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西域东行记 作者:陈继光-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又赶来了两个黑衣人,看来玉保、刘琪已败在他们手下。
为首的黑衣人示意那两人先也加入围打施祥。
施祥一人抵挡三员猛士,时间长了,也只是处处抵挡。这时又加了二位黑衣人,五战一,最后,也被生擒捆在一旁。
这时轮到纪晓岚一对六了。
为首的黑衣人说:
“还是扔下你的剑吧,何况我六个弟兄齐上,乱刀之中,刀不长眼……”
纪晓岚看到施祥、玉保、刘琪都被捆在地上,他叹了口气:
“请不要伤害他们,有什么事,请找我纪晓岚吧!”
纪晓岚将剑横在头顶。
为首者示意手下人收过了剑。
这时,天已微黑了。
鹰在树梢哀鸣。
髯火还在溪边燃烧。
纪晓岚被捆绑在树上。第八章 虎啸龙吟
月黑夜,周围黑黢黢一片,纪晓岚被捆绑在树上。夜风从峡谷吹来,凉如水。他被捆得很紧。蟒蛇般的山蠕动着压迫过来,紧紧地缠绕收缩着,他被箍得透不过气来。借着篝火摇曳的光,他看到局围的那片惨相。施祥被捆绑在离他不远的那棵树上。再过去,玉保、刘琪也被五花大绑掷在地上。不时听到痛苦的呻吟。篝火旁,倒着自称为“金马”的那一拨人。额鲁特与额楞,不知去向……
他想到了他目前的处境。
昨晚,他听到了神秘人与额楞在山洞中的密谋,以为金马为首的这拨人,就是想暗算他的那一伙,因此用计将他们迷倒。没想到,阴错阳差,这批黑衣人,才是真正暗算他的人。使人疑惑的是,这批黑衣人并不对他下毒手,他们关心的是寻找一封信。
第一次搜身未发现什么。第二次由为首的黑衣人亲自动手。这人脸上涂着浓浓的黑彩。细细地搜查,终于在纪晓岚的贴身内衣的暗袋中找到了这封信。这人搜到信后,就拿到篝火边,借着火光,将那封皮、题签反复辨认,然后欣喜若狂,一声唿哨,招集了这伙伪装的“玛哈沁”,一阵风似的从树林中消失了。临走,对着迷倒在地的金马一拨人还哂笑了一通。
这批黑衣人化了装,以玛哈沁作为伪装,以掩盖其真正的身份。如果是玛哈沁,那么目的很明确,就是劫财、杀人、越货,但这批人的用心所在,就是一封密信。
这是提督俞金鳌与钦差参赞大臣舒赫德给乾隆的密札。
看来这伙入关心的是这封密札而不是暗算他。
因为这封信在他的身上,矛头的各方都对准了他。
有关这封信,牵连着相当高层的争斗。
这封信肯定对有关的各方都有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
纪晓岚推理着。
那批黑衣人化了装,涂了黑彩,加上天色已暗,看不出真相。终于给了纪晓岚一个机会,就近观察这伙伪装的玛哈沁。第一个人来搜身时,他认不出这人是谁。当那为首的黑衣人前来搜查时,他看到那人左眼角下有一颗痣。这颗痣,加上这人的外形与特征,使他想起了乌鲁木齐将军巴彦弼手下的副都统凌若海。这人与凌若海很有些相似。凌若海是已彦弼的亲信,也是一位颇有些机智的骁将。纪晓岚在滴戌期间,巴将军不以滴罪人相待,让纪晓岚在将军府撰写草檄与草奏,凌若海也始终以“纪大人”相称。虽然纪晓岚与凌若海来往不多,但相处还是很友好。这个凌若海什么都好,征战勇敢,用兵也有些计谋,就是有一个毛病,好色。经常在这方面要闹出些事来。为此,巴将军几次将他降职,以示做戒。一旦有征战,又复职启用。但过后,这个凌若海又老病重犯,以至虽是个能干的骁将,却因此而升迁不上去。
