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代伟人: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 >

第1章

一代伟人: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第1章

小说: 一代伟人: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是“四五”天安门运动“童怀周”小组主要成员,后又成。。


  目录

  ◆集三“总”于一身,角色特殊的总理

  3/出任总理,组建“内阁”,为安排民主人士煞费苦心15/首张“考卷”,经济命题,新政府迎难而上绘出第一幅建设蓝图27/当代大禹,长年治水,驯淮河、长江、黄河……其功不在禹下43/抗美援朝,三位一体,集三“总”于一身,角色特殊59/“三反”“五反”,除“毒”去“病”,严办“大老虎”毫不手软77/折冲樽俎,求同存异,“外交不过是‘文打’而已。”
  102/“用而不疑,疑而不用”,大声疾呼“人才缺乏,是最困难的问题”

  ◆探索、调整、建设中的总理

  125/反对冒进,曲折探索,促“退”的做
  法引起毛泽东的不满
  145/“跃进”年代,苦闷岁月,受到批评后
  一再检讨以至提出辞职
  161/经济调整,“动大手术”,先蹲点农村
  搞调查研究
  178/既讲调整,又讲斗争,在困苦中走进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3/首访非洲,冒险探路,掀起新中国第
  二个建交高潮
  222/破核威慑,搞原子弹,亲自主持中央
  专委会抓国防尖端
  244/寻求团结,再访苏联,对苏联新领导
  失望后永别莫斯科
  262/调整后期,风雨交加,主持制订难产
  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艰难对抗、苦撑危局的总理

  291/所谓“革命”,史无前例,以“抓革
  命”来“促生产”艰难而心碎
  311/乱中求治,苦撑危局,与无政府状态
  展开艰难的对抗
  331/“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因人而异地
  保护民主人士
  345/力保栋梁,生死相依,在艰难处境下
  尽最大努力
  364/古稀之年,“解放”干部,为邓小平等
  人复出费尽心机
  383/“改变世界”,拓新格局,利用中、美、
  苏大三角关系巧妙运筹
  408/乾坤之争,挫败阴谋,在身体状况急
  剧下降时谱写最后辉煌


  集三“总”于一身 角色特殊的总理

  出任总理(1)

  出任总理,组建“内阁”,为安排民主人士煞费苦心
  1949年10月1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这个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上所受的深重灾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中华民族的前进的道路,并没有由此而一帆风顺。中国人民在迎来历史新纪元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和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下午两点,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聚集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副主席以及全体委员宣布就职。
  就在这一时刻,作为委员之一的周恩来,被任命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一任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
  历史重担,自然且无可争议地落到了51岁的周恩来肩上。
  就在周恩来被正式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一个多小时后,他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人登上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参加于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
  庆典上,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和全场30万军民以及来宾,着重地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内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推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毛泽东的声音,很快通过电波传向中国广袤的大地和世界各国。
  毛泽东同时还向各国政府宣布: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这份公告当天还由周恩来以外交部长名义通知各国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的决议和毛泽东的公告,给新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了两大艰难而紧迫的任务:
  内政——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外交——把站立起来的新中国带向国际舞台。
  这两大任务,对于刚刚上任的周恩来来说,其艰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完成这两大任务,从开国第一天起,周恩来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要求,从速组建政务院各机构。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阁”的组建工作,成为周恩来的当务之急。
  熟悉周恩来的人们知道,他早就扮演起了“内阁总理”角色,新“内阁”的框架结构,他已心中有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周恩来曾透露过:
  “政务院下面设4个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下辖5个部门,财经委员会下辖16个部门,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辖6个部门,另外还有外交部、华侨事务委员会和情报总署,是直属政务院的,一共是30个单位。重点在于财政经济,次之是文化教育。”
  机构有了眉目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人选。
  新中国人才济济,但在政务院各部门的领导人的人选问题上,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人慎之又慎,他们经过反复商量,最后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政务院的人员基础,以华北人民政府的人马为主,然后陆续从其他几个大行政区抽调一部分人来补充。
  原则定下来以后,便是一个个地确定政务院以及下属委、部、会、院、署、行的主要负责人。这些人中,有许多是由周恩来直接提名的。
  作为执政党,中共的一些杰出领导人毫无疑问是政务院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员。周恩来陆续把各大行政区负责人李富春、高岗、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先念、习仲勋等调来,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

