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楚霸王-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こ呕睾颖撸急复熳潘陀兜哪前锎薄Hタ恕U馀甘骋≡缭怂偷皆智ィ蝗豢峙禄峤谕馍Α
上了岸,李宽转头看了看那个站在土丘上的男子,一身的麻布衣服打着不少的补丁,满脸的胡子,杂乱的头发,像是很久没有打理个人卫生了,很是邋遢。但是却在他身上李宽感觉到了一种很熟悉气质。怎么说呢,很铁血。像是军人一样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李二身上也非常浓厚,哪怕他现在已经是一国之尊,但是那戎马半生的经历早就讲这种气质铭刻进了他的骨子里,是怎样也无法摆脱的了。
“你当过兵?”李宽问道。
“曾经的事了,现在不过是山间一野人,谢谢你饶过这帮人!”大汉身量极高,在李宽认识的人里也只有寥寥数人能比他高,这些人都是军中猛将,没有那壮实的身板,岂能于万军中征杀出一条路?
“像你这样的人,定然不是无名之辈,刚才那张弓怕有五石了吧!怎么会退役?”李宽很是疑惑,这样的猛士在军中定然会很快得到升迁,再不济也会专职成为神射手,这样的射手可是军中的宝贝,能张开五石弓的已经可以被称为射雕手了,在军中可是地位极高,待遇极好的一种兵种。
“往事不说也罢!你这人虽然身材矮小,但是手上的功夫确实高明得紧,而且这艘船是军舰吧!你也是军中的人?”汉子身上的麻布衣衫上面全是一道道的口子,这是行走在山林间被各种树枝荆棘给挂的。
“我还不是军人,但是很快就是了!”李宽也没打算隐瞒,他准备请缨上战场的打算早在贞观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萌发了,只是年龄实在太小,无法成行而已。
“我们是不是见过?”李宽本来准备带着手下的那帮水手前去开船了,但是实在是觉得眼前之人有些熟悉,再一次发问道。
“见没见过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你走吧,我虽然不知道这船上装的是什么,但是以你的身份会亲自走这一趟,看来真的很重要,我就不耽搁你了!”麻衣汉子双眼闪过一道沧桑,出声回答到。
“你!”李宽本还想说什么,但是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好转身离去。
木筏带着十来艘小船,向着河心的大船划了过去,准备登上这艘船,顺着汾河而下,到黄河之后就离洛阳不远了,到了洛阳,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准备登船了,李宽猛地回忆起那个男子是谁了,于是站在木筏上转过身对着岸上大喊道:“你哥哥很想你,回长安看看吧!”
岸上,麻衫汉子身躯猛地一震,双眼闪过一道伤痛的神色,双拳紧紧的握了握:“多谢提醒,有时间我会回去的!”说着就想转身离去。因为他不想让人见到他悲伤的样子,这几年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那一次的耻辱,那一次的失败让他的骄傲全都粉碎,没脸见人了的他,决定隐匿山林,可是没想到还是遇到了这个人。
“什么时候回去?我给你哥哥带个信啊!薛将军!”李宽喊出了他的身份,顿时让麻衫汉子离去的脚步顿住了。
他转过身,看着站在木筏上的小小身影:“这一点不劳您费心,薛某想回去的时候自然会回去,我那大哥还要劳烦您通知一声,让他知道薛某活得很好!”说着大步流星的离去了。
“薛将军,李某定然不负所托!只是要是你哥哥问起,我该说去何处寻你?”李宽大声喊道。
“太行山上,薛家寨!”麻衫汉子留下一句话,飘然而去。
这位阻止李宽并帮助他夺回大船的汉子,就是玄武门之变之前被李宽擒下,然后被李二放走的薛万彻,从那之后就一直杳无音讯,没想到居然在太行山上,不知道是落草为寇还是占山为王,只是看他的样子过得不是很如意,一身的麻布衣衫,破破烂烂,满面风尘看是豪迈爽朗,实则落魄无依。
李宽虽然想将他留下,但是却又不知道该说社么好,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初唐名将,会落得现在这个地步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些往事两人都不想再提。
大船起锚了,顺着汾河往下游而去,这艘堪称巨无霸的战舰,占据了差不多半个河道,就这样一路而下。
水流的速度,再加上船上水手划动船桨,速度飞快,一天之间就差不多要到黄河了,只要进入黄河,那么洛阳就遥遥在望了,大唐百姓的希望都在这一艘大船上。
历史上这一次的蝗灾不知道最终是怎样结束的,或许是在百姓紧衣缩食中煎熬过来的,外地调集的粮食在路上,一路舟车劳顿的恐怕还要一段时间,李宽出来半个多月的时间,还不够他们运送粮食到灾区。
陆上交通只能通过那狭窄的官道,一辆辆牛车,绵延几里,几十里,金牛古道,剑南栈道,这些地方全都是稍微大意就跌落万丈深渊的险径,要运送粮食难度可想而知。
一路上,无数的大唐百姓在河边上见到这一艘大船,都驻足观望。那寒光闪耀的撞角,那让人望而生畏的骷髅头,都成了这些百姓议论的焦点,一路上的官府也派出人前来查看,李宽不得已之下,只能卸掉伪装,将自己的身份令牌挂在船头,身着锦袍站在船首。一身蛟龙袍在河风的吹拂下咧咧作响,他的头发上的簪子被他抽掉,长发飞扬站在船头像一尊雕塑。
那些水手在李宽换完衣服走出船舱的时候就已经呆了,这还是个孩子,之前在哪河面上和无数贼人争斗不休,那挥舞的虎虎生风的长篙,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没想到年龄如此幼小,这是老天爷在开玩笑么?而那一身锦袍还有那挂在船头的龙形玉佩彰显着这个孩子的身份,这是皇家的孩子,是一位小王爷。
于是一船的水手全都跪下了,那还好奇想要打开那封闭的舱门看看里边有什么的心思全都被压在心底深处。皇家的东西其实他们这些人能觊觎的,还是老老实实的开船来得好。
