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84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184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德意志帝国终于被打得双膝跪地,乞求和平。
  它的盟友奥匈帝国分崩离析。
  欧洲人渴望已久的和平终于实现了,“结束战争的战争”结束了。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聚首凡尔赛,为战后世界设计了蓝图。
  但20年后,德国竟死灰复燃,重燃战火,把整个欧洲和世界都拉进比上次大战更残酷、时间更长的战争中。
  现在终于胜利在望,可身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知道,这场仗决不是靠英国或苏联两家打赢的。
  这场仗的结局是由美国决定的。
  丘吉尔坚信,没有美国参战,决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没有美国参战,英国也不可能阻止或赢得下次欧洲大战。
  丘吉尔没有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抱什么希望。
  几十年来,丘吉尔,或者大多数英国人,都怀着厌恶、甚至仇恨的眼光注视着苏俄。
  对于丘吉尔这个反共骑士来说,他始终没有忘记苏俄在1918年单独与德国媾和,致使德军集中兵力于西线,几乎打败协约国。
  所以他本人力主派兵干涉苏俄,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
  他没有忘记英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外甥、俄国沙皇尼古拉·罗曼诺夫二世一家被布尔什维克枪杀在叶卡特琳娜堡的地下室里。
  丘吉尔更没有忘记苏俄几十年在欧洲、亚洲和全世界鼓吹革命……
  丘吉尔虽然没有把这次人类大劫难归罪于苏联和斯大林,但对斯大林在战争中的许多做法记忆犹新:同纳粹瓜分波兰、恃强凌弱入侵芬兰、为纳粹德国打败法国而欢呼雀跃。
  更让丘吉尔不安的是斯大林对待波兰的态度。
  英国是为波兰的独立而向德国宣战的。
  波兰的流亡政府一直在伦敦。
  波兰军队忠实地跟随英国军队转战西欧、北非、意大利。
  斯大林却把1939年落入苏军之手的上万名波兰军官枪杀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并在卢布林建立亲苏的民族委员会。
  1944年8月又借刀杀人,见死不救,听任德军镇压华沙起义者,使波兰流亡政府的国内组织元气大伤。
  更有甚者,1945年1月5日,苏联宣布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
  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没有承认这个政府。
  丘吉尔知道,他必须给波兰流亡政府一个交待,这种交待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波兰一国国界。
  更让丘吉尔担心的是,苏联红军正如决堤之水,席卷东欧诸国,进击德国。
  一幅不祥的战后政治地图出现在丘吉尔的眼前:苏联把整个东欧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德国被摧毁了,法国虚弱不堪,英国多少年来苦心维持的欧洲大陆均势已荡然无存。
  能与苏联在欧洲大陆抗争的只有英国和美国。
  但当年曾执世界政治之牛耳的大英帝国,已经被这场战争弄得民穷财尽,力不从心。
  丘吉尔在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与己同文同宗的美国兄弟能发挥巨大影响,在处理战后问题上与自己一道,不仅要彻底使这场孕育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是非之地——德国,老老实实,今后不再东山再起,更重要的是要在雅尔塔与斯大林争一高低。
  在雅尔塔会议前夕,丘吉尔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使这位老牌政治家意识到,现在该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丘吉尔预感到即将召开的会议将命运攸关,影响深远。
  1月5日,他致电罗斯福总统,希望在赴雅尔塔之前,与美国总统会晤,取得一致。
  为此,丘吉尔和随行人员乘坐2架“空中霸王”式运输机飞抵马耳他,罗斯福总统也在几天前乘“昆西”号巡洋舰从美国驶来。
  在罗斯福总统到来之前,英、美两国最高军事领导人——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及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参谋长比尔德·史密斯先就欧洲盟军的战略问题举行会议。
  但是,面临着胜利,英美军方领导人却各执己见,会议几乎破裂:马歇尔将军支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宽大正面战略,即肯定蒙哥马利担任主攻的同时,必须保证其南翼的安全。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 
  

  换句话说,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和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将发动助攻。
  英国人坚决反对这种战略,说只要蒙哥马利从北面渡过莱茵河、直捣北德平原就行了。
  双方争执不下,越吵越凶,最后马歇尔要求举行秘密会议。
  秘书们一退场,马歇尔要求必须接受艾森豪威尔的战略,不要再对宽大正面战略说三道四了。
  但布鲁克明确地拒绝,仅仅表示要“认真研究”。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马歇尔将军终于火了,猛烈抨击蒙哥马利,指责蒙哥马利是一切麻烦的根源。
  最后说,如果艾森豪威尔的计划遭到拒绝,他就要建议艾森豪威尔辞去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的职务。
  丘吉尔没有料到原本为雅尔塔会议做准备的马耳他会议会有如此麻烦。
  其实,不仅英美两国将军中出现争执,丘吉尔同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也发生了争吵。
