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0-奇效良方(1) >

第143章

070-奇效良方(1)-第143章

小说: 070-奇效良方(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沥青(二斤半) 威灵仙(二两) 蓖麻子(一百枚,去皮壳,研) 黄蜡(二两) 木 
鳖子(二十八枚,去壳,切片,研) 没药 乳香(各一两,别研) 麻油(夏二两,春秋 
三两,冬四两) 
上先将沥青同威灵仙下锅熬化,以槐柳枝搅,候焦黑色,重绵滤过,以沥青入水盆,候 
冷成块,取出秤三斤净,再下锅熔开,下麻油黄蜡蓖麻木鳖子泥,不住手槐柳枝搅匀,须慢 
火,滴入水中,不粘手,扯拔如金丝状方可。如硬再旋加油少许,如软加沥青。试得如法, 
却下乳没末,起锅在灰火上,再用槐柳条搅数百次,又以粗布滤膏,在水盆内扯拔如金丝, 
频换水浸二日,却用小铫盛顿,如落马坠车,于被伤疼痛处,火上炙热贴,透骨肉为验。连 
换热水数次熔之,则热血聚处自消。小儿脾疳贴患处,泻痢贴肚上,咳嗽贴背心上。 

卷之五十四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属性:治诸般恶毒疮肿,发背瘤疽,瘰 疮,香港脚,打扑伤损,刀斧伤,汤浇火烧,马犬蛇 
虫蜈蚣蜂蝎,多年咳嗽,口内吐血,贴背取毒愈。心疼腹痛,小肠疝气,赤白痢泄不止,于 
脐下贴即痊。牙疼贴腮上,止肉溃流脓,顽癣腰痛,奶痈痈痪杖疮,重者再贴即安。 
白芨 白蔹 白芷 木鳖子仁 官桂 杏仁 当归 柿花 乳香 没药(各一两) 苏 
合香(一丸) 黄丹(二斤半) 真麻油(五斤) 槐柳枝(各半斤) 
上锉碎,除乳香没药黄丹苏合香丸另研外,其余药于油内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 
日,遇冬减黄丹二两。新铁锅内浸,至日期,用文武火熬,一顺搅,槐柳枝黑色,去滓待温 
,下乳没苏合香丸再熬,不住手搅,微滚三两沸,放温,一面搅,一面下黄丹,文武火熬滚 
,起出火,再滚,如此五七次,不住手搅,至数千次,烟尽黑色为度,滴水中不散方可,切 
不可用火辰日熬,忌鸡犬妇人见。 

卷之五十四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属性:凡膏药中鲜有不用虢丹,其货卖者多用硝与盐杂和在内,重秤。若不飞过而用,反有害, 
方法于后∶ 
上用虢丹,即黄丹,先以冷水漂过,去其盐硝水,再用水漂,再去其水,澄干,微火炒 
紫色,将纸掸地上出火毒,用时再研至无声,秤用。 

