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太空漫游 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者:钟慧元 叶李华
ISBN:978720807397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1
页数:261
定价:¥25。00
文本提供:“萨鲁世界”zjssny
TXT制作:Xinty665
内容简介
2001年弗兰克·普尔被发疯的超级电脑“哈尔”陷害,成了“冰尸”;3001年,普尔获救,努力适应科技比魔法更为神奇的世界。此时,普尔昔日的伙伴戴维·鲍曼已经和超级电脑合为一体,并警告他:来自宇宙深处的智慧生命透过“黑色石板”监视人类,打算消灭人类!普尔能化解这场危机吗……
在阿瑟·克拉克众多作品中,以“太空漫游”四部曲最为脍炙人口,他用丰富的第一手太空科学资料,创造出比现实太空科技更为创新的场景;而他扎实的科学背景,更使作品中提到的科技情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本书是“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四部,史诗的终章。
目录
序:结束漫游
序幕:长子
第一篇 星城
第一章 彗星牛仔
第二章 苏醒
第三章 康复
第四章 观景室
第五章 教育
第六章 脑帽
第七章 简报
第八章 重返奥都韦峡谷
第九章 空中花园
第十章 蜡翼展翅
第十一章 龙来了
第十二章 挫折
第十三章 独在异代为异客
第二篇 哥力亚号
第十四章 告别地球
第十五章 金星之变
第十六章 船长的餐桌
第三篇 伽利略诸世界
第十七章 木卫三
第十八章 大饭店
第十九章 人类的疯狂
第二十章 离经叛道
第二十一章 禁地
第二十二章 冒险
第四篇 硫磺国度
第二十三章 游隼
第二十四章 脱逃
第二十五章 深海之火
第二十六章 钱氏村
第二十七章 冰与真空
第二十八章 小黎明
第二十九章 机器里的鬼魂
第三十章 泡沫风光
第三十一章 温床
第五篇 终曲
第三十二章 安逸的绅士
第三十三章 接触
第三十四章 决断
第三十五章 军情会议
第三十六章 万恶毒窟
第三十七章 千钧一发行动
第三十八章 先发制人
第三十九章 逆天行事
第四十章 午夜的尖峰山
尾声
致谢:最后的感谢
后记:本书资料来源
译后记:改变一生的那本书
附录
本书名词解释
全书系主要人物介绍
克拉克年表
克拉克相关网站
扉页
给秋琳、塔玛拉和玛琳达——
在这个比我们那时代好多了的世纪里,希望你们都能快乐。
序:结束漫游
阿瑟·克拉克 于1996年9月19日
斯里兰卡·科伦坡
“永不解释,永不道歉”或许是给政客、好莱坞名流与企业大亨的最好忠告,不过一个作者应该更体谅他的读者一些。所以,虽然我并不打算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游”四部曲身世复杂,或许需要稍加解释一番。
这一切都始于1948年的圣诞节——没错,1948年!——我写了一篇4000字的短篇小说,参加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举办的竞赛。《前哨》(The Sentinel)描述的是月球上发现了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个外星文明置放的,用意是等待行星生活物种——人类的兴起。直到那时为止,这暗示的是我们实在太原始,因而引不起人家兴趣①。
【① 在太阳系中搜寻外星产品,应该是绝对合理的科学分支(“地球外考古学”?)可惜,由于有人宣称早已发现这类证据,因而使得这门科学备受质疑——而且还遭到NASA的可以打击!竟然有人相信这些鬼话,那才真的是不可思议:要说航天总署刻意假造ET制造的物品,好解决他们的预算问题,那还比较有可能!(交给你了,NASA大老板……)】
BBC拒绝了我卑微的努力,直到几乎三年后,这个故事才收录进惟一一期《十篇故事集》(10 Story Fantasy)杂志,1951年春首度付梓。就像无价之宝《科学小说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的挖苦批评一样,这本杂志“让人记得的惟一原因,是算术很烂(因为里面一共有30篇故事)”。
《前哨》在这种过度状态中超过十年光阴,直到库柏力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联络,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点子可以用来拍那部“天下闻名的”(也就是说,还不存在的)“科学电影佳作”。在我们许多回合的脑力激荡过程中(全都记录于《2001:失落的世界》一书),我们发现月球上的耐心守候者可以当做故事的好开头。结果它的成就不只如此,因为在制作过程中,这个金字塔演化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黑色巨石板——“第谷石板”。
要想全盘了解“太空漫游”四部曲,就一定要记住,库柏力克和我开始计划当初名为《太阳系征服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的故事时,太空时代不过只有七岁大,离开地球旅行得最远的人,也不过只离开地球100多公里。肯尼迪总统虽然宣布美国打算“在这十年里”(1970年底以前)登上月球,但对大部分人来说,那一定还是像个遥远的梦想。1965年,冷死人的12月29日那天,电影在南伦敦②开拍。当时,我们连靠近地球这一面的月球表面看起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还有人担心,第一个出现的航天员陷入一层如滑石粉般的月尘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会是:“救命啊!”大体而言,我们猜得还蛮准的:不过我们的月球景观比真实月球更崎岖不平——因为月球表面经过亿亿万万年来的流星尘吹袭,早就被抚平了。也就只有这一点,透露出《2001》其实是在“前阿波罗时代”制作的。
【② 位于谢柏顿(Shepperton)。在威尔斯(H。G。Wells)的经典作品《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中,火星人曾经在颇具戏剧张力的一幕中摧毁了雪柏顿。】
我们想像在2001年就会有那些巨大的太空站、绕轨的希尔顿饭店,还有到木星去的探索任务,这在今天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现在或许很难理解,因为在1960年代的当时,就曾认真计划建立永久的月球基地、并且登陆火星——完成时间是1990年!说实话,当时在CBS的摄影棚中、就在阿波罗十一号发射之后,我听到美国副总统阿格纽(Spiro Agnew)兴奋地宣布:“现在我们一定要去火星了!”
