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酒徒 >

第244章

大唐酒徒-第244章

小说: 大唐酒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将皆在马上躬身呼道,“大事可成,末将等恭喜王爷!”
  李琮嘴角浮起一丝得意的笑容,昂昂然抬起头来,望向了那阴霾密布的天际,任凭大风吹散了他的头发。
  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真好。李琮缓缓垂下头去,紧紧地攥紧了拳头。
  在李琮看来,他的大事基本已经成了大半。此刻,剑南道郑陇的兵马因为吐蕃兵马的袭扰剑南,而不得不被迫回撤剑南。而还有一部吐蕃军马正在向膳州急进,只要让这一路吐蕃军马跟他的大军合兵一处,面对正面李隆基调集而来的十万军马,他有绝对的胜算。
  只要他硬那下聚集原州的这十万军马,他当可以直入长安,从皇位上将李隆基撵下来。有吐蕃人的牵制,大唐皇帝便不敢将全部兵力都调集在长安一线,而纵然是皇帝孤注一掷,调集全国兵马于长安外围,李琮也深信,这些年自己跟诸镇节度使的暗通款曲功夫不是白下的。
  对于某些节度使来说,或许不会跟随李琮起兵,但只要李琮在与皇帝的战争中占据优势,他们却可以对皇帝的诏令阳奉阴违,从暗里配合李琮的行动。甚至,倒戈相向。
  这是李琮最大的暗着,也是他的依仗。
  李琮最大的忌惮就是在西域的萧睿。如果萧睿从西域起兵,在他的背后捅上一刀子,那可就是致命伤。所以,对于萧睿的行动他关注之极,每日都有探马从西域报回关于萧睿的消息来。
  李琮很是放心,萧睿目前还在小勃律,就算是萧睿立刻从小勃律回军西域,再从西域入关,也来不及了。等他率军进了玉门关,他早就大事已成坐在长安的皇宫里饮宴了。
  一旦登上大唐皇位,小小一个萧睿还算得了什么?想起与萧睿之间的种种纠葛和恩怨,李琮脸上的神色渐渐阴沉起来,一抹冷厉的杀机一闪而逝。
  他转过马头,正要纵马回营,突然一骑飞速而至。
  马上,一个校尉面色有些不安,急急在马上呼道,“王爷,吐蕃两路兵马突然撤回了吐蕃国内。剑南道郑陇率兵自松州又再次挥军北上。”
  什么?李琮闻报面色大变,差点一头从马上栽倒下来,他嘶哑着嗓子吼道,“此事当真?”
  “回王爷的话,吐蕃兵马在一日前突然回撤,事先并没有通报我军,事出突然……”那校尉翻身下马,跪在了李琮的马前。
  李琮嘴唇紧紧地咬着,一丝血迹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他颤抖着身子从马上跳了下来,一个踉跄。身后,一个偏将赶紧上前,一把扶住了他。
  李琮面色惨白,手中的马鞭无力地垂落在地,阴森森地咒骂了一声,“吐蕃狗!那,那萧睿的动向如何?”
  李琮突然怒吼道。
  校尉摇了摇头,“王爷,暂无消息传来。”
  ※※※
  皇宫。
  李隆基面色阴沉着,在御书房里团团转了两圈,蓦然一脚踹开了报信的小太监,大步走出了御书房。
  站在御书房门口,李隆基有些愤怒地吼了一声,“高力士,老东西,老奴才!”
  高力士从不远处喘息着奔跑过来,“皇……皇上,奴才在!”
  “你去把章仇兼琼那几个无用的废物给朕召进宫里来……”李隆基狠狠地瞪了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知道皇帝心情非常糟糕,也不敢怠慢,赶紧摇晃着肥硕的身子就向宫外跑去。但没跑两步,就又听李隆基喊了一句,“回来!”
