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0-奇效良方(1) >

第57章

070-奇效良方(1)-第57章

小说: 070-奇效良方(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封泥之,百日发视之,如绿叶色。复炊一斗秫米纳酒中,复封四十日,便漉去滓,温饮 
一盏,日三,其药滓曝干,捣罗为细末,酒调一钱服之尤妙。一切三十种风,有不治者悉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驻颜暖腰肾。 
干葡萄(一斤,末) 细曲(五斤,末) 糯米(五斗) 
上炊糯米熟,候冷入面并葡萄末,水三斗,搅令匀,入瓮盖覆候熟,实时饮一盏,不拘 
时。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补五劳七伤,长肌肉,填骨髓。 
生地黄(取汁一斗) 生姜(取汁一升) 酥(一斤) 蜜(一升) 杏仁(一升,汤 
浸去皮尖 
上先取地黄汁于银器中,煎如稀饧,纳姜酥蜜杏仁等和,更煎令稠,于不津器中盛,每 
服以温酒调一蚬壳服之,日三度服之。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治腰脚疼痛,腹内一切冷病。服之令人肥白,颜色悦泽,身体轻健,骨髓 
马,久服可通仙矣。 
薯蓣 杏仁(一升,汤浸去皮尖双仁) 生牛乳(三升) 
上烂研杏仁,入牛乳绞取汁,以杏仁尽为度,后取薯蓣相合,都入新磁瓶盛之,密封瓶 
口,安于釜中,以重汤煮一复时乃成。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一匙服之。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半黄梅(一百枚,椎去核并仁) 青椒(四两,拣净) 甘草(四两,炙为末) 生姜 
(一斤 
上于净盆中,一处拌匀,安烈日中晒半月,以色变稍紫为度,更约稀稠得所为佳,安净 
器中,每用少许沸汤点。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橙子(十个) 干山药(一两) 盐白梅(四两,捶破去仁,不去核) 盐(四两,炒 
用) 甘 
上先用橙子山药甘草白梅,一处研细,捣成饼子,焙干,研为细末,入檀香半两尤佳。 
一方入生姜二两,百沸汤调。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神曲 官桂 干姜(煨,各二两) 乌梅(八两,净洗,拍碎) 甘草(七两,净) 盐 
(三 
上将前五味焙干,为细末,后入炒盐,衮令作一处,用新净磁器贮,白汤点下。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清神爽气。 
香附子(一两,拣大而无皮者,炒) 缩砂仁(一两半,炒。) 木香(一分) 檀香 
(一钱) 
上件同为细末,入盐点服,不拘时。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治精神不爽,头目昏眩,心忪烦躁,志意不定。 
檀香(不见火,三两) 川芎(不见火) 白芷(不见火,各二两) 桔梗(焙,三十 
两) 甘 
上为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常服调中顺气,安神定志,清爽头目。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粟米(一升) 生姜(十两) 甘草(四两) 草果肉(二两) 
上先将粟米淘净,同生姜研碎,罨一宿,作饼子,焙干,却同将甘草草果捣罗为末,若 
更入白术二两绝妙,每服二三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乌梅肉 甘草(各二两) 百药煎(一两) 白芷(半两) 白檀(三钱) 
上为细末,用沸汤点服一二钱,食前服。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百药煎(三两,细切) 檀香(锉) 白芷(各二两半)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细末,檀香一二钱,以百沸汤不拘时点服。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桂花(二升,拣去青柄子,细研,以磁器贮覆略蒸,花须就园摘,堕地者不可) 甘草 
( 
上为细末,同桂心打匀,量入炒盐少许,磁器盛贮,莫令漏气,如常法点服。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腊中合,伏中方成;伏中合,腊中方成,故名造化汤。 
乌梅(去仁,留核) 甘草 盐 
上每合时三味,各以一斤为准,炒盐为妙,等分不焙。先以乌梅甘草杵为粗末,次以盐 
一处拌匀,入罐子,实按收起,须腊月或伏内合,半年后方取出焙干,研为细末,如常法点 
服,夏月宜浆。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官桂(去粗皮,半两) 丁香 檀香(各一两) 甘草(锉,一两半) 缩砂仁(四两) 
盐( 
上先将盐炒令干,次入缩砂甘草,慢火炒黄色,乘热用净器先入一半在底,次下丁檀在 
中,又以一半盖之,密封口,候冷入桂,急碾为细末,拌匀,磁盒窨五日,沸汤点一钱。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青橘(一斤,切去核,晒干) 檀香(半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入盐少许,点服不拘时。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草豆蔻(一两,用生姜五两,切片同拌炒,以水三升,慢火煮,水干为度,取出焙干) 
白豆蔻仁 益智仁 莪术(各半两) 粉草 炒盐(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以沸汤点服一二钱,食前服。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冲冒雾气,春天不可无此,空心进饵。 
沉香 木香 人参 肉豆蔻 茴香 草豆蔻 荜澄茄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沸汤入盐少许,点服一二钱,不拘时服。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宽中快气,消酒食。 
橙子(三斤,大者破去核,切作片,子连) 生姜(五两,去皮,切片,焙干) 
上件于净砂盆内烂研如泥,次入炙甘草末二两,檀香末半两,并搜和作饼子,焙干为细 
末,每服一钱,用沸汤入盐少许点服,不拘时。 

