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庶子风流 >

第804章

庶子风流-第804章

小说: 庶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天才壹秒記住『   qu 】关外是天堂,地上都是铺了铜钱的,一日三顿撑死你,有了银子还怕娶不着婆娘?你家孩子该读书,挣了钱该供养起来,将来能做秀才,你娘在家放不下?不打紧,也去,可以给作坊里做点针线活,可以去帮厨,还有,那儿时兴老嬷嬷带孩子,总之,都能挣钱。

    他们有一张巧嘴,什么海口都敢夸,你的家什也带去?带个屁,这些瓶瓶罐罐有什么用?去了那儿,什么都有,是去享福的。

    呀,路引不打紧,现在关防松了,你还担心?不必担心,你若是真担心,不防如此,我让县里的人给你开一张路引,哈,使了钱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那县里的差人保准肯帮这个忙,这上上下下的,都是我们的人,诗社你晓得吧,我们有熟人的,县里呢,早就铺好了路,就等你点这个头。

    从山东到河南,从宣府到陕西、山西,甚至是湖广,这些牙人们宛如没头的苍蝇一般,出没于州府和乡里,凭着巧舌,招揽一个又一个的人。

    与此同时,内阁的商税拟定章程也已送入了朝中,李东阳自是极力反对的,反而是礼部尚书费宏态度微妙,他没有极力反对,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位如今声名狼藉的礼部尚书,现在下头已有了一家报馆,专门刊载他的文章,一开始,自是被人嫌弃和鄙夷,可渐渐的,也开始让人接受。

    费宏的观点很简单,事到如今,朝廷征税已经势在必行,商税法未必是坏事,我辈读书人,若是全盘否定,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

    而今陛下已痛下决心,对商税法予以了肯定,而首辅王华,极力的推行,其余如谢迁、杨一清,态度虽是不明,却也难以反对,事到如今,与其如李公这般反对,反不如参与其中,对商税法的某些值得商榷之处进行指正。

    这个理由,颇有些像是温和派的意味,无非就是说,眼下是拦不住了,与其拼命去拦,做这无用功,那就把危害减到最低,全盘否认只是捣乱,有限参与,才可以尽力地挽回损失。

    当日,这份报纸的销量开始上扬。

    虽然对费宏这样痛斥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却也有一些读书人,渐渐开始深思起来。

    是啊,闹下去有什么好处呢?

    不但有害国家,还会引发党争,何况就算是各种折腾,就拦得住商税法了吗?

    王公……这也是谋国之言啊。

    费宏接着上奏,要求廷议讨论商税法。

    宫中似乎对此也能理解,也知道若是强推,未必有利,自然恩准。

    如此一来,这就有了讨论的空间,而针对这商税法,这费宏也是滑头,而是在报中呼吁读书人寄书信来报馆,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则选录其中一些建言,在廷议之中代为奏陈,好使天子知道,读书人们的心中所想。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费宏收买人心的手段罢了。

    偏偏,颇有效果,倒也挽回了一些声誉,虽然激进的人依旧叫骂,却也有一些人,觉得费公行事稳重。

    这其实未必就是费宏比李东阳稳重,只不过二人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罢了,李东阳的背后,是激进反商,且悲愤的读书人,他只能为反而反,否则,那些支持他的读书人,非要炸锅不可。

    一场廷议,已是迫在眉睫,针对这廷议,又是满城风雨,谁会管镇国府那档子的事呢。

    《

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富可敌国

    《



    对于廷议的事,叶春秋倒是不甚关心的。

    因为对他来说,现在的他,要做的事太多了。

    现在大明,不,更严格地来说,是整个关外,已经陷入了某种盲目之中,巨大的投资,疯狂的扩张,无数的人力和物力,源源不断地随着海船,或者是陆路,开始出关。

    这些都需引导,决不能出任何岔子。

    不过叶春秋倒是并不担心商贸过热,眼下这关外,乃至于整个大明,实在有太多太多的chu女地了,有太多太多市场需要开拓,也有着无穷无尽的增长点,让他们烧起来吧,烧得越充分越好,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铁路危机,都距离这个商贸刚刚兴起的时代太远太远。

    而廷议,其实都已经在叶春秋的大致掌握之中,王华作为现在的内阁首辅,他的商税法一出,陛下又既然给予了支持,那么就只剩下如何排除阻力了。

    在这里头,费宏帮了叶春秋的大忙,若不是有这样的理性派的出现,那么李东阳势必一面倒地带着人反对,这……便是恶性的党争。

    可费宏的出现,却将反商的理性派集结在了一起,即便这个时候,他们并不茁壮,却是将一部分的反商读书人分化了出来,最后廷议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费宏与王华讨价还价,确定一些士人的地位问题,用以来交换商税法的贯彻。

    政治本身的目的就是妥协,若是无法妥协,就只能用刀剑去解决了。

    在叶春秋看来,他并没有觉得一言而定的方法是最好的,陛下和自己的泰山大人确实需要做出一些妥协才好,做出了妥协,才能让那些失意的人得到安慰,才会令他他们心里不至于因为不甘心,而使他们走极端。

    而那些真正的激进反商的读书人,则就不在叶春秋所思考的范畴之内了。

    因为一旦妥协理性派和诗社以及宫中,还有镇国府都达成了一致,无论是李东阳还是那些激进反商的生员,都将会被边缘化。

    这才是叶春秋当日特意拜访心灰意冷的费宏,要留下费宏,支持费宏的主要目的。

    上千年的传统,早已融入了许多人的骨血里,即便商贸发展的好处就在眼前,可是恪守着书本的读书人,也未必肯妥协,既然你无法说服他们,既然他们认为你在祸国殃民,那么该怎么办呢?