有一次,几乎要招升副将,那是几年前,新疆发生了准噶尔部的阿睦撤纳叛乱(“新疆”的提法,是从乾隆开始)震动了乾隆朝廷。阿睦撤纳是准噶尔的台吉(头领)之一,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物。这人见准噶尔内乱,早就蓄志想蚕食兼并,想借清朝的兵力,灭掉达瓦齐等部,以达到并吞准葛尔各部的野心。在历代帝王中,有雄才大略的,有刚柔相济的,有强悍暴烈的,有奸诈阴忍的,也有昏庸懦弱的……乾隆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的夙愿,就是要在久治与武功上超过历代帝王。雄才大略是值得称王的,但雄才大略有时往往会伴随着好大喜功,好大喜功有时又会使明智变成昏然起来。果然,一代睿智的乾隆皇帝,被阿睦撤纳的假像所蒙蔽。阿睦撤纳这族人都长得高大,阿睦则更其雄壮。乾隆见他长得雄壮,又出言粗率爽快,又提出愿作内应,就以为这是个可信用的人,就委用阿睦撤纳为前导副将,派尚书班弟为定北将军,陕甘总督承常为定西将军,大军浩荡横扫准噶尔,一鼓荡平达瓦齐等部。阿睦撤纳利用清兵灭了对手后,又与俄罗斯勾结,发起叛乱,并先后杀害了定北将军班弟与鄂容安,又以诈降诱杀了副都统唐喀禄。
乾隆得到通报,后悔看错了人。原来理藩院大臣(管理民族事务的长官)舒赫德,事先曾提醒过乾隆,阿睦撤纳非良善之辈,不能重用,但好大喜功的乾隆未采纳舒赫德的进谏,以致产生这样的后果。乾隆就又选派良将巴彦弼前去征剿叛乱,巴彦弼就启用凌若海为副都统充先锋。唐喀禄是凌若海的亲家,他决心为唐喀禄报仇,要亲刃阿睦撤纳与另一个杀害唐喀禄的凶手,——阿睦撤纳叛军的准噶尔台吉舍楞。
当时阿睦撤纳与舍楞正屯扎在库乌苏喀塔拉境内(即现今新疆乌苏一带),听到探子报告,凌若海只带了2千军马,阿睦撤纳与舍楞未免有些轻敌。——这也正是巴彦弼与凌若海的策略,先以2千军马前出,以诱对方轻敌。阿睦撤纳就派舍楞为先行,以3千骑兵、3千步兵迎战凌若海。
双方在婆罗科努山麓摆开了战场。
舍楞6千军马,以3比1的优势对付凌若海2千人马。舍楞自恃人多势众,以3千骑兵打头阵,以3千步兵随后,待骑兵冲入敌阵后,步兵再一拥而上。这种战术叫做“铁梳与细蓖”。骑兵的铁蹄像铁梳横扫,步兵又像细篦梳过密密地聚歼。
凌若海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将2千军马又一分为二,仅以:千军马迎战舍楞6千步骑,另将:千军马藏于婆罗科努山谷,作为预备力量。然后又将迎敌的1干军马一分为四:第一拨200人,手持盾牌,让过骑兵与舍楞的步兵相战;第二拨200人,以弓箭飞蝗猛射舍楞的骑兵;第三拨200人,在舍楞步骑必经之地,纵火燃烧;第四拨400人待舍楞军马混乱时,驰突杀向敌阵。这一战,果然把舍楞的6千军马杀得一败涂地,舍楞只带了几十骑狼狈逃命。
阿睦撤纳见舍楞惨败而回,立即带了一万五千军马蜂拥而来。兵马过处铺天盖地。到了婆罗科努山麓,只见准部士卒与战马在沙场上尸横遍野。却不见凌若海的一兵一卒。阿睦撤纳派人往山谷各处搜索,也不见踪影。他还以为凌若海得悉大军压来,胆怯退遁了。就令大军就地扎寨,待凌若海远遁后,再返回博乐塔拉大营盘(现新疆的博乐一带。博乐,至今人们还称为大营盘)。
这一万五千人马,人嘶马鸣,喧喧哗哗,在山麓刚扎好营寨,忽报,凌若海已带了2千人马直捣他们的大本营博乐塔拉去了。阿睦撤纳大为惊慌,立即命令人马急返博乐。就在这混乱一片与人心惶惶之际,巴彦弼已率领大军,从婆罗科努山冲杀过来,杀得阿睦撤纳措手不及,人马自相践踏。溃不成军。退路又被凌若海切断,最后,只带出数百骑仓惶逃至俄罗斯哈萨克境内的斋桑泊湖。
