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师外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摩见是宝掌来到这里,欣喜若狂,二人都丢下禅杖,紧紧拥抱一起。达摩问宝掌:“师兄何时来到这里?”宝掌答道:“昨天刚到。天生有缘,今日在这里遇见师弟,是为兄之福也!”达摩说:“我俩找一寺庙休息几日,谈谈别后之情。”宝掌说:“甚好,甚好。”二人各执禅杖,走出了建康城。
过了几日,达摩和宝掌来到长江岸边,达摩问宝掌:“师兄要往何地?”宝掌说:“暂无主意,四海皆家,请问师弟你要去何方?”达摩说:“我要到嵩山去!”宝掌说:“那么为兄就与师弟一同前往。”达摩说:“不可!我俩应该分头讲经,寻找佛门弟子以承我禅宗衣钵,不知师兄意下如何?”宝掌说:“很好!我们分头寻找弟子,讲佛传经。”于是达摩说:“师兄多加保重!后会有期,告辞了!”达摩说罢,弯腰从江边扯了一根芦苇,丢在江中,芦苇飘浮在水上,达摩将身一跃,跳进江里,站在芦苇上面,一挥手,招来一阵南风,飘飘荡荡离开岸边,回首便向宝掌大声喊道:“师兄请你记住,你的道场是‘紫云升处是归途!’我先去也!”说罢像箭一样向江中飘去。
宝掌站在江边,目送达摩过了长江。他低下头来思忖:“紫云升处是归途”,只要遇有紫云升处的地方,就是我的卓锡之地,待我遍访“紫云”结社讲经。想着,想着……他迈开大步,沿着长江岸边去寻找紫云升起的地方……
这正是:达摩始祖渡东洋,未契机缘斥帝王。
一苇飞江嵩洛处,九年面壁洞中藏。
花开五叶传心印,楞作四卷渡苦航。
断臂门人承释义,中华从此启禅床。
第三回
古槐树鹰巢抱子 疯癫僧出狱伴君
话说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 年〕,金陵东阳有个村庄名叫钱家庄,背靠青山面向河,依山而建。村庄虽然不算很大,但是人丁还算兴旺,庄上住着一户姓朱的老汉,夫妻俩口是从外乡迁徙到这里来落户的,因他姓朱,人称朱老汉。朱老汉年过半百,膝下没有儿女,唯有老伴尹氏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朱老汉每天上山打柴,老伴在家烧茶弄饭,日子虽不宽裕,但也能过得去。
一天,朱老汉上山打柴,中午时分,他担着沉重的担子一步一步地走出山林,刚刚来到古老的槐树下,突然听见有婴儿啼哭之声。朱老汉停住脚步,将柴担放在槐树脚下,他想:在这荒郊野外是哪里来的婴儿啼哭呢?莫不是我老汉想儿想疯了。于是他侧着耳朵,仔细地听着,的确是婴儿的哭声,于是他沿着声音去寻找,找来找去,在大树的周围根本没有发现婴儿的踪影。朱老汉准备挑起柴禾走路,又听见婴儿啼哭声,于是他又放下柴担,来到古槐树下决心看过究竟。朱老汉背靠大树,坐在地上,心中正在纳闷,突然婴儿又哭起来。朱老汉这次可没有起身,而是坐在树下,辨别哭声来自何方。他猛一抬头,见大槐树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鸟巢,筑在大槐树的树杈当中。此时,婴儿啼哭的声音越来越大,朱老汉明白了,原来这婴儿的哭声是来自鸟巢之中。
是谁将婴儿遗弃在这鸟巢里呢?莫非是鸟生人子!哪还有老鹰叼婴儿之事,实在怪哉!朱老汉心想:不管怎样,还是回家拿来梯子上树看过仔细。他连忙挑起柴担,迅速向家里奔去。
钱家庄的乡亲们听说山旁槐树上的鸟巢有婴儿啼哭,大家都觉得非常稀奇,纷纷地跟着朱老汉扛着梯子来到槐树下,他们将梯子搭好,由朱老汉上树探取。