  高力士心里叹息着,也没有问什么,只是默默地垂首站着。
  只听李隆基愤怒地低吼着,“朕竟然小看了李琮这小贼,他,他竟然背着朕,跟那几个节镇暗通款曲,哼……等朕平定了李琮叛军,朕定然将这几个逆贼满门诛杀……”
  高力士噤若寒蝉地垂首不语。作为跟随李隆基多年的老奴才,他深知此刻李隆基心情的复杂和恶劣,在这个时候,除了保持沉默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还有,那萧睿还没有出兵西域吗?”李隆基的心情似是渐渐平静下来,冷声问道。
  “皇上,萧郡王目下似乎还在从小勃律回师西域的路上……”说到这里高力士心头一凛,想了想继续说道,“皇上,从小勃律回军再从西域整军入关,怕是没有一月的功夫是不成的……”
  “哼,算了,朕也不指望他了。”李隆基狠狠地跺了跺脚,咬牙切齿道,“传朕的旨意,朕要亲至原州,跟那小贼决一死战。”
  高力士眉梢一跳,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呼道,“皇上,万万不可啊。有朝廷十万大军集结原州,李琮叛军定然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皇上乃是九五之尊,万万不可亲身涉险哪……”
  李隆基冷哼了一声,“那朕该怎么办?坐在长安城里,等着李琮叛军攻进来吗?”
  ……
  ……
  李隆基回到御书房里缓缓坐下,高力士赶紧递上了一杯热茶。
  御驾亲征那自然是一句气话,他哪里会亲自上战场。
  定了定神,李隆基叹了口气,“老东西,速速传召岭南经略使范常在,江南道行军大总管马如龙,再从两地调集兵马10万即刻向长安开进,护卫长安。”
  高力士低低应了一声,匆匆离去。在出门的时候,却见妩媚的武惠妃盈盈在宫女的簇拥下而来。
  “老奴拜见娘娘。”高力士默默地拜了下去。
  “大将军,皇上……”武惠妃投过问询的一瞥。
  “娘娘……皇上心情不佳,正在为战事烦恼……”高力士叹了口气,“老奴有皇命在身,先退下了。”


第320章 原州破,长安乱(一)
  武惠妃盈盈走进御书房里,但她发现,李隆基的兴致儿并不高。要是以往,李隆基起码会笑着打声招呼,但今儿个,李隆基只是抬头瞥了她一眼,就挥挥手止住了她的行礼。
  “皇上……”武惠妃幽幽道。
  “爱妃啊……”李隆基叹了口气,刚要说什么,突听门口传来一个小太监恭谨尖细的声音:“启奏皇上,紧急军报!”
  李隆基的眉梢一挑,沉声道,“进来!”
  小太监进门后跪伏在地,大声道,“皇上,兵部急报,进攻剑南的吐蕃军马突然回撤,剑南道节度使郑陇郑大人已经再次率军北上,增援原州了。”
  “好!”这么些天了,李隆基终于迎来了一个让他高兴的好消息。虽然他并不知道吐蕃军马为何突然回撤,但不管是为何,只要是撤了就好——如此一来,郑陇的5万剑南军就可以继续挥师北上,从侧翼对原州构成增援。
  在大唐皇帝跟李琮叛军的这场正面交锋中,李隆基又看到胜利的天平正在向自己倾斜。
  这些日子,李隆基的心情非常复杂、非常烦躁。他原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只要他动动嘴,大军开动,李琮叛乱就会不战自平。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大吃一惊,无论是李琮叛军的战斗力,还是李琮个人的影响力,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5万唐军阻挡李琮叛军渡过黄河,但却被李琮叛军击溃,最后不得不退守原州。这个时候,又传来吐蕃人袭扰的消息,这让李隆基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李琮竟然跟吐蕃人有勾结,这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明白。
  假如吐蕃人真要攻进大唐疆土之中,势必会牵制半数的大唐军力。而这就给李琮带来了机会。如果李琮一举攻破原州唐军的防线,长驱直入,长安危矣。
