  但是推翻清政府,并未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利益。
  加之军官腐败,使他非常失望,遂于1913年退伍返乡,孝敬寡母。
  此时,蒲城东南乡恶霸李桢出入官府,横行乡里,强占农民妻女和田产,搞得人人恐慌。
  1914年麦收后,李桢率领流氓打手到杨的姑母所在村为非作歹。
  适逢杨虎城在姑母家,有人便找他商量。
  杨虎城毅然率领村民打死了恶霸李桢。
  从此,他名声大振,官府也开始缉拿他。
  他便拉着“中秋会”部分青年打富抗暴,成为当地有名的“刀客”。
  他的武装逐步发展到一个营。
  1917年杨虎城率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陕西靖国军,被编为一个支队。
  1926年,杨虎城以5000兵力与其十倍以上的北洋豫系军阀刘镇华部苦战8个月,保卫了西安。
  1927年,杨虎城在冯玉祥的领导下率部参加北伐,并吸收了一些共产党人在部队工作。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仍与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共产党员魏野畴、南汉宸、蒋听松、刘子华等均在杨部担任重要职务。
  他夫人谢葆真也是共产党员。
  1929年,杨虎城的部队被蒋介石改编。
  由于他帮助蒋介石与新军阀作战有功,部队得到扩大,当了西安绥靖主任兼陕西省主席,并一度进军甘肃,取得陕甘两省地盘,成为西北地方实力派领袖。
  杨虎城任用皖北暴动领导人、共产党员南汉宸为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暗中帮助陕北土地革命等情况被蒋介石发现后,蒋、杨矛盾逐渐扩大。
  “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非常不满。
  1933年3月,当日寇进逼长城,华北、北平危急时,他主动到石家庄见蒋介石,请缨抗战,但蒋介石态度十分冷淡,他只好怏怏而归。
  这时,蒋介石4次“围剿”红军均遭惨败,日寇步步进逼,杨虎城决心“不跟蒋介石殉葬”,转而加强与陕北红军的联系。
  蒋介石逼走省政府秘书长南汉宸后,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免去了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的职务,杨与蒋的矛盾更加尖锐。
  从此,杨虎城对蒋介石采取了“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练你的兵,我练我的兵”的政策。
  他在17路军部队中办了一个步兵训练班,抽调下级军官参加训练。
  除军事课外,所有政治课都由杨虎城亲自指定比较进步的干部担任。
  1935年下半年,东北军大举入陕。
  杨虎城开始怀疑张学良是来取代他的地盘,再加蒋介石的挑拨离间,17路军和东北军一度关系比较紧张。
  但杨虎城善于谋略,能够沉得住气,从大处着眼,争取与东北军共存,所以对自己的部队做了许多工作。
  东北军开入陕西的时候,随军眷属之多,实属军史少见。
  不仅中下级军官均带眷属,甚至伙夫、马夫也带着眷属。
  于学忠率东北军经西安开往前线途中,成千上百里的大道上,无数随军眷属成群结队,不分昼夜地随军行进。
  其中有老头、老太太,有的妇女一手拉着一个小孩,怀中还抱着一个小孩,一拐一跛地艰难行进。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东北沦亡,军人家属无处可去,只好随军流浪。
  较高级的军官一般把家属安顿在北平、郑州、洛阳甚至天津租界地,待军队安定之后,找到住房,再行搬家。
  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家属只能随军而行。
  这样不仅可以不花路费,还可以随军混口饭吃。
  一旦脱离军队,生活立即就会陷入绝境。
  人们看到这些随军妻女的艰难、凄惨状况,感慨地说:“这不是什么行军,这简直是一幅亡国的难民图!
  ”
  由于家眷人多,所以事也多,每到一地,就要占用民房和借用居民的东西。
  不少孕妇在行军中临产,只好找商店或居民家借住,这在客观上对军民关系发生了不利影响。
  17路军的官兵对东北军这种状况开始很不理解,也看不惯,与东北军时常发生矛盾。
  17路军宪兵营一天在西安东关巡逻,发现东北军因占用民房与居民发生了争执。
  宪兵调解时,东北军因困难重重蛮不讲理,与宪兵发生了冲突。
  宪兵营长将情况报告杨虎城后,杨虎城便对他说:“你们明白吧!
  这就叫亡国。
  我们对他们应有同情心,不能以正常情况对待这些问题。
  要教育我们的官兵,以后处理这类问题要特别注意。”
  东北军110师和109师与红军作战全军覆灭,眷属们听到消息后,像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悲号之声,此落彼起,连绵数十里。
  每当部队被红军消灭或打败,上岗查哨的官兵,夜夜都能听到女人凄凉、绝望的号哭声,令人惨不忍闻。
  这样凄惨的景象不仅震撼着张学良和东北军,也震动了当地居民和杨虎城将军。
  各方面都给予东北军家属大力的安慰和帮助。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5)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5) 
  

  17路军的将士拿出钱、粮和衣物进行慰问。
  老百姓,尤其是那些老婆婆,拿着自己攒下的鸡蛋送给东北军的眷属们吃。
  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东北军将士深深感到祖国同胞情谊的温暖,同时也激起了对蒋介石投降卖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
  有的大声说:“他们说共产党是赤化,赤化有什么可怕?这样下去,老子绿化也干!”这种军民一致的思想情感,成为以后东北军和西北军相互合作、促成“西安事变”的群众基础。
  中共中央来到陕北后,即通过南汉宸、汪锋、王炳南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做争取杨虎城的工作。
  毛泽东还派红26军政委、陕西省地下省委兼军委委员汪锋带去他亲笔写的信,与杨虎城谈判,并与杨虎城达成四项协议:第一,在共同抗日原则下,红军愿与17路军建立抗日友好互不侵犯协定,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必要时可以事先通知,放空枪,打假仗,以应付环境。
  第二,双方可以互派代表,设立电台,互通情报。
  第三,17路军在适当地点设立交通站,帮助红军运输必要的物资和掩护中共人员往来。
  第四,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作,先从部队进行抗日教育开始。
  张学良与杨虎城都知道对方与共产党有联系,但又都不敢说出来,只是进行一些试探性的谈话,彼此心照不宣。
  高崇民到西安后,在张学良的示意下,才疏通了关系,消除了误会。
  从此二人肝胆相照,为抗日救国携手合作。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说服蒋介石抗日,对蒋多次进行劝谏、苦谏和哭谏。
  张学良甚至向蒋介石跪下,但得到的却是蒋介石的厉声回答:“是我服从你呢?还是你服从我?”1936年11月1日,张学良去洛阳参加洛阳军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