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42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142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介绍了太平洋的战略形势和自己的战略方针。
  他说:盟军已在所罗门群岛发起攻势,以保卫美国与澳大利亚的交通线。
  但以目前的兵力兵器,盟军只能推进到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
  如果再向前推进;就可楔入日本的防御圈,攻入荷属东印出席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罗斯福、丘吉尔。
  度(今印度尼西亚)或特鲁克和马里亚纳群岛。
  金海军上将坚持说:盟军必须保持对日本的压力,防止日本有充裕的时间巩固其防御圈。
  金的发言立刻引起英国人的反对。
  布鲁克和英国空军参谋长波特尔上将问金:保持对日本的压力是否要改变“先德后日”的战略方针?
  他们指出:增加太平洋方向的兵力,肯定会减少对德作战的力量。
  对此,性格直率的金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担心一旦德国被打败,英国就会让美国独自去收拾日本。
  布鲁克哑口无言。
  波特尔打了个圆场,建议蒙巴顿勋爵领导的联合作战计划委员会计算一下所需要的兵力兵器和船舶。
  蒙巴顿让委员会中的美国人起草一份估算报告。
  几天后,美国人送上了估计。
  美国1943年在太平洋的目标是:在西南太平洋,继续向腊包尔和萨拉莫亚——莱城推进;在中太平洋,占领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扫清通往特鲁克的通道;在北太平洋,收复阿留申群岛中被日军占领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在缅甸,发动两个攻势,打通滇缅公路。
  为此,需要在太平洋追加21万人、500架飞机和125万吨船舶。
  英国人读后吓了一大跳,问美国人哪里弄那么多的船。
  英美两国战略家的讨论陷入僵局。
  马歇尔虽然反对在地中海地区发动攻势,但布鲁克出色的发言和令人信服的论据,却在美国海军和陆军航空兵(当时美国空军尚不是独立军种)中赢得了支持者。
  布鲁克指出:德国无须从东线抽调兵力,就可在法国集结44个师。
  而盟国目前尚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登陆舰艇去击败这些德军,因此,盟军应利用已经在北非集结起来的兵力,占领西西里,将意大利逐出战争,迫使德国调重兵占领意大利和巴尔干,接管原先由意军驻守的地区,以分散德军的兵力。
  针对美国人担心卷入在意大利半岛的作战,布鲁克告诫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不要支持任何(意大利)反法西斯骚乱,这样做只会没有目的地牵制自己大量的兵力”。
  布鲁克的发言切中要害。
  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支持在地中海地区发动攻势,认为这样可以比在法国北部登陆更能分散德国空军的兵力;如果意大利垮台,盟军可以获得空军基地,轰炸罗马尼亚油田和德国合成石油工厂。
  金海军上将也认为布鲁克论据充分。
  在地中海地区发动攻势,占领西西里岛,可以充分使用盟国在该地区现有的兵力。
  因此表示愿提供充分的海军支援。
  布鲁克的发言也折服了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同意英国人1943年的战略方针。
  1月23日,英美两国参谋长们达成了1943年战略方针的协议:同盟国的物资仍必须首先用于击败德国潜艇。
  必须尽量向俄国运输供应品,以便支援苏联军队。
  在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将按照下列目标进行,即在1943年内,使用同盟国可能用于对德作战的一切兵力,击败德国。
  采取攻势的主要作战方针如下:地中海方向:1攻占西西里岛,目的是:(1)使地中海航线更为安全。
  (2)减轻德军对俄国前线的压力。
  (3)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
  ……
  联合王国方向:……
  3对德国进行最猛烈的空中攻势,以打击德国的战争势力。
  ……
  在太平洋和远东方向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其目的为维持对日本的压力,并能在德国战败时,立即对日本发动全面攻势。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这个战略方针非常满意。
  但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让吉罗将军和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两派抗德力量携手共同抗击德寇。
  戴高乐将军从1940年6月到达英国后,违反法国维希政府的禁令,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6·18”演说,举起抗德救国的大旗,组织起“白由法国运动”。
  因此被维希政府缺席判处死刑。
  英国政府一直支持戴高乐,向他提供经费和装备。
  但美国政府则对戴高乐持有偏见,一直同维希政府保持外交联系。
  如前文所述,艾森豪威尔在北非已开始同达尔朗合作。
  但在达尔朗遇刺身亡后,法属北非出现谁来出任总督、指挥法军的问题。
  罗斯福没有看上戴高乐,想让吉罗出任;英国人却是戴高乐的保护者。
  但丘吉尔决不想因为戴高乐而破坏与美国的关系。
  丘吉尔在动身去卡萨布兰卡之前,要外交大臣艾登以断绝支援为要挟,逼使戴高乐去北非与吉罗会见、握手。
 


7。大西洋海战(3)7。大西洋海战(3) 
  