洛阳,这个大唐第二繁华的城市,就连扬州都无法与之并论,这里是除了长安之外,大唐最大的城市。现在人口已经达到六十万,虽然比不了长安的八十万人,在这个时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这里是准备作为帝国第二都城来建设的,皇帝的行宫,大臣的官邸,这些东西都有,只是这些地方现在都没住人,全都只有一些下人看管打扫而已。
同时洛阳还拥有大唐最发达的水上运输,前隋炀帝杨广将原本春秋时期就存在的一些运河加以连通,并且直接修到了这里,北面连通至涿郡,也就是现在的天朝首都。这也是那些史学家抨击杨广的一条重要的根据,这条运河完全是建立在百姓的尸骨上的,但是不可否认这条运河也加强了南北的交通来往,不在只依靠人挑马驮。总之是有利有弊,不可否认这也使得洛阳的水上交通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至少李宽的这一艘大船是能停靠在这里的。
第六十五章粮食来了
侯君集站在洛阳城头,望着长安的方向。来这东都已经快两年了,一家老小全都被李二送到这里来了,离着那政治权力中心远了,那么还有机会表现自己吗?不会像武士彟那样渐渐被人遗忘吧!他很是怀疑,虽然从未想过李二会放弃他,但是却因为这两年的冷板凳却让他不那么自信起来。侯君集知道自己的能力,论内政,比不过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论武功,比不过李靖,秦琼,甚至比程咬金和尉迟恭都要稍逊半筹,但是自己却是李二麾下文武双全的难得人才,纵观整个朝堂,能在两方面都压自己一头的就只剩下李靖一人,可是李靖毕竟不是李二的心腹出身,所以难免不得李二的信任,自己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侯君集胡思乱想间,就见着一艘大船向着洛阳城驶了过来,张满的风帆兜着那呼啸的风,使得大船的速度非常的快,船上一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正在努力地转动着绞盘,将风帆收起来。
这艘船真大,侯君集从未见过这样的大船,哪怕在同僚大唐水师都督张大亮的水师里边,最大的船也只有这艘船的三分之二,那已经是大唐能造出来的最大的船只了,除非不惜损耗国帑,才能造出这样的大船,想隋炀帝的水殿龙舟一样。但是一李二的性格,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是谁建造了这样的一艘船,居然敢这样直接开到东都洛阳来?而且这艘船似乎比侯君集见过的那些战船有很大区别,甲板上很少有建筑物。不像那些能装载几百战士的战船一样有着很高的楼宇,用来供给士兵居住。
这艘船甲板上只有两层建筑,而且还是非常的小。根本不像是能装下多少人的样子。侯君集见到这艘船的时候,就下令:“来人,去将这艘船拦下来,看看是谁在船上,真是好大的胆子,这样的船都敢造,不知道皇家逾制的后果吗?”
于是随着侯君集一声令下。一队骑兵冲出了洛阳城,向着运河边上疾驰而来。在岸上大声的呼喊,要这艘船停下来。接受检查。
李宽示意船舱里的水手们不用再划船了,然后将他们全都叫到甲板上来:“诸位,感谢诸位将这艘船开到这里,本王在这里谢过诸位了!”说着李宽向这些汉子鞠了一躬。让这些在水上讨生活。连死亡都不会皱一下眉头的汉子有点受宠若惊,纷纷表示不敢。
“诸位,现在接应的军士已经来了,诸位可以下船去洛阳城小住几天,等本王将这些东西移交给朝廷之后,就来寻找诸位,给诸位把工钱结了,这几天的花费也都算在本王身上!”李宽再一次说道。这些话让这些穷苦出身的人感激涕零:“谢谢楚王殿下!”这一路上各地官府的拜见已经让他们知晓了眼前的孩童的身份。
长安,立政殿。李二雄踞在宝座之上,现在这些日子的朝会全都在讨论粮食的问题。长安周边的受灾百姓都已经一再的削减粮食供应了,但是还是将朝廷库房吃的连老鼠都饿死的地步。这几天发放的稀粥都是数着米粒煮的,不敢再像以前瓦上一碗,熬成一锅了。
不仅如此,就算是这稀的可以照见人影的稀粥也是先供应给老人和孩子,青壮就这样舔着嘴唇,在一边等着,百姓们都很自觉的遵守着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是这样的灾难出现在突厥,吐蕃这些人的地盘上,最先享受食物的定然是青壮,老人和孩子是最先被舍弃的对象。这也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最根本的差异。这些异族信奉的就是这**裸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只有青壮保留才能让种族延续下去。所以他们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在种族延续面前,什么仁义道德都得靠边站。
说远了,实现再次回到朝堂之上,李二看着下面吵吵闹闹的群臣,心中一阵快意,他的消息是最灵通的,早在李宽的那艘大船被山西官府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上报了。他已经得知他的二小子带着一大船的粮食向着关中而来。所以现在他算是放了一半的心,有心情看朝堂上群臣的表现了。
“百姓已经没饭吃了,我们这些官员还在这里吵吵闹闹,有愧于着父母管的称谓啊!”宋国公萧瑀这老头子痛心疾首,他之前提出官员家里缩减粮食用度,省下一些粮食用于救灾,结果一大帮朝臣为了这事争论不休。大多数都觉得这个提议甚是可行,但是却也有那么几个人,认为这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整个长安城的官员就算不吃不喝,又能省下几斤粮食?于是这一小搓人就被大家口诛笔伐,整个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