  本以为李琮是只小麻雀,一箭就可射死,但如今却变成了难缠的雄鹰,内忧外患之下,李隆基如何能不愤怒和恼火。
  而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通过李琮叛乱,他发现,作为大唐皇帝,他对于地方藩镇兵马的掌控力存在极大的“隐患”。各镇节度使竟然对他的诏令阳奉阴违,不仅调兵迟缓,调集应诏来的军马并非各镇的精锐。
  这意味着什么?李隆基想想都毛骨悚然。
  但李琮叛军未平,他想发作也不能,只能哑巴吃黄连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唯一令他感到庆幸的是,朔方节度使田仁琬应诏而来,亲自率军5万迎击李琮叛军。
  李隆基长出了一口气,心情也好了起来,他笑了笑,斥退了宫女和太监,一把将武惠妃抱了过来,就像以往一样将她放在了自己的膝盖上,那双苍老的手又习惯性地抚上了她高挺的酥胸。
  武惠妃身子一颤,眼神中却闪出一丝厌倦。皇帝已经很久没有碰她了,但他再次的抚摸却没有唤起她的欲望,而是让她感觉有些不适。
  李隆基的喘息渐渐变得密集起来,他一把将武惠妃抱在一旁的床榻上,探手便深入了她的衣裙深处,贪婪地在她丰腴滑嫩的肌肤上游走,从丰满的乳房,一直到黑色的私密地带。
  武惠妃的眼神有些迷乱,忍不住背过脸去,强忍住内心越来越重的厌恶感,不愿意再直面李隆基那张涨红着的苍老面庞,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临幸。她有心拒绝,但她知道,她不能拒绝。
  但李隆基却喘息着突然没有了下文。他无力地走从她的衣裙内退走,如同那退潮的海水,再也没有了一丝留恋。他脸上浮起一丝痛苦,尴尬地轻轻怕了拍武惠妃的肩膀,低低道,“爱妃,朕有些累了。”
  武惠妃妩媚的脸上微微笑了笑,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坐起身来,轻轻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裙,眼前却浮现起一张年轻的、英挺的、嘴角总是浮现着淡淡微笑的脸庞。
  武惠妃的心里一颤,情不自禁地发出幽幽一叹,缓缓站起身来。
  ※※※
  红日高悬,被吐蕃人袭占过后的膳州城一片狼藉,城门洞开,进出城门的官道上到处是吐蕃掳掠后的痕迹。城楼上,大唐的旗帜或被烧毁,或者直接倒落在地,被无数吐蕃士卒践踏成肮脏的布条。
  膳州守军一部退往原州,一部死在了吐蕃军马的铁蹄下。李琮叛乱,已经让膳州守军惴惴不安,突然又冒出一支上万人的吐蕃大军侵袭,仅有2000守军的膳州城焉能不破。
  但吐蕃人在膳州一带只呆了两天,便仓惶退走,只留下了一座饱经蹂躏的空城,留下数千惊魂未定的膳州百姓。
  但膳州百姓惊惶的心还未完全平静下来,又突然有一支数万人的大军铺天盖地的从吐蕃境内开拔过来,黑色盔甲杀气腾腾,陌刀长枪林立来去纵横。
  ……
  ……
  萧睿率领的2万安西大军终于急行军奔出吐蕃境内,赶在原州大战之前赶到了膳州。但出乎诸将意料之外的是,萧睿命令全军在膳州休整,并没有直接开赴原州一线,参与唐军与李琮叛军的决战。
  萧瑟的秋风漫卷着天地,天色极其阴沉。萧睿昂然站在膳州城楼上,凝望着乌云深重的原州方向。那里的云层阴霾格外浓重,似乎正不断有黑色的杀气从大地间升腾而起,冲上云霄。
  封常清、李嗣业、李光弼和令狐冲羽四人一字排开,默然站在萧睿的身后,面面相觑,都琢磨不透萧睿的心思到底为何。尤其是封常清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说萧睿不愿意参与平叛,那又何必千辛万苦地穿越吐蕃高原急行军赶到膳州;但如果说萧睿急于平叛立功,但大军到了膳州,他却让大军按兵不动起来。
  李嗣业和李光弼毕竟跟随萧睿日久,知道自家这郡王心中自有决断,心里虽然疑惑但却还是能沉得住气。令狐冲羽就不用说了,他完全就以萧睿马首是瞻,萧睿的命令无论对错,他都会冲在前头。
  只有封常清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