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庶子风流 >

第221章

庶子风流-第221章

小说: 庶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因为自己匆匆赶来,而其他人还落在自己后头,多半现在寿宁侯他们也才刚刚进入北京城呢哎

    叶春秋突然叹息,湘莲现在应当去了顺天府尹了吧,朝廷对于教匪历来是宁杀勿纵,她

    不过这是她自己做错了事,自己做错了就该承担。

    叶春秋稍一迟疑,立即开始研磨砚台。

    他眼眸眯着,脸上带着自信,这种自信给人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因为其他的考生,或许有人因为自己答得好而面露窃喜,有的却是挠头搔耳,不一而足,唯一这个家伙却是一副入定的样子,嘴角微微抿着,给人一种全然不同的感觉。

    朱厚照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他,心说,这小子倒是很有可取之处,明明没有了时间,他却还是不急不躁地磨墨,一点都不急躁,莫不是索性没时间了,便自暴自弃吧?

    而这时,叶春秋动了笔,一行行苍劲又端正的小字出自他的笔尖之下,他的目光顺着字下去,极为专注。

    如何剿灭白莲教,白莲教的特点是什么?是利用百姓的无知,为何百姓无知,因为朝廷根本无法教化,为何无法教化,因为穷啊。

    正因为百姓贫穷,正因为百姓生活无望,所以才寄托于此,今日铲除了白莲教,就会有黑莲教,没有了黑莲教,就会有黄莲教。

    这块土壤,本就是诞生白莲教的沃土,这并非是君臣不够能力,也并非是官府教化不彰,而是历朝历代都冥顽不化的顽疾,盛世如此,乱世亦如此,百姓孤苦,无所依靠,唯有借助神明了。

    物产大抵只有这么多,一亩田地的产量也只有这么高,即便是富庶的百姓,也不过寄托在数十亩土地上,也不过是勉强活口罢了,至于其他佃户、下农,自就不必提了。

    那么如何解决呢。

    上策上策是什么?

    叶春秋眯着眼,他不敢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而是下笔,上策即朝廷劝农,增加教化,鼓励生员推行儒法

    呵所谓的上策,其实确实是治根的法子,不过却是废话,因为特么这个时代再怎样劝农,该穷的还是穷,再怎样鼓励生员,特么的也不可能普遍提高识字率,一个农民,你让他识字,他又不考状元,人家好生生的种地,学你的儒法做什么?

    而至于下策,才是叶春秋的核心控制。

    你要消灭它,就必须了解它,当你了解它根本无法铲除的时候,就对它的一切了若指掌,堵不如疏,既然如此,那么为何朝廷都不对良善的白莲教核心进行安抚呢,唯有安抚,使他们无害,方能进一步剪除那些混杂在白莲教内部的险恶之人,你正因为了解和控制了它,使它有任何异动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应对,朝廷应当对其进行渗透,委派熟悉宗教事务的人员混杂其中,一面管理,一面监视,同时借此来疏导舆情。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章:(第七更)

    当年的道教就是如此,朝廷对其仇视,所以产生了五斗米教和太平道的猖獗,埋下了汉室灭亡的种子,此后佛教亦是如此,于是又有了灭佛,而此后,朝廷对道家和佛家进行了安抚,同时对其进行了某种限定,而如今,佛道两家,非但没有为患,反而成了朝廷可以借用的力量。

    朝廷的力量,不该用在剿灭无知信徒上,而应当将野心勃勃之人与寻常的普通的信徒甄别开来,若是毫无理由的仇视,只会将更多良民推到朝廷的对立面……

    叶春秋认真地写着,没有任何的停歇,他是真正将这个题目认真地去对待,希望朝廷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使许多无辜的人得以能够活命,他脑子里浮出那个小婢的影子,她可能愚蠢,可能误信了人言,可能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能有饱读经书的人嘲笑她,笑她竟会相信这些子虚乌有之事,可是她依然纯真,依然善良,依然对于任何事都有一种显得可笑却绝对美好的憧憬。

    这样的人,难道也是教匪吗?若这样的人都是教匪,都会成为官军刀下的领功请赏之物,那么朝廷和白莲教匪有什么分别?

    叶春秋一气呵成,浑然忘我。

    另一边,叶景也打起精神,已开始做题了,这个题目对他来说有一些优势,在来到京师的日子,除了担忧叶春秋的安危,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拯救叶春秋,他恨透了白莲教,心里已想了无数杀死这些白莲教匪的方法,而如今,许多的想法都可以在答题中显现出来,竟也算是下笔如神。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

    当最后一支香燃尽的时候,叶春秋也恰好为自己的文章落下最后一道笔墨,呼……墨迹未干,不过时间正好。

    叶春秋抬眸,抿抿嘴,恰好与朱厚照的目光触碰。

    这皇帝……怎么看起来不是很靠谱的样子,总是看他做什么?

    呀……我想起来了,我一身风尘仆仆,脏兮兮的,跑到这天子殿堂来,确实是失礼得很。

    想到此处,叶春秋不禁有些懊恼,不过……总算赶得及殿试,做完了题,虽然他没太大的把握,可心里总算舒服了一些,因而心情轻松起来。

    宦官们开始收卷。

    紧接着诸生行礼,纷纷又回到案牍之后,跪坐于此,有宦官拿起一份份的卷子送到诸位阁老面前,阁老们开始遴选。

    他们将从数百份卷子中选出还算不错的五十份,而后再进行最终的讨论。

    其实阁老们阅卷很快,此时还是正午,时间还早,有人奉了茶点上来,偶尔会有阁老们交头接耳,焦芳恰好拿到了焦黄中的卷子,只扫了一眼,眼里露出笑意,却是笑呵呵地将卷子送到谢迁处,道;“谢公,这是犬子的答卷,我理应避嫌,谢公来看看吧。”

