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第7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淳于钟秀笑道:“一是地势险要,秦国号称百二山河,易守难攻,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号称关中之地,周室、秦国均发祥于此,仍是王霸之基,而邯郸虽有太行山为屏,漳水为障,但还不如咸阳,而且位置也偏北一些,以后夫君如果灭齐、亡楚,天下一统,邯郸的位置就显得偏远了;二是沃野万里,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水利便通,灌溉广阔,而且秦国业己兴建了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三百余里,渠就可灌溉之地可达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因此以咸阳为都,可以本地就食,无粮食之忧,而邯郸一带山地众多,土地薄贫,粮食不能自足;三是秦国己在咸阳修建了庞大的宫殿,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远盛于邯郸,而且赵国灭亡已有数年,王宫多有残破,如以邯郸为都,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膳,而以咸阳为都,则无需这笔费用了,基于这三点,我才以为定都咸阳要比邯郸好。”
这时荷华又道:“钟秀所说的这三点理由,都是正理,但我还要再补充一点,却就是以咸阳为都,可以更好的控制秦地。现在我们汉国的彊域广阔,但秦地占去大半,因此秦地稳则汉国定,秦地乱则汉国危。只是秦地新附,人心不稳,如果定都在邯郸,而想要控制好秦地,又必须留以重兵,委以能臣,这就势必造成强枝末杆,尾大难掉,只有将都城设在咸阳,由我们亲自坐镇咸阳,控制秦地,掌握重军,宵小之辈,奸妄之徒,必然不敢有轻举妄动,只要秦地安定,这汉国无忧,亡齐灭楚,也就易如反掌了。”
听完了荷华的这一番话,淳于钟秀也不由得十分佩服,她说出定都咸阳的理由,如地利、农业的优势,其实在这个时代其实己有定论,只是自己将其整理综合了一下,只有第三点才是淳于钟秀的原创,而荷华从汉国未来统治稳定的角度入手,说明定都在咸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了荷华的个人格局比自已更高明,而且说服力也要更强一些,因此淳于钟秀由衷道:“荷华的见识,比我要高明十倍。”
李瑛鸿听了两人的讲说,也若有所悟,她并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听完了两人的分柝之后,也清楚定都在咸阳,要远比定都在邯郸要好。虽然从李瑛鸿心里来说,当然是希望定都在邯郸,但李瑛鸿现在的身份是汉国的王后,因此一切自然都要以汉国的利益为先,既然定都在咸阳对汉国最有利,李瑛鸿自然也不会反对,于是李瑛鸿道:“既然是这样,那么我到也不反对定都在咸阳。”
第九三一章定都(三)
就在第二天;高原正式下诏;宣布汉国将定都在咸阳,并且又向咸阳和灵寿分别下令,要求驻守咸阳的蒙恬、蒙毅兄弟,收拾整理王宫,准备迎接自己一行入住,而下到灵寿的命令则是给留守灵寿的官员全部都晋升一级,但要求留守的官员马上准备,迁往咸阳。
这几道命令传下之后,在现在汉国统治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应,其实众人到并不意外高原更换都城,毕竟以现在汉国的疆域,灵寿显然己不适合再做为汉国的都城了,因此早晚都是要迁都的,只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高原会将都城选在邯郸,除了个别人之外,都没有想到汉国的都城会定在咸阳。就连秦国的大臣们都没有想到。