  甚至威胁说,如果不去卡萨布兰卡,英国就主张“由别人接替他那设在伦敦的法国解放委员会的职位”。
  但戴高乐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开始后,仍不动身。
  罗斯福急电催促艾登:“新郎已到,新娘何在?”
  在三请四催之下,戴高乐终于在1943年1月22日飞到卡萨布兰卡。
  戴高乐来到卡萨布兰卡,住在与吉罗相邻的别墅里,却拒绝与吉罗相晤。
  吉罗将军对戴高乐更是不屑一顾。
  丘吉尔、罗斯福二人为此伤透了脑筋,软硬兼施,想逼二人“成婚”。
  功夫不负有心人,英美两国首脑最终迫使戴、吉两人同意会见、握手。
  1943年1月24日下午,这两位法国将军终于在罗斯福别墅的花园里同时亮相,在罗斯福面前做了“一次短短的、甚至是勉强的握手”。
  当丘吉尔进来时,戴高乐对他说:“我们两人已经同意……
  我们将尽我们的力量来草拟一个圆满的计划,一起行动。”
  1月26日,两人发表了联合公报:“我们会见了,交谈了,确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彻底打败敌人,以获得法国的解放和全人类自由的胜利。
  “如果在战争中能把全体与盟国并肩作战的法国入团结起来,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达到。”
  丘吉尔写道:“在举行这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告成功的强迫婚姻或‘持枪通婚’之后,总统便对记者发表了演说,我支持他们意见。”
  罗斯福、丘吉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罗斯福在招待会上爆炸了一颗“大炸弹”。
  由于会议一直严格保密,记者们见二位首脑一起出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罗斯福总统的一席话更使他们目瞪口呆:“……只有完全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威力,世界和平才能到来……
  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威力,就是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这并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或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说要消灭这些国家的以征服和镇压他国人民为基础的哲学。”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无条件投降”,在当时和战后一直受到许多政治家、军事将领、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批评。
  这些人,其中包括许多德国反纳粹的高级将领抱怨说,“无条件投降”其实帮了希特勒和日本军阀的忙,为他们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提供了根据;给那些想推翻纳粹政权的人造成极大的困难,致使战争一直打到希特勒自杀身亡方告结束。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在1949年7月21日向英国下院报告说:由于“无条件投降”的政策,他在战后德国重建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并说当时没有人就此政策同他或战时内阁商量过。
  丘吉尔当场起身辩驳说:他自己也是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
  罗斯福总统事后似乎有点后悔。
  他对自己的顾问霍普金斯这样说:“我们为了使这两位法国将领在一起费了那么大的劲,让我感到就像让格兰特和李美国内战(1861—1865年)时的两位将军,格兰特是北方资本主义各州军队的司令,李是南方奴隶制各州军队的司令。
  内战结果南方失败,李向格兰特投降了。
  ——作者注。
  言归于好一样困难——后来,就突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温斯顿和我都没有时间准备。
  我突然想起人们把格兰特叫做‘老牌无条件投降’,于是我就知道我说过这句话。”
  罗斯福似乎事先没有与丘吉尔商量,脑子一热,信口说出这么个词。
  但事后人们发现罗斯福手里有一大叠发言稿,事先也同丘吉尔协商过。
  丘吉尔在1月20日也将“无条件投降”的政策报回英国战时内阁,征求意见。
  在记者招待会的前一天中午(即1月23日)的午餐上,罗斯福又说出这个词。
  霍普金斯立刻点头叫绝,丘吉尔一面慢慢嚼着东西,想了一下,皱了皱眉,又想了一下,脸上泛出微笑,道:“真是个十全十美的词!我现在就可以看到戈培尔和他的党羽们听到这个词后会怎么样狂叫起来。”
  显然,这不是罗斯福头脑一热说出的话。
  罗斯福究竟如何想的,人们不得而知。
  但从他与儿子伊利奥在记者招待会后的一席话中,可以窥见到他的心境。
  他这样对儿子说:“你知道,多少世纪以来,英国人始终在历史上重复着同一勾当。
  他们总是非常聪明、正确地选择盟国。
  他们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可在他们所参加的每一次战争中,他们都有办法胜利地爬起来,继续把握住世界人民与世界市场。
  “这一次,我们是英国的盟国。
  我相信我们应做它的盟国……
  我极力想使丘吉尔和其他人明白,我们虽然是他们的盟国,准备同他们并肩取得胜利,但他们绝不能以为我们与之结盟,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维护其古老、中世纪的帝国观念。
  “我希望他们能够觉悟到他们并不是这个同盟的主宰;他们应该明白在胜利后,我们决不会坐在一旁,听任他们的反动制度压制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7。大西洋海战(4)7。大西洋海战(4) 
  

  依笔者之浅见,罗斯福是要避免重蹈威尔逊总统的覆辙在战后没有为美国争得应有的地位,打破英国的殖民帝国。
  “无条件投降”肯定要迫使轴心国顽抗到底,延长战争时间,大大增加双方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却能消除英美苏三国都担心一方单独媾和的疑虑,增进了三国的团结。
  更重要的是,破坏极大的长期性战争只能使同盟中的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英国和苏联——遭受巨大的破坏,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地位,使英苏两国战后无暇他顾,只能伸手向美国乞援,以重建家园。
  这样一来,大英帝国和帝国特惠制也就不攻自破了。
  美国顺理成章地将成为世界的领袖。
  战后的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由于战争,国库如洗,财政破产,美国一停止租借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