    谢迁恰好也拿着一幅试卷,本想交给刘健去阅,索性便交他了:“这是叶春秋的答卷,叶春秋与老夫有些渊源,就请焦公过目。”

    谢迁确实算是个君子,其实真要论起来,他和叶春秋也不算有什么关系,可他就怕因为自己爱惜叶春秋而丧失了公平性,所以宁愿将卷子交给焦芳去过阅。

    “是吗?”焦芳目光幽幽,似笑非笑地瞥了一眼坐在殿中的叶春秋,这叶春秋……原来还和谢迁有一腿啊。

    他接过了叶春秋的卷子,只一看,便喜上眉梢。

    有点意思……

    这叶春秋的策论,看来并不怎么样嘛,自家儿子的卷子,立意极高,先从三皇五帝说起,讲到教化之道,最后再讲到礼法的形成,很有高屋建瓴的立意,气势磅礴,可是讲到白莲教,又如潺潺溪水,委婉动听,从天子牧民,讲到了地方官吏教民,所谓以有识而抗无知,以礼法而弭愚昧,从勤政说到爱民,最后以恩威并施结尾,这样的策论文,便连焦芳都觉得要甘拜下风。

    而如此策论,更是历朝历代策论的典范,隐隐之间,竟有北宋明相欧阳修的风范。

    可是叶春秋的策论呢……

    焦芳越看越是想笑,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全是一些细枝末节,这哪里是什么策论,简直就是荒谬。

    按理来说,这样的答卷是属于下乘的,焦芳自然是一丁点都看不上。

    不过他灵机一动,却是拿着卷子默然无声。

    这样的卷子可谓是糟糕到了极点,若是就此舍弃,叶春秋在南榜考了会元,一个实打实的二甲进士还是有的,既然在自己手里这份卷子过关不过关都是二甲,那么就不妨让它通过,待会儿优秀的卷子都要拿出来念给在座的考生和天子以及大臣听,那么就不妨让大家听听叶春秋的答卷也好,这谢迁不是和叶春秋关系挺好嘛,这样也显得自己给了他一份顺水人情,顺便呢,也正好能当庭羞辱叶春秋一番。

    打定了主意,焦芳打起精神,叫来宦官,将这份卷子郑重其事地放在了锦盒上,再命宦官封存。

    这就是过关的意思了,可以进入最后的名列排序。

    过不多时,便有三十多个锦盒摆在了御案前,至于其他的卷子,算是淘汰,连一丁点机会都没有。

    众考生个个心情紧张,看着那一个个锦盒,心里知道,若是自己的卷子在锦盒之中,这次殿试就算是露脸了,殿试决定的是进士的出身,虽然过了会试,便算迈入官老爷阶级了,可是将来的前途却全都在这殿试上,若是一甲,立即名震天下,将来必定平步青云,若是二甲,倒也不错,只要不犯糊涂,这辈子几乎还是稳扎稳打有机会进入高位的,可若是三甲,那可就惨了,别人吃肉,你就只能喝汤,若是运气不好,直接放一个云贵或者是辽东的县丞、县令,半辈子都是玩泥巴的命。

    叶春秋心里也不免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自主做题,却不知结果如何,方才是激情写作,现在细细思来,又觉得有点儿孟浪。

    

第四百二十一章:谁可第一(第八更)

    刘健上前,对朱厚照行礼道:“陛下,该点卷了。”

    朱厚照看叶春秋没看出什么花来,不禁有些失望,感觉有些名不副实啊。

    直到听到刘健的话,才将目光收回,对着几位阁老点了点头。

    接着,便有宦官上前,先揭开一个锦盒,接着拿出答题,开始摇头晃脑地念起来:“夫白莲教者……”

    许多人听着这篇策论,都暗暗点头,不错,而这篇试卷的主人则是面露喜色。

    接着便是念第二份、第三份……

    念到第九份的时候,这宦官一句:“孟子若曰:人君抚有斯名,得号于推按下,曰上天者……”

    这是焦黄中的试卷,只一句孟圣人的话作为开篇,顿时让人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无论是几个阁臣,还是在座的考官,俱都听的如痴如醉,显然这是一篇极优秀的佳作,而焦黄中此时面露微笑,方才的几篇策论他都听了,大抵只算是一般般,水平善乏可陈,而自己的文章,只看几个阁老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个状元,自己已经志在必得了。

    等念到最后一篇,哪宦官拿起一份试卷,徐徐道:“白莲教何也?且贫且贱……”

    念到一半,许多人窃窃私语起来,连刘健等人都错愕。

    这篇策论是谁选的?这样的策论,居然也能入选?

    许多考生也纷纷摇头,虽然他们大气不敢出,却都露出不以为然之色,这是什么策论?简直就是笑话,倒不是说文法和格式有什么问题,实在是这策论有点儿不着边际。

    为什么会有白莲教,当然是因为教化不彰啊,为什么教化不彰,当然是因为孔圣人之道还未深入人心,为什么没有深入人心,解读可以不一,但是归根结底,策论嘛,自然该气势开阔一些,要大气磅礴,里头没有提到三皇五帝,没有提到孔孟,没有提到程朱,练太祖皇帝都没有提,反而只说如何招讨,如何分辨白莲教的好坏,噢,居然还要朝廷了解白莲教的底细,甚至要熟悉他们的教规,分析为何他们能聚众,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信众……这……简直就是胡闹嘛。

    就好像大家讨论治河,既然说到治河,一般策论的标准理应是先从先王爱民开始,先王爱民才会为了保护而治河嘛,然后少不得要说一说尧舜了,尧舜是治河的老祖宗嘛,之后各自发挥,可是如果有人在策论中告诉你,要治河需要多少条石,需要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