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中华-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更远、伤害更大。
没多久,布置在鸭绿江防线上的105毫米榴弹炮团也开始发威了,其对面的那一路日军更是伤亡惨重,都快被打蒙了。
好在日军各路指挥官下达撤退命令,鸭绿江东侧的日军士兵撒起腿向后面跑,只是75毫米野战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的射程都超过五公里,东侧日军士兵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跑出汉军火炮的射程,不过日军士兵也分散开,导致炮弹的杀伤效果降低不少。
日军指挥官之后东侧的日军撤退,至于西侧进攻汉军阵地的日军,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面对汉军强大的火力,西侧的日军能够逃到鸭绿江东侧,恐怕屈指可数。
当然,还有少部分日军军官心中生出一种想法:或许他们能够冲上汉军阵地呢。
视线转到鸭绿江西侧。
面对现在这种情况,日军军官明白,只有继续向前冲,才有一丝活命乃至获得胜利的机会,一旦转身逃跑,只会死得更快,现在只能背水一战。
“冲锋!冲锋!”
日军军官们挥舞这指挥刀,命令自己的手下要勇敢的向前冲去,然后便被汉军的步枪、重机枪的子弹击倒。
没有一个日军士兵能或者冲到距离汉军阵地更近的地方,那条两百米线就是一条日军的死亡封锁线,前进就是死。
地上的照明弹放出的光芒即将褪去,夜色又在重新笼罩大地,一些日军军官见到如此情形,差点都要发生大笑,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汉军的迫击炮又将一轮照明弹发射出去,光明依旧将夜色驱散。
战场上,日军的尸体堆积如山,还活着的日军士兵踩着同胞的尸体继续向汉军阵地进攻,然后也成为这尸山上的一部分。
距离鸭绿江较近的日军士兵已经被前方的惨烈景象吓到了,唯恐自己也倒在战场上,不少日军士兵逃命般的跳入鸭绿江中,向对岸游去。
可是日军渡江这一处区域的江面宽度至少也是上百米,那些水性不好的日军士兵永远的留在鸭绿江中,只要少部分水性好的幸运的躲过汉军炮弹和子弹的日军士兵才能抵达鸭绿江东岸。
五分钟后,战场上已经倒下上万日军,汉军的火力却依旧没有减弱,这时候残存的日军士兵再也不敢向汉军阵地冲了,他们不是跳进鸭绿江中,就是用同胞的尸体作掩护,躲避汉军的子弹、炮弹。
大局已定。
……
八月前聚集在鸭绿江东侧的五万五千日军,如今只剩下两万八千余人,死亡过半,其中还有不少日军士兵受伤。
如此严重的损失,曰本陆军不可能再瞒下去,曰本高层和明治天皇终于知道前方日军大败的消息,明治天皇大发雷霆。
作为前方日军司令的山县有朋为了逃避战败的责任,在向上面汇报的时候是将汉军的战斗力各种夸大,好像汉军是地球上最强大的陆军一般,日军会失败不是自己指挥无方,而是敌人太强大。
当这份战报送到明治天皇和日本高层,明治天皇和日本高层万分惊恐:汉军怎么可能这么强大?
明治天皇和日本高层心中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因为是山县有朋为了逃脱战败的责任,故意将汉军实力夸大,可是当英军、法军大败的消息传到他们面前时,他们终于相信了,汉军是真的强大,连西方列强的军队都能打败。
山县有朋还向明治天皇和日本高层说明,要想打败汉军,曰本陆军也必须装备更先进的武器,凭借现在曰本陆军手中装备的武器,无论再增加多少人,也无法攻破鸭绿江西侧的汉军防线。
随后明治天皇和日本高层就进行激烈的讨论,首先确定的一点就是往朝鲜调集更多的陆军过去,前方损失如此之大,一旦汉军打过来,朝鲜很有可能会失守。
第二个问题是到底要不要为陆军装备更先进的武器,毕竟曰本国内现在生产不出来更先的武器,只能向西方国家购买。
明治天皇和日本高层商议,决定先和英法两国沟通一下,再商讨下一步该如何做。(未完待续。)
第185章 英法联合舰队出动
【这一章的数据好头疼】
时间来到八月末。
之前英军和法军进攻大汉王国,被汉军打败,损兵折将狼狈而归,英军总司令罗伯茨中将和法军总司令可尔西中将分别将战报发回国内,希望英(法)国能够为两国的殖民地军队装备更先进的武器,否则凭借两国殖民地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败大汉王国的。
当这两封战报分别传回到英国和法国后,在两国高层引发滔天骇浪,两国高层就这份战报,召开多次会议,依旧没有得到什么结论。
然而身处前线的罗伯茨中将和可尔西中将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被他们原本认为弱小的不堪一击的汉军打败,这简直就是他们的耻辱,他们现在最想要做的就是打败汉军、打败大汉王国。
但是短时间这个想法却无法实现,凭借他们手中的陆军,根本打不过汉军,而国内久久没有传过来什么明确的消息,更让他们闹心不一。
陆军战胜不了汉军,但是英法两国在东亚还有海军,就是那支停靠在香港码头的英法联合舰队。
十九世纪以来,西力东渐,中国门户大开,中外通商传教等活动日益频繁,西方各国为了维护其本身的在华利益以及保护其侨民安全,纷纷派遗海军来华。
诸如英、法、德、俄、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皆曾组成远东舰队在中国沿海及西太平洋各地展开活动,或者3艘、5艘,或者10艘、8艘,其中尤以英国远东舰队规模最为可观。经常维持在20艘左右,而且铁甲、巡洋、快船、汽艇、炮船等各类战船无不齐备,是以其战斗力最为强大。
而英法联合舰队则是由英国远东舰队和法国远东舰队组成。
