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0-奇效良方(1) >

第12章

070-奇效良方(1)-第12章

小说: 070-奇效良方(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五脏中寒,口噤失言,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附子(炮,三钱) 干姜(炮,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蛊,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温中散寒。 
干姜 良姜(各一钱半)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二钱半) 沉香 白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等证。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 
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饮下,空腹食 
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阴盛阳虚之证,及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脐腹痛,咽 
肥葱(细切,锉) 麦麸(各三升) 沧盐(二两) 
上三件,入水一大盏,同和拌匀湿,分作二次,于铛锅内同炒极热,同重绢缝作二包, 
将一包热熨脐上,冷更易一包,葱包既冷,再用盐水拌湿炒焦,根据前用之。至煤烂不用,别 
取葱麸,日夜不住相续,至身体温热脉壮,阳气复来,而守正气,养之和之。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阴证伤寒,腹痛吐利,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脉沉细,咽喉不利。 
上用沧盐一斤炒焦大热,布绢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阴脐间,亦同葱熨法,尤妙。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寒气痞,脾胃不和,饮食进退,脐腹虚冷,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 
度,薄切,焙) 干生姜(二两,去皮) 白术 人参 陈皮(去白) 神曲(炒黄) 半 
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 
时服。 

卷之四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属性:治阴证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 
附子(炮) 官桂 当归 白术(各二钱半) 干姜(炮) 半夏曲(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五
暑门(附论)
属性:夏三月,炎暑大行,山泽燔燎,林木流津,正由火热极甚,熏蒸于物,致之然也。在人 
亦应之而多汗,由火气浮泄于表。时于此际,湿热隆盛,人多肢体困倦,精神短少,一或将 
理失宜,轻则气虚身热,头重脚软,脾弱少食之证,所谓注夏病也。暑之为气,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且暑之中人者,先着于心,伏为三焦肠胃之间。凡中之者,盖热伤 
气而不伤形也,乃六淫中无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轻则前证所感,大同小异 
,重则昏不知人,或吐或泻,或眩晕顽痹,丹溪以阴虚所致,甚则瞀闷懊恼而死,客气旺而 
主气弱,为热伤元气。古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以用人参五味子 
麦门冬名生脉散,盖此药能益金水,以御火土之旺,又令人夏食寒以扶阴气,养其阳也。盖 
谓阳亢于外,阴微于内,庚金受因于上,清肃之源竭于下也。丹溪又辨云∶世言夏月伏阴在 
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其误甚矣。或曰以手扪腹,明知其冷,而何曰人之腹属 
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阳虚矣。如子月一阳生,寅月三阳生,此气之升 
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地之上矣,此气之浮也,经曰∶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 
肤充实,长夏孙络皆盛,内溢肌中。又曰∶阳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者里必虚 
。又言春夏养阳,王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何以温热取其用,此理固然。且 
如凉台水馆,当风取凉,寒泉水果之物所伤,或吐或泻,或腹疼自内及外,当用温剂,前哲 
又谓升降浮沉则顺,寒热温凉则逆,夏月火令之时,不可妄投温燥之药,看其虚实,不为患 
乎?或曰巳月纯阳,五日一阴生,六月二阴生,阴气即动,岂无阴冷,此阴之初动于地下。 
四阳浮于上,燔灼梵炎,流金烁石,何冷之有?且洁古治中暑之药,有中暑伤暑之分。若人 
或伤或中之意,但言避暑纳凉于深堂大厦,谓静而得之为中暑,其病必头疼恶寒,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为阴证,故 
治以大顺散,以取辛甘发散之意,后人不察用温热之意,又辨伤暑之证。若人或农夫,于日 
中劳役,谓动而得之,为伤暑,其病必头疼发躁热,扪之肌肤大满,大热大渴,引饮汗大出 
,元气已动,乃为大热,外伤肺气,以人参白虎汤,为阳证,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也。夫 
白虎治热伤风,谓元气不甚虚也,暑去气清则安矣。《脾胃论》中,长夏湿热,胃困尤甚。 
又有暑风一证,因其夏月而病搐搦,故有此名,非风也,乃病暑热亢极,火盛金衰,术无以 
制,正邪相拒,汗闭于外,痰郁于内,风势妄行,脾必受邪,故手足阳为动摇,内扰神舍, 
志识不清而瞀闷,无所知矣,慎勿以风药治之。治以兼化,但清时令之火,则心经之热亦泄 
,金清气行,则木邪有制,而风不作,开郁闷之疾,则神识气宁,当用黄连香薷饮加羌活, 
且如有人在途路中伤暑者,汤药皆无,将人搀扶凉处,就将当道上热土包裹,熨脐腹之上下 
,或布蘸汤熨之,冷即频易,待其苏省,用温米饮汤,徐徐灌之,便不可用刚燥之剂,可不 
畏哉?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四钱) 白扁豆 浓朴(姜制,各一钱半) 白茯苓(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香薷(三钱) 缩砂(二钱) 草果仁 干葛(各一钱半) 乌梅肉 白扁豆 甘草(炙, 
各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五钱) 附子 橘红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去渣,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解暑毒,止霍乱。 
香薷 浓朴(姜制,各二钱) 茯苓(一钱半) 甘草(半钱) 陈皮 良姜(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入盐些少,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末,银器属性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碾细,用糯米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 
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一方加辰砂,名辰 
泽泻(二钱半) 肉桂(一两) 赤茯苓 白术 猪苓(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 浓朴(姜制) 陈皮 丁香(各半两) 白茅根 麦门冬(去心) 
干木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斤) 甘草(生用) 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热汤下,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皆治。 
肉桂(半两)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 滑石(碾,各二钱) 寒水石(碾) 甘 
草(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入蜜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冒暑伏热,霍乱吐泻,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泽泻 白茯苓 白术(各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清暑气,和脾胃。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黄 白扁豆 甘草(炙) 浓朴 木瓜 茯苓(去皮,各 
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甘草(炙) 紫苏 泽泻 香薷 半夏曲 白扁豆 乌 
梅肉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 
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 
烦渴畏食,并皆治之。 
缩砂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赤茯苓(去皮) 藿香(去 
土) 白扁豆(姜制) 香薷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甘草(炙,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个,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绞肠痧,痛不可忍,辗转在地,或起或仆,其肠绞结在腹,此是中毒之深, 
须臾令人死。 
上用盐一两,热汤调灌病患口中,盐气到腹,其痛即定。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石膏(半两)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二钱) 甘草(炙,半钱) 半夏(汤 
洗七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