  出任总理(2)

  新“内阁”选人,紧张而有序。在天安门广场庆典结束后的第18天——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组成人员基本配备齐全。就在这天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对除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的人员作了正式任命: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副总理李维汉——政务院秘书长兼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董必武——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陈 云——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和重工业部部长郭沫若——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院长谭平山——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谢觉哉——内务部部长罗瑞卿——公安部部长薄一波——财政部部长叶季壮——贸易部部长陈 郁——燃料工业部部长曾 山——纺织工业部部长杨立三——食品工业部部长黄炎培——兼轻工业部部长滕代远——铁道部部长朱学范——邮电部部长章伯钧——交通部部长李书城——农业部部长梁 希——林垦部部长傅作义——水利部部长李立三——劳动部部长沈雁冰——文化部部长马叙伦——教育部部长李德全——卫生部部长史 良——司法部部长陈绍禹——法制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邹大鹏——情报总署署长孔 原——海关总署署长胡乔木——新闻总署署长胡愈之——出版总署署长南汉宸——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这份名单,是在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负责人中多次征询意见、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最后敲定的。
  在这份任命名单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4位副总理中,有两位是民主人士(郭沫若和黄炎培);21位政务院领导成员中,有11位是民主人士;政务院下属的34个机构的103个正副职位中,民主人士占49位,其中15位是正职(郭沫若担任了两个正职)。
  对民主人士的安排,周恩来煞费苦心……
  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做出过应有的贡献,在新政府中对各民主党派的主要人物的安排显然极为重要而又极为复杂。凭着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经验和对各党派民主人士情况的了解,周恩来提出了一个民主人士的任职名单,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基本认可。但要妥善地安排他们在政府中任职,还得做大量的工作。
  傅作义将军,对和平解放历史名城北京有着特殊贡献,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给他安排一个部长职位。考虑到傅作义在绥远时曾兴修河套水利工程,有过水利工作的经验,因此周恩来提名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并把当时的北京市委副书记李葆华调到水利部给傅作义当副部长、党组书记。
  找来李葆华等人,周恩来特意交代,要协助傅作义先生做好工作,并说:水利部的人员配备中,“凡是傅作义提的人我们都要用。”了解周恩来这层意思后的傅作义,大胆地向周恩来举荐了两位民主人士,一位是原国民党黄河治理委员会技术专家张含英;另一位,则是年过70的原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执行委员、北平市长刘瑶章。新政府没有食言,很快按傅作义的意思将他们两位分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和办公厅主任。
  在知名的民主人士中,有一些是曾经拒绝在国民党政府中做官的。请他们担任共产党政权里的高官,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周恩来等人于情于理的劝说下,他们最终同意“出山”。“出山”后刘瑶章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的:“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出任总理(3)

  著名学者梁希也曾拒绝过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经周恩来动员,他也欣然受命担任林垦部部长。
  更引人注目的是,周恩来两次亲自登门,请德高望重的中国民主建国会领导人黄炎培“出山”做官。
  请别的人出任“内阁”成员,似乎好说一些,唯独黄炎培,请他“出山”“做官”,更是不那么容易。
  众所周知,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当局就曾两次请黄炎培担任教育总长,都被他拒绝了。内中缘由,连毛泽东都曾经不太明了。有一次中共中央在怀仁堂举行晚会,邀请了黄炎培,毛泽东特意走过去问黄:
  “黄任老,北洋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
  黄炎培答:“我的信念是不看清真理所在,是决不盲目服从的。”
  可见黄炎培当初是以“信念”、“真理”为由拒绝北洋政府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一手包办的旧政协组织联合政府时,又内定黄炎培等7人以民盟代表的身份担任国府的委员和部长。黄炎培再次推辞道:
  “我已68岁,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
  68岁,其实并非“老了,做不动”,究其原因,还是他内心的真实心态——有“信念”和“真理”的理由在左右着他。
  1949年3月,黄炎培是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经周恩来等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