乾隆令理藩院行文俄罗斯,要求引渡阿睦撤纳与舍楞。阿睦撤纳逃至俄罗斯斋桑泊湖不久就病死了。舍楞则一直躲避在俄国境内。
平乱凯旋后,论功晋赏。巴彦弼由恃郎衔擢升为尚书衔伊犁将军兼乌鲁木齐将军。凌若海原定升为副将。结果,这凌若海大胜之后,又老病复犯,以至未能晋升。
这场平叛战争,发生在纪晓岚滴戌乌鲁木齐之前。
从篝火旁又传来了呻吟声。
一堆是被黑衣人捆绑在地的人。
一堆是被他迷倒的人。
都在呻吟。
纪晓岚仰天长叹,看来,他无形中已被卷入一场十分复杂的争斗中。
一边是副都统凌若海。
一边是兵部郎中金铁城。
凌若海的身后是镇边将军巴彦弼。
金铁城的后面是提督俞金鳌与参赞大臣舒赫德。
巴彦弼与俞金鳌、舒赫德的上边都是乾隆。
纪晓岚像剥笋壳似的一层层深入到内核。
这次钦差舒赫德来,非同寻常,舒赫德是军机大臣,身处枢要。看来也决非是又发生叛乱,这几年新疆已有好几年没有大的战事了。——有一次,差一点挑起边衅,被纪晓岚机智地解决了。那是乾隆35年庚寅冬(公元1770年),去今一年前,纪晓岚奉檄与乌鲁木齐城督粮王永庆一起率队在乌鲁木齐以北数百里的地点,选一驻重兵的要塞城营。纪晓岚与永庆顶着风雪,带着一支队伍去踏勘。他们在万山丛中,在草原牧地,在瀚海沙丘踏勘。行程在千余里方圆,但一直选择不定。一天,他们来到了特纳格尔,这里原是唐朝金满县地,如今是满目荒凉。只是一片废城,除了断垣、残壁、记墙外,惟有一荒寺。寺内的石佛,自腰以下已陷人士内,一座大铁钟也深埋在土内,露出的部分,还高出人头。钟上的铬文都锈涩模糊了,刮除锈蚀,渐渐露出钟鼎的铭文。纪晓岚仔细地辨认,原来这痤古城是唐代名将李靖所筑,并为唐代的北庭都护府。据钟鼎文记载,护城曾广四十里,筑土垒起城垣,井在城东南山冈上又选设了一小城,与大城构成犄角之势,成为固若金汤的边庭重镇。——也不知在何年这城废记了,以至后人把这座废城又叫做破城。
纪晓岚在这里踏勘后,发现这座城初看,似乎是孤立在丛山之外,但纵横踏勘,这城却是万山丛杂中中千蹊万径必经之地,扼住了要害,像一把锁住万山的锁钥。纪晓岚感叹,古代名将的选地,真是大有目光。就建议在废城之处作为新选的营城的地址,改名为古城营。永庆也表示赞同。于是,就在坛寺的大殿中宰羊以示庆贺。人夜,燃起羊烛,纪晓岚与永庆在便殿中燃烛对弈,飞车走马,架炮挺卒。士卒奔来急报,随队的把总际力奇,伍卒盖木尔等十余人叛逃入俄罗斯。接着又有军吏急报,阿力奇与盖木尔等与俄罗斯边关守军正密谋要来袭击。永庆不由惊慌起来,现在他们总共只有数十人的队伍,如来奔袭,必然被对方聚歼。纪晓岚表面上不动声色,依然催永庆下棋。当军吏们再三加急报告,纪晓岚故意叱斥:“不要大声喧哗,——我这是故意派他们去伪降的!”仍然下他的棋。黎明时分,又一探吏来报,那批叛徒,已被对方斩首,并将首级掷入我方境内。
永庆不由赞叹:“纪购兄下了一盘好棋!”
纪晓岚笑着说:“这是受了李卫公(李靖)灵犀的点拨……”
巴彦弼闻讯,欣然整撰为纪晓岚治安,你左营城要塞选得好,对叛军智用得妙。
席间,纪晓岚还建议为麻痹对方,不致警觉,先不大规模构筑要塞,先修复古寺,并在古寺中新建一塔,又称七级浮图,这塔,就可充代烽火,站在塔顶,可远望数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