    与其将他们全部送去你的对立面,让已经成为死敌的李东阳带着这些人处处掣肘你,那不如请一个人出山,让他代表这些读书人,学会妥协,学会讨价还价。

    商贾的地位被提高,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可反对无用又怎么办?那就请个人来和谈,弄出一些折中的方案,提高商贾地位的同时,也给士人一些好处,虽然不至于皆大欢喜,却也能将反对的力量压到最低,最后得到平衡,那么要实践的事情就能安稳地实施。

    所以太白诗社开始在商贾的赞助之下,将触角深入到大明的方方面面,甚至叶春秋以太白诗社的名义,在地方上开始大肆地兴办学堂。

    银子从哪里来?向商贾们筹募!什么样的学生都收,而且只收取很少的一些学费。

    王华那儿,也尽力给予一些方便,在邸报上,三令五申的,令地方官进行配合。

    这样的做法,便是提高全面的识字率。

    一方面,可以请本地的生员去教授功课,毕竟不是每一个生员都是大富大贵的,给予一定的薪水,让他们能脱离生活困境,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个清闲的工作,可以使他们最终全部网络到太白诗社里。另一方面,任何人读了书,识了字,即便所学的不过是最粗浅的知识,不过是简单的算数和开蒙,可一旦认了字,就能自行读书看报,便可了解外间的世界了,一个知道天地广阔的人,还甘心在家务农吗?

    一切都在纷争和吵闹中,虽有阻拦和挫折,却蹒跚而行,渐渐上了轨道。

    说回来,叶春秋的这一把赌得确实太大了,押上了叶家这些年的全部身家,短短两月不到,叶家购地和收购工坊的股份,还有独家建造铁路的花销,已成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数目。

    当孙琦将账本送到叶春秋的手里时,那最终的数字,即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叶春秋,也不禁咋舌。

    两亿七千万两。

    没错……就是这样任性,这个数字,算起来,已经是眼下朝廷百年的税银收入。

    可即便朝廷开始征商税,那也至少是十年的国库收入。

    这里面,其中除了动用了叶家五六千万两银子的储蓄之外,其余的银子,都是从钱庄里抽出的,也就是说,这些银子,都是储蓄收入,相当于是叶家借了储户们的银子,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投资。

    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风险,一旦中途发生了挤兑事件,或者是有人大规模地用纸票子换真金白银,那就意味着镇国府钱庄破产,一旦叶家的投资中途出现什么差错,就意味着整个镇国府,还有叶家今日积攒的所有钱财全部化为乌有。

    这绝对是叶春秋押上了自己身家性命的巨大赌注,可以完全确定的是,输了,就什么都没了,可是赢了呢?

    一旦赢了,这些投资都将增值十倍乃至于百倍,这就意味着……

    叶春秋甚至不敢去想象,而今天下第二大商行,财富也大致只在千万两纹银上下,几乎可以算是富可敌国,可是假若此次叶家能够趁此大赚一笔,叶家的财富,将远远甩开这第二大商行的财富,其财富将会是它的百倍以上。

    届时,叶家一家的资产总和,将会超越这个世上任何一家商业或者是政治上的实体,甚至就算是从此没有任何进项,不再积累财富,叶家的资产也足够让征取了商税的大明朝廷国库充实几百年。

    呼……

    这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啊。

    即使是有着惊心动魄的风险,可这豪赌又怎么不令人心动?

    《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外敌来袭

    《



    叶春秋抑制不住心里的紧张和激动,将这账本放下,他发现自己的手居然有些不可遏制的在颤抖,虽然对这方面有信心,可是他很清楚,任何一个差池,都极有可能惹来灭顶之灾。

    现在要做的就是稳住,等到铁路修成,等到商业继续的扩张。

    忙碌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的快,炎热的夏天匆匆过去,而今已到了深秋,这短短数月的功夫,铁路已经开始修建起来,无数的铁矿石被送去了钢铁作坊融为铁水,随即开始生产出订制的铁轨,接着用载重车,运到规划好了的工地,这儿早就用枕木和碎石,铺就了路基,只需铺设就可以。

    而镇国府的研究院全力以赴地在负责技术上的指导,有人勘探土地,有人早就设计出了方案,那些具有工程经验的人,则是在这条即将成型的大动脉上,来回地逡巡,并且随着工程的进度,开始不断的修改着方案。

    好在关外的土地平整,并没有太多的高山和河流,工程的难度并不大,可毕竟是第一次施工,中途出现的乱子不少,因而研究院的这些人不得不再三地重新规划,甚至有几处施工的路段不得不重新返工。

    研究院的蒸汽车,也在有序地进行改进,他们一次次地实验,一次次地寻找更佳的改进方案,单单那改进的图纸,就足有十几吨重,单单一个蒸汽车,就足以成为一门学科了,以至于深入研究的人,愈发只感到自己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从前无论是枪,是炮,是水晶玻璃,一个人就能了解所有的原理,甚至能够单独的进行研究,可是现在,似蒸汽车这样的庞然大物,却非要团队合作不可。

    中途确实遇到了很多麻烦,负责车轮的,和负责活塞缸体的可能意见并不合,可慢慢的,他们也开始学习起如何整合了。

    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