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未得到译释。幸而在法律文书方面,还有贝罗的译释。不然的话,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
这样,关于卢文书的译释方面,便有了贝罗和林梅村两种译释本,大致上是可以互相参照的:林梅村译释本中所阙译的法律实务文书部分,正好由贝罗补充了;同样,贝罗译释本中所阙的籍账文书,也由林海村译本补充了。尽管这两个译释有所差别,在有些译释部分甚至出入很大,影响到对文书内容的理解,但还不至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因为,所有的文书都是遵守当时的法则予以记录的,这样就保证它们从整体上是可以加以理解和阐释的。对于某件个别文书中存在的文不达意的释译,在其它的文书中则能够得到补充。
除了译释和语法方面的属于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学者们还开展了其它一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没有必要赘述,它们是本书所追述的尼雅古代绿洲往事的学术基础。
有一个情况需要一提,就是卢文书的保密方式,看上去非常巧妙。这种设置用于楔形简和矩形简牍中,一般都采用双简即上下两片木简的形式,上片可以称作封盖,下片可以称作底牍,那种保密的设置,是在上下牍的中间部位都刻有用来捆扎封绳的槽口,在上片即盖牍中部另外刻出长方形或者方形的凹槽;当文件书写完毕、用封绳(一般是三道)捆扎后,将绳头部分置于凹槽中,以封泥填充,上面加盖以印章。
卢文法律文书中提到的一种颇具特色的仪式——“断绳”,应当与此种保密设置有关。关于印章及其印记也曾经发现过很多种类型,在加盖于封泥上的印记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神雅典娜(Athene)的肖像;可能还有厄洛斯(Eros)、赫拉克利士(Heracles)等;另外还有东方风格的印章,例如一枚类似塞克王墨爱斯(Maues)的头像的印记,当然还有汉文的印记(参见插图)。与这些印记有关的印章也已经发现了一些,但是要是与封泥上的印记做全面的嵌合也不是容易的事。不过,关于印章和印记倒是些有趣的艺术品。
在尼雅,这些卢文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我们可以看到,卢文是当时使用的主要文字,用来书写各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除此之外还使用汉字,所书写的两种书体——隶书和接近草书的字体,分别记录精绝王室的通信和后来西晋政府下达的公文,都是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至于当时人们所说的语言,根据研究的结论,是一种混合了当地方言的犍陀逻语,后者可能是后来随着卢文字一起传入尼雅的。
第三部分 精绝王的宫殿第17节 精绝王的宫殿
位于遗址区最北部的编号N。XIV的废墟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建筑,由3座大型房屋和一座奇特的用木板建成的“垃圾坑”以及一些土坯墙等组成。这么大型的建筑在尼雅遗址中极为罕见。另一个奇特之处在于:除了在“垃圾坑”的上部出土了一枚用卢文书写的皮革文书之外,在这个遗迹中出土的文书都是用汉文书写的,一共有大约三十四枚。
1906年,斯坦因在“垃圾坑”中挖掘出11件汉文简牍,从内容上看都是赠送礼物的表文。这些文书中提到了“王母”、“王”、“大王”、“臣”、“夫人”、“春君”、“且末夫人”、“大子”等,从这些称谓上看,文书中提及的这些人应当属于当地王室的成员等。文书的行文很儒雅,书法(隶体)也颇具特色,这大约是当时的风尚。
1931年的第四次调查,在此遗迹中又发现了21枚汉文简牍。这批文书下落不明,其发表费了番周折。现在所见到的录文,是兰州大学历史系王冀青教授在英国图书馆东方与印度事务部收藏品部费心查阅的结果。这些文书都属于官方文件性质,例如:
“大宛王使坐次左大月氏。及上所”
“所覆愿得汉使者并比,故及言两□□坐次”;
“皇帝赫然斯怒,覆整英旅,命遣武臣,张弓设壤”;
“新□亭神井,诏田诏汉者,明新室,以新为号,成乾”;
这些文书的内容,与西汉末年及王莽统治时期的某些史实有关。这些汉文文书进一步说明了N。XIV的性质,即它是尼雅遗址北部地区最重要的一处建筑,应当是汉代精绝国王室的驻地了。
1995年在尼雅遗址北部发掘的一座墓地(95MN一号墓地),曾经出土了大量的丝绸,都是墓主人穿着的衣装。其中的两座夫妇合葬墓,从入殓的奢华上,人们自然联想到了精绝王。有一位墓主被学者描述作“沙漠王子”,他的形象被复原成了英俊的青年男子。
第三部分 精绝王的宫殿第18节 “衙门”的秘密
编号N。I的遗迹群是一处“衙门”即官府驻地,它位于佛塔以东1。5公里处,周围地形的变化已令人无法想象当年的景象了:洪水和风力的侵蚀破坏了建筑物的外围部分,使得遗迹像是建在一块台地之上;残破的木头原先曾是房屋的梁柱,现在横七竖八地倒在斜坡之上。房屋和庭院都只保留下了基础的部分,但是依稀还能辨出布局的情况:有一间大厅,沿三面的墙都设有用粘土做成的平台,中心部位是一个用粘土砌出来的火塘,四周是围成长方形的一排立柱,曾经支撑过一个“阿依旺”式的天窗,但现在已经坍塌了。
大厅的门外连着一间过厅,沿着一面墙内侧也建有一座粘土平台。这样的平台可能是用来歇坐的,类似于一种炕,因为与过厅相连的其它几个房间里,也都有这种平台设施,有的是沿一面墙,有的沿两面,有的沿三面。所有的房屋都连接在一起,最西侧则是一间牲畜圈。在这些房屋的内侧是一个大的庭院,用枝条和灯心草编成的篱笆仍在,只是人逝院空了。