卷之五十四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属性:凡用乳香没药,须用灯心,同于乳钵内研细。不然难为研细,候熬药成膏,提起药铫, 
仍搅无烟,起去灯心,筛末入油内,不住手搅匀。 
上熬药用瓷器,或铜铁铫内盛油,浸药一宿,慢火煎熬,诸药黑色,用生绢帛滤去滓, 
留下一两重药油,复将所滤油于慢火上再熬,却将黄丹入油内,用长槐柳枝不住手搅,候有 
微烟,即提起药铫,就柳条点药油,滴在水面上,凝结成珠不散,方成膏矣。如油散珠不成 
,再熬,直待成膏,提起药铫,搅无烟出,却入乳香没药搅匀,倾出瓷器内,将原留下油洗 
铫,一同收贮器内,用新汲水,一日一换,将药器坐水内,浸三日,出火毒方可用。如膏药 
硬,约量加黄蜡清油入膏内搅匀得所,其黄蜡等油减半用。 
熬膏药极难于火候,须耐烦看火紧慢,火猛则药中火发,不特失药性,又燎伤制药人面 
目。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属性:《针经》云∶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攻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 
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以倒阴。又云∶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然是一寸六分,包含 
妙理,虽细拟于毫发,洞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是以歧伯分九针。九 
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 
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素问》曰∶以针应九之野,九而 
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 
,肺者五脏之华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KT 
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上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故员其末, 
令无侵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员 
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冬夏 
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 
如剑锋,可以治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 
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 
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含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 
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 
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长其身锋,其末可 
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大 
能过于关节,大节于关节者也。歧伯又云∶九针之长短,一曰 针,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 
身也;二曰员针,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三曰 针,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四曰锋针,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广三分半,长四寸,主大痈 
脓,两热争者,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 
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长七寸,主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其针微员,长四寸,主取大 
气不出关节者也。歧伯又云∶身形之应九野,左足应立春,左胁应春分,左手应立夏,膺喉 
首头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六腑膈下三 应中 
州。凡所应之处,不可犯禁。《灵枢》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 
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膈,治之 
以甘药;形数惊恐,经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志为病。又有人之五 
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治当随经而 
取之。且如前人甄权刺肩井曲池,臂痛而复射。华佗刺悬钟环跳, 足而立行。秋夫刺腰俞 
而鬼免沉沦。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徐文伯泻死胎,补手阳明合谷,泻足三阴交,应针而 
殒。因前人仁术之妙,载清名而不朽,今已去圣逾远,此道罕明。后之学人,当究古人之心 
,施以惠生之术,明经络,识虚实,行子午之术。且如左有病,右畔取,非交经缪刺,用进 
气之法,使针之气,安能到于病所?若不明经络,妄以误针,其祸岂小小哉!今将前人立法, 
各经治病之穴,并用针之法,《针经》备载其详,所有缺略者,开列于后。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指法一十四条
属性:动者,如气不行,得针动伸提而已。伸提者,即非针出入引气也。摇者,凡行赤凤摇头 
之法,即摇之拨动其经以愈疾,详见本法。 
进者,行泻法,进针至穴,得分寸,令病患呼气一口,即用针进至入一豆许,停针少时 
,得气即退,针行泻法。 
退者,行补法之时,进针至穴,得分寸,令病患吸气一口,即用针退出一豆许,停针少 
时,得气却,行补法。 
搓者,凡针要寒热者,以为搓之。或外或内,如搓线之貌,勿转之太紧,恐人肉缠针, 
难进退。左捻则热,右捻则寒,亦出入之理,慎当忌之。 
弹者,凡泻时用指轻弹,使其气速行,则气至也,易至也。补则不用,气实自至者,不 
用此法。 
努者,凡用大指次指捻针,名曰努针,引其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患闭气一口,着力 
努之,外以泻针引之,则气至矣。气自至者,不用此法。 
掐者,凡下针于所部分经络,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止。 
扪者,如痛处未除,即于痛之处扪摩,使痛散也,复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 
摄者,如针下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爪甲摄之,其气自通。摄与捻者同。 
按者,如补,出针时令病患吸气一口,急用手指按闭其穴上,此补法也;如泻,出针时 
,令病患呼气一口,则勿按针孔,此乃泻法也。 
爪者,以手爪甲掐穴,令气血散也,方下其针刺入也。 
切者,以手爪甲极掐其穴,气血散开,方下针,切与爪同。 
捻者,以手大指次指捻针,来去上下,即飞针之法也。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行针法
属性: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 
但将他手横纹指,分寸寻来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者短,身体心胸或者长。 
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 
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 
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 
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胡疑。 
有筋有骨旁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 
见病行针宜子细,必明升降阖开时。 
邪入五经随日过,祟侵六脉浪翻基。 
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 
未补真阳九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 
同身遂穴歌中取,捷法昭然迳不迷。 
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字相同。 
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要求原针穴,针刺无如灸自功。 
前顶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 
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疾自痊。 
囟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 
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 
上星会前一寸出,神庭星前发际寻。 
诸风灸庭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针。 
印堂穴并两眉攒,素 面正鼻柱端。 
动脉之中定禁火,若捻此穴鼻鼾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 
龈交二断中间取,承浆下唇腕内踪。 
炷艾分半悬浆灸,大则阳明脉不隆。 
廉泉脘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 
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播九州。 

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属性:《内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正其理。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 
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 
秋冬各致一阳。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 
一阴,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外持之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