英国远东舰队
英国远东舰队舰船一直维持在20艘左右,1886年前有铁甲战舰(旗舰)一艘、快速舰4艘、帆炮船3艘、炮船4艘、炮艇5艘、通讯及补给船各一艘,合计19艘,总吨位2。7万吨,载炮110门,官兵2567员名。(查到的战舰资料都是英文,就不列举了)
1886年后又增加几艘新舰,使得英国远东舰队总吨位达到3万吨。
到了1888年时,英国远东舰队的舰船就显得稍微陈旧落伍,非但不如法国的远东舰队,连满清与日本向西方国家购买的新式铁甲舰,其性能也比之优越。
当然,凭借英国人丰富海战经验,目前大汉王国的北洋舰队都不敢说能战胜英国远东舰队,至于更加弱小的曰本海军不提也罢。
法国远东舰队
1878年(清光绪四年),法国为了保护其远东殖民地以及和其他列强争夺远东地区的利益,组建了“中国及日本海域分舰队”,司令为准将杜白蕾,继任梅依。
1883年6月,法国任命孤拔上校组建“法国东京分舰队”,并为他增派了1艘铁甲舰、1艘二级巡洋舰、4艘炮舰及2艘二级鱼雷艇,使这支分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25艘。
1884年4月利士比接任中国分舰队司令,8月29日,法国将“中国”与“东京”分舰队合并,组成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副司令利士比,舰队共有5艘铁甲舰、15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船共35艘,官兵4300人。
到了1888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由利士比少将担任,舰队舰船与1884年相比变化不多,
总计拥有六艘铁甲舰:
5915吨的巴雅级铁甲舰巴雅号和白瓦特号
5698吨铁甲舰都威尔号
4585吨拉加利桑尼亚级铁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和凯旋号
3828吨Alma级铁甲舰阿塔朗特号
十五艘巡洋舰:
2363吨拉佩鲁兹级巡洋舰二艘德斯丹号和拉佩鲁兹号
2382吨费勒斯级无防护巡洋舰三艘费勒斯号和佛菲特号以及罗兰号、
1250吨LIMIER级巡洋舰两艘‘窝尔达号和阿米林号
2017吨巡洋舰梭尼号
1330吨BOURAYNE级巡洋舰杜沙佛号和凯圣号
1722吨RIGAULTDEGENOUILLY级巡洋舰侦查号
2042吨INFERNET级巡洋舰香伯兰号
3479吨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
1191吨黎峨级巡洋舰黎峨号
1820吨雷诺堡级巡洋舰雷诺堡号
如果再加上包括益士弼号、腹蛇号、野猫号和鲁汀号在内的炮舰整个法国远东舰队总吨位将超过六万吨,是英国远东舰队总吨位的两倍,实力远超过英国远东舰队。(法国远东舰队的资料是参考另外一本小说的)
不过和英国远东舰队一样,法国远东舰队中也有风帆战舰这种老旧战舰的存在,与之相对应,大汉王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没有一艘风帆战舰,皆是“新式”战舰,两支舰队总吨位超过五万吨,而英法联合舰队总吨位解决十万吨,是其的两倍。
作为名义上的四国联军总司令的罗伯茨中将,将英法联合舰队的司令利士比少将(法国)、副司令哈密敦少将(英国)召来,询问两人是否能够率领英法联合舰队出战。
利士比少将、哈密敦少将听到罗伯茨中将询问,立即表示能够出战,并且做出保证,一定能够击败大汉王国的海军。
随后,停驻在香港码头的英法联合舰队各舰船开始补充给养,进行远征准备。
英法联合舰队的举动,被大汉王国的特工看在眼里,迅速将消息传递回去,一旦英法联合舰队离开香港,汉军就可以着手收复香港和澳门。
另一边,大汉王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已经在东海汇合,正在南下过程中。
英法联合舰队即将出征,但是在出征前利士比少将和哈密敦少将还需要将此行出征目标确定下来。
哈密敦少将:“我军应该一路北上,先将敌人的福健舰队消灭掉,同时将福州船政局摧毁,再依次消灭掉敌人的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将敌人的海军力量全部消灭掉,沿途的造船厂也一个不能放过,我要让中国再也没有一艘船只能够漂浮在大海上。”
“这个方案很棒,祝我们胜利!干杯!”利士比少将递给哈密敦少将一杯红酒,自己也举起另一只手上的酒杯对哈密敦少将说道。
“干杯!”(未完待续。)
第186章 空军!空军!
【抱歉,今晚又不能加更了,今天外出一趟,回来已经两点多了,所以今天晚上八点两更,十点后还有一更】
在浙茳外海,一支由近五十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劈波斩浪,向南航行,从战舰上悬挂着的“漢”字旗就知道,这是大汉王国的舰队,更确切的说是由大汉王国的两支主力舰队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合并而成,姑且称他为大汉王国的太平洋舰队吧。
太平洋舰队南下可不是执行简单的巡航任务,而是要寻找机会歼灭英法联合舰队。
英法联合舰队可是一个庞然大物,光战舰就将近八十艘,总吨位更是接近十万吨,几乎是大汉王国太平洋舰队的两倍,太平洋舰队不可力敌。
更何况太平洋舰队成立时间较短,与英法联合舰队丰富海战经验相比,太平洋舰队几乎没有一丝胜算。
北洋舰队的指挥官是丁汝昌(1836年生),南洋舰队的指挥官是张之洞(1837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