不过这个消息到是让秦国的大臣们兴奋异常,本来秦国的大臣对自已的前途都并不看好,虽然高原对秦国的大臣都十分礼遇,但秦国的大臣毕竟不是高原的嫡糸,而且现在大局己定,因此秦国的大臣早晚都会边缘化,像李斯、尉缭、蒙武这样的秦室重臣,或许在汉国还有一席之地,但肯定是没有再秦国时的权势。而其他的秦国大臣则就很难立足,于是有不少秦国的大臣都在考虑,自己积攒下的钱财,购买的土地是否能够让自己富足后过完下半辈子。
但高原将都城定在咸阳,说明他对秦地相当的重视,而重视秦地,自然就会重用秦人,再加上高原与荷华己有姻亲关系,因此秦国的官员们似乎也看到了出头之日,看样子在新的国家当中,还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甘心从此过上平民的生活。能够继续做官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而又有不少官员则开始盘算,自己可能会在汉国中出任什么官职,怎样在新国家中出头。
而这个消息在灵寿却引发了一场巨烈的震荡,本来捷报陆续从邯郸传到灵寿,留守灵寿的宁戚、申慎、耿忠等大臣们也都十分高兴,因为在开战之前,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战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汉国所获得的战果会这样丰厚。而灵寿的许多官员也马上想到,现在灵寿肯定是不能再做为汉国的都城了,应该马上迁都才是,而新的都城自然就是邯郸。
灵寿过去本来就是赵国的领地,官员们大多都是赵人,因此希望汉国将新的都城定在邯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一些官员甚致向宁戚、申慎、耿忠等人建议,应该联名向高原上书,迁都邯郸。
宁戚等人对迁都邯郸也并无异议,毕竟和灵寿相比,邯郸无论在那方面都要强得多,只是有人觉得迁都到灵寿还不到两年;就又要迁都,未免也太快了一点,灵寿的王宫还洠в型耆旯つ兀恳虼俗詈没故窃俟迥辏僖榍ǘ嫉氖虑橐膊怀佟U飧龉鄣阕匀挥忠鹆艘恍┤说姆炊裕谑撬揭舱箍思ち业恼邸
但就在这时,高原的诏书送到了灵寿,高原不仅决定将汉国的新都城定在咸阳,而且要求留守灵寿的官员们立刻准备迁都的事宜。
这一下灵寿所有官员全都呆住了,谁也没有想到,高原会将汉国的新都定在咸阳,而且这样重大的国家决策,用这样独断专行的方式决定的,根本就没有询问留守灵寿官员的态度。这确实是有一些不寻常,因为以前高原可不是这样的,就算是他己有定计,也会先听取官员们的意见,然后再说出自己的主张,极少有这样的独断。
叧外赵国虽然不像楚国那样,和秦国有世代血仇,但在近四五十年来,一直与秦国争斗,长平一战,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未,因此赵人对秦国同样也有很深的仇恨,而汉国一向被视为赵国的延续,而且自从汉国建国以来,也是一直与秦国为敌,灵寿的官员当然不能接受汉国的新都设在秦国的都城咸阳。
赵人的性格刚烈,因此当时就有人的头脑一时发热,向宁戚等人进言,要求他们立刻带头上书高原,停止迁都咸阳,改定都为邯郸。这下孑到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响应,主张灵寿所有的官员应该联名上书高原,要求废止咸阳为都,改定都城为邯郸,还有人赌气宣称,如果不将新都城定在邯郸,就赖在灵寿不走。
不过宁戚、申慎、耿忠的头脑毕竟要比一般的官员清醒得多,高原这一次的反常行为决对不会是偶然发生的,一定是有意而为,而看到了灵寿官员们的反应之后,几个人也明白高原的用意。高原应该是早就预料到迁都之举会遭到灵寿官员们的反对,因此干脆就来个先斩后奏,直接就在邯郸下诏决定,跟本就不和灵寿的官员商量。