在这座建筑废墟里出土过216件卢文书,都是当时政府里上行下达的文件,包括国王的谕令、法律判决书、契约、公证书、公文和官员间往来的信件等,它的官府性质很明显了。在尼雅遗址,像这一类的遗迹群还有几处:N。V,出土卢文和汉文文书282件;N。XXIV和XXVI,出土142件。上述三处遗迹群是最主要的文书出土地,是鄯善王国下属的凯度多州的官府所在地。次一级的遗迹群有N。III~IV、N。XIII和XXII几处,也出土过数量不少的文书。这几个地方是凯度多州下属的行政区——“阿瓦纳”的官邸。
从佛塔向西北行约3。1公里,便来到斯坦因编号为N。XXIV的遗迹。将近一个世纪前,他在这里的一个房间中发掘出了115件卢文木简,有很多都未启封,根据解读的结果,它们大多属于法律文书,其中有一些契约。发现的详细情况记录在他的《西域考古图记》一书之中:
“……土块刚挪开,就见鲁斯塔姆的双手挖进了光秃的地面,还没等我发问,他的手已从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1枚完整的矩形木简即N。XXIV。viii。71,封泥完好,函盖仍由原来的线绳捆扎完好。鲁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寻宝人’的力量,在扩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墙的地方及墙柱基座下,堆满了层层摞起的同样大小的木板。”
这显然是被人有意识地掩埋起来的一批文件,堆放在这处房屋的一个隐秘的房间里。N。XXIV是一处官署,负有保存公文和经济文件等方面的职责。这些契约等文献可能打算永久地保存在那里,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从这批契约埋藏时得到的照顾以及对埋藏地点的标示(在埋藏点前发现的那一大块泥块无疑就是起这个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鲁斯塔姆动手刨土)来看,文书的主人明显是在紧迫中不得不离去,但却抱有重返的念头。鲁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块标志的用意,因为现在农民被迫弃家而去时,他们仍然这样做。在掩埋时既没有遮盖,也没有用容器来保存这批极有价值的文件,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离去之匆忙。”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主人仓促间离开了这里,还抱着重返的念头?卢文书中曾反复提到一支叫做“苏毗”的人,他们可能是南部山区的山民,性情悍勇,经常攻击凯度多,威胁着它的安全。国王为此颁布了很多命令,令凯度多的州长们注意警戒。战争看来是经常发生的,有可能还造成了绿洲的废弃,居民们被迫迁徙到了其它地方去生存。但是在沙漠地区,河流的突然改道也有可能造成绿洲的突然废弃。当改道发生时,迁徙看来就是必须的了。
第三部分 精绝王的宫殿第19节 文明为什么失落
精绝人的来源和消失都还是谜。根据玄奘的记载和后世的考古发现,关于塔里木盆地“南道”早期历史的情况多少有一丝的线索。
玄奘当年在尼壤(尼雅河流域)以东大约四百里的地方,经过了“货逻故国”(安迪尔河):
“再向东行四百多里路,便来到了货逻故国。国中早已经空旷了,城市也荒芜废弃。”
“从这里向东方行六百多里,到达折摩驮那故国,也就是沮(且)末的地方。城池依然矗立,而人烟断绝。从此东北方向行一千余里,来到了纳缚波故国,就是楼兰了。”(《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玄奘叙述的这些古代绿洲,依次就在今天依然存在的安迪尔河、且末河和罗布泊地区,以一定的距离相间隔,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道的天然绿洲。在玄奘经行以前,还是一派繁荣的局面,也就是凯度多人的文书里所叙述的那些地方了。
如果能够从语源上确定,“精绝”以及“且末”、“戎卢”、“干泥”(鄯善国都)、“小宛”等的名称,与所谓的“吐火罗(货逻)语”的关系,关于盆地较早时期的历史,就不至于太过扑朔迷离了。
同样的谜语,是关于精绝的消亡,也许更吸引人。斯坦因在他的书(《古代和田》)中曾经提出过猜测,以为是尼雅河流程的缩短所造成的。我们曾经奢望,从大量解读出来的卢文书,能够发现造成绿洲废弃的原因,但是现在还没有结论。虽然有几件文书,提到过水源短缺的问题,就像斯坦因所推测的,这样简单的记载并不是有说服力的证据。猜想毕竟是猜想,有些历史问题或许会成为永远的谜,也没有必要把它们全部都解答出来。对于诸如古代文明来源和消亡的问题,留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不是更符合人性么?
第三部分 精绝王的宫殿第20节 丝绸之路(1)
公元4世纪的初年,大约在公元306年前后,一支前往中亚撒马尔罕城的粟特人的商队,经过一路的跋涉,在敦煌北部的长城烽燧上驻足,停下来休憩。
他们处身的烽燧,还是西汉王朝的武帝时兴建的,到此时已经几百年过去了,还没有倾颓。用当地取材的西部黄土采用“干打垒”的土法建造成的坚固的城墙,连同巨大的烽火台和供戍边士兵们居住生活用的营房,虽然早已经人去屋空,但如果稍作打扫,却是这些商旅们的沿途最佳的营地了。
不倒的万里长城,除了可作往来行旅的临时营地,还可以起到指示路标的作用。自从建造了长城以来,这座无比庞大的人工防卫体系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