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属性:用乌梅一斤,捶碎,甜水四大碗,煎至一碗,滤去滓,白沙蜜五斤,砂仁末半两,入砂 
石器内,慢火熬成赤色膏为度,取下放冷,加白檀末三钱,麝香一字,搅匀于磁石器内盛 
贮,封口一宿,夏月冷水调,冬月沸汤。 
乌梅化痰止烦渴,蜜生津液润心肺; 
白檀大能解暑毒,麝香通窍辟邪气。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属性:夫人之禀赋,天地以生,而以心为主宰,肾为根本。心肾既病,则精神减而志意散,百 
病由是而生也。《内经·汤液醪醴篇》何以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谓其精坏 
神去,则营卫不可复收,营泣卫除,故病不可愈也。夫肾藏精与志,为生性之本,元气之根 
,精神之所舍也。《灵枢经》云∶积精全神,此之谓也。且人身有精而后有神,今精神既坏 
,则心肾不济,而盗汗遗浊等病,奚可无焉?盖精者,肾之液也;汗者,心之液也。心之所 
藏者神也,肾之所藏者精也。而心有病则神不守舍,而日患怔忡,恍惚失志,夜多异梦,登 
高涉险,或发追捕,或与鬼交,睡出盗汗;而肾受病则髓海枯竭,而日为精神倦怠,脚膝软 
弱,遗精白浊。诸虚百损,莫不由是心肾而致也。至如人病有至如是,尚或孜孜于财气,恋 
恋于色欲,不知遵节禁忌,愈伤坎离,以致沉羸而成痨瘵诸疾。若曰五劳六极,六损七伤, 
五尸九虫十疰,诸骨蒸之证是也。盖五劳者,志劳思劳忧劳心劳瘦劳,此五脏之病也;六极 
者,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肉极精极,此六腑之患也;七伤者,心肝脾肺肾并内外所伤,或为五 
脏并骨脉所伤,为七伤也;五尸者,为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疰也;九虫者,曰伏虫蛔虫白虫 
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也;十疰者,为风疰气疰寒疰生人疰凉疰酒疰食疰水疰尸疰土疰 
也;诸骨蒸者,为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鬲宗筋回肠玉房脑骨髓筋脉血肉是也。 
然劳极损伤,尸疰诸蒸之名,既以闻矣,其所感之因,所患之状,又果何如哉?曰∶矜持志 
节,劳伤乎肾,应乎骨极;预事而忧,劳伤乎肺,应乎气极;意外思虑,劳伤于脾,应乎肉 
极;尽力谋虑,劳伤于肝,应乎筋极;曲运神机,劳伤于心,应乎脉极。劳极精气,变生诸 
疾,此非五劳而应六极者哉。盖劳者谓劳于神气,伤者谓伤于形容也,而六极之病,又何 
如气极者,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血极令人颜色少泽,眉发脱落 
,忽忽喜忘;筋极令人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骨极令人酸削,齿痛,手足烦 
疼,不可举动行立;肉极令人羸瘦,面无色泽,饮食不为肌肤;精极令人气翕翕然,内虚五 
脏,气不足,发落,悲伤喜忘。六损者,为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则自上而下;感 
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则自下而上。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则皮聚而毛落;二损 
损于心,则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三损损于胃,则饮食不为肌肤,若损过此,病不可治 
矣。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则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则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 
损于脾,则肌肉消铄。若损过此,证难以疗矣。是故心肺损而色弊,肝肾损而骨痿,脾胃损 
谷不化,斯谓六损也。若饮食不节伤脾,思虑太过伤心,色欲太过伤肾,起居无常伤肝,喜 
怒悲愁太甚伤肺,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身伤于内,此所谓七伤也。若昼感之则病营,夜 
感之则病卫。营卫经行,内外交运,各从其所司也。五尸者,蜚尸则发无由,渐忽而至,如 
飞走之急疾,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 
,卒有所犯,令人心腹胀满,刺痛喘促,攻刺两胁,上冲心胸,瘥后复发,停遁不消;寒尸 
者,缘身内尸虫,与外邪相引接,而成发动,令人心胸胀满刺痛,但至冬感寒气即发;丧尸 
者因人年命衰弱,至于丧死之处,心意忽有畏恶,其身内尸虫,性既忌恶,更接引外邪,共 
为此病,其发亦心腹刺痛,胀满喘急,但逢丧死,其病则发也;尸疰病者,挟外鬼邪之气, 
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知所苦,或腹痛胀满,喘急气息,上冲心胸,傍 
攻两胁,或累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愦,每节气改变,辄致 
大恶,积月累年,渐至于死,死后复易傍人,乃至灭门,以其尸病,故易傍人,故为尸疰。 
九虫者,一曰伏虫,长四分,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长一尺,贯心则杀人;三曰白虫,长 
一寸,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四曰肉虫,状若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 
,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胃虫,状如蛤蟆,令人呕逆吐哕;七曰弱虫,又名鬲虫,状如瓜 
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虫,状若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至微细,形似菜虫,居回肠, 
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及生痈疽疥癣, 龋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