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奇效良方(1)-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每用三五丸,白汤化下,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晡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及大病瘥
后,余毒不解,或伤寒病后食羊肉,体热不思食。
羚羊角(镑) 地骨皮肉 秦艽(去土) 麦门冬(去心) 枳壳(麸炒) 川大黄(蒸)
柴胡(去芦) 赤茯苓(去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黄 人参 鳖甲(去裙,醋炙
黄,各等分)
上锉碎,每服二钱,水半盏,乌梅半个,煎至三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骨蒸,潮热往来,心膈烦悸,及伤寒后气未解。
柴胡(去芦) 地骨皮(各三两) 知母 甘草(炙) 鳖甲(醋炙黄) 黄芩 人参
(各二钱半) 赤茯苓(半两)
上锉碎,一岁二钱,水六分,姜梅各一片,煎三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疳热,身多壮热,黄瘦,久服令儿肥白。
黄连 黄柏 甘草(微炙) 青橘皮(去穣,各等分)
上为末,入麝香少许, 猪胆汁和,入石器鬲汤煮五七沸,挂风处一宿,丸如绿豆大
,米饮下五七丸至十五丸,不拘时,日三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疳病者,多因阙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
不能行,发竖无精神。
黄连 神曲(炒,各半两) 大麦 (炒) 肉豆蔻(面裹煨) 使君子(去壳,各二
钱半) 木香(一钱) 槟榔(一个,不见火)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萝卜子大,白熟水下三五十丸,看大小增减,空心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五种疳疾。
五灵脂(不夹沙石者)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五色为丸,一分腻粉为衣,一分密陀僧为衣,
一分百草霜为衣,一分朱砂为衣,一分青黛为衣,晒干和作一处,每服三四十粒,不拘时,
米饮汤下,日三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食后多发热,或夜则凉,此血热证,疳热皆可治。
宣黄连(去毛) 赤芍药(各半两) 草龙胆(去苗) 青皮(去穣,各二钱半) 槟
榔(一个,大者) 麝香(少许)
上为末,猪胆汁少入面糊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米饮空心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镇心脏,压惊化痰,堕涎除风。
朱砂(另研) 白僵蚕(炒,去丝嘴) 白附子(湿纸裹煨,焙干) 天南星(炮,各
半两) 干蝎(一两,铫内炒令熟,不可太过)
上件入麝香半钱,共为细末,面糊为丸,粟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煎金银薄荷汤
下。如盗汗煎麻黄根汤下,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吐泻。
人参 白茯苓(各二钱) 丁香(二十个) 白术(二钱半,炮) 甘草(半两,炙) 紫
苏(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木瓜煎汤,入盐些少调服,不拘时。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诸疾。
青黛(另研) 雄黄(另研) 胡黄连 熊胆(温水化开) 芦荟(另研) 朱砂(另
研,各等分) 白附子(二枚) 麝香(少许) 蟾酥 水银(各一皂子大) 铅霜 龙脑
(各少许)
上为末,重入乳钵内研细,令匀,用 猪胆一个,取汁熬过,浸蒸饼少许为丸,如黄
米大,曝干,器内收,密封,或用时旋取为丸,每服二丸,各根据后项汤使送下。
惊风,白汤下二丸。搐搦,将一丸温水化开,滴入鼻中即喷嚏,即可更用薄荷汤吞二三
丸。久患五疳瘦脊,脚细腹胀,肚上青筋,头发稀疏,爱吃泥土,时咬指甲,瘦弱,米饮下
。泻痢频并,米饮下。疳蛔虫咬,苦楝子煎汤下。
鼻下赤烂 ,口齿疳虫所蚀,口疮,并用乳汁化开,涂在患处。疳眼雀目,取白羊肝一
叶,用竹刀批开,纳药二丸,以麻线缚定,米泔水内煮熟,令儿食肝,恐小不能食,乳母嚼
与儿吃。乳母用忌毒物姜蒜鸡鸭猪肉,此药隔二三日服一次,能除孩子百病。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风,遍身发热,变蒸诸惊,胎惊丹毒等热,并皆治之,及急慢惊风,
亦宜服之。
人参(二钱半) 天麻(洗) 僵蚕(炒) 麻黄(去节) 全蝎(去毒,各二钱) 甘
草(炙) 辰砂(一钱半,另研)
上件为末,然后入朱砂和匀,再乳极细,每服半钱,用水半盏,煎数沸,入干胭脂少许
,再煎一沸,温服,不拘时。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惊疳,乳食不化,内成积聚,腹大体小,潮热往来,五心烦热,揉指咬甲,蛔虫
自利,颈项结核,肚痛无时,遍身疮疥,小便如泔,夜多盗汗,嗜泥炭,喜甘甜,或疟或渴,
或吐或泻,或百日内外,因吞恶血,绞刺啼叫,脾部虚弱,易为伤犯,故百疾发生,并宜服