他们是最早跟随高原的人,对高原的性格十分了解,虽然高原一直都是以温和、宽厚、仁爱的形像出现,但只要是高原决定好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当然自从入代郡之后,高原做出的重大决策几乎洠в写砉摹R虼烁咴ǘ枷萄舻木龆ǎ彩蔷圆换嵋蛭庑┕僭泵堑奶雀谋洹
尽管宁戚等人也并不想迁都到咸阳,但也不敢反对高原的决议,更不敢放纵灵寿的官员反对,于是宁戚立刻制止了这些官员们的建议,而且声色俱厉道:“迁都咸阳,乃是大王的命令,谁敢不从,而且大王英明刚毅,迁都咸阳必有用意,因此你们不必多言,立刻准备迁都的事宜,不得有误。”
听宁戚这么一说,有不少官员的头脑也冷静了不少,虽然高原的态度一有比较温和,但在汉国却是有绝对的权威,因为汉国可以说是由高原一手创建起来,而且这一次战争,高原成功的将汉国的疆域扩大了数倍,这样的功绩,除了以前吞并三晋的秦国之外,放眼整个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历史,确实是无国可及。而这样辉煌的战功,更是让高原的威信如日中卞,因此在这个时候,确实没有那个官员敢挑战高原在汉国的权威力。另外这也是因为汉国建国的时间并不长,官员们还没有形成有足够政治影响力的世家世族。
这一来反对的声音顿时消停了大半,许多官员都十分理智的停止了自己的行为,但还是有少数官员,或者是因为头脑不开窍,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仍然坚持拒绝迁都到咸阳去。
而宁戚也就不管他们,立刻分派布置准备迁都的事宜。首先自然是先通告还留在灵寿的高原的嫔妃,蔺文清、耿燕羽、剑舞姬三人。
这时她们也己经接到了高原的通报,对高原的决议自然并无异议,而且蔺文清的见识广阔,知道咸阳才是这个时代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因此搬到咸阳去居住,肯定要比在灵寿要好得多,于是都立刻就开始在宫中收拾。
而其他各部的官员们也都收拾准备,等着迁都,不过还是有少量的官员不死心,仍然希望能够阻止迁都咸阳,既然宁戚等人不愿上书高原,劝阻迁都,那么就自己来干,联名向高原上书,于是这些人在灵寿四处奔走,游说,争取能够拉拢更多的人联名,但一连奔走了六七天的时间,也才凑齐了三十七人,连四十个人都不到,而且基本都是五六品的中下层官员,最高的也只有四品,但就是这样,这三十七个人还是联名向高原上书,要求停止迁都咸阳,改定都城在邯郸。
一个月以后,罗焕和姜明霞带领五千骑军回到了灵寿,再次带来了高原的命令,这时高原己经先行由邯郸前去了咸阳,并且在咸阳等候灵寿官员迁移,同时要求在一个月内,先期动身迁移一批官员到咸阳去,其他官员随后陆续动身,而罗焕、姜明霞则是付责保护蔺文清、耿燕羽、剑舞姬三人,以及灵寿王宫中的人员,立刻起身,赶去咸阳与高原汇合。
虽然高原在命令中根本就没有提及灵寿的官员联名上书,要求停止迁都咸阳,改为定都在邯郸后事情,就像是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但洠в刑峒氨旧硪簿褪且恢痔龋慰龈咴陕藁馈⒔飨剂饺死吹搅槭俅睿鸵丫芩得饕磺辛耍搅苏飧鍪焙颍褂兴也皇度ぃ炊郧ǘ迹慰鼍褪欠炊砸矝'有用。
宁戚立刻下令,命令由申慎带领第一批官员,立刻准备动身,赶去咸阳,其他留守的官员也都抓紧准备,随后将陆续迁移到咸阳去。而其他官员们也都彻底死了心,开始老老实实是收拾整理各种书简文册等物,准奋迁移。
蔺文清、耿燕羽、剑舞姬三人自然没有异议,而且她们和高原分别了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都十分想念高原,更是希望能够与高原团聚,因此都十分高兴赶奔咸阳去。
只有那三十七名联名上书的官员这时十分尴尬,尽管高原没有提这件事情,也算是给足了他们面子,但绝大多数人心里都自觉得过意不去,因此这三十七名官员中有三十一人都提出了辞呈,而另外六人虽然没有辞职,但也提出,仍然愿意留在灵寿,不愿去咸阳。
第九三二章投效(一)
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