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1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

第2章

01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第2章

小说: 01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为瓦缶之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者陶穴以为室宇,亦开户牖,故云凿尔。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体利无,以无为利。无体用有,以有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将明至道之用,约形质以彰,故借粗有之利无,以明妙无之用有尔。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悦青黄之观,耳耽宫徵之音,口燕刍豢之味,伤当过分,则坐令形骸聋盲。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世务,耽著有为,如彼田猎,唯求杀获,日以心斗,逐境奔驰,静而思之,是发狂病。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性分所无,求亦不得。妄求难得,故令道行有所妨伤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取此含受之腹,去彼妄视之目。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    
  操之则慄,舍之则悲,未忘宠辱,故皆惊也。    
  贵大患若身。    
  身为患本,矜贵其身,即如贵大患矣。此合云贵身如贵大患,而乃云贵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贵身,即是大患。有贵即身是大患,故云贵大患如身。若,如也。此上两句正标。    
  何谓宠辱?宠为下。    
  前标宠辱如惊,恐人不了,故问何谓宠辱?夫得宠骄盈,无不生祸,是知宠为辱本,故答云宠为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故圣人戒云:汝之得宠,当如汝得辱而惊,则汝之失宠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宠而惊惧也。故结云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恐人不晓即身是患本,故问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身相虚幻,本无真实,为患本者,以吾执有其身,痛瘥寒温,故为身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标宠辱之戒,後以寄托结成者,宠辱若惊,未忘宠辱贵爱。以为未忘贵爱,故以辱校宠,则辱不如宠。以贵方爱,则贵不如爱。惊宠辱者,尚有宠辱介怀,存贵爱者,未为谦忘天下。故初则使惊宠如辱,後欲令宠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辩兼忘之极致。忘宠辱则无所复惊,忘身则无为患本,忘天下则无寄托之近名。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见。以其於无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其於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抟,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其於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 ?不昧,运动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於世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著,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世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於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於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於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於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著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於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於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根,常在於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於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    
  其次,亲之誉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犹其贵言。    
  亲之誉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贵其言而亲誉之。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则太上下知有之之谓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曰仁与义,小成遂作。濡沫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为,然则圣人救世之心未尝异,而夷险之迹不得一尔。    
  智慧出,有大伪。    
  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并窃符玺,可不信然?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妇兄弟,六亲也。疏戚无伦,不和也。各亲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太平之时,上下交足,何异名乎?昏乱之日,见危致命,有忠臣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无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兼爱之仁,弃裁非之义,则人复於大孝慈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贼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者,谓下文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真素,抱淳朴,少私邪,寡贪欲。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阿则慢应,同出於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於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余。    
  众人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而我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