朱老汉的心快速地“咚咚”直跳,不知鸟巢里是何样的婴儿,他上了几步又停下来,几次欲上欲下,举棋不定,最后在乡亲们的鼓励下,朱老汉还是硬着头皮上到鸟巢旁边。他既好奇又胆怯地朝巢穴里一望,只见一个婴儿躺在鹰巢里,方面大耳,肤色莹洁,只是手足皆如鸟爪。朱老汉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抱起,搂在怀中,然后慢慢地从梯子上下来。乡亲们一哄而起,蜂拥而上围住了朱老汉,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观看婴儿,原来是个赤裸的男婴。朱老汉心中十分高兴,他对乡亲们说:“苍天不负我朱氏一门,想不到老来苍天赐子,乃是祖上洪福庇荫。”朱老汉在乡亲们的拥簇下,怀抱儿子回到家中。
朱老汉老来得子,心中乐开了花,夫妻俩精心地哺养婴儿,由于是在鹰巢里抱来的,所以给儿子取名“英儿”,“英”与“鹰”谐音,人都称他为朱英。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朱英年满七岁,非常聪明。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化缘的和尚,他见朱英在门前玩耍,就上前去与朱英问话,和尚问:“你姓啥?”朱英答:“姓朱”。和尚问:“何名?”朱英答:“名鹰”。和尚正在询问朱英之际,朱老汉正好从山上打柴回家,看见一个体态不凡的和尚在与他儿子交谈,便问:“师父到此有何贵干?”和尚说:“今日遇见你家儿子,看来与贫僧有缘,特到贵府化缘来了。”朱老汉说:“师父要化何物?只因老汉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请师父多加原谅。”和尚说:贫僧一不化你的金银财宝,二不化你绸缎衣衫,单单只要你小儿,同贫僧一起出家为僧。“朱老汉当时瘫跌在地上说:”请师父行行好!我朱某仅有一子,全靠他养老送终,若是小儿随同师父出家,我老俩口将来依靠何人?”和尚说:”贫僧知你夫妇寒贫,无力培养孩儿读书习字,因而带回寺中习读经书,将来也好与人行善,你若不肯,贫僧就算无缘了。“朱老汉听和尚这样劝说,当时顿开茅塞,他想:我朱某家庭贫寒,无钱请师教学,岂不耽误了英儿前程?既然今日有大师前来点化,这也是我儿与师有缘,应该应允,便说:”师父若是器重小儿,老汉愿将小儿送与师父当徒弟,望师父多加教诲。“和尚点头微笑,上前抚摸朱英的头说:”你愿意跟贫僧出家吗?”朱英没有一点胆怯之意,马上答道:”愿意。“和尚说:”既然愿意出家,为何还站在那里?”朱英当时悟性大开,立即跪下,口称:”师父——“和尚说:”起来吧,从今你就不再叫朱英,为师赐你法号‘宝志’。“朱英叩拜师父后,辞别父母,同师父一起到钟山出家。
带领朱英出家的和尚不是普通僧人,他就是钟山大沙门僧俭禅师。
朱英到了钟山后,在师父耐心的教育下,成为一名造诣很深、精通佛理的圣僧。朱英年过三十,佛法高明,后来移居江东道林寺,继续钻研佛理,被人称为宝志大师,亦称志公大师。(前文所说的同梁武帝一起会见达摩时的志公禅师即朱英也。)
时间过得飞快,年近五十的宝志大师一夜之间突然成了疯颠之人。他时而大喜,时而大怒,时而仰天大笑,时而泪流满面,有时不吃不喝,有时不睡不眠。他身穿破衣,披头散发,打着赤足疯疯颠颠,口里胡言乱语。他拄着一根锡杖,杖头上有时吊着一把剪刀,有时系面铜镜,有时还挂一把破蒲扇,踯躅于街头巷尾,沿门唱诺乞讨,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乞丐僧。一群顽童跟在乞丐僧的后面起哄,他和孩子们一道戏耍,玩累了就睡在街道旁。开始有些过路之人围观哄笑,后来见了这个疯颠和尚也就习惯了,便无人问津。
宝志和尚疯颠已达十四年,隨着他年纪大了,疯颠也越来越厉害,每天举止言行更加异常,他在街上见有行人过路,便主动与人讲话,所说的都是胡言乱语,听起来很不称心如意,但是他所预言的事到后来都有应验。他时而在大街之上作歌自唱,所唱的歌词,有的内容犹如谶记,就连官府的为官之人也觉得宝志和尚歌赋非常灵验,有一定的哲理,并非胡言乱语。许多百姓更是对宝志另眼相看,对他十分尊敬,都称他为疯颠神僧。