  斯退丁纽斯曾是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年薪10余万美元。
  他工作勤勤恳恳,办事认真负责,却没有任何外交经验,更不懂政界的权谋。
  国务院的大权其实旁落到罗斯福的亲信霍普金斯手中,自己被人称为“白发苍苍的小伙子”。
  霍普金斯陪同斯退丁纽斯一起先于总统来到马耳他,与丘吉尔会晤。
  同丘吉尔打过多年交道的霍普金斯告诫斯退丁纽斯,不要轻易在欧洲问题上向英国的政策挑战,因为“丘吉尔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我们所有人”。
  斯退丁纽斯不听忠告,在会上批评丘吉尔命令驻雅典英军屠杀曾同纳粹打过仗的希腊共产党游击队,结果招来丘吉尔连珠炮般的嘲笑、指责。
  丘吉尔没有把同斯退丁纽斯的争执放在眼里,他只希望罗斯福总统能早日到来,制定两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共同政策。
  2月2日9点35分,罗斯福总统乘坐的“昆西”号巡洋舰缓缓驶入马耳他瓦莱塔港,超过了停泊在港内的英舰“猎户星座”号。
  罗斯福总统身着褐色大衣,头戴粗呢帽,看见丘吉尔首相正叼着雪茄烟,身穿海军军官制服,向自己招手示意。
  罗斯福抬手还礼。
  前来码头的人群认出坐在甲板上的美国总统,寂静地脱帽致意。
  一中队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飞来,鸣机枪示意,英国军舰礼炮齐鸣,人群中爆发出发自肺腑的欢呼声。
  港内的乐队奏起高昂的《星条旗永不落》。
  午饭前,丘吉尔首相在女儿萨拉和外交大臣艾登的陪同下登上“昆西”号。
  走到近处,丘吉尔不禁暗暗一惊。
  罗斯福总统面色枯槁,那个著名的“罗斯福式宽下巴”不见了,只有两片松弛的皮肤毫无生机地挂在腮上。
  仅仅分别了4个月,丘吉尔就几乎认不出罗斯福总统了。
  不仅是丘吉尔,马歇尔将军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见到罗福斯总统消瘦的面庞也大吃一惊。
  罗斯福在致开幕词时双手不住地颤抖,午饭时还说途中每天睡十小时仍感疲劳。
  初到风光旖旎的马耳他,罗斯福忍不住游兴大发。
  马耳他岛总督邀请总统游览全岛。
  游览归来,罗斯福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下午6点在“昆西”号的休息厅接见英美盟军将领。
  丘吉尔见状大喜,就势宣布英国准备接受艾森豪威尔的战略计划。
  丘吉尔其实想借罗斯福的兴致,好好讨论一下东欧的政治问题、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的问题。
  但罗斯福却没有接丘吉尔的话头,避而不谈肯定要与斯大林谈的东欧和波兰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虽然在晚宴上两国首脑也提及这些问题,但仅仅是泛泛而谈。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大失所望,在日记中写道:“简直无法工作。
  后来当霍普金斯来时,我毫不客气地提及此事。
  我说,我们即将召开一次决定性会议,但我们却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要探讨的问题和我们与大熊一起提出某些问题的方式意见不一,而大熊倒很可能知道他要干什么。”
  晚宴后,丘吉尔就与罗斯福踏上了前往雅尔塔的航程。
  丘吉尔怀疑罗斯福总统的身体状况是否影响了他那机敏、准确的判断力。
  罗斯福总统的身体状况的确急剧恶化了,两个多月后就与世长辞,给历史学家们留下永远也讨论不清的问题:罗斯福总统是否因身体状况差而在雅尔塔向斯大林让步过多。
  其实,丘吉尔有丘吉尔的想法;罗斯福也有罗斯福自己的意图。
  他首先考虑的是美国利益,而不想为英国火中取栗。
  罗斯福总统并非不关心丘吉尔关心的那些问题,但他更关心远在太平洋上的战事。
  日本军阀已被美国军队打得体无完肤,曾骄横一时的日本帝国海军已溃不成军,无还手之力;日本本土通往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已被美国舰艇切断,本土正在遭受美国B—29型“超级空中堡垒”巨型轰炸机越来越猛的轰炸。
  美国军队马上就要在日本的冲绳岛登陆,拉开进攻日本本土的序幕,罗斯福从一开始就没有怀疑太平洋战争的结局,但也未像现在这样担心过。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3)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3) 
  

  发了疯的日本人竟喊出“1亿玉碎”的口号,组织起“神风特攻队”,驾驶装满炸药的飞机撞击美国军舰。
  美国军人需要以40人的代价才能打死一个日本人。
  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如果美国在日本本土登陆并征服日本,至少要付出伤亡120万人的代价。
  罗斯福要挽救这120万美国青年的生命,要斯大林帮忙,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有百万之众的日本精锐之旅关东军。
  因此他不想同斯大林搞僵,更不想替丘吉尔维护英国在东欧的影响和它庞大的殖民帝国。
  提起英国的殖民地,罗斯福就气不打一处来,多次在这个问题上与丘吉尔冲突。
  丘吉尔曾愤愤不平地对罗斯福说:“我认为您在试图搞垮大英帝国。”
  罗斯福的确是这样,毫不客气地回击道:“你们开发印度、缅甸、爪哇的资源,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而又不给当地居民以教育、像样的生活水平和最低的卫生条件。
  你们做的一切,正是在否定和平的任何价值。”
  他甚至对儿子埃利奥特说:“殖民体系意味着战争。”
  罗斯福不想给斯大林留下英美两国沆瀣一气向苏联施压的印象。
  他相信自己的内在的感召力和对斯大林的影响力。
  临行前,罗斯福对妻子伊莉诺说:“我若能发展同斯大林元帅的个人关系,定能大有作为。”
  罗斯福是要大有作为,为人类留下一份将受益无穷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经过两个月的讨论协商,于6月26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组织。
  在此之前,美英苏三国代表于194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