之。常服消宿食,破滞气,发散疖毒,不可疑药味粗贱。兼见巴豆可畏,不容服饵,殊不知
脾主中州,万物发生之原。脾积闲饮,血荣气卫,宁色蹇涩,何疾不因此发生。累累用验,
告勿他疑。
巴豆(一百单八粒,并去心膜,对对排列得定,不可失落星儿,更用沉香水浸过,此药
去心壳膜,务在精制,稍行不净,难取神效,壳膜能伤胃,心能发呕) 橘皮(一两,去白,
切如小指面大,片片令匀,将巴豆拌和,受晓露七夜,二件锅属性武火炒令黑色,拣出巴豆,
令出油尽) 苍术(去粗皮,六钱,浓煎,犀角水浸,受太阳七日晒干入锅内微炒,遂将橘
皮同碾为细末,将巴豆加入末内,再研为细末)
上件为末,和匀,水浸蒸饼糊为丸,如萝卜子大,量儿大小,加减丸数,临卧生姜汤送
下。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五痫,惊悸狂叫发搐,上盛涎潮等疾。如寻常涎盛有紧慢,并宜服之,不动脏腑,
养小之家,宜预合以应仓卒,其验如神。
皂角(四两,去皮枯碎,水五六碗,浸抑取汁,滤过,在银器内熬成膏子) 白矾(四
两,枯过) 半夏(洗) 辰砂 天南星(炮,各一两) 蝎梢(炒令香) 麝香(一钱) 雄
黄白附子(炮) 白僵蚕(洗,炒去丝嘴,各半两) 蜈蚣(大者一条,去头足,酒浸,
炙) 乌蛇(酒浸,去皮骨,焙干,二钱半)
上件为末,用皂角膏为丸,如未能就,加些生姜汁打糊同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六七岁三四十粒,薄荷汤生姜汤俱可送下,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诸痫 倒,便手足搐搦,或吐或不吐,或喉间一块痰,咽下方苏,有热痰多日搐,冷
痰多夜搐。若气血强盛,渐渐减少,或虚弱搐。五脏之虚实,邪气相干,有食痫风痫痰痫胎
痫,因伤感而得,或因惊所得,或喜怒而得,病状虽不同,且别其虚实冷热为大要。大抵脉
形气色,决于胸中,一二有眼眶陷,或如鹅眼牛眼羊眼,或眼白红如血,皆不治。不能言,
声音全不退场门,头青如靛,或青脉为头信 信陷,头顶十字开,无辜手足俱废,羊眼无精光,
眼珠平小,半眼努力看人全不动,喑 不能言,不能行,皆不治,或吐痰涎,或清或似胶漆,
在咽喉 有声,常常头目沉重,或瘙痒才发动,一日不省人事。
天南星(光白大者,七个,剜作锅儿) 砂(一两,将 砂填入南星锅内) 赤脚蜈
蚣(七个,去头足) 全蝎(七个,去毒,此二味焙干,为粗咀,俱入南星锅内,装满,
仍用剜下南星末,醋调封南星口)
以上同南星以纸数十重裹了,以酒醋浸透,于泥地上掘一穴坑,方圆一尺,四围排定砖
,用炭十斤烧坑,并砖通红,扫净,以酒醋各二升,泼在坑内,却将南星包儿放在中间,更
砖盖定,次用炭团团护之,经宿次日取出,细切焙干,碾为细末,入后药。
粉霜(另研) 辰砂(各半两,另研) 麝香(一钱,另研) 凌霄花(一两,研细末)
针砂(半两,米醋同炒,另研)
上件各为末,和入前药,再乳极细,分作四分,一分猪心血丸,一分羊心血丸,一分羊
蹄草根汁为丸,一分煮枣肉为丸,如小绿豆大,每三岁儿三十丸,十岁儿一百丸,灯心枣汤
送下,日三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伤寒,头疼发热,浑身拘急,时行疮疹。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各十分) 桔梗 人参 茯苓 天麻 枳壳(各五分)
地骨皮 薄荷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一盅,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伤风发热,鼻塞咳嗽,时行疮疹。
人参(七分) 细辛(五分) 桔梗 干葛 升麻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七分) 薄
荷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感风,发热头疼,鼻流清涕,及温壮悉治。
人参 防风 天麻 前胡 柴胡(各七分) 茯苓 桔梗 枳壳(各五分) 细辛(三
分) 川芎(七分) 薄荷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感风发热咳嗽。
人参(五分) 前胡 半夏(各七分) 茯苓 紫苏 陈皮(各五分) 干葛(七分)
枳壳 桔梗(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伤寒,发热头疼夹惊,热极生风,咳嗽痰涎壅滞,鼻塞不通。
天竺黄(七分) 薄荷(一钱) 全蝎 白附子(煨) 甘草(各五分) 羌活 僵蚕 麻
黄(去节)
一方加天麻防风(各七分)
上作一服,用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入竹沥汁半蛤蜊壳,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伤寒,热渴不已。
知母(一钱) 石膏(烧,一钱半) 粳米(八分) 甘草(五分) 加人参(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一钟,红枣一枚,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伤寒,退余热。
前胡(一钱) 柴胡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去心) 人参(去芦) 桔梗(去芦,
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属性:治小儿伤寒发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