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0-奇效良方(1) >

第145章

070-奇效良方(1)-第145章

小说: 070-奇效良方(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定尺寸法
属性: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 
扁鹊《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 
不准。孙思邈《明堂》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 
,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 
着灸,疗病已来,其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定灸多少法
属性: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若 
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注下,宜歇火气 
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点灸法
属性:凡点灸时,须要身体平直,四肢勿令拳缩,坐点勿令俯仰,立点勿令倾侧。灸时孔穴不 
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 
,宜详审之。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发灸疮法
属性: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 
脓坏,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灸,今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 
愈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糖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 
发立坏脓出,疾愈。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奇穴
属性: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恶血,效。 
鼻准一穴,在鼻柱尖上。是穴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立效。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宜灸七壮,不宜灸多。 
聚泉一次,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直者,有缝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 
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 
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嚼咽下 
。又治舌胎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有直缝陷中是穴也。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 
棱针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 
鱼腰二穴,在眉中间。是穴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傍是也。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宜用三棱针出血。出血之法, 
用帛一条,紧缠其项,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 
刺见血,立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 
七壮。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 
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 
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 
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 
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风八穴,在足五指歧骨间。两足共八穴,故名八风。治脚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 
壮。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角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 
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则大效矣。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挛,可灸五壮,两手共 
四穴也。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治瘰 ,可灸七壮。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超骨尖上。是穴大治瘰 ,及治手不能举动,可灸七壮。 
二白四穴,即 门也,在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即 
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久痔脱肛。 
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又治死胎,胎衣不下,可灸五壮。 
又治女人干哕呕吐。又治经血不时。 
内踝尖二穴,在足内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下片牙疼,及脚内廉转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脚外廉转筋,及治寒热香港脚,宜用三 
棱针出血。 
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及小肠疝气,肾家一切证候,悉皆治之。可 
灸七壮,艾炷如鼠矢大。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绕中。是穴又 
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痫等证,当正发时灸之,大效矣。 
体骨四穴,在梁丘两傍,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疼,可灸二七壮。 
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证。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可灸二七壮,治心痛,及腹中诸 
气痛不可忍者。 
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属性:《内经》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内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 
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然谷之前出血,刺足肘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 ,见血立 
已,左刺右,右刺左。《灵枢》云∶有所堕坠,恶血留于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 
于胁下则伤肝。又中风及有所击打,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又头痛不可取于 ,有所 
击堕恶血,恶血在于内,痛不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内经》又云∶肝脉搏坚而长, 
色不青,当病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呕逆。《金匮》云∶寸口脉浮微而涩,皆当亡血, 
设不出汗者,其身有疮亡血故也。子和云,诸落马坠井,打扑伤损,闪肭伤折,杖疮肿散, 
痛不止者,可峻下之。痛止肿消,宜以通经散等药治之。此堕坠之病,《内经·灵枢》、 
《金匮》、子和,所论其详,独正骨兼金镞科,惟危氏言其整顿手法,折伤手足,各有六出 
臼、四折骨、背脊骨折法、十不治,并用药法,则至矣尽矣。后田马骑启发前人之书,补其 
阙略,经义大同小异。此科之书,当重危氏,今之学人,专攻治外,不行诊视,不明其脉焉 
。知内伤轻重,因此之误,不浅浅哉?若能识折伤出臼,出臼处搦入其窠,折伤处根据法夹缚 
,明脉理的在何经受证,用后项次序之药,终无夭阏之祸,可不谨乎?今将人之周身总三百 
六十五骨节,开列于后。 
人身总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一百六十五字都关次之。首自铃骨之上为头,左右前后至 
辕骨,以四十九字,共关七十二骨,巅中为都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及有液,)次颅为髅 
骨者一(有势,微有髓,)髅前为顶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无此骨,)髅后为脑骨者一(有 
势,微有髓,)脑左为枕骨者一(有势无液。)枕就之中,附下为天盖骨者一(下为肺系之本,) 
盖骨之后为天柱骨者一(下属脊窳,有髓,)盖前为言骨者(一言上复合于髅骨,有势无髓,) 
言下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髅前为囟骨者一(无势无液,)囟下为伏委骨者一 
(俚人讹为伏犀骨是也,无势髓,)伏委之下为俊骨者一(附下即眉宇之分也,无势髓。)眉 
上左为天贤骨者一(无势髓,下同,)眉上右为天贵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为智 
宫骨者一(无势髓,)右睛之上为命门骨者一(两睛之下,中为鼻。)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无 
势髓,)梁之忘为颧骨者一(有势无髓,下同,)梁之左为骨者一 (颧 之后,即耳之分,) 
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无势髓。)左耳为同正骨者一(无势髓,)右耳为纳邪骨者一(同上,) 
正邪之后溪完骨者,左右共二,(无势,无髓,)正寻之上附内为嚏骨者一(无势少穴,)嚏 
后之上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有势少液,)嚏上为 骨者一(无势多液,)其 后连属 
为颔也,左颔为乘骨者一(有势多液,)右颔溪车骨者一(同上,)乘车之后为辕骨者,左右 
共二(有势有液,)乘车上下,出齿牙三十六事(无势髓,庸下就一,则不铭其数,)复次铃 
骨之下为膻中,左右前后至 ,以四十字,关九十七骨,辕骨之下,左右为铃骨者二,(多 
液,)铃中为会厌骨者一(无势髓,)铃中之下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咽下为喉 
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同上,)喉下为咙骨者,环次共十事(同上),咙下之内为肺系骨者, 
累累然共十二(无势髓,)肺系之后为谷骨者一(无髓,)谷下为KT 道骨者左右共二(同 
上,)咙外次下为顺骨者共八(少液,)顺骨之端为顺隐骨者共八(同上,)顺下之左为洞骨 
者一(在上溪是,)顺下之右为棚骨者一(女人无此,)洞棚之下中央为 KT 骨者一,(缺 
盆有人呼为 骨,) KT 真下为天枢骨者一,(无髓,)铃下之左右为缺盆骨者二,(有势 
多液,)左缺盆前之下为下厌骨者一,(无髓,)右缺盆前之下为分 骨者一,(同上,)厌 
之后附下为仓骨者一(同上,)仓下之左右为 骨者共八(有势无液。) 下之左为胸骨者一 
(男子此骨大则好勇,) 下之左右荡骨者一(女子此骨大则多夫,)胸之下为乌骨者一(男 
子此骨满者发甲白,)荡之下为臆骨者一,(此骨高多彘外家,)铃中之后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 
(上接天柱有髓,)脊窳次下为大动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动之端为归下骨 
者一(道家谓之尾闾,)归下之后为篡骨者一(此骨能限精液,)归下之前 骨者一(此骨薄 
者遇字处隐下,)复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衬以二十五字,关六十骨(此下之骨至手,共二十 
有七骨,)支其缺盆之后,为伛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伛甲之端为甲隐骨者左右共二, 
(此骨无则至贤,)前支缺盆为飞动骨,左右共二,(此骨消病痱缓,)次飞动之左为龙 骨 
者一,(有势无髓无液,)次飞动之右为虎冲骨者一,(同上,)龙 之下为龙本骨者一,虎冲 
之下为虎端骨者一,(并有势有髓,)本端之下为腕也,龙本上肉为进贤骨者一,(男子此骨 
隆为名臣,虎端上肉为及爵骨者一,女人此骨定为命妇,)腕前左右为上力骨者共八,(有势 
多液,)次上力为驻骨脊左右共十,(同上,)次驻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