当时朝廷有位将军名叫胡谐,得了一种怪病,到处医治无效,便派人四处求医问药。一天,他手下的佣人在建康城内遇见宝志这个疯颠神僧,便一把拉住宝志,要求给他家主人治病。宝志进府以后,便来到主人的卧室门口,向床上望了一眼,便离开了房门,来到厅中。家人问宝志:“大师为何不给我家将军切脉诊断?只看了一眼就离开了房呢?”宝志说:“尔等不必多问,拿笔墨来给你家将军开药方就是了。”家人端来文房四宝,宝志提起笔来写了“明屈”两个字,就拂袖而去。家人弄得莫名其妙,赶上前去,拉住神僧的破袈裟说:“大师,请您明示,这‘明屈’二字是何药方?到何地何店去捡药呢?”宝志见家人恳求再三便说:“他一生干尽坏事,天理昭彰,明天便见分晓了。”说罢就走,家人再拉也是徒劳。到了第二天胡谐便一命呜呼。原来这“明屈”者,乃是“明日出尸”也,人皆惊叹。
由于宝志能稍示异迹,可数日不食,但亦无饥容的表现;到了寒冬腊月天气,宝志也不怕冷,严冬常穿一件单薄衣裳,还总是袒胸露背。有个沙门和尚出于同情心,想送一件衣服给他,但未开口,可宝志却先说:“快把衣服拿来,我正需要衣服穿哩!”他穿上衣服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说就走了。当他走到一家卖魚的店门口,却停住脚步对店主说:“我肚子饿了,要吃你的生魚。 ”店主出于好奇心理便说:“你吃吧!爱吃多少吃多少,不要你一文钱。”宝志便拿起魚来就吃,倾刻之间,把一大木盆生魚全部吃个精光,足有一百多条,围观的人们都感到非常惊奇。这时只见宝志眼睛一翻,“哗啦—”一声,把吃的魚一条又一条地全都吐了,吐出来的魚都是活的,在木盆内又游了起来。宝志再对店主说:“这魚是我施舍给你的,快快拿去放生吧,你若是再把它们卖掉,就要招来祸殃!”说罢他扬长而去,店主只好将魚全部放生了。
南齐萧道成在位期间,他的子孙生活极端奢侈腐化,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待萧道成死后他的子侄发生了争夺皇位的斗争。弄得朝廷不得安宁。萧赜继承皇位后,社会日益动荡不安,永明三年〔485 年〕唐寓之在富阳组织农民起义,到处招兵买马,各地农民纷纷起来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三万余人。这时,萧齐天下搖摇欲坠,可是这位疯颠宝志和尚却在大街上唱起时局歌来。宝志在大街上唱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有人将宝志和尚在大街之上随口哼唱的歌谣启奏朝廷,齐武帝萧赜听了大怒,他认为宝志和尚是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便下旨命人捉拿宝志和尚。钦差大臣奉旨,将宝志和尚关进建康大牢,披戴锁链,再也不让他外出疯颠。
宝志和尚下了建康大牢之后,数日坐不进食,但也不见有饥容的表现,口里仍然唠叨不断地乱语胡言。过了几个月之后,有人在大街上看见宝志和尚,蓬头垢面在沿门乞讨。消息传到宫中,齐武帝以为宝志和尚是越狱逃跑了。可狱长打开牢门察看,宝志和尚仍然在狱中,披枷戴锁,正在高兴地唱着小调。狱长看后大吃一惊,如实向皇上禀报:“宝志和尚仍在监狱之中”,朝野上下无不感到诧异惊奇。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萧道成的侄儿萧鸾心狠手辣,接连杀了两个新立的皇帝,夺得了帝位,号称明帝。萧鸾在位五年,把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几乎全部都杀光