结果,他没进监狱算他运气。那件丑闻、加上越南与水门事件,不过是那些过度乐观的情势未曾实现的理由之一。
当《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与小说在1968年问世时,我还没想到续集的可能。但到了1979年,真的有了木星任务,我们也头一次能细看这颗巨大行星与其无比惊人的卫星家族。
航海家号太空探测器③(当然并未载人、但它传回来的照片,使得当时即使是在最强力的望远镜中也不过是个光点的世界,呈现出了真实——也出人意表的面貌。木卫一伊奥(Io)上不断喷发的硫磺火山、木卫四卡利斯托(Callisto)被撞击得坑坑洞洞的表面、木卫三甘尼米德(Ganymede)如等高线般的诡异地表景观——简直就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太阳系一样。前往探索的诱惑简直无法抵挡,因此,《2010:太空漫游》也同样给了我机会,去看看当戴维·鲍曼在那谜一般的旅馆房间中醒来后发生了什么事。
【③ 这艘宇宙飞船也运用了《2001》书中发现号飞近木星时利用的所谓“弹弓”,也就是“重力辅助”操作。】
1981年,当我开始写这本新书的时候,冷战还在进行,而我觉得描述一场美苏联合任务,会让自己身陷险境——当然也冒着被批评的危险。藉由将这本小说献给诺贝尔奖得主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当时还在流放中)与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Alexei Leonov),我也强调了自己对于未来合作的期许。当我在“星村”告诉列昂诺夫那艘船要以他命名时,他一派热情洋溢地说“那保证是艘好船!”
当彼得·海姆斯(Peter Hymas)于1983年拍出绝佳的电影版时,我还是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他竟然能用航海家号拍到的真正木星卫星近摄影像(其中某些经过原始出处“喷射推进实验室”的计算机处理)。然而,当时我们还期待雄心万丈的伽利略任务能传回更佳的影像,因为它将在为期数月的任务中详细探查所有的主要卫星。对于这片新疆界的认识,过去仅来自于短暂的飞掠,这次将能大大拓展——而我也再没有借口不写《2061:太空漫游》了。
唉——到木星的途中,却发生了悲剧。原本打算于1986年自航天飞机上发射伽利略号——但挑战者号的灾难排除了那项选择,同时我们很快就清楚看出,想要得到关于伊奥、欧罗巴、甘尼米德与卡利斯托的新信息,至少还要再等十年。
我决定不再等了,而哈雷彗星返回内太阳系(1985年),更提供了一个令人无法抗拒的主题。2061年,彗星将再度出现,那将是《2061:太空漫游》的大好时机,不过我并不确定自己几时才写得出来。我向出版社请求预付一笔颇卑微的预付款。这里面有太多感伤,所以容我引用《2061:太空漫游》中的献词:
本书为纪念特怪的特派总编辑朱迪-琳·德里,
她以一块钱买下本书版权,
——但搞不清楚花这个钱值不值得。
这一系列四本科学小说,写于科技(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与政治发展最令人屏息的30年间,显然很难毫无矛盾。但就像我为《2061》所写的引言,“正如《2010:太空漫游》不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篇,本书也不是《2010:太空漫游》的续篇。这几本书应该说是同一主题的变奏曲,里面有许多相同的人物和情节,但不一定发生在同一个宇宙里。”如果你想看看不同媒体的优秀模拟作品,就听听安德鲁·韦伯与拉赫曼尼诺夫对同样一小段帕格尼尼音符的诠释吧。
所以这部《3001:太空漫游》抛去了前辈的许多元素,但发展出了其他的——我希望也是更重要的——而细节也更棒的元素。早期几部书的读者,若对这样的改头换面觉得困惑难解,我希望能劝他们不要寄愤怒的抨击投书给我,就让我借用某位美国总统颇亲切的评语吧:“别傻了,这是小说嘛!”
而这也全都是我自己的创作,如果你还没发现的话。不过我更享受与简特瑞·李(Gentry Lee)、麦可·库布-麦道威(Michael Kube…McDowell),还有已故的麦克·麦奎(Mike McQuay)的合作——如果将来我还有什么大得自己无法掌握的计划,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找这一行最棒的枪手——但这一本《3001:太空漫游》必须是一项独力完成的工作。
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的心血:呃,几乎每个字。我必须承认自己是在科伦坡的电话号码簿上找到“席瑞格纳纳山潘达摩尔西教授”(见本书第三十五章)这个名字;希望这个名字目前的主人不反对我借用。另外我也从《牛津英语辞典》